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指导和动员全县人民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永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由《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组成。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结合我县实际编制,确定了经济、社会、人口、就业、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是“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五”时期的回顾和总结
“十五”时期,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发生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一个时期。“十五”计划目标圆满实现,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3%;人均GDP10967元(按现行汇率1330美元),年均递增10.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00万元,年均递增19.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大大超过“十五”计划15亿元的目标,投资总额比“九五”时期翻了两番。五年来争取到国债资金2.8亿元,实施了一批关系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项目,带动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社会发展条件逐步完善。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7:23,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7%,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达到46%,上升了18个百分点,“工业强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优质粮、设施瓜菜、特色林果、畜牧养殖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7%,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9%以上。生物发酵工业快速高效增长,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年均递增26.3%,其中生物发酵工业总产值16.3亿元,比2000年增长4.5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规模以上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3%,提高了20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5.2亿元,年均递增8.9%。旅游开发建设步伐加快,中华回乡文化园一期工程投入运营,三沙生态治理和旅游开发项目开始启动,玉泉葡萄山庄等旅游景点建设初具规模。
3、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县城面积由过去的1.69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居住人口由2.5万人增加到4.8万人,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3.5%提高到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6.9%,人均绿地1.6平方米。全县公路密度达45.8公里/百平方公里。每百人拥有固定及移动电话量达到21.4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85%,入户率46%。县城和农村电网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411.22KM,新扩建110KVA变电站8所,农网装备水平和城网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2万亩,人畜饮水工程受益人口2.4万人,抗旱应急打水工程受益面积5000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4、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行了工业、商贸、粮食流通、供销等领域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十五”末非公经济占GDP份额达到60%,比“九五”末提高30个百分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转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3个,引进资金17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园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招商引资框架。
5、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11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3375元,年均递增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70%、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参合率57%。城镇商品住宅竣工面积达到25.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4.2平方米。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94%,17周岁受完初等教育完成率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2%。完成了一、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二期义教工程规划和纳入基本建设的所有内容。新建了休闲性、娱乐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个。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建了妇幼保健所、中医院住院部,翻建了7所乡镇卫生院,吊庄地区新建3所卫生院,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得以巩固。全县计划生育率96.39%,平均年人口出生率12.19‰,人口自然增长率5.3‰,全县户籍人口总数20.25万人。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财政实力相对薄弱,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群体规模小,带动作用、配套能力不强;
(3)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管理相对落后;
(4)教育科技发展缓慢,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亟待发展;
(5)城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6)人民生活水平依然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可忽视的困难和挑战。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将产生越来越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进入21世纪,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时期,消费和产业结构将快速升级和扩张,城市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同时预示着经济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十一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转移,国家将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自治区“大银川”战略、宁东重化工基地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都将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将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和风险;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仍以投资拉动为主,内生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形成,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继续增大,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服务业、社会事业等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滞后,社会就业压力继续增大,也将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采取有力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立足科学发展,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社会和谐,争取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按照中央“四个坚持”的发展原则,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银川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原则
一要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保持一个较快的、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抢抓一切机遇,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作为发展的着力点。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四要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动力,为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增强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抓紧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对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分配不公的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十一五”发展主要目标
1、经济总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工业总产值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递增13.5%、14.9%、18%。人均GDP22095元,年均递增12.7%。三次产业比达到14:66:20,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93亿元,年均递增15%。
2、城乡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功能良好,全县非农业人口1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0%;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
3、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递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年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5平方米。
4、公共服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5、可持续发展。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水全面实现达标排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四、到2020年奋斗目标
2010-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28亿元,年均递增12%,三次产业比达到9:70:2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人均GDP年均递增1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递增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年累计15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160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年均递增8%。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第三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扩大产业群体和规模,逐步形成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培育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5个、1-10亿元企业10个,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企业100个,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年均递增18.6%,占GDP比重57%,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60%。
一、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完善园区条件,加快产业聚集。按照建设生态园区的目标,走园区建设市场化、投入机制多元化的路子,扩大园区规模,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工业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程度,到2010年使望远工业园可建设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杨和城市功能区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加强园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围绕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协作配套,发挥集聚效应,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突出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实力。
1、巩固提升生物制药业。壮大以启元、多维等为主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和技术优势,以发展抗生素、维生素等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加大配套产品、后续产品、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地方产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兽用抗生素生产和出口基地。积极发展以枸杞、麻黄、苁蓉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开发为主的天然药物和营养药物。到2010年生物制药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品种达到30个左右,比2004年增加2倍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3%。
2、扶持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市场、技术和品牌优势,扶持壮大恒生西夏王、伊品、新星月、北方乳业、全味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以氨基酸系列、果酒系列、乳制品系列、脱水菜系列、清真肉制品系列产品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基地建设,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加大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加工回收利用,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10年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
3、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造纸、冶炼、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通过引进和创新,重点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搞好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升级,带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和制造加工业,依托力成电气、天信建设、兴乐集团等企业,扩大高低压配电柜、钢构件、电缆等产品规模,加快其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相关产品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依托建成建材、人和建材等企业,积极引进开发新型、环保、节能建材产品,增加品种,扩大规模。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以天然气等能源转化为主的深加工企业。
三、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树立品牌形象,扩大销售覆盖面。培育壮大“启元、多维、伊品、紫荆花、杞浓、西夏王、力成、北方、新星月”等一批能在国内同行业销售中名列前茅的产品,促其进入自治区级、国家级名牌产品乃至国际知名品牌行列,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实现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股票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扶持、鼓励、引导、培育新的企业运营机制。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管理相结合,推进管理创新;与技术相结合,促进产品升级;与生产工艺相结合,推进传统设备的信息技术改造;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加快开发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优势的主导产品体系。
第四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三农”问题解决,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以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依托新型适用科技,突出区域优势,大手笔规划、大规模推进、高起点建设,在巩固提升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优质瓜果、清真牛羊肉、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把我县建成银川市及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和集散基地。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年均递增4%;农业总产值达到12.3亿元,年均递增8%。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万吨以上。继续发展无公害蔬菜、葡萄、桃等优势果品,加快基地建设,2010年优质、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经果林面积增加到10万亩。以培育清真肉食品牌为重点,加快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等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扩大优质牛、羊、家禽等畜禽养殖,突出奶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到50%以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2010年三大作物的耕、播、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0%。加快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完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种植业“三大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8%,生猪、羊、奶牛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西夏王、伊品、北方、全味、类人首等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粮、无公害蔬菜、优质瓜果、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市场,加快产品转化能力,提高加工深度和精度,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打造“绿色”和“清真”品牌。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到2010年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5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1。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继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大力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人饮工程,大力推广“四位一体”、“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沼气池,延长循环链条,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到2010年沼气入户率达到30%,农村安全饮用水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提高到75%和50%。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设,提高县乡主干道路技术等级,到2010年,全县二级公路达到75公里,三级公路达到200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0公里,在全县100%乡镇通等级公路的基础上,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等级油路。加强公路养护和管理,完善汽车站点布局,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信息咨询、通讯邮政、广播电视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做好农村中小学防辍、控辍工作,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保障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制度建设,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0%以上;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农民健康的功能。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贫困人员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进一步提升农村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提高农网装备水平和供电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进一步强化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庄点规划,调整完善庄点布局,加大村庄整治改造力度,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所有农村庄点建设规划,对30%的村庄实施以绿化、洁化、改路、改水、改线、改厕和垃圾集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五、继续加大移民吊庄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在移民吊庄地区大力发展菌草、种草养畜、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移民吊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移民吊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争使移民吊庄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接近全县农村发展水平。
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搞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优化农村人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产业水平,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力争到2010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累计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使劳务经济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第五章大力推进城镇化
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加快实施县城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实现规划与大银川区域规划的互相衔接与协调。建设以县城为卫星城,望远、李俊镇为卫星镇,辐射和带动功能强的城镇网络,到2010年,城镇总人口达到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1平方米。
县城注重提升城市的环保生态品位和文化特色,做到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协调。完善道路网络,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加快集中供热、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旧城区改造,搞好绿化、美化,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县城整体形象,提高综合服务和产业集聚功能。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望远镇围绕工业园建设,注重承接银川市区的辐射扩散作用,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集聚功能的提升,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房地产、交通运输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水平,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充分发挥李俊镇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建成我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连接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重视望洪、闽宁、胜利、增岗、玉泉营等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聚居点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其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点鲜明、环境优美,引导人口和产业聚集。
加强城镇资源的优化整合,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由财政投入、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价、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外资、企业和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以创建“卫生县城”为契机,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推进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开展以卫生、交通、绿化、市容环境为重点的城镇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镇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塑造文明和谐的城镇形象,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满意的生活环境。
第六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的要求,依托中太银铁路建设、县城新区建设、银川大学建设和望远镇建设以及旅游设施开发建设等,带动第三产业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提升经营档次,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年均递增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
旅游业突出“回乡风情”和“农家乐”特色,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实施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工程、纳家户回族民俗村、鹤泉湖开发工程、三沙生态旅游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强化市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新型经营业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构筑新型的商品流通体系。积极培育和推广连锁经营,发展商品配送、仓储、包装、运输业,加快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提高县城及重点镇所在地的社区服务水平,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农村商贸业,搞好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建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继续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保险体系。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加快政府公众网、科技信息网、医疗卫生服务网、校园网、农村综合信息网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第七章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安全等民生问题,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一、加快科技进步
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健全农业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农业科技引进、创新和推广力度,到2010年,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4%以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到2010年,工业开发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5%以上。全县科技投入占县级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5%。
二、优先发展教育
积极推进第二轮教育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大乡村中小学校改造力度,筹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巩固“两基”成果,完成闽宁地区“两基”任务。促进“两基”工作向“两高一优”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到2010年,全县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永中和回民高级中学办学实力,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依托银川大学等教育资源,整合我县职业技术培训资源,拓宽合作办学思路,稳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步发展的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民办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系。
三、壮大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年轻化的优秀企业家,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社会人才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制订优惠政策,改革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我县。
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为重点,深化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能力,使全县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改造完善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完善县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争取达到部颁标准。以县级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积极开展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技术合作,不断提高卫生人员技术服务水平,推动乡村卫生机构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县食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98%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改扩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善村级和居委会计划生育服务室工作条件。到201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继续实施《永宁县妇女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永宁县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到2010年,全县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1.92‰和55/10万人。
五、扩大劳动就业
积极探索多种就业渠道和形式,努力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大劳务输出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开辟外向型就业市场,抓好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险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住房、医疗、教育、司法救助等为主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重视老龄工作,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福利院、养老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完善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监管体制。
七、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政协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丰富民主形式,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永宁”活动,进一步推进“法治永宁”建设,健全完善治安防控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城乡人民安居乐业。加快基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强化防灾减灾,抓好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搞好信访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开展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县城”活动,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保障“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推进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发展。建设广电综合业务中心,建成一个在技术上先进、运行上可靠、传输上安全的具有双向数据交换的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以县城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网为中心,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网络体系,到2010年,全县有线电视普通用户率达到96%,县城数字电视用户率达到60%。改建县城文化馆、图书馆,完善乡镇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物保护,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放宽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第八章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认真贯彻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到2010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5%,万元GDP耗水量下降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0%,建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50%。
一、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银西生态防护林、平原农区农田林网、黄河护岸林等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搞好城镇、农村庄点绿化美化。“十一五”期间完成造林6.8万亩,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搞好贺兰山东麓永宁段生态治理和整顿,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矿石资源,达到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目的。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期间,把工业园和发酵工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重点领域,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望远工业园,加强启元、多维、伊品等发酵型企业“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发展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工业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加强环保规划,严格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进一步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发展绿色效益农业。注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防止和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污染,把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加快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改善水环境,推行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加强发酵、冶炼、造纸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推行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建立健全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加快污水处理和中水回收利用建设,发展中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快建筑工程和服务业实施清洁生产步伐。加快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安装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的采用和推行,加快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型企业节能、节水和其它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采用,促进建筑工程和服务行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
三、积极倡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大力建设节约文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第九章继续扩大开放,深化各项改革
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国外、沿海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逐步在商贸、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行业加大引资力度,筛选出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前期工作扎实,有发展前景的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产业对口招商。继续加强“东西合作”,抓住东部产业升级、向西部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积极创新对口合作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产业承接和配套条件,吸引东部企业在我县落地生根。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宣传,提高永宁知名度。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招商手段,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综合服务体系,努力创造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突破。
二、深化各项改革,为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责任、效能、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清理和削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和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部门问责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各级党政机关行为。扎实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和服务承诺制,开展社会公开评议政府工作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监督体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建设,加快金融服务、信用制度、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到2010年非公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内部运营机制创新和改革步伐。
3、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健全农村土地征用补充管理制度,确保土地供求总量平衡。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补贴机制、投入增长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备案和核准信息公开制度、投资项目建设监督稽查制度,积极开展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规范各类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政府投资管理活动。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强化预算管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预算编制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及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等。切实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征管,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十章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永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其他各类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各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各乡镇、直属部门应积极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贯彻“先规划、再实施,有规划、先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凡列入规划中的政府投资项目,应视同立项,要优先保证按规划进度实施;未列入规划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审查批准,列入年度计划中实施。
各职能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负其责,根据《规划纲要》制定分年度目标和任务,并按时向县委、政府报告进展情况。《规划纲要》批准后要及时向全社会公布,并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不可预见因素,应及时对规划内容作适当调整,须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调整议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