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科技 " 十五 " 发展规划
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苏州市的现代化建设己开始进入第三步重要阶段 ,"十五"计划是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计划,按照中共苏州市委 " 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编制苏州市科技"十五"发展规划。
  一、“九五 ”科技发展基本情况和"十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 九五 " 期间 , 全市坚持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 大力实施 " 科教兴市 " 、 " 外向带动 " 和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 ,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 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加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 , 科技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一 ) 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采用 , 科技进步在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 九五 " 期间全市组织实施各 类科技项目 1800 多项 , 其中 750 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 11819 件和 8481 件 , 被授予全国专利工作先进城市。全市工农业经济增长中 , 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 46.51% 和 53.73%, 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 二 )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 经济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 九五 " 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创新 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 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 , 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崭露头角 , 重 点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 380 家 ,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602 亿元 ,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 37 亿美元 , 占全市出口总额 35%, 居全国第三。
  ( 三 )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 九五 " 以来 , 先后育成稻、麦、棉、油、菜新品种 9 个 , 育成瘦肉型 " 苏太猪 ", 驯化繁育成功 " 太湖船鱼 ", 引进种、养业各种新品种 300 多个 , 全市大宗作物优良品种覆 盖率达到 96%, 推广蔬菜设施栽培、优质无公害栽培等种养业新技术 100 余项 , 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 建设了吴县西 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吴江太湖青虾示范园、太仓棉花科技示范园等 24 个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启 动了 12 家农业科技示范企业。
  ( 四 ) 依靠科技进步 ,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认真实施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 , 医疗卫生领域某些科研诊 治水平达到国内和省内领先水平 , 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 智能节能环保型住宅的科研和设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污染源的控制与监测水平有所提高 , 水环境质量控制的研究不断深入 , 利用现代科技于段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研究正在逐步展开 , 快速、高效、通达的高等级公路网初步形成 ,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 五 )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进展。
  按照 "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 的方针 , 加快科研机构改革。 28 家应用型科研机构正通过转制成为科技企业、进入企业 ( 集团 ) 或转制为中介服务企业。实施招才引智工程 , 产学研联合取得明显成效 , 与中科院、教育部、高校 开展人才、项目、基地三个层面的全面科技合作 , 创办中科昆山国家火炬计划传感器基地、太仓新材料博士园和吴 县西山古棒植物园等 , 交流挂职 9 人 , 实施合作项目 290 多项。技术市场进一步繁荣 , 每年技术合同金额达 3 亿多元 , 近三年连续承办三次全国性技术交易展示活动 , 技术经纪人队伍逐步壮大 , 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 全市贸易 机构达 900 家 , 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 , 同时 ,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 实施国外智力引进项目 62 项。
  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 , 全市 30 万专业科技人员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六 )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 , 全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 九五 " 期间 , 我市着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全市 60% 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和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信息网络、生产力促进中心 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蓬勃发展 , 新区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取得长足发展 , 发挥了 很好的示范作用。科技投入有所增加 , 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 我市首家风险投资公司已经建立并开 始运作。我市的科技进步实力综合评价连续多年在省内名列前茅。
  " 九五 " 期间全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四个不相适应。一是企业的 创新能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相适应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上规模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 , 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 吸收、创新组织不力 :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技术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 : 三是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结构和苏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重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 技术带头人才、高层次 科技人才、软件人才、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 四是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以及科技事业自身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 展不相适应 , 科技资金相对不足。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 ,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 科藏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 , 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 科技全球化使我们既面临许多 攘新的机遇又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国家启动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 将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苏州地处长 江三角洲 , 接受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 我市已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积累能力 , 形成了较大 的发展潜力 , 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明显提升 , 具备了参与竞争的能力 , 在未来的发展中 , 苏州有条件在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 开拓创新 , 抓住机遇 , 以坚定、扎实的步伐 , 为 21 世纪的发 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 " 十五 " 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主要目标
  ( 一 )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 全面落实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思想 ,
  按照 " 创新、产业化 " 的指导方针和 "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 、 " 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 两个层面的战略部署 , 紧 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总体目标 , 加快实施 " 科教兴市 " 、 " 经济国际化 " 、 " 可持续发展 " 和 " 城市化发展 "四大战略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 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 构优化 , 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 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 现代制造业基地 , 产学研紧密联合的技术创新基地 , 外向度高、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基地 , 高层次人才聚集 , 科技综合实力省内领先的现代化城市。
  ( 二〉指导原则
  1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并举 , 以市场为导向 , 调整为主线 , 创新为动力 , 企业为主体 , 积极探索和加快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增强我市技术 创新能力 ,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和科研基地建设 , 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 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2 、统筹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 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主 线 , 对我市重大关键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 努力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加快高新技术 产业化进程 ,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 构筑产业新优势 ,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 、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科院、科研院所广泛合作的优势 , 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合 ,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4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 ,
键技术 , 依靠技术进步 ,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 、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 把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营造环境 , 创造条件 , 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 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三〉发展目标
  1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在重点区域形成规模 , 重点领域形成特色 , 重点产品创出名牌。 " 十 五 " 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 800 家 , 重点培育 20 家销售收入超 5 亿元、 10 家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 5 家销售收 入超 50 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 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 500 个 , 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35% 左右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到 40% 。
  2 、以先进技术和装备 , 加速改造传统产业 , 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80% 的主要技术装备 力争达到 90 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 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 新产品产值平均每年提高 1 个百 分点。
  3 、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宗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 , 引进并示范推广动植物新品种 500 个 , 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 98% 以上 , 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 85% 以上 ,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85% 以上 , 较大幅 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
  4 、社会事业的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医疗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城市功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职工教育和科学普及进一步加强 , 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科研、开发、生严、市场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和以企业为主体卢学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知识产权保护达到新水平 , 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和深化 , 科技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 高层次 科技人才云集套萃 , 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 GDP 的 2% 以上 , 市、县两级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实际支出 的比重分别达到 4% 和 3% 。
  6 、“ 十五 ” 期间 , 我市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 50% 和 60%地位,科技综合实力保护省内领先地位。
  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特色产品群
  ( 一 ) 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我市现有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 ," 十五 " 期间继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 , 重点 培育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 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为重点 , 通过自主研 究开发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 形成一批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 切实发挥高新技术在我市经 济发展中的辐射、示范和导向作用。
  1 、电子信息产业。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 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促进国民经济和信息化进程 , 把我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数字通信技术、软件工程化技术、地面卫星定位导航技术、计算机与网络外部设备开发技术、 高清晰度成象与显示技术、电子产品数字化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有线无线接入网技术及超净超纯等关键 技术。
  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电子信息应用类产品、软件和网络产品、数字通讯系统及设备、数字电子消费品及关键部件、集成电路、片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群。
  2 、机电一体化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在我市有较好的基础 , 要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及先进制造技术 ,建成国家重要的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及传感器、激光应用产业基地。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精密制造技术、 CAD/CAM 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精密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现代光学技术及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电梯及特种传输设备、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及传感器、激光应用类、新型环保节能、精密机构基础件等产品群。
  3 、新材料产业。围绕微电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合金、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等产品技术领域 , 重视纳米技术和超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 , 把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 产业基地。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纳米、超细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微电子材料开发技术、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开发技术、 特种陶瓷制备技术、新型稀土和磁性材料开发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开发技术、功能性、多组成纺织新材料技术、 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技术。
  重点发展微电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合金、精细化工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合成纤维及重要产业用纺织材料等产品群。
4 、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现代生物医药、中药、农药、兽药、保健品、新型医疗器械等产品领域 , 开展研究攻关 , 重点培育新型中药产业 , 在继承发扬吴门医派的基础上 , 把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中成药及其制 剂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生物技术产品的基因重组技术和分离纯化技术、治疗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的新型合成药物生产技术、高效、高产新菌种的选育技术及中药制剂现代化技术 , 研究开发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新农药。
  重点发展生物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合成药物等产品群。
  ( 二 ) 传统产业
  为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渗透、改造 , 以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 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 , 以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为重点 , 推 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 使优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加大丝绸、纺织等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 , 开展丝绸、纺织、印染后整理技术及其先进设备应用的研究攻关 ,全面提高丝织产品的档次和竞争能力。
  加大高新技术对机械、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辐射、渗透、改造 , 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70 项 ,提高装备水平 , 抓好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 , 实现技术升级。
  加快 CAD 、 CAKDCS 等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 , 在重点骨干企业中推广应用 CIMS 、 ERP,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50 项。
加强苏绣等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的创新。
  ( 三 ) 农业
  通过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 ,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 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以科技支撑农业增效 , 农民增收 , 促进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 把我市建成现代农业基地。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和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利用技术、动植物转基因育种、种苗脱毒快繁技术、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农、牧、渔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技术、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 建设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运输及其深加工技术、水利防讯减 灾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技术、各种节水新技术及先进装备、新型肥料、饲料、农药开发利用技术、农 业生物工程产业化技术、农业及农产品信息网络技术、农业废弃物质处理技术、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检 疫技术 , 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标准化工作。
  ( 四 ) 社会发展事业
  面对新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在人口与健康、环境保护、城市化建设等方面 , 依靠科技进步 ,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人口与健康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检测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控制干预技术、肿瘤基因治疗技术、内镜超声诊断技术、疫苗及脱敏技术、干细胞治疗和克隆技术、 老年病及保健康复医疗技术、优生优育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及新型、高效、经济、安全、方便避孕药品、药具技术 ,积极研究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征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
  2 、环境保护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水资源规划技术、环境污染远程自动监控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污染预防技术、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技术 , 积极开展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3 、城市建设
  重点研究开发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领域信息化工程应用技术、生态住宅、智能化住宅及康居住宅小区的建造技术、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技术、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及河道驳岸防渗技术。
  四、 " 十五 " 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 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飞网 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进大企业或改制为企业 , 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强科技计划体系改革 , 落实股权为主的激励政策 , 调动科技人员创业积极性。通过建立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各类科技型企业 上市直接融资和鼓励风险投资、机构进入等途径 , 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进一步组织和引导企业与中科院、 高校、科研院所互利合作 , 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市新品开发、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主体。
  ( 二〉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 巩固和发展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领域的要求 ,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二全市各省级以上开发区 , 特别是苏州工 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要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 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领域 , 积极培育、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 加强引进设备和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工 作 , 争取在集成电路、数字通讯系统、软件、生物制药、环保设备、现代光学仪器、传感器及精密模具等方面形成 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加快各级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 提高进驻企业的技术档次 , 使之成为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和科 技信息的重要载体 , 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 十五 " 期间 , 要继续加强已有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 化器等建设 , 争取全市各类孵化器面积超过 30 万平方米 , 提高吸纳创新企业的能力和服务功能。要积极建设生物医 药孵化器、新材料创业园、软件园等一批新的专业孵化器 , 开拓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 , 深化和高校、科研院所 的合作 , 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骨干企业中高标准建设 50 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 , 推动企业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工作 , 加速企业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新的机制组建合资公司 , 共建研发机构 , 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 三 )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 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创新 ,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 ,发挥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中的作用。继续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示 范园区的科技含量 ,“十五”期间 , 重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0 个 , 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企业 , 培养 一支农村科技经纪人队伍 , 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 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 四 ) 实施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 , 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 " 做强、做大、做优、做美 " 的要求 ,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 建设现代化新区两大方面都要取得重大进展 , 在信息、环保、 卫生、交通、水利、科技强警、防震减灾、文化、教育、体育、优生优育、广播电视、金融商务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 , 进一步推动我市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 ,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五 ) 依靠科技进步 , 促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 , 要把加快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作为当前 " 科教兴市 " 的重点任务 , 从我市 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紧迫需求出发 , 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 , 积极推动电信、电视、计算 机 " 三网 " 融合及多部门局域网互联 , 重点采用微电子技术 , 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技术、现代通讯和网络技 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 , 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科技瓶颈问题 , 促进工业化发 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重点建设完善服务、产业、科技、教育、金融、税收、城市管理 , 电子商务、社会保 险、网络建设等信息系统 , 特别要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 数字化城市 " 基础平台及其应用体系 , 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公众服务、企业内部管理网络化 , 政府部门和企业上网基本普及 , 市民家庭上网普及率明显提高。
  ( 六 )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 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
  为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 必须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 要从组织、政策、资金和措施上重视、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根据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 遵循国际惯例 , 积极开展政 府和民间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 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积极 推进 " 引进来 , 走出去 " 的双向开放战略 , 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100 项。进一步更新观念 , 利用好出访审批和 来华邀请职能 , 为更多研究人员、科技企业家出境参与国际合作研发和国际化活动提供便利。
  ( 七 )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 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支持、放手发展一批由高校、科研机构或科技人员自主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 , 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型企业、 乡镇企业改制为民营科技企业 , 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公平竞争 , 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 并在贷款、担 保、贴息等方面创造条件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平等机会 , 在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办理出国手续、参加社会统筹保险方 面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 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 发展壮大我市民营经济。到 " 十五 " 期末 , 民营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 50% 以上 , 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八 ) 积极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 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按照市场运行机制 , 大力建设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组织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 , 面向广大中小企业 , 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快科技信息网建设 , 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 供服务 , 继续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方针 , 建设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服务内容和手段的常设技术市场 , 创办各 类科技咨询、专利服务、技术经纪中介服务机构 1000 家 , 从业人员 1.5 万人 , 专利申请量累计达 25000 件 , 专利授权量 累计达 23000 件 , 提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器的综合服务功能 , 积极组织多层次、综合或行业的技术交易活动 ,技术交易额达 30 亿元 ,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九 )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 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 形成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 加强干部培训 , 组织各级领 导干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 增强科技意识 , 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 弘扬科学 精神 , 加快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 , 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 营造有利于全社会支持技术创新的舆论环境。
  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 , 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环境 , 大胆推行技术 成果和专有技术作为资产参股 , 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股权收益 , 改革成果评价管理 , 提高奖励力度 , 对重大贡献者实行重奖 , 对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实行奖励。加强我市与中科院、高校签订的人才全面 培养合作协议 , 继续有计划选派人员出国培训。加快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技术带头人、高层次科技人才、软件人才 和复合型人才 , 造就一批适应新经济竞争环境的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 J 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与集聚 , 优化科技 人才队伍 , 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 十 )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 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 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一是运用经济杠杆的政策手段 , 引导 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 使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 ," 十五 " 期间全社会 R&D 投入经费占 GDP 的 2% 以上。二是鼓励国内外风险 投资机构来我市开展风险投资业务。苏高新风险投资公司要按市场机制运作,并注意吸纳企业民间资金,拓展基金来源,开展风险投资活动。三是各级财政要增加科技投入,到2005年市、县二级科技三项费和科技事业费占财政实际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4%和3%。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融资,是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