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纲要
来源:乌海政府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十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通讯业飞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需求规模。2004年,邮政、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广电销售收入达3.1亿元。全市固定电话、小灵通用户达到18万户,比上年增长25%,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2万户,比上年增长36.8%,固定电话普及率26.3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万户,比上年增长37.6%,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7.2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10000户,比上年增加3383户,增长71.75%;电视台1座,工作站2个,电台1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1%,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电视混合覆盖率97.2%,有线电视用户8万户;行政村通话比率达到100%,实现电话村村通。计算机及信息产品销售业达到8000万元;2004年全市信息产业营业额3.9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期末,全市共投入政务信息化专项资金840万元。主要用于党政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专用设备、宽带专线租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软件的购买、计算机的配备等项目。有40多个部门建立了独立的网站和局域网,有60多个党政部门接入政府网络平台,实现了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已经开始启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20余种各类内部办公应用软件、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始逐步应用到各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公务员培训计划。2004年,先后举办市政府直属委、办、局公务员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班9期,1947人参加培训,培训率达到95%。
    (三)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市政府专门筹措300万元技改经费用于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全市有近200家企业制作了网站和网页。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工业化水平正得到企业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四)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领域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市政府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市远程教育网络、公安四级网络、社保网络、金财工程、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等专网建设。“金字”系列工程建设快速发展。“金税工程”、“金盾工程”“金融信息工程”、“金财工程”、“金审工程”、“金保工程”、“金信工程”、“金桥工程”、“金水工程”等已发挥重要作用。市教育体育局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乌海市远程教育平台及局域网络体系。其中,市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的建设,推动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基本实现了重点中小学的网上教育活动;市公安指挥系统及社保信息系统等重点工程,在社会治安及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广播电视局按照全国广电总局的要求,积极进行数字电视工程建设。数字信号已通达我市,用户通过机顶盒可以收看到27套数字电视节目。乌海电台、电视台节目采编播系统已经开始数字化改造,建成了以音频工作站为核心的广播节目制播网和以数字硬盘播出系统为核心的电视节目制播网,基本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框架。市政府所在地海勃湾区辖内的所有社区、住宅楼、企业等经济单位,都已铺设了宽带网络,具备了网络使用基础条件。
    (五)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
    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优良畜禽、种植技术、良种培育、市场营销等生产活动中的应用。现已有乌海市绿海农业科技公司、内蒙古乌海市佳奇果品等11家企业加入到中国金农网中,积极寻求各方面信息技术支持。发挥96048农业技术咨询系统作用,为农业发展服务。
    存在的问题:各别领导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党政机关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电子政务没有起到预期效果;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信息化经费多元投入体系不健全,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嵌入式软件、ERP开发及电子商务发展缓慢;推广应用正版软件力度不大;信息化培训缺乏制度化和经常化;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联合建设、互联互通”的指导方针,以“数字乌海”为目标,加快发展以信息服务业、软件开发应用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建设满足城市发展的高速宽带互联传输网,构筑统一开放的公用信息平台;强化信息化教育、人才、技术、政策体系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金字工程”建设,努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成为支撑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工业企业推广使用嵌入式软件,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总体水平在自治区处于较高水平,“数字乌海”构架基本形成。
    1、基本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覆盖全市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城镇、居民区,初步构建“数字乌海”框架。建成“数字化滨河新区”,以带动旧城区信息化建设。
  2、继续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市政务服务中心“一网式”审批,将大大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形成规模,并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金字工程”,在政府核心业务中具有支撑作用;建成一批基础数据库和公用信息资源库;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形成一定规模,信息市场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信息化在城市公共服务中,水平显著提高。农牧业信息化服务质量明显增强。全市应急信息系统发挥作用。
  3、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标准化体系比较健全。信息市场发达,信息化人才队伍成为本市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4、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率,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市民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多媒体通信进入家庭,多用途信息家电逐步普及。信息化成为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和支撑力量。
5、软件业有较大发展。企业信息化意识增强,电子商务得到认可,并普遍应用;工业控制类企业嵌入式软件使用率达到60%以上,企业ERP资源管理基本形成。制造类企业CAD、CAM得到重视和应用。煤炭企业瓦斯、有害气体等监控系统普遍应用。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6、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1、主干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多种主体、适度竞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和完善网通、电信、 联通、移动、广电、铁通等主干网的建设,并互联互通。实现电话、电视、数据通信三网融合。全市村村通电话工程完成,并在自治区处于领先地位。建成覆盖全市的现代化通信网,形成全市公用信息平台。突出发展光纤网络,形成以光纤为主、无线和卫星为辅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主干传输网络,满足多媒体传输要求,具备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现代化信息网络的特征,向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2、接入网建设。实现高速宽带主干网接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市区做到光纤到大楼,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小区,有条件的小区做到光纤到家庭,宽带多媒体网络入户形成规模。
    3、滨河新区全面建成数字化网络体系。建成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数字体育馆、数字党政办公大楼、数字会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一批信息化重点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金字工程”基本建成。电子政务支撑政府核心业务,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和网络使用效率。
    4、网络交换与管理。积极推进多方式的网络互联互通和“天地(地面网、卫星网)一体”网络建设,以满足多方式传送网和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网络长期共存的需要,形成全市互联互通的传送网络。在骨干传送网上实现市内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共享。扩建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设备,向用户提供多种接入手段,开发和丰富网上在线服务。
    5、开通网络多媒体视频电话系统。视频会议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医疗、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综合防治体系建成,并得到应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
    1、政府部门信息化。
    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依托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类办公信息的传递和办公业务流程自动化,建立政府决策智能支持系统。结合政务公开的实行,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政府各部门能够在网上为市民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都能网上查询,有的能够网上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基本能够实现网上办理或查询。建成电子政府基本框架。
    2、产业领域信息化。
    (1)农业领域
    在科研、种植、养殖、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使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批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的现代农业体系。建立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体系,发挥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使农产品销售信息网上传播,实现网上交易。积极推进农区居民信息化,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试点,探索农区居民信息化的模式。建立农业经济信息库、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科技信息库、水资源信息库等。
    (2)工业领域
    在企业技术改造中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并广泛使用嵌入式软件。制造业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ERP),提高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推动工商企业上网,加入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加快我市企业信息化步伐。煤炭企业基本建成瓦斯、有害气体等信息化监控系统。全市生产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成并发挥作用。
    (3)商业金融交通领域
    在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领域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管理现代化和经营服务网络化。广泛推行电子商贸和电子货币,发展高档电子娱乐设施和影视点播。基本建成信息化交通运输管理指挥系统,电子商贸信息系统。积极发展物流企业信息化。
    3、城市公共管理信息化。
  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和卫星定位技术为基础,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应急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城市交通、建筑、地下管网、供热、供电、供水、供气等进行高效和现代化智能管理。
  4、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在科技、教育、文化、新闻、娱乐、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建成全市范围内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城市广泛提供金融、保险、新闻、娱乐、购物、就业等信息化服务。
  5、社区信息化。
  建设电子社区,基本实现重点社区事务管理网络化,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社会服务。建立人口管理IC卡信息系统,提高外来人口、治安等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
  (三)信息产业发展
  1、信息产品制造业。
  积极调研、适时引进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通信设备、改造传统产业的机电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化视听产品制造等方面项目,争取实现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零的突破。
  2、软件业和系统集成业。
  引进国内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来乌海设立分公司,从而提高乌海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整体使用水平。大力推广使用正版软件,软件正版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服务业。
  发展信息服务业,按照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联系国际化的标准。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电子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1)邮政电信服务业。大力发展各种增值业务和信息服务,开展自动声讯、可视电话、智能网络业务、个人通信、可视图文、语音信箱、多媒体会议、视听点播、公用信息查询、家庭办公、计算机桌面会议等业务。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应用与发展,提高通讯业整体服务质量。
  (2)广播电视等服务业。通过广播电视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和分阶段的设备更新改造,逐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建成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做到光纤到乡,实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化,积极推广数字机顶盒,努力开发多功能业务,实现 有线电视整体数字化平移,使乌海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成为我市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广播电视试播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建立数字无线传输发射体系,向无线宽带接入领 域拓展。全面完成“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建设任务,使广大农牧民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3)信息咨询与广告服务业。加强咨询行业基础建设,促进咨询网络化、电子化,形成多种类型的信息咨询和广告服务企业。
  (4)发展数据库和电子信息加工业。开发各类数据库产品上网,推动信息资源开发的专业化、产业化。
    (四)信息安全保障
    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指导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护好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内容安全,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建立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监控体系、秘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响应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
    四、重点工程
   (一)乌海市公共信息网络交换中心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乌海市公共信息网络交换中心。以此为基础,逐步将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融入市内统一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实现城域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建成联接各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立交桥。
  (二)乌海市政府决策智能支持系统工程
    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OA)、管理信息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应急指挥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互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决策智能化工作水平。
    (三)乌海市电子商务信息工程
    大力促进流通商贸业信息化,加强商场自动化和流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物流电子信息传递系统。以B2B、B2C为重点,有计划地推进流通企业电子商务。
    物流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建设乌海电子商务平台、乌海邮政物流服务中心,构建物流企业综合物流信息服务体系。
  (四)金财、金税等信息工程
  基本建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比较先进的财税信息管理体系。完善“金税”工程、“金财”工程、“金审”工程和“金关”工程有关系统建设,在税收征管和公共财政管理、审计中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积极稳妥推行远程电子报税、财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等。
    (五)软件园区建设
  在鼎好电子城基础上,营造一个适合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的、功能齐全的、设施先进的软件园区,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到园区内落户,促进乌海软件产业的发展。
  (六)教育科技网络工程
  教育科技网络工程通过设立网络管理中心,逐步完成全市教育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实现远程教育。完善科技信息网功能建设,实现远程科研等目标。
  (七)城市信息系统工程
  城市信息系统工程建立一个以数字化基础测绘资料为主要内容、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的信息系统。主要完成基础数据采集与建库,建成城市地下供电、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地下管网信息系统,主要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其它专题信息系统。
  (八)“金保”信息工程
  完善“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六大险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保障、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合一的,包括就业服务在内的、连接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机构、约定医疗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的网络信息系统;规范全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并发行统一的保障卡;初步实现全市劳动社会保障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全市的党政机构、社区、乡镇、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全面及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各种网上服务)。
  (九)交通信息管理工程
  建立全市联网的公路网络信息系统、营运车辆定位和调度系统、运输服务信息系统。
  (十)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工程
  建成覆盖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多层次的信息基础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利用卫生网络信息资源,为各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即时、方便的医疗卫生、远程医疗信息服务。
  (十一)“金农”信息化工程
  完善“金农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和适合本市具体情况的服务体系,为农业宏观管理和农业科研、生产流通服务。
  (十二)“金盾”信息网络工程
  完善“金盾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范围内的公安四级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市基层派出所、路况、要道、卡点等交通、治安监控系统和指挥系统。
    (十三)“金土工程”、“金信工程”建设
    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信息库,建立覆盖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监管、调控国土资源。逐步完善“金信”工程建设。利用各类统计信息,建立并完善基础市情信息资源库,以及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立经济普查及宏观经济信息库等数据库,为各级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十四)乌海市滨河新区数字化建设
    建成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数字体育馆、数字党政办公大楼、数字会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一批信息化重点工程。使滨河新区建成“数字乌海”重点工程,起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数字乌海”全面发展,提升乌海市现代化水平。
    (十五)乌海市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
    应用在线监测数据库及管理软件,建成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系统。对全市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排污口实行24小时在线实时监控,搭建视频监控网络,采用实时图像传送方式通过宽带网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对污染物排放进行自动采样、流量在线监测和主要污染因子排放浓度的在线监测,实时掌握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监测数据自动传输将目前被动式人工获取数据变为主动式实时获取监测数据。
    (十六)乌海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
    广播电台提高播出安全性,扩展存储容量,丰富节目制作手段,扩大网络规模,充实采访设备;电视台完成硬盘自动播出系统和节目非编网建设,增加数字设备,提高节目档次。改造现有信号传输通路,采用数字微波和光缆两种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节目传输质量,实现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数字化。完善新建广电大楼内部机房设施、大演播厅相关设施建设。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实现网上数字化播出。建成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为政府、银行等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数据传输和数据接入业务。实施的“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以及微波干线数字化改造工程。
    (十七)乌海市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
    建立乌海市人才资源信息库。收集、整理全市各类有特长、有能力人才资源信息,建立人才档案,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通过人才资源信息库,加强与人才的交流与联系。对人才资源信息库进行分析,每年制定并公布人才资源开发指导目录。
  五、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确保市党政部门信息化先行一步,以示范带动全市信息化发展。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专业规划和实施计划。充分考虑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发挥已有的网络、设备和资源的作用,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确保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国家、自治区的信息化规划相衔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适应与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保证政府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直接为党政部门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入有利于竞争、联合、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和鼓励各行业、地区、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外资本,融集社会资金参与和投入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吸引信贷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三)努力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研究制定信息资源、信息市场、信息安全、信息保密等方面的政策,确保我市信息化建设市场按国际惯例运行。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监督机制,保护与鼓励信息产业发展。从经济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采购政策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共同推进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信息化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技术知识,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计划地对广大公务员、企事业在职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电子政务培训及信息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促进全体社会劳动者逐步学会运用计算机和掌握基本信息知识。
  (五)吸引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与培养信息化人才。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人才能力评估、使用、晋升等激励机制,凝聚与稳定信息化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技术精湛、具有技术创新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承担信息化工作的骨干队伍;一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专业队伍;一支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调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搞好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全市工业企业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利用嵌入式软件提升工业化水平,适时开发一批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产品。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