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后勤保障模式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姚光仑 

  后勤保障模式,是后勤系统为完成保障任务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它主要由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手段、保障时空以及保障环境等因素决定,是后勤保障体制和保障能力相统一的产物;是军事需求和后勤客观物质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反映。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需求的新变化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在后勤保障领域的直接运用,引发了后勤保障模式的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方式智能化 

  战争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由传统的轻武器、火炮等机械系统向“光—机—电—网集成系统”的转化过程。由于后者集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之大成,聚化学能、光能、核能、生物能和信息于一体,促使了战争由火力战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战转变。随着信息化战争中各种武器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集各种信息系统于一体的信息网络不断扩展与完善,使信息对战斗力的倍增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也为后勤保障趋向智能化提供了日益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仿真决策、战场监视和信息实时传递等手段,智能化的后勤保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后,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军队就迈开了后勤保障向智能方向发展的步伐,历经30多年努力,智能化后勤保障已见雏形。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所表现出来的实时补给、全程控制、精确释放,充分彰显了以信息为核心的智能后勤巨大的优势。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化的后勤将是由一体化、智能化的后勤信息网络、知识化的后勤人才和信息化的保障装备共同构成的。这种构成恰恰反映了信息化战争的智能化本质,表明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性后勤保障,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智能性后勤保障。

 保障时效实时化 

  未来战争将是全天候、全时辰、高速度的连续作战,战争节奏明显加快,进程大为缩短。从美军近期几场战争实践看,海湾战争其空军空袭目标的定位时间是22小时,科索沃战争缩短到了2小时,而伊拉克战争则只需10分钟。因此,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已经被称为“读秒战争”,达到了需要用分秒来计划作战进程的地步。这样速决化的战争,留给后勤进行保障准备和实施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种高速度、快节奏的战争,必然要求后勤也要实行实时化的保障。通过后勤保障指挥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交链,实时掌握后勤保障需求,借助智能系统快速进行决策,实时传输指令;通过已建立的大联勤保障系统,实现就地就近的实时化保障。

     保障空间多维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空间逐渐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向。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使战场空间在物理的陆海空天四维之外又增加了新的一维——信息空间。信息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它包括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渗透于陆海空天各个战场领域。作战空间延伸到哪里,后勤就要保障到哪里,在这个超大无形、领域广阔的作战空间里,后勤保障必然要实现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从陆地向海空天乃至无形的信息空间的延伸,为全维的信息化战争提供全维的后勤支持。

    保障主体多元化 

 信息化战争的基础是各种高技术的武器装备,以及集成众多武器系统的信息网络。但是,研制和生产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不仅需要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进行高额经费投入。尤其是随着高技术战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毁伤威力越来越大,物力和财力消耗也越来越大,使后勤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地面作战部队单兵日作战物资消耗达200公斤,分别为二战时期的10倍,越战时期的4倍。不仅如此,从经济方面来讲,海湾战争仅打了42天,美军却消耗了611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打了43天,美军更是花费了近800亿美元。难怪一些军事专家说,未来信息化战争不仅是打一场军事仗、政治仗,更是打一场经济仗、科技仗。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军事后勤力量来保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保障主体上就需要多元化的力量来参与保障,形成一个以军事后勤保障力量为主体,国家能源、交通、科研、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后勤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