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加速度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甘肃安西,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县。在该县南岔镇七工村,有一位名叫张艳的普通农民。去年,村上的“农民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上网查询并根据专业分析,帮她找到了养殖獭兔的信息。实地考察后,2004年底,她果断从河北引进种兔50只,率先建起了全县第一家獭兔养殖场。目前,獭兔饲养量已达1200余只,纯收入达4000元。
  这些依靠信息技术的帮助,过上红火日子的例子在中国农村已越来越多。信息化就像播种机,给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洒下了一粒粒成功的种子。

  硕果累累

  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司长张玉香在“第六届中国农业信息化高层论坛”的报告中介绍,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拉开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994年12月,我国提出了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

  截至2004年底,我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农业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目前,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典型多多

  在农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和探索出了一条条通过发展信息化,带动农民致富的成功的路子。

  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河北省已有120个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并制成电视片,通过电视台定期播放。他们还通过热线电话和手机短信为农民提供服务。比如沧州市、衡水市农业局已为移动用户开通传送农业信息短信业务。藁城市的“三电一厅”模式更是值得推广,他们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和农业科技展厅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已得到农业部认可并拟在适合地区推广。

  甘肃的安西县,在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建立村级信息网点33个,配备兼职电教工作人员24名,从当地农村最急需的农产品信息入手,定期将收集下载的信息资料,通过张贴、向农民印发等方式进行宣传,解决了农民使用信息不彻底的问题。

  困难重重

  虽然例子是生动的,但我国农村信息化步伐明显滞后。目前,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级和全国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也有不少地区存在着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的问题,同时运行经费等问题也制约着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而且,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结构不尽合理,信息实用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

  在农民方面,也存在着接受盲区的问题。依现在农民的收入水平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政府责任

  有专家提出,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应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各级政府应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对农业的信息服务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并着重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

  比如,建设一支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让他们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增收的“金钥匙”。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推进本地农业信息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也被列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近期,国信办(2005)18号文件通知,将于2005年9月22—23日召开“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对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挥信息化在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新时期的农业信息化表现出了多个部门紧密协同、各行各业共同促进、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大好形势,农业信息化正在步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