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诸暨城向南15公里,有一个叫蔡家畈的村庄。2007年,密布在这个小山沟的袜厂,把产品出口到了20多个国家。大量的沃尔玛订单,穿越不平坦的乡道,来到这里。
30年间绍兴世景变迁的力度如此之大,穿起其纷纭景象的一条主线是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同样热烈地交织在2007年的绍兴。
轻舟已过万重山。关于是否改革是否开放的争论远去了,2007年,这片率先醒来的区域,身体力行的是,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寻找新的助推力。
政府“放权”、城乡统筹及财富公平流转
在宏观层面被谈论的改革,事实上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发生着最紧密的关系。绍兴一个个农民、石匠、供销社小职员变成富豪的故事,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注解。
那么,在改革进入到第29个年头后,还会获得如潮的社会呼应吗?2007年6月4日,绍兴市政府印发了《绍兴市2007年深化体制改革工作意见》。
《意见》把绍兴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锁定在了5个领域,其重点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体制、城乡体制、文化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绍兴希望通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的突破,从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谋求新一轮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离《意见》出台5个月后,市便民服务中心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几个数字表达了对其所在改革领域的预期。“部门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内设机构预期能从现在的138个减少到56个,承诺时间能从现在的6.39天缩短到4.78天,提速25%。”
当年10月,被称为“三集中”的绍兴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拉开序幕。有关人士将此举誉为是“破冰之旅”。而在此之前,曾先后进行了四轮审改的绍兴,被外界称为“审改标兵”。
绍兴新审改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部门的“放权”上,政府将审改定调为“职能归并”,并明确提出,凡适合在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并列出了详细的时间表。
审改,仅是进入绍兴体制改革的一个切口。有观察人士表示,2007年,绍兴将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公平上。如果说,30年前的改革给了每个人巨大的机会,
现在绍兴的改革目标则是建立一套财富公平流转机制。
审改可视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生动一例,而在城乡统筹、推进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的改革,体现出绍兴试图破解扭转中国长期以来倾斜的社会天平的先期尝试。
对于城乡统筹,绍兴的破题时间发生在2000年前后。在历时7年之久的实践后,绍兴正在努力解出自己的答案。答案表现为约束性的文本,即布局一整套规范性的制度,通过体制即深层次的社会运行改革来加以保障。
从城乡统筹解决的重点来看,绍兴将中心直接下移到乡镇一级,从而为解决这一课题获得最直接、最持续的动力。2007年,绍兴出台《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明确对其规划、产业、投融资体制、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乡镇一级的辐射力,这种示范效应在2007年获得全国的关注。
虽然没有像培育小城镇这一话题般挑动起人们敏感的神经,但绍兴在2007年推行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及支持保护体系等举动,更为坚实地为一个农村社会的繁荣进行体系的政策、制度布局。
推进城乡“十网”建设,改革乡镇机构,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新政”,化解乡镇历史债务,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组建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这类举动,触动了运行数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多年的改革给予每个人一个公平的起点,那么2007年绍兴的改革把这一公平体系普及到了过程乃至结果,每一个普通公民均在其中分享到了这一“盛宴”。
“国民待遇”、公共资源及经济驾御能力
时至今日,在改革划出的轨迹中,最大的影响来自经济领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放权让利”成为改革过程中呈现的最大特征。把本该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在这一主导思路下,绍兴的经济改革在2007年开始向最为核心的领域迈进。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猜想,文化也许将成为绍兴经济的下一个热点投资领域。2007年,绍兴提出,要理顺文化管理部门职能,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实现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
除了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外,绍兴实行的文化产业化,为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2007年,绍兴在分类推进文化单位改革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这种要素资源市场化的改革思路,在绍兴各个涉及经济事务的领域呈现。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2007年,绍兴全面推进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努力使土地资源向重点优势项目、重点优势企业倾斜。
在致力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得到空前关注。2007年,绍兴探索土地、水和排污权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办法,并尝试逐步建立起能源、资源使用差别化价格、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
经济改革市场化,在某种程度上,其通俗的衡量方式就是,那些对民间资本而言长期“冰封”的领域,现在是否向它们开放,从而享受其应该有的“国民待遇”。
2007年,绍兴探索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对一些垄断领域和公用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社会化运作。把市场竞争引入这一领域,不仅为其本身放入了几条“鲶鱼”,更为重要的是,在民间资本得到新机会的过程中,也将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在“民进”的同时,绍兴进一步实行“国退”。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拉开,绍兴的思路逐渐明朗,绍兴探索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方式,不仅加大了对现有营运机构的整合重组,并走到了下一个关口:国有集体资本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
但是,“放开搞活”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领域,绍兴采取的分配资源方式也并非是政府对所有的东西“撒手不管”。将市场的还给市场的同时,是将政府的交给政府。
2007年,绍兴在优化配置要素的过程中,党委、政府本身也在这一体系里成功地扮演了一个“主角”。如果你是一个嵊州的农民,每逢雪天或霜冻季节,就会收到一条如何管理农作物的短消息。这类公共性的科技平台遍及绍兴,这是2007年绍兴党委、政府交给自己的作业之一,在创新体系建设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让公共性的科技资源,为量大面广的农民、中小企业服务。
在此类“加减法”中,在进与退之间,党委、政府体现出了灵活的驾御能力。这也正是绍兴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市场发育、国际往来及全球化体系
改革与开放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某种程度上,开放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最好手段,即一个区域的市场化发育程度,是否与国际规则体系完全接轨。
与中国大背景一样,绍兴经济在过去20多年间划出的“路线图”是先改革后开放,先进行市场改革,然后逐步对外放开。改革与开放的互动,发生于入世后的这几年间。2007年,可谓是蓄积了足够能量的绍兴,在全球经济体中头角峥嵘的一年。
2007年的绍兴,这种不同的气质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当年初,诸暨越美集团开发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区项目,正式获国家商务部等批准。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到境外投资的纺织工业园区,预示着绍兴对外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遥远的非洲大陆,一个连扣子都缺的地方。在那里发现几乎遍地有“黄金”的越美集团总裁徐志明对人们说:“尼日利亚人口有1.4亿,即使是不换洗的话,一个人一天最少需要12码布。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天需要11米布,你可以去算一算总的需求有多大。”这不仅是个需求问题,更大的机会在于当地的产能稀缺。因为纺织业落后,这个国家的产量仅能满足需求的七分之一。
徐并非是在国外唯一发现“黄金”的人。同在这一年,海亮集团等企业就甩出了更大的手笔:在越南投资“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区”,成了当年度全省最大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到刚果投资开发铜矿,在巴西热带雨林承包林木基地,这种不断传递的信息,向你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绍兴商人的眼睛里装满了世界。
不仅是绍兴人发现了世界,绍兴也正在被世界发现。2007年,共有11.05亿美元国际资本(实到外资)进入绍兴,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去了12个开发区。在这些资本里,出现了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这些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
国际资本到绍兴,不仅仅是来开工厂的,对老百姓来说,更为显性的是商业。去年,绍兴新批的商业性外资项目达28个。在绍兴城里,去老外开的店里,体会一下他们的商品和服务,也许过几年就会在古城成为一种新潮。
最能反映一个地区全球化程度的,莫过于国际贸易了,以出口为主要计算方式的外贸依存度,向来是人们测算一个地区国际化程度的最好指标。在一个国际通道上,绍兴这个在世界地图上仅为一个微小标识的地区,过去一年完成了近193亿美元的国际货物交易,其中出口占138.1亿美元。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如此近的距离和我们发生着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以及带给个人的机会,正是绍兴改革开放造就的众多结果里的一种。
改革开放节点
2月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指导意见》,文件将12个镇纳入培育范围。被称为“强镇扩权”的改革,开了全国先河。
5月 《绍兴市区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意见》出台。
6月 绍兴市政府发出《绍兴市2007年深化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体制、城乡体制、文化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7月 绍兴召开全市开放型经济暨开发区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9月 在全市124个应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行业协会中,116个行业协会按要求脱钩,8个行业协会被注销,应脱钩的现职公务员(工作人员)273人次全部按照规定辞去行业协会职务,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10月 绍兴召开市级机关实施行政审批“三集中”工作动员大会。以此为标志,绍兴全面启动以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承担行政审批职能处室向便民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项目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三集中”工作。
首席记者 裘浙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