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回顾

  五年辉煌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明显、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

  预计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32亿元增加到2669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突破1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45.9亿元增加到39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76.2亿元增加到190.6亿元;财政支出由274亿元增加到675.1亿元;连续五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累计消化赤字15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53亿元增加到82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8.8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7.5∶40.7∶41.8调整为13.8∶47.6∶38.6,其中工业比重由31.6%提高到39.7%。

  452万人告别饮水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7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04元。解决了4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省,济困病床制度覆盖公立医院。城市低保标准连续三年每年提高1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增加了企业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新增就业80.9万人,基本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控制在4%以内。

  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800万吨

  粮食总产量由782.7万吨增加到824.4万吨,连续四年稳定在800万吨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马铃薯、蔬菜、果品、玉米制种、酿酒原料、中药材等作物面积达到2440万亩。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6家。

  1250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投入企业技术更新改造资金1250亿元,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兰铝等企业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重点企业装备水平提升,竞争实力增强,能耗污染降低,效益持续增加。中央在甘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由389亿元增加到1059亿元。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保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

  高速公路由320公里增加到1316公里,国道主干线实现了高速化和高等级化。天水至宝鸡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5万公里,91.2%的行政村通公路。铁路主干线实现了电气化和复线化,兰渝铁路开工在即。改造建设了一批重点煤矿、电站,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较快,建成国内首条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完成了行政村通电话工程,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

  森林覆盖率达13.4%

  九甸峡水利枢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96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9.9%提高到13.4%。

  综合科技进步指数提高7.5个百分点

  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8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3249项,获得专利授权3407个。6个机构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4个。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由25.4上升到2006年的32.9。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和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高中教育阶段和普通高校在校生分别增加37.1万人和15.7万人,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读者》、《大梦敦煌》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成为中国品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基本完成。

  70%省属骨干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顺利推进。70%以上省属骨干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基本完成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142户企业有111户已破产终结,下划市州管理的企业90%完成改制和破产重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实施了粮食、流通、公路交通和农垦等领域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趋于完善,部门预算、财政采购等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乡财县管”,启动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31件,修订21件,废止68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政府应急工作机制基本建立。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度,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大了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重点整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稳定。

  今后五年是加快发展的五年

  展望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建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到2011年,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2012年,总量力争突破500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重金打造兰州物流中心

  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和黑色冶金等优势支柱产业,着力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抓好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能源、制造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口与健康及公共安全等9个重点领域的科研创新,组织实施11个重大专项,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技术跨越。着力构建以兰州为中心、市州中心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补充、环交通主干线的区域性、综合性及专业化大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商贸经济圈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酒嘉、天水城镇群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全力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总产稳定在800万吨以上,确保粮食安全。着力推进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劳务经济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推进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鼓励兰州都市圈和酒嘉、天水等城镇群聚集发展,增强城市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继续支持县域经济扩权试点县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户籍管理改革,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高速公路连接13个市州中心城市

  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以交通、能源、水利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实现13个市州中心城市以高速公路连接。基本完成兰渝铁路及兰州枢纽配套工程和平西铁路、天平铁路,提升兰州的西北铁路枢纽地位。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和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积极开发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推进酒泉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加强城镇交通、供水排水及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完成营造林任务3600万亩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落实生态脆弱地区禁止和限制开发政策,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资融资机制。加快重点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敦煌生态和湿地保护等重点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实施荒漠化治理。坚持植树造林,完成营造林任务36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左右。

  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按照普惠制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集中力量每年办一批改善民生的实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责任,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鼓励更多的群众拥有和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搞好牧民定居点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企业产权明晰、职工身份置换、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按照平等保护物权、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完善落实支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