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静安区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上海市静安区信息化委员会
二○○五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五”回顾
一、“十五”回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三、信息化发展指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三、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四、加快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信息化
五、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维护运行机制
二、科学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化长效管理机制
三、强化基础,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五”信息化工作回顾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是静安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应用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历史阶段。全区紧紧围绕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的目标,坚持信息化建设为双高区建设服务的思想,以信息化应用为主线,初步建成了统一的基础网络平台、统一的政务资源平台、统一的对外门户平台、统一的社区管理平台和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合力,开创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信息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11月区信息委正式成立,形成了一支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信息化管理队伍。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组建了静安区信息化专家顾问团,聘请了二十余位著名教授专家为专家顾问团成员。明确了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第一负责人,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区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员队伍,全区信息化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全面展开,信息资源传输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静安区已经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区各部、委、办、局、街道办事处等所有处级以上单位的物理光纤专用网络。社区网络建设基本完成,100%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了局域网,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居委会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社区宽带网络,部门局域网从2001年的40%增长到2005年底的100%,机关工作人员人均电脑拥有量达到0.62台/人。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全区性、跨部门的综合性应用系统有计划推进,为信息化应用的集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先后建成了静安区公共信息平台、“上海静安”门户网站、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和静安区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等。部门信息化应用有序开展,对各部门的业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共建设各类应用项目100余个,受众面广、具有比较好的示范、引导和促进作用,摸索出了“以应用为主线、以管理促效益”的切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区域电子政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信息化呈现良好态势。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管理不断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长效化。“十五”期间共制定了各类信息化制度、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50余项,确立了4大类29项信息化统计指标,信息化项目管理逐步推进,信息安全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课题研究、网络安全及知识培训逐年增加,信息化培训和宣传工作初见成效,开展了多层面、多领域的信息化培训,共计10000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初步形成了全区信息化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静安的情况看,区域电子政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信息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但静安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技术层面以外,大量的是技术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
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整合共享机制缺失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各部门、各领域信息资源开发不够、利用不足、效益还不明显。全区很多部门都拥有自己的业务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之间是孤立的,各部门基本上以自采自用为主,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闲置。同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缺失,全区四大基础数据库、行政审批事项的内部协同等系统的建设和推进都存在着明显的阻碍,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推进中最为紧迫的“瓶颈”。
2、应用的需求不足,应用的深度不够
我区各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信息化建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五”期间全区建设的各类应用系统约100余个,但部门应用的需求不足,有些部门还停留在建设局域网、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水平,仍然处于基础要素建设的初级阶段,结合业务工作主动提出的需求还远远不足。同时,在纵向上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深层次业务分析,在横向上缺乏运用信息化突破传统业务协同模式的应用。
3、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尚需完善,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
信息化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从某一部门的信息化项目、跨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到全区性应用系统,客观上要求完善和深化全区信息化的组织推进机制。但很多部门只选派了一些技术人员,弱化了其信息化组织推进和管理的职责,未能建立一套稳定、完善的工作推进体系。此外,同时具备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
4、信息安全滞后于系统建设,安全管理较薄弱
随着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加快,从硬件、软件及系统本身,特别是管理角度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多数部门对信息安全缺乏足够重视,管理薄弱,因故障而引发的系统安全隐患、病毒传染致使系统瘫痪、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既要考虑到技术的因素,权衡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关系,又要从安全管理机制上予以保障。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先发展信息化。围绕提高城市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水平的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坚持双高战略,构建和谐静安”的重要支撑。
二、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到2007年,初步构建起“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静安”基本框架,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出一批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各领域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责任明确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运作机制和安全体系。
到2010年,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静安双高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综合应用成为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模式。把静安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技术应用广泛,公共服务便捷,资源整合有效,信息安全保障有力,信息技术发育较为完善的区域之一,区域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上海中心城区领先地位。
三、信息化发展指标
“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
光纤覆盖率                               98%
机关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                   95%
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实现比例                 60%
互联网用户数比例                         50%
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                     95台/百户
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         18%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信息化建设需要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扩散,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各领域发展的有机融合和协调互动。以推进信息化应用为支撑,加快全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满足区域信息化保障需要,加快并完善与城区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1、推进网络普遍接入和应用发展。不断提高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宾馆及重要公共场所宽带覆盖率,推进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推广公共多媒体终端,加快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的融合。
2、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全面构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Internet三网格局。完善全区核心机房建设,满足主干网络、核心交换和全区重大应用系统的需要。机关工作人员人均电脑拥有量基本达到1台/人。
3、建设完善信息枢纽设施。以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为支撑,形成信息交换的核心枢纽和有效交换的运作机制,逐步建设全区统一的安全监控中心,保障电子政务运作的安全,提高安全防范。
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政务信息开发利用为先导,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
1、深化政府信息依法公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不断充实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拓展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鼓励政府公开信息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评估、监督评议、内容审查、更新维护等长效机制。
2、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集中的基础数据库与分布的专业数据库相结合的数据库体系。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逐步形成存量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和增量信息“一口采集、多条使用”的机制。基本形成政务信息采集、注册、公开、更新、共享和社会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管理责任和权利义务关系。
3、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以及各领域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推进力度。完善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为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完善法人基础数据库,为企业综合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完善宏观经济数据库,为经济运行分析、经济调控提供支撑。完善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支撑。
4、建立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以人口、法人及地理空间三大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并完善核心元数据、分类体系以及部门交换服务目录和公共资源目录框架。
5、促进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以多种形式丰富公益性服务信息资源。推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宣传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动发布公益性信息服务需求指南,择优补贴或购买各类社会机构相关规范提供的信息服务。
三、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以居民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内容齐全、渠道畅通、操作简便、反应高效、双向互动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一站式、一门式、一线式、一机通”等网上和实体互动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建设居民办事服务平台。探索政府对居民办事服务的途径和手段。以人口基础数据库为支撑,优化为民服务流程,逐步实行居民办事“一口受理”和内部协同办理。推进政府对居民的在线服务,切实提高社会公众与各界对在线服务的满意度。
2、建设企业办事服务平台。探索政府对企业办事服务的途径和手段。以法人基础数据库为支撑,强化在线办事服务功能,着力在申报、审批、年检、查询、咨询等方面逐步实现办事“一口受理”和内部协同办理。
3、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梳理整合区内各类生活服务热线,建立由服务实体支撑的“静安区呼叫服务中心”。不断深化“上海静安”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建设,推进统一入口的政府网站的整合,进一步拓展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范围,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实现比例达到60%。探索信息服务的有效方式,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推进实有人口库的应用。充分利用实有人口数据库的资源,加强实有人口数据库在居住、就业、救助、卫生、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形成实有人口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5、推进小区智能化和家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居民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信息苑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先进文化传播和信息化便民服务。
6、落实市级实事项目。推进自助缴费终端在全区商务楼、住宅的实施,方便市民查询和支付水、电、煤、通讯等费用,解决公用事业费交费难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市民信箱”的广泛应用。加强区、街道社保卡和居住证管理,提高在申领、发放、补换卡等环节的便利性,拓展社保卡和居住证的应用功能。
四、加快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信息化
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着眼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深化城区建设管理信息化,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GIS、GPS和RS等信息技术,逐步提高城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推进全区社会帮困救助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断完善静安区社会帮困救助“一口上下”信息系统,拓展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共享和协同。推进系统在劳动、民政、医保、教育、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慈善组织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建立相配套的工作规范、管理制度和长效运行维护机制,为实现我区社会帮困救助“不遗漏、广覆盖、少重复”提供支撑。
2、建立和完善全区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区内各类管理系统的整合力度。实现统一指挥协调,联合行动,提高在交通运输、房屋土地、公共环境、区域防灾、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急联动水平,探索紧急状态下各相关部门联合处置和协调管理的机制,实现快速反应能力与政府应急处理水平。
3、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不断发挥GI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依托地理信息系统这一载体,提升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和决策水平。
五、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
着眼“四个中心”建设,立足静安,大力推进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金融等经济运行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对政府宏观调控支撑作用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为明显,社会诚信环境不断优化,城区经济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1、建设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实现全区各类宏观经济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类统计分析,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推进法人库的应用。加强法人基础信息库在工商行政、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环境保护、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技术认定和行业许可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政府面向企业的服务与适当监管的能力,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修正和商业商务软环境的建设提供辅助决策分析支持。推进形成相配套的法人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3、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推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做好政府部门相关环节信用产品使用的制度安排,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报告在信贷、年检等相关领域使用,逐步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探索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机制和法制问题,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发挥各部门、各领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维护的运行机制
1、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保障。继续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规律,研究资金投放领域和比例,适度加大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和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满足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建立健全网络、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形成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主干网络、主干系统和各局域网、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的责任主体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权责明晰的责任追究制度。
3、探索电子政务服务外包运作模式。正确把握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确立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抓好规划、定好政策、做好服务,建好公共平台中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
二、科学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化长效管理机制
1、探索部门信息主管制度。增强优先发展信息化的紧迫感,逐步形成由信息主官和专门的信息化职能科室组成的推进模式,增强职能部门日常业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的组织保障。
¬    2、加强信息化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强信息化规划、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加大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元数据和数据交换标准等规范类标准,推进各类核心业务流和相关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标准化。
3、提高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继续做好对信息化项目预算、招标、验收的全程跟踪和技术指导,确保我区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建立一套集规划、协调、管理和监督于一体的资金使用机制。用好信息化专家顾问团的资源,逐步建立专家评估制度,提升对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设成果鉴定等工作的水平。
4、加强对信息化绩效考核和评估。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电子政务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电子政务功能、监管和效益三层效果的测评,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强化基础,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1、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继续开展社区居民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普及培训,增强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将具体系统应用的操作培训和常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训、党校信息化课程的深化培训相结合,全方位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
2、提高信息化宣传水平。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整合宣传资源,运用报刊、杂志、电视、社区、网络介质等媒体和阵地,采取新闻报道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活动。配合全区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组织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
3、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工作要逐步做到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建设,强调以安全促发展、以管理促安全。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力度,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从安全监督、安全体系等方面全方位研究安全防范的技术手段,在技术上有步骤地部署各类安全防范措施。推进重大系统安全测评工作。
4、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研究推出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体系,立足现有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优化知识结构,不断培养出具备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同时有步骤、有选择的引进一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5.营造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努力增强静安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工商、物价等部门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作用,探索电子商务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