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
来源:江西省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为科学有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我省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信息化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不失时机推进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政务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覆盖省市县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各级党政部门的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基本建成,以此为依托,电子政务应用逐步展开,200多个省直部门开展横向应用,20多个省直部门开展纵向应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全省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网上视频点播系统等政务部门公共应用系统建成。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加快,全部省直部门和设区市政府以及90%以上的县(市、区)政府均已建立门户网站,发布网上办事项目1200余项。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信息化取得显著成绩,政务信息公开程度明显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政务通”办公软件得到推广。
“金”字系列工程及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金卡工程实现全省银行卡联网通用,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上线运行。金关工程稳步推进,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在我省外经贸系统投入使用,开展了网上配额招标、许可证申领、加工贸易审批等应用。金税工程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四级网络、网上报税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实现了税收征管的省级集中处理, 2000多家企业实现网上报税。金财工程建成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财政国库管理信息化。金盾工程建成全省人口、出入境人员等信息管理系统。金质工程建成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等应用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代码、技术标准等信息资源。金保工程完成部、省联网工作和省端视频会议系统,部分设区市建成劳动力市场网络及信息发布系统,养老保险软件在全省各市、县正常运行。金土工程建成城镇地籍管理、用地申报登记、耕地占补管理等信息系统。金审、金农、金水等工程建设均取得长足进展。省委机要局建成省直党政机关计算机密码通信系统。省司法厅建成司法鉴定管理系统,启动建设“监狱通”工程。人事人才网上服务应用加强,提供人才市场、公务员考录、专业职称考试成绩查询等网上服务。各行业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2、企业信息化初见成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深化,汽车、能源、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一批大型制造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各个环节。江西省入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南昌市入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九江市被列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联系城市”,洪都航空公司、江铃集团、昌河飞机公司相继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试点企业。江铜集团、汇仁集团、赣南果业、联创光电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具有模式创新的“巴士在线”第三方信息服务得到国家支持并面向全国提供服务。农产品、药品领域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开始建设。正式启动“江西省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全省信息化试点企业达到87户,其中35户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3、公共服务信息化稳步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启动,江西农业信息网向市县延伸,提供网上展厅、供求热线“一站通”、声讯服务热线、手机短信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省、市、县、乡四级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完善,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法定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高等教育招生实现网上咨询、远程网上录取等服务。江西旅游信息网的旅游景点介绍、景区天气预报、旅游投诉、在线咨询等服务逐步开展。建成较完善的金融电子渠道,ATM、自助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均已投入使用。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交通运输安全GPS监控统一平台已投入使用。互联网新闻、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的发布和开发快速发展,行业基础数据库和公益性数据库启动建设。科技、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个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4、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电信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综合通信能力增强。2005年底,全省长途光缆线路总长16074公里,是“九五”末的2.9倍。电话用户达1627.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829.3万户,普及率达19.3部/百人,移动电话798.4万户,普及率达18.6部/百人,普及率分别比“九五”末增加6.9和11.9个百分点,全部行政村已通电话。互联网上网用户316.6万户,是“九五”末的6.8倍,其中,宽带用户达70.5万户,拨号用户达245.8万户。2005年底,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3.2%,电视人口覆盖率95.38%,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2个百分点和1.88个百分点。数字电视入户工程已启动。
5、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正在壮大。LCOS数字微显投影电视、LCD投影机、集成电路芯片封装、LED发光材料和器件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南昌市成为国家首批4个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70亿元,其中计算机软件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软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24家;2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企业84家,182项软件产品登记备案;3家软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江西微软技术中心和中兴软件技术(南昌)公司相继成立。南昌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6、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信息安全工作的跨部门协调得到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江西省互联网监控中心、江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江西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办法》、《江西省公安机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等一批信息安全法规颁布实施。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取得进展,互联网环境逐步改善。
我省信息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信息产业底子较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信息服务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地区、行业、单位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亟须加强,信息化法规、标准和人才体系尚不完善,公众信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我省信息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目的,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和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保证网络互通、资源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信息化的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2、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和产业技术的融合,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3、强化应用,注重实效。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引进开发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已有和新建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效益。
5、统一规范,保障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强化组织,制订法规,落实责任,加强监管。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我省“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一个上升,促进两个跨越,提高三个水平,增强四个能力,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
实现一个上升,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电话、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化普及程度在中部地区的排位前移。
促进两个跨越,即促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两大跨越。紧紧把握信息化发展大趋势,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向全面覆盖、广泛服务、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目标跨越。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信息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
提高三个水平,即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加速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融合,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明显加强,优势行业的信息化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信息共享局面大为改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以公民和企业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增强四个能力,即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公众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渗透,提高产业竞争力。健全强有力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面向广大群众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信息素质,增强信息应用能力。
到2010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省、市、县三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100%建立门户网站,可公开政府公文和办事表格100%实现网络下载,政府行政许可项目80%实现网上办理。
——实现100%的大型企业和50%以上的中型企业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全省电话普及率达71.8部/百人,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7%,互联网用户超过600万户。其中,农村实现100%自然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广播电视,100%的行政村通宽带网络。
——全省100%的城市和农村中学普及信息化知识教育。
三、信息化主要任务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和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层次。
(一)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要求,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降低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以电子政务应用为核心,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
1、加快全省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及跨部门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成全省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中心、网上服务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和应用技术支撑平台,实现全省政务部门信息交换共享、网上协同办公和公共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跨部门综合应用系统。建成省政府决策支持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经济形势预测分析、年度经济政策决策支持、法律法规综合服务、研究和决定重大项目服务、研究和确定重大改革方案服务、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服务等应用系统。完善政务公文传输系统,实现政务部门非涉密公文网上传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建设电子档案网上在线接收系统及全省电子文件中心,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建设社会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建成以构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信用监管两大平台,在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部门的企业同业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先期建设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实现企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设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形成国库与财政、税务、银行(信用社)等部门间的电子信息通道,提供安全、准确、快捷的电子处理手段,为纳税人提供便利、高效的纳税服务,实现税款资金的快速划缴、高效对账、全程监控。建设网上联合行政许可系统,实现政府各主要部门网上联合行政许可,做到一门受理、联合办理、限时办结、优质高效,切实方便企业和社会。建设省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建设公安、卫生、安全监督、质监、气象、水利、地震、地质灾害、交通、通信、动植物防疫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子系统,联通各子系统,实现统一、快速调度指挥。
2、建设和完善“金”字系列工程及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金融监督(含金卡工程)。建设江西省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分析、评价和预警。进一步提高银行卡应用和服务水平,建立银行卡风险防范体系,打击防范银行卡犯罪活动。建设推广小额支付系统,建成我省支付系统灾难和运行备份中心。建设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推动反洗钱工作向纵深发展。
金关工程。建设“电子口岸”,以提高外贸进出口通关、现代物流活动效率为目标,实现“两个100%”,即100%的口岸相关部门在同一平台上实现政务公开并协同作业,100%的上网企业享受大通关核心流程服务,实现物流全程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形成操作性强、使用方便的大通关电子平台。
金盾工程。在完善人口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警员基本信息等8大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省、市两级公安信息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成包括派出所综合信息、违法犯罪、国内安全保卫、网络安全监察、队伍管理信息和综合信息查询6个方面的23个一类应用系统,开展34个二类应用系统和3个三类应用系统的建设。形成以省市两级公安信息中心为中心,应用系统齐全、资源高度共享的公安综合应用系统。
金质工程。建立标准信息、企业质量档案、计量管理、特种设备、食品监管等综合业务数据库,国际国内技术法规数据库,30万件技术标准数据库。建成包括标准化、计量、特种设备、执法打假等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立12365呼叫中心,面向社会全天候接受质量申诉举报,为公众提供广泛的质量监督服务。
金保工程。建设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建成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就业服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网络延伸至所有劳动保障业务经办窗口、街道、社区及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等服务机构,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管理决策的信息化。
金审工程。建设省、市、县三级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实现各级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推广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在审计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审计作业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金税工程。完成覆盖各级地税税收业务,以网上办税、12366呼叫中心、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交换系统。在完善税收征管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税收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省局集中处理的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务信息体系。
金土工程。建设我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一批重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省市两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推广应用以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为核心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获取技术,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构建全省耕地保护监管、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三大系统,形成国土资源政务监管信息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运行,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金农工程。延伸县及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设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三个应用系统。构建农业行业数据、国内农业信息采集数据两个数据中心,健全信息采集渠道,增加信息总量。初步形成覆盖到基层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扩大信息服务面,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
金财工程。建设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政府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级财政部门与相关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网上监管和划拨,同时实现工资统发、非税收入管理和宏观经济预算分析等功能
进一步推进政法系统信息化。整合诉讼信息资源,构建司法信息数据库,实现公、检、法及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面向公众的司法服务系统,实现一站式服务。建设全省法律服务信用信息系统、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信息管理系统等司法业务系统。实现政法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网络化。
推进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立重点监控企业的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和预案、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等数据库群,建设省内重大事故源、重大事故隐患动态监控系统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与指挥调度系统,初步建成全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化。
建立国资监管基础数据库,建设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绩考核、经济运行实时监控及应用分析等功能,为国资监管提供支持。
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12315”行政执法系统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等示范工程,提高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共享能力、市场监管能力、行政执法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全面建成包括公务员考试、专业职称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人事考试业务为主的人事考试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人事业务网上服务水平。
建成覆盖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职能业务的数据库,重点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食品药品信用体系信息系统、综合执法管理系统、重大事件快速反应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加快食品药品监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继续扎实推进各部门各行业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高我省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基础数据库
建设和完善宏观经济、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高级人才、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等一批基础性数据库,把数据库建设与动态的业务应用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有效整合和利用。
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集成各有关职能部门月度、季度、年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实现数据展现、比较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
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信息为基础的法人单位数据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为全社会提供法人单位信息服务。
建设基础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数据库,建立多尺度性、多样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群,为政府管理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及群众生活提供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
建设高级人才信息库,建成包括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私营企业人才和省外赣籍人才在内的跨部门高级人才信息库。
4、健全政府门户网站体系
全面建成县以上政府门户网站,形成信息互通的网站集群,及时向公众公开政务信息、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统计报告、财政报告、部门工作、重点工程、招商引资、公告公示、招标采购等内容。现阶段能在网上开展的办事项目均提供文件下载、表格下载、在线申报、办理状态查询,逐步实现网上行政许可、网上招商引资、网上交费、网上纳税、网上办证等,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零距离”、全天候网上办事服务。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工作重心,逐步由对外宣传、政务公开为主转向网上办事、为民服务、交流互动为主。所有政府门户网站均开设领导信箱、民声通道、信访热线、民意调查、监督投诉、在线咨询等互动栏目,进一步畅通信访信息网络等方便群众诉求和快捷处理群众诉求的渠道,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限时回复与办理。
(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1、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融合
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类工业技术相结合,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积极推动应用信息技术对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力争100%的大型企业和50%以上的中型企业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信息化,继续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将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与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有机结合,带动企业业务流程、产品研发模式和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研发、制造、管理和过程控制信息化,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新型制造业企业。重点推动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造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实施应用。
资源能源业。加强矿产资源的勘察、开采、冶炼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矿产资源动态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监管效率。构建资源安全保障、安全生产监管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系统。加快重点冶炼企业、重点能耗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步伐。推进电力系统发电、输电、供电及服务的信息化,提高电力安全生产能力。加强高危行业及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化监控,提高预警及应急反应能力。
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动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快商务信息化的进程。建设旅游信息网络,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整合商业信息网络,开发市场信息资源,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鼓励发展创意产业。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探索多层次、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重点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点行业应用等方面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扶持电子商务应用典型,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发展区域性的第三方电子交易与服务,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创新服务模式。推广网上招投标、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降低商务成本。
重点实施“12345”工程,即建设一个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两个电子商务网络公用平台(网络公共平台、移动网络公共平台)、三大电子商务培育基地(技术研发基地、教学基地、产业发展基地)、四个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中心(金融电子支付中心、CA认证及安全保障中心、组织机构代码认证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五项电子商务应用工程(社会保障电子商务应用工程、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企业网上诚信工程、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工程)。
(三)有序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为目标,切实抓好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信息化应用重点工程项目,有序推进社会信息化。
1、城市和社区信息化
推进城市信息化,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中心城市现代化进程,有效带动周边地区信息化。加强宽带城域网、接入网和集约化通信管线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构建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城市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应急指挥、空间地理、城市规划、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化便民工程建设,方便市民工作和生活。
推进社区信息化,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指导、生活救助、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等信息系统,提供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信息服务。在社区普遍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推进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实施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带动全省社区信息化发展。重点建设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形成省、市、县(区)、街道、社区五级应用系统,推进我省低保工作。建设社区便民工程,建成社区智能呼叫中心,利用智能声讯、移动短讯及互联网技术构建社区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低保金领取、换证查询、年检通告、城市地名、居民求助、老年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内容。
2、教育科技信息化
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和质量。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配备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水平,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求。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及培训体系,方便公众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公众信息素质。建立完善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建设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加工体系、共享服务体系,建成面向全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3、医疗卫生信息化
建设和完善覆盖全省、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调度、协调与指挥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的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加快医疗服务信息化,统筹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价格监控系统,改进医院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强化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确保药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加强卫生健康信息服务,普及医疗保健知识。
4、公共文化信息化
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信息化,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重点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并巩固100个市县分中心、500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中心和3000个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利用公共通信网及已建成的远程教育网大力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文化资源数据化建设,新增100GB以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资源库群,整合提供5万种电子图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文艺演出、专题知识讲座、实用技术视频等信息。推进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
5、交通信息化
建成全省道路运输及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公众出行GIS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信息综合服务、GPS安全监控和定位信息服务系统,大力推行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缴费。建设港口、航道和航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关键航道和港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和完善水上GPS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港航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集装箱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水路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信息资源等数据库群。
6、旅游信息化
建立健全旅游资讯网,覆盖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宣传、网络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宣传等方面,面向群众提供服务。建设一个旅游数字化服务平台,全省景区景点、红色历史、服务设施等十个数据库和旅游资源管理、服务、政务管理、应急指挥、决策等五个子系统,建设红色旅游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7、环境保护信息化
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建立环境生态空间数据库。建立环境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监测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等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监控及生态环境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建立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指挥平台,建设12369环保投诉举报与接警、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应急指挥等4大系统。重点建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五大水系市界断面、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8、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公共数字资源,开展面向公众的公共信息内容服务。
加强公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等领域的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让广大社会公众能够免费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多种公共信息服务,加强面向老少边穷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性信息服务。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我省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向广大农村延伸,形成合力。鼓励各通信运营商及广电系统实施新一轮的电话、广播电视、宽带网“村村通”工程,采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实现“自然村通电话、通电视,行政村通宽带”, 100%自然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广播电视,90%的农村电话用户普及推广使用信息电话,100%的行政村通宽带网络,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整合资源,以江西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完善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农村经济信息网,建立全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在乡村设立三农信息服务站点,运用综合通信服务手段,积极建设和完善 “信息田园”,实现“农信通”、“村务通”,建设 50个全国知名农业和农产品网站群,进一步完善手机短信、信息电话、互联网等信息发布手段,为农民提供即时丰富的信息资讯。加快整合我省农业、林业、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有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等适用的信息服务,实现真正的“信息村村通”。建设全省农业信息数据库及涉农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点、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设区市农业信息网站。通过“千村百镇”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乡村信息服务站和新农创业信息服务窗口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信息化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数以万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位于中部地区前列。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全省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资源整合工程,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多个层面逐步推进多网融合。完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发展宽带与窄带、有线与无线等多种形式的用户接入网。加快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建设,向企业、家庭、学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延伸。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促进通信网络平滑演进,形成大容量、广覆盖、高可靠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中城镇基本实现光纤到大楼、到小区、到家庭。“十一五”末,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3200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71.8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23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7.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97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4.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超过60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340万户,宽带用户比例进一步提高。推动邮政事业发展,按照“数据集中化、应用统一化、管理扁平化、决策科学化”的要求,推进邮政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完善邮政基础设施。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改造,增强信息交换和互联网接入功能。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十一五”末,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7%,全省数字广播电视体系初步建成。建成国家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江西分中心,形成国家、省、市、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并将全省政务信息网进一步延伸至街办、乡镇。加强宏观管理,加快制度建设,拓宽多种渠道,向老少边穷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普遍服务,把普遍服务范围从话音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逐步扩展到互联网信息服务。建立常年运行的卫星定位永久性跟踪站,提供公益性服务。
(六)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加速重组和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具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建立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形成富于江西特色、具有竞争优势、逐步自主发展的信息产业体系,实现信息产业跨跃式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突出抓好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内引外联和信息产业基地及园区建设,以技术链和产业链为纽带,重点发展数字视听、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充分利用我省铜、稀土、钽铌、硅等资源优势,继续推进电子材料产业发展。以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多网融合和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融合为契机,积极培育发展与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网络接入设备、手机、电子标签、卫星导航终端、汽车电子装置等。
加快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以江西金庐软件园为核心,联合中兴南昌软件园、先锋国际软件园和江西微软技术中心、巴士在线等骨干软件企业和数字内容服务商建设南昌软件基地,并争取早日进入国家软件基地行列。软件产业逐步形成以数字内容服务网络与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开发工具、构件库和应用软件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信息服务业要积极依托综合信息网络,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服务创新,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加强电信、邮政、广播电视服务业,鼓励开展新业务和增值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加快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信息网络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网络教育等新型信息服务业。逐步开放网络服务市场,大力培植专业化互联网服务商,支持企业、个人和其它组织从事商业化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丰富和鼓励公众信息消费。强化公共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和知识。
.四、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促进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各地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加快信息化体制创新,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政务信息化。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广泛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概算标准,规范项目建设的投资预算,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确保各相关单位能共享系统和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考核评估,制定信息化项目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评估结果作为预算投资、项目审批、行政考核、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依据,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实行投资失误问责制,从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政府采购、监理、验收、评估入手,建立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
(二)加强信息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以规范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信息化的建章立制工作,适时出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保护等条例。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规范,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开展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研究,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接轨,适应江西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接口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重点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管理。及时编制《江西省电子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江西省政务网站评估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江西省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程序与要求》等电子政务建设技术规范标准,加快出台《江西省电子商务企业非生产性物料编码规范标准》、《江西省电子商务企业信息XML数据交换规范标准》、《江西省电子商务网站评测体系规范标准》等电子商务标准规范。
(三)加快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
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继续开展机关和事业单位电子政务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广泛开展社区和农村计算机扫盲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加快全省大中专学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发展,培养信息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普及项目管理、网络维护、系统集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等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
健全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对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核心技术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确保信息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赣创业,吸引省外信息化高级人才参与我省信息化建设,让更多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技术骨干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服务。
    (四)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推进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切实用好国家和省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信息化建设。把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及应用平台建设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积极发展和有效利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鼓励并促进企业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企业成为信息化建设投资的主体。
(五)提高信息产业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
支持和促进省内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对信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跟踪国际水平,重点在新型元器件、信息安全、网络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等领域致力于原创性研究。吸引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发机构落户我省,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增强信息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规模经营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输出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利用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支持企业到境外IT业最发达的区域建立研发机构,大力促进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六)基本建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协调发展。立足省情,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密码技术开发利用,推进全省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管理,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准确把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潜在威胁和薄弱环节。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加强互联网监测和治理,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网及无线覆盖网的抗干扰、抗攻击能力,保护信息传输安全,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互为备份,强化灾难备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抗毁性和灾难恢复能力。加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公众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信息空间控制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