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我国软件产业形势、发展思路及重点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确保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信息化不断普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日趋明显,为我国软件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是实现我国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将突破大型软件、基础软件等作为重要内容,《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也将“壮大软件产业”作为发展核心基础产业的主要任务。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部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并颁布了《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从认真分析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入手,突出强调了大力支持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提升和增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便于行业内外加深对规划理解,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现就规划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一、关于软件产业“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额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十五”末期,软件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并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行业信息化推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软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十五”末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已达237家,并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我国软件企业逐渐具备了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我国软件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将软件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等很多扶持政策,软件正版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市场规范和人才保障逐步加强。

  《专项规划》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我国软件产业整体规模偏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仅为10%,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与我国电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当前,我国软件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06年规模最大的前10家企业软件收入不足100亿美元,相比微软、Oracle、SAP等跨国公司,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基本处于中下游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特别是系统、平台等基础软件的开发能力较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的意识仍有待加强。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还需完善,高端复合型的软件人才相对匮乏,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薄弱,投融资瓶颈依然突出,市场环境仍需完善,软件正版化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还需加大。

  二、关于面临的形势

  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从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产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对软件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多需求。软件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将促进和带动软件和软件服务的发展。其中,软件产品网络化将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高可信技术将大大提高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网络技术应用的关键;服务化趋势使各种软件产品以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这将极大地改变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软件产业的格局;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体系化趋势促使软件平台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一体化趋势明显,软件的竞争逐渐发展成软件平台体系竞争,软件平台体系将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

  (二)市场需求分析

  软件服务业正日益成为软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到2010年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万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软件服务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同时由于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嵌入式软件也会有相对较快的增长。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将为软件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但我国软件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核心竞争力不足,外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这对于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都略显不足的国内软件企业,将是巨大的挑战。

三、关于发展思路和目标

  我国软件产业将在“十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通过采取六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确定七大发展重点,实现四大目标,为加快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思路

  在客观分析我国软件产业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专项规划》确立了从壮大产业规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产业环境四方面入手,实现软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

  加强产用结合,做大产业规模。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规模仍然偏小,缺乏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壮大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一要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市场,提高国内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需求拉动自主软件产品和系统研发,以用立业,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同时,要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出发,积极采购国产软件。二要扩大出口额,加速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要鼓励软件企业利用软件外包等各种形式“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十一五”期间要以产业创新体系、核心基础软件研发、服务和人才保障等环节为突破口,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通过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展与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二要集中力量支持核心基础软件的研发,提升具有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研发水平。三要通过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培养高层次的软件人才,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和人才保障。

  健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当前我国软件产业链发展很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规划提出一要加大力度建立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到软件服务的国产软件产业链,重点支持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二要抓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机遇,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三要加快软件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形成完善的软件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发展环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了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从加强产业政策法制化建设入手,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政府采购法、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健全、规范的软件市场环境,确保软件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对全球软件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将在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专项规划》提出了由市场发展目标、结构调整目标、技术创新目标和人才队伍规模目标等四大具体目标组成的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市场发展目标。主要选择了和市场规模紧密相关的几个指标,突出了增长速度、销售额和出口额三个方面的定量指标,强调进一步把产业做大。根据“十五”末期的统计分析来看,“十五”末软件销售收入已达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通过努力,“十一五”期间,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是可能的,据此推算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

  结构调整目标。在充分考虑我国现有软件企业的市场规模、技术能力、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并结合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预计软件服务业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大幅提升。未来五年,要进一步把产业做强,培育更多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的软件骨干企业和著名品牌。“十五”末,我国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并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形成若干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

  技术创新目标。为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专项规划》对创新能力在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基础软件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信息安全等的关键技术,并与国内外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做强国产软件产业,国产软件和软件服务要占到国内市场65%以上。

  人才队伍规模目标。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五期间,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速约为25%,200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已达90万,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四、关于发展重点

  根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专项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了七大发展重点。这些发展重点是经过严格、科学的程序确定下来的,是发展思路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也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举措。

  (一)基础软件

  基础软件属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技术难度和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是全球软件产业竞争的焦点,关键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基础软件产业是产业发展的“软肋”,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规划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力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和开发环境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国产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和实用性。

  (二)信息安全软件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当前流氓软件、恶意软件的威胁日趋突出,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对各类安全软件的需求不断扩大。规划强调我国要全面发展信息安全软件,研制信息安全高端产品和安全基础软件产品,发展已有一定优势的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软件,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我国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三)行业应用软件

  我国正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各行各业对应用软件需求较大,软件产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我国有较大优势,规划提出要重点在信息化需求比较迫切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并稳步提高行业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为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四)嵌入式软件

  嵌入式软件因制造业升级、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业务的推动与普及,成为软件产业增长的一个热点。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对于嵌入式软件有很大需求,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结合日益紧密,规划将其作为发展重点,提出要积极研发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嵌入式软件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五)软件服务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日趋明显,软件服务业的增速加快,我国的软件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软件服务业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面向跨国公司和传统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软件服务业,为其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要重点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体系,要大力培育服务外包国家品牌、服务外包人才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六)数字内容处理

  我国游戏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拉动了通信、出版、媒体等产业的发展,包括动漫和游戏软件等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软件是文化的延伸,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健康向上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产品,融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七)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

  我国在智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印刷体、手写汉字识别、中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中文信息搜索等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已开发出了一批实用的软件产品。规划强调要着重促进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保持领先优势,提高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的产业竞争力。

  五、关于政策措施

  针对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为将规划落到实处,《专项规划》坚持科学化、透明化的政府管理理念,从产业政策完善、融资机制建立、人才培养、部门资源整合、标准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既具有宏观指导性,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一要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提出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力争出台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和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等的有关法律法规。二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三要整合部门资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相对完整的国内软件产业链。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五要完善软件标准体系,逐渐掌握标准制订和执行的主动权。六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实现软件产业做大做强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针对发展重点,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这需要全行业上下同心,群策群力,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国家资金支持或政策引导来实现,也需要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要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批知名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