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玻璃房’中运行,行政透明度大大提高。”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许多市民都称赞不已。2004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11月已有24.9万余条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房屋政策、养老保险、劳动保障等成为百姓最关注的政府信息。市政府法制办相关负责人坦言:政府信息公开在促进政府行为更加依法规范的同时,也让百姓办事更加“心知肚明”。
主动公开,更透明
1月10日上午,回沪知青梅先生来到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查阅服务中心,准备查阅回沪知青的落户政策。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他用身份证进行了登记申请。随即,工作人员从网上下载相关政策文件提供给梅先生,并一一作了详细解释。梅先生边看边记,说:“以前,普通百姓很难看到政府的‘红头文件’;政府信息公开后,‘红头文件’离百姓更近了。”
对于百姓而言,政府信息公开是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庄严承诺。
《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实施伊始,教委、公安、民政等15个“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率先公开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2004年11月底前,政府信息公开在19个区县和49个市政府委、办、局全面推开,并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包括:公文制作过程中同步审核公开属性、免予公开信息备案制度、政府信息集中查阅制度等。截至当年12月底,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数就达106730条。统计显示,2005年至2007年,每年新增的主动公开信息数分别为50281条、48824条、43833条。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面扩大了,内容也在不断深化。除了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主动公开外,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政府机构和公务员招录及重大决定草案等也全面公开。
依申请公开,更尽责
家住黄浦区老西门的陆女士关心自家老宅的改造用途。为此,她向规划部门提供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明、联系方式及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部门在规定期限内通过了陆女士的申请。支付文件复印、快递等成本费后,她在相关总体规划图上找到了答案。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市民还可以向政府机关提出公开申请。为此,2004年当年全市政府机关便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519个,其中市级机关99个、区县政府420个。
为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相应的监督检查和评议制度也逐渐健全完善。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制度要求,各行政机关每年3月底前编制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布。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量化为46项评估指标,对各行政机关进行评议。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行政机关信息公开更彻底。截至2007年11月,全市行政机关共收到公开申请3.4万余件,行政机关答复公开、部分公开的占72.9%。针对一些市民反映政府信息多以公文形式发布,有些“看得到却看得不够明白”的意见,有关部门还在公开原文信息的同时公布通俗化的“翻译文本”,让市民看得更明白。
近年来的政风行风测评结果显示,“政务(事务)公开”的测评得分均高于其他测评内容。拓宽渠道,更方便市民陈钰是一名年轻白领,关心上海发展的她经常会点击“中国上海”网站,了解最新政府信息。
在“中国上海”网上,她除了能看到市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还能通过“市政府机关与区县信息公开”栏目,查阅市级机关、区县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陈钰说,“从主动公开到‘立体’式公开,政府越来越‘透明’。”正如陈钰所感受到的那样,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正越来越多元化。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作为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查阅中心,目前已汇集49个市级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4万余条。
此外,各区县档案馆也设立了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点,为市民提供区县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还搭上了网络快车:除"中国上海"网站外,各政府机关也在各自网站上主动公开信息,实名制的"市民信箱"也为市民免费发送政府信息。
此外,每月5日和20日出版的市政府公报,通过企事业单位、邮局、书报亭、新华书店、村居委等免费发放,向市民公开政府信息;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也向市民及时公布各类重大政府信息。目前,市级行政机关已基本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政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