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来源:温岭市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发布人:程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时期。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促进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在实力上向经济强市跨越,在内涵上向文化大市跨越,在规模上向现代化中等城市跨越”三大目标,全面实施“数字温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省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道路,全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抓好统筹规划,全面部署了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先后完成了《温岭市信息化“十五”规划》、《温岭市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多个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多次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面部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市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呈现按规划、有步骤、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作为唯一县级城市,加入到长三角十七城市组成“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信息合作联席会议”,积极推动对外合作。

(二)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政府信息化建设工程顺利启动。完成了全市电子政务工程的计划框架编制工作,重点启动了市政府综合业务网和温岭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两大工程。按照数据统一存放,网络统一架构、运行统一时间的总目标,建成市政府综合业务网,市政府实现了与上级机关、市直部门、镇(街道)的联接,实施电子公文处理系统,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部分公文取消纸质传递,逐步实现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公文传输数字化、服务窗口电子化和行政审批网络化。“十五”期间,我市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总投入达1.4亿元。同时,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温岭市政府门户网站,广泛开展对外宣传。此外,市级许多单位都建立了业务数据库,一些部门还建立了系统专网,部分市直部门已实施网上并联审批,加快推进政府办公信息化,市国税局、工商局等部门在网上开展办事办公业务,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三)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成效明显。重点在汽摩、泵与电机、金属制品等主要行业实施了制造环节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加速传统产品的嵌入式创新升级。继续抓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先导电机研究所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服务机构首批示范企业”,钱江摩托和大元泵业被评为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中马机械和新界泵业被台州市政府评为管理信息化先进企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对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和计算机监控技术在传统工业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应用加快了企业发展。连续有3个软件项目得到省软件资金专项补助,这对我市软件产业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温岭网上大市场”带动了全市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有4000多家企业入网,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网上信息交换平台,对于提升全市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温岭鞋业集聚区数字园区建设被列为省级试点,通过数字园区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他们走向信息化应用的道路,促进传统工业的发展,提高温岭鞋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建立农业农村信息网络。认真深化农经网入乡工程,完成镇(街道)信息中心和信息员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应用步伐,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平台为突破口,开辟温岭经济信息联播、温岭农产品网上展销会、专家点评、专家论坛、农业农村工作论坛等栏目,使之成为发布我市农业信息、展示我市农业风采,让温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温岭的窗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成为温岭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平台。2003年10月,箬横镇率先在台州市实现村村通宽带,并建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网站,开通“农技110”,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各种技术服务。省农博会期间,有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有自已的网站,通过网络将农产品推向全国。

(五)以数字城市建设带动城市综合信息化工程,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加快了城市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本地区的高速宽带信息传输骨干网和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络,为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信息网络保障,带动了全市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初步完成电子地图建设,只要打开五百分之一的“光地图”,就能迅速确定煤气、通信、光纤、自来水管道等的分布情况,至于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则意义更大。在锦园小区开展数字化社区试点,目前,小区内的智能化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被列入省“百亿信息化工程”。通过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教育资源库、教育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实现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与镇(街道)学校的宽带联网,完成了温岭市教育城域网骨干网建设,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在全市范围内开通了数字电视。

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成“数字温岭”的宏伟目标要求,以及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一是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缺乏领导组织架构有力指导和各级政府强势协调的机制。有些部门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给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整合增加了难度,在信息化推进中造成纵强横弱、条块分割、信息封锁、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等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少数部门和行业对建设“数字温岭”的重要意义和推进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不够重视,行动不力,致使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缺少推进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研究基地。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主体任务,以创建省级信息化示范城市为目标,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快国际化;坚持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为动力,加速推进“数字温岭”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积极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数字温岭”主体框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普遍开展,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标达省内先进水平,成为省级信息化示范城市。具体目标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技术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等环节普遍应用,企业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指标普遍降低,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信息系统,全市重点企业上网涵盖率50%以上。

——电子政务普遍开展。建成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信息技术在党政部门得到普遍应用,在政务运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政府对政府、政府对企业、政府对个人三种模式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基本形成。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各部门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对公众服务等办事项目在网上进行。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省要求和我市急需的重大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部门间、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普遍开展,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不断加强,商业性增值开发利用不断规范,基本形成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和公开的管理机制,信息资源逐步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地位,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化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全省领先,组织体系和推进协调机制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有利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信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全民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普遍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公务员中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70%以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接受过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5%,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20%。

(三)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标准、高起点,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以人为本,普及应用。紧密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强调特色,突出重点,从公众、企业和政府的迫切需求出发开展信息化建设,营造全社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开展普遍服务,促使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

——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秩序和法规标准等方面的导向、协调与推动作用,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资源开发和市场应用服务,促进信息化发展。

——资源共享,安全可靠。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基础、业务系统等社会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与风险,在建设过程中同步考虑安全问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确保系统可靠和信息可信。

三、主要任务

(一)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1、建设数字新农村。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新农村信息化工程为载体,切实抓好数字新农村建设。继续完善“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通信服务质量和农村电话普及率。加快推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农业信息网站等建设,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科技、管理、销售等过程,以及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农村救济、村务公开、农民就业、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应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和贸易流通形式,提高其经营效率,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西瓜、果蔗、高橙、葡萄、早熟蜜梨等优势农产品供销产方面的应用,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打响温岭网上知名品牌。

2、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完成省级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利用现有测绘成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建设涵盖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土力状况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大户和中介组织等农业经济主体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利用网络查询信息,展示产品。建设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应用技能。

3、加快海洋渔业信息化。加快计算机技术、GIS、3S技术在海洋渔业管理具体业务中的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业务处理于一体的准确、高效、快速、全面、规范的海洋渔业信息管理系统,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规划和决策提供服务,提高渔业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等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建设水产养殖系统,了解掌握浅海滩涂的资源状况,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方便快捷查询养殖信息,高效管理滩涂养殖,更好地服务广大养殖户,方便水产养殖证和育苗证等的发放和管理。建设海洋渔业资源信息管理,加强对捕捞证、渔港、航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等管理。建设海洋渔业求助系统,加强对海洋作业渔船,特别是远洋作业船只的管理,增强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用处理。

(二)着眼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1、推进企业信息化。围绕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推动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品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推广应用各种嵌入式系统,大力发展各类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研发信息化,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推进生产过程信息化,推广应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散式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装备与制造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推进管理信息化,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人力、物资、销售等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构建区域性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我市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成分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专业市场集聚、区域块状经济特色鲜明的特点,围绕行业内、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以解决共性需求为主,满足个性需求为辅,综合运用资金、技术服务、政策杠杆,整合行业内、区域内技术、人才、市场、培训等各类信息资源,搭建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的产品创新平台、公共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实现行业内、区域内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为推进我市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重点推进汽摩、泵与电机、金属制品、鞋帽服装、塑料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区)为抓手,推进园区(集聚区)信息化建设,重点改进各类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区)的网络环境和管理水平。

(三)着眼于建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

1、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推进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企业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立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网上销售业务。积极发展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开展企业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和市场终端的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商务效率,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重点推进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培育物流需求,努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建设网上市场。发挥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培育引导现代商品运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相应的网上大市场,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市场管理,在购销存各环节全面开展计算机管理,实现流通信息网络与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的联网,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提高流通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发展网上中介服务业,重点推进旅游、房产、金融、教育、人才、物业、社区等信息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四)着眼于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

1、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建立完整的城市建设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市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状况以及地下管线、市政建设、环保情况等基础数据。逐步建立对电、水、气及城市交通状况等进行调控、调度的信息系统及城市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有效集聚城市信息资源,优化城市管理,方便市民生活。

2、强化社区(镇/街道)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加快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实现政府各部门管理业务和网上为民服务事项在社区的汇聚和整合,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的状态,整合全市家政等中介服务机构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户籍、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卫生防疫、市政物业、社区治安、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法律援助、生殖保健、教育培训、便捷购物、家政服务等方面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区和平安社区的创建。推进智能楼宇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五)着眼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1、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重点建设和完善覆盖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各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并延伸到村镇和社区,满足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要求统一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必须依托市电子政务网络进行。

2、完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进一步扩充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的功能和内容,完善其长效运行机制,统一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市政府主网站与部门子网站的无缝链接和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和上载,使之成为政务公开的窗口、对外宣传的平台、与民沟通的桥梁、为民办事的渠道。

3、改善公共服务。以居民和企业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统筹规划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通过计算机、电视、电话等多种手段,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面向公众服务的跨部门业务协同处理系统的建设,形成“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处理”的行政办事和服务模式。

4、加强社会管理。针对我市以台风为主的自然灾害较多的特点,整合公安、水利、气象、交通、农业等部门现有相关系统,协协同共建自然灾害、卫生疾病、社会治安、生产安全、交通事故等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系统,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人民安全。按照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及宏观调控能力、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环保、统计、国土、劳动、规划等部门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5、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编制部门信息公开指南及目录。推进以传统载体保存的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全市统一的公文档案、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等数据库。大力推进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进深化金融、税务、工商等专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宣传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加大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力度。

(六)着眼于完善基础发展环境,强化信息化建设支撑

1、夯实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一是继续完善计算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光缆传输,整合网络资源,建成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公共骨干传输网。加快实施宽带网接入和扩容工程,重点建设宽带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多种业务兼容的接入网。二是扩容提升通信网。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强化网络支撑能力。开展多元化业务,适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优化升级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将业务汇聚到宽带、智能、开放的下一代综合业务网络。三是加快建设数字广电网。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进一步完善以有线电视管网为重点的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包括节目、传输、服务、监管功能在内的统一平台。强化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和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2、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仔细分析和研究我市的环境、条件、基础,有选择的、有针对性地发展在我市有优势的信息产业,找准切入点,谋求新突破。加快大企业、大科研机构引进力度,引进、消化高科技信息技术成果,鼓励自主创新,支持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契机,支持本地从事软件销售、开发、维护或信息服务的相关企业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内容服务。支持各通信运营商的发展。

3、营造信息化发展良好氛围。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制定较为完善的信用评价方法,建立个人、企业、政府信用查询系统,并对各类失信行为进行合理的制约和惩罚,促进“信用温岭”建设。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教育,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努力探索、开辟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新途径,着力培养信息、网络、通信等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快标准、法律法规、安全保障、项目管理、投融资机制等信息化环境的建设,重点做好国家、省里有关标准规范在我市的贯彻落实,量力制定我市急需的地方标准,营造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发展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信息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项目建设,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抓好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市信息办作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要加强重大方针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协调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市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市信息办(市发改局)要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做好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审核工作。出台《温岭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组建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创新投入机制

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设立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等的建设,列入省级及以上信息化项目的配套支持,以及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的奖励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各级政府要集中财力,建设社会公共信息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按照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良性发展。

(三)强化安全保障

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监控机制,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条块结合、以快为主的范缜,统筹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建立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及时控制和消除在基础网络和财政、税收、金融、电力、交通、能源、社保等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中各类重大安全事件和重大威胁的危害,确保安全稳定运行。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数字认证证书在政务内外网、互联网上的应用。

(四)壮大人才队伍

实施信息化人才战略是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迎接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开展信息化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信息化人才工作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建成若干家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和教育基地,运用网上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高度重视“走出去,引进来”工作,通过与省内外大专院所、科研机构、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我市急需的信息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营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抓好宣传培训

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的建设,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和教育基地,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信息化义务培训,形成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开放有序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继续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在我市中小学校中得到普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训,强化领导干部信息化意识。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企业和公民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关注对欠发达地区的培训,增强信息技术普遍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将信息化的宣传教育与科普工作、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方、各部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