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军联合军事演习前后到现在还是余波不平。军购,这个话题一再的被媒体热炒,被大家们所津津乐道。
演习完后紧接着,曹刚川上将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俄。很明显就是奔着军购去的,也很快被证实的确有大宗的对俄订单,但不是事先被热炒的逆火什么的,却买了一大批伊尔76运输机,据说还有一定数量的大型空中加油机及其他装备。
既是意料之中,可也有些意外。这些大飞机对提高我军的力量投放能力等等,还有其他的等等已经被说得很多了,那些也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主题。不绕圈子了,我讲我的看法――为了预警机!不错为了我们的新型大型预警机。
我们的新大预据说已经或很快就要服役啦,我军数十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终于进入了划时代的新阶段。但是新的问题马上就出来了。
数量!我们能造多少架新大预?对于大型预警机,由于我们没有合适的大飞机作为平台,所以我们的新大预不得已采用了早先引进的伊尔76运输机作为平台(也因此我自己私下里将我们的新大预称为“预警76”,呵呵呵)。
早先时我军大约一共引进了有限数量的伊尔76,虽然不多,但已极大的充实提高了我军的战略空运投放能力,尤其是使空降兵部队能够装备大量的装甲战斗车辆等重型主战兵器迅速成为可能。这也促使空降兵部队的战斗力很快就有了质的提高!
很明显的在飞机数量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大预立项后,不得不要从本就不多的伊尔76飞机中抽调出若干架用于新大预工程。在工程研发过程中,对飞机数量要求虽然不多,但是现在马上就要进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阶段,再好的东西,达不到足够的数量还是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来的。而我们又是拥有这么大陆地和海洋国土面积的国家,实际需要的新大预绝对不会是个小数目!很快就会出现这个“瓶颈”的,我们不可能再抽调太多数量的伊尔76。拆了东墙补西墙,始终不是长远之计!我们自己的大飞机相信在未来很长时间也不会成为现实的。实际上我们可选择的本就不多的,继续引进伊尔76是一种无奈但却是现实的选择:
1.这样可以快速的弥补数量上的需求;
2.在工程实现上,由于在伊尔76飞机上已经取得了成功,避免了更换平台时要做许多的重复工作,如电磁兼容等等。
现在引进的这新一批伊尔76,数量十分可观,它们将极大的缓解后续建造更多的预警76时缺乏合适平台的尴尬!
谈到大飞机,总要说到运10。现在看来,当时确实是有考虑将运10作为国产大型预警机平台的。可惜运10下马,当年的这个大预工程也就不了了之啦!如果当时运10项目组在作汇报(或者说攻关)时,在强调运10重要科研意义的同时,将这个大预作为运10核心发展目标,上升到国防安全需要的层次,重点做好军方的公关工作,争取到军方的大力支持,运10项目能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应该会非常非常大的。
唉,过去的事,只能是这么想想啦。希望我们的新大飞机项目能搞好吧
新大预工程在先后和以色列合作以及自己独立研制的过程中,我相信肯定有一个方案是和以色列的“波音707费尔康”方案极其相似的重点预选方案――就是将天线阵列也“嵌入”到伊尔76飞机机体两侧。不过我想这会对机体做出极大的改动,必须要有关于飞机的详细技术资料,很明显这没有得到老毛子的技术支持,我们必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权衡之下还是走背着个大蘑菇的传统路线。但即便是这个大蘑菇放上去也是要经过详细计算试验才决定的。说不定仅这一方面,就要单独占用一架飞机用于研究试验――这就是受制于人的代价!
“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坚持创新”是任何情况下不能改变的准则!
和以色列的合作虽然因为美国的干预而突然死亡,但我不相信我们是一无所获的。“获得技术”一贯是我国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核心原则,对以色列也不会例外。在和以色列合作(严格的说应该是做交易吧)开始的同时,国内肯定会有一个配套工作组,比如负责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对军方接收人员的教学培训等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庞大工程啊,这些工作不可能都是在拿到飞机之后才展开的!况且当时整个工程已经很接近完成了。以方的技术移交培训工作应该很早就已经随着工程进度开始了,当然最后到了何种程度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这对我们后续的独立研制是大有裨益的。
美国人下手时已经有些晚了,但他们的目的也确实是达到了――成功迟滞了我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快速成长的进程!对于我们的金钱等等损失其实只是次要。时间!我们损失了无比珍贵的时间啊!
不过另一方面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我一直想知道新大预腹部半凸出的那个“长条法国面包”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新大预集美军E3和E8的角色能力于一身。那不是极其复杂吗?想不明白,还是等到解密的那一天吧。
我一直想不清楚新大预和运8平衡木的关系。
可高低搭配?现代预警机需要高低搭配吗?我根本不认同这个观点。美军有了E3,再发展出E2系列专门给海军,纯粹是为满足航母战斗群远洋独立作战的要求!小鬼子要E2,是居心叵测!
论续航能力等等技术性能,平衡木根本比不上新大预,要是远海作战还不如要新大预出去。平衡木也没有如上航母等那样的要求满足的特殊环境需求。它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若说平衡木是为了弥补新大预的数量不足,这一点我多少有些认同,不过也一直是觉得这个理由太单薄。
据说平衡木是专门给海军装备的,那这不是重复建设吗?空军为什么就不能用?看看我们的海航,它和空军到底有多大的区别?
要说到预警机的使用上,虽是个门外汉,可我有些自己的看法。现代预警机,它完全不像传统的兵器装备系统那样由于适用军兵种的差异而有着极强的差异性!现代预警机,虽然也在天上飞,但它发射接收的都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信息!信息是预警机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武器,预警机及其掌控的信息是为各个军兵种部队,为战区内的武装力量整体作战服务的!
尤其是在高度信息化的军队,从所使用的兵器装备讲,将会有很多像预警机一样类似的“非传统”的“纯”信息技术装备,而预警机系统只是这些众多十分重要的专门信息作战平台系统当中的一个成员,但不是唯一的重要成员,它们共同组成了从战术层面到战略层面的作战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并融合成为一体。在作战中这些平台的协作分工将是极其复杂的,通信、协调、权限、控制、保密、可靠等等(也许网格技术会是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曾有一阵我在学习网格,不过没有能深入下去,水平有限又无人指导太难理解了。但是我对网格的发展应用前景是很看好的)。还有军队的编制,军兵种的区别划分等等这些至关重要的非技术要素,我认为军兵种的分工依然明确,但彼此的界限要弱化。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军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我们要打造的只是一杆枪!说下去就很远了,又要说到我的“一体化(联合)军队“的“一体化作战”了,呵呵呵。不过我坚信这是大势所趋,里面有很多东西要研究。
回过头来,在当下我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军正急于打造强大的信息化作战能力,预警机的服役无疑是个有标志性的重要转折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很高实用价值!但是在具体操作使用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不能用传统的“这个只能空军用,那个只能是陆军、海军用”僵化方式搞条块分割。
再者必须要处理好由于军队编制,军兵种区别、战区地域区划等客观体制上的不利因素,
同时要处理好已有各军兵种所属的信息平台的协作分工,使它们能更好的共享彼此的资源,更好的协作融合。不能限制预警机等各级各个信息平台战斗力的正常发挥!既要避免出现小而全大也全的低级重复浪费,也要避免造成不能充分发挥出这些重要的作战信息资源效能的浪费。
例如预警机和海航已有的运8海上警戒机,巡逻机等的协作,与地面海面部队的协作,尤其是跨军兵种协作问题!我们苦心初步编织起来的这张“网”,应该是井然有序,不是一团乱麻!
未来不管是空军还是海军航空兵部队装备了预警机,也不管装备的是哪个型号的预警机,记住,具体所属部队都仅仅只是飞机的具体操作使用者!空海军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把“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战斗力资源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我是希望能够针对预警机的特点,适时对部队的编制、相应作战条例进行适当修改。打破军兵种框架的界限限制,以预警机为代表的信息部队成为大军区(战区)直属部队。这样的改革进程仅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