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双清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兴工强区"核心战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现双清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五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我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05年,全区GDP达到12.95亿元,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达到1.11亿元,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11.2949亿元,年均递增4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7亿元,年均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3:43.4:43.3,其中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829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7207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24亿元增加到4.7546亿元,服务业由3.22亿元增加到5.6094亿元;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6187万美元,名列全市前列。
"三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化成效显著。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7546亿元,年均增长14.7%,占经济总量的36.7%,比"九五"期末高2.8个百分点。东方建设、达力电源、振华化工、得胜液压、宝东纸业、甾体化工、汽附一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佘湖新城、市区一环路、双坡南路街区开发、紫薇博览园、白马工业基地、邵阳大道、高崇山小城镇等建设,全面扩容提质。至2005年,我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1.38%;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十五"期间迅速壮大,涌现了宝庆肉联、雪峰种业、中富油脂、浩天米业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其中宝庆肉联、雪峰种业、浩天米业3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逐步形成了果蔬、苗木、家禽、水产、牲猪、特养、草食动物等八大产业基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取得较大成效。全区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20项,申请专利110件,汽附一厂、甾体化工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醋酸诺孕酮、滑轨调角器、镍(锂)动力电池设备等多项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醋酸诺孕酮生产工艺、滑轨调角器两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两基"工作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和连续五年被评为市先进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五年完成D级危房改造2487平方米,完成投资1569万元,新建了云水中学、昭陵实验学校图书馆;卫生事业取得突破,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劳动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低保制度全面推行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社区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51个社区的用房面积平均达到200平方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单位;党管武装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区人武部被评为广州军区先进旅团单位;群众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企业改制,取得重大成果。至2005年,全区工业企业(除羊毛衫厂外)、粮食企业、建工企业全部完成改制,所有职工顺利实现了身份置换。企业产值和效益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转变政府职能上迈出重要步伐;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利用境外资金2514万美元,利用内资12.6266亿元;14个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达2930万美元,出口创汇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浙江合力化纤、步步高、唐人神、香港海洋环球公司等境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来双清兴业投资,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交通、能源、通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公路及东连接线建成通车、通乡通村公路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邵阳至南山、五里牌至檀江、白马工业基地等送电线路顺利完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移动电信覆盖率达到100%;城区主要道路全部得到硬化,五年硬化城市小街小巷30条,总投入788万元;泥湾防洪大堤竣工,我区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912元,年均增长8.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1元,年均增长9.32%,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九五"末期的11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1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高档消费品已普遍进入城乡居民家庭。电视、电话、手机入户率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够快,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够优,作为工业大区,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依然较重。二是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设备差、规模小、效益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难以进一步扩大;乡镇街道财政紧张,负债较重,自我积累和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统筹协调社会利益等任务十分艰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区内下岗困难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维稳压力大。
2、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加速向我国转移。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我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沿海经济,充分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性良机;从区域环境看:我区是邵阳工业核心区、商贸集中区,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又有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随着潭邵高速、洛湛铁路开通,邵怀、邵永、邵常、邵衡高速公路兴修,环邵高速网络即将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改制企业生产恢复性增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我区也面临新的挑战,思想观念不新、干部作风不优、融资机制不活、投入后劲不足等因素不容忽视;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日趋加剧;农民增收不容乐观,城市化带来更多就业压力;兄弟县(市)、区的"后发赶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总体看来,今后五年既是我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矛盾凸现期,我们必须以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立足区情,着眼全局,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加速实现小康双清、平安双清、诚信双清、生态双清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双清、平安双清、诚信双清、生态双清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兴工活市、扩城富农、科教领先、开放带动"战略,突出工业兴区战略重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双清而奋斗。
4、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区重点实施"兴工活市、扩城富农、科教领先、开放带动"战略。
--兴工活市。兴工: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创新体制,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增加投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聚集产业,以强化服务为核心营造环境,突出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活市:以便民、活市、促发展为宗旨,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要求,加速培育现代大市场体系,形成合理的市场布局,开放的市场模式,激活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扩城富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筹集扩城建设资金,下大气力加快扩建新城的步伐,把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科教领先。科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均等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开放带动。国际: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层次对外、对内开放。国内:充分利用"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机遇,抓住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契机,拓宽我区经济发展的空间。
5、奋斗目标
--经济增长。到2010年,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6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5%、1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45亿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到9.6:49.2: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1亿元,年均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财政收入达到2.09亿元,年均递增13.5%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7919万美元,其中出口达到7297万美元,年均递增22%,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投资累计完成55.08亿元,年均递增30%。
--社会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市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进一步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城乡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以上,杜绝新文盲产生;认真制定和实施妇女儿童、老年人事业发展规划,关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全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增加,服务水平和履盖面提高;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生活安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7元,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5769元,年均递增6%;拓宽就业和再就业门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每年新增再就业岗位2500个;城镇居民各类社会保险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减少贫困人口人数,城、乡恩格尔系数降到0.35和0.45以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逐步趋向协调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60%和7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8%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5%,废弃物处理率达到6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自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0年,资源环境循环利用率达到3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年降低4%。
三、推进工业化进程
6、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链
重点抓好以汽车装备、液压件和锂离子电池设备、动力电池设备为主体的机械制造业;以精细化工、医用化工和农药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包装纸、新闻纸、静电复印纸、特种专用纸和纸制品为主的造纸工业;以肉类食品加工、油脂加工、乳类加工、大米加工、豆制品加工、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下游关联度大、专业协作能力强的产业链条。对四大优势产业和其引伸的下游企业要采取优先供地、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相配套的政策加以引导、大力发展。并重点扶植人发加工系列产品、羽绒制品、微量肥料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要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引导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渣制砖等节能环保型建材工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机械制造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新技术运用,重点发展达力电源公司为代表的镍、镉、锂动力电池设备;以明华液压、德胜液压为代表的柱塞泵、液压阀门等液压基础件生产;以汽附一厂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培育发展有知识产权的主打产品,扭转单纯为其他企业配套生产的单一局面。
--化学工业。重点扶持以甾体化工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以振华化工为代表的高锰酸钾等化工中间原料产品;以远东洋肥业为代表的复合肥、混合肥产品;以神奇兽药为代表的兽药产品,逐步形成较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化学工业格局。
--造纸工业。重点抓好宝东纸业的高档文化用品纸,鸿泰、广兴、广隆等企业的纱管纸、包装箱纸的生产,形成再生造纸的较大产业群体。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挥我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增值潜力大的优势,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协会联农户、企业联基地、市场联生产等形式,培育壮大牲猪、奶牛、家禽、蔬菜、水果等产业。重点扶持以宝庆肉联、湘大骆驼饲料、中富油脂和鑫源羽绒为代表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培育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将5-8家企业培育成为省级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提高我区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
7、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要运用产业规划和经济手段,突出重点引导生产要素向知名品牌、优势企业聚集,每一产业群要培育几个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效益突出、规模扩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到2010年,重点培育出产值过亿元、税收过500万元的标志性企业达到5-10家。
8、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突出抓好汽车零配件、化工、造纸、印刷、包装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全区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以上。改造20家企业,完成技术更新改造项目20项。同时要以产权改革为契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不断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抓好工业企业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使传统工业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
9、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求,着力抓好白马工业基地建设。高质量、高规格精心打造好6.4平方公里核心园区,搞好园区内部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园区的功能定位、积极引导一批特色产品为主的企业进园发展,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能耗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突出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引导辖区内的羽绒加工、人发加工、机械液压工业等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集中连片向园区发展;到2010年,力争能够形成一批横向协作关系紧、纵向产业链条长的群体规模企业。同时要抓好洋溪造纸化工工业小区规划建设。园区内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
10、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多方筹措建设和技改资金,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着力培植"易龙牌"冰鲜肉、"傻牛牌"鲜奶、"中富"油脂、"神奇牌"兽药、"花月仙"卫生巾、"大海牌"复合肥等20个地方名牌产品,注册自己的商标,扩大市场份额,成为知名企业,争取培育出2-3个驰名品牌。
11、扶持工业企业发展
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区财政每年要按本级工业入库税收的1%列入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主要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和创品牌产品奖励等方面。同时,要加紧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担保基金。加强银企洽谈力度,利用银企洽谈会合作平台,把优势工业项目推介给金融单位,力促我区工业企业快速崛起。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
12、搞好市场体系建设
结合旧城区扩改、佘湖新城建设和白马工业基地建设,搞好市场体系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系。大力发展中小流通企业,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和集团进驻我区。"十一五"内,着重规划和建设好东风路商业步行街、湘中文化广场、紫薇博览园、中南家禽批发市场、湘西南物流配送中心、宝庆汽车超市、龙须塘农贸市场等7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突出建设湘桂黔建材城二期工程、提升完善日恒电器城、三眼井农贸市场、砂子坡水果市场、布匹市场、得丰市场、湘运市场、双坡岭市场、魏源文化市场、火车站农资批发、钢材批发等辐射力强的大市场;规范和壮大东风路服装、东大路机电、石井铺饲料兽药、邵水东路、塔北路粮油、五一南路通讯器材、建设路摩托配件等专业街;加快宝庆汽车超市三期工程建设,以带活宝庆东路汽车营销;高质量抓好高崇山、渡头桥小城镇农贸市场综合开发建设,提升小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餐饮业。
--连锁经营方面。要结合国家正在开展的"万村千乡"工程,引导步步高、佳惠、娃哈哈等本土和外来超市,在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落户。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础上,要确保食品安全。
--物流方面。要重点规划好火车北站和佘湖山两个物流园,利用娄邵铁路提速改造机会,依托火车北站、和顺公司、大全贸易、六三三仓库等现有物流优势,建立仓储、钢材批发流通体系;依托大汉集团、天娇汽贸、龙腾汽车、广本4S维修中心等,建立汽车交易、维修服务体系;依托豫湘工贸集团、福星食品,建立牲猪、冷饮食品生产、批发体系;依托建民集团,三眼井家私,建立建材、装饰、家具销售批发体系。
--电子商务方面。要加快发展包括有形市场电子贸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经营系统在内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广泛运用于流通领域,进一步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同时加强向企业宣传介绍BTOC(企业对消费者)业务方面的知识。
--餐饮方面。要依托建民集团、新贵都、湘里人家、湘中人家、厨老星等建立餐饮业文化体系。
13、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
要把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业作为城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来抓。以办事处为主,依托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着力发展家政家教,托老托幼、保安、维修、婚姻介绍、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家庭医疗保健、停车、物业管理、美容美发等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化,通过社区服务扩大社区就业,提高社区服务功能。
14、推动旅游业发展
依托邵阳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旅游领域,创办旅行社,投资餐饮宾馆娱乐业,在我区形成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积极修缮恢复以东塔、水府庙、双清公园、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为代表的名胜古迹,形成一批访古凭吊为主的旅游景点;积极探索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家乐形式的新旅游景点,重点搞好莲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
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
15、突出发展养殖业
在继续巩固传统养殖业的同时,着重扩大奶牛的养殖规模,以智迩康公司为依托,重点抓好高崇、云水、石桥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以宝庆肉联厂为龙头,建好高崇山中心种猪场,搞好郊东养殖场第二期万头种猪场的扩建工程,拉动全区牲猪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重点抓好渡头桥甲鱼养殖,高崇山、白马田野猪养殖;积极引导家禽业发展,以中南家禽批发市场为载体,抓好高崇山、火车站乡家禽养殖基地和以江口、东郊渔场为主的高产集约化产鱼基地。到2010年,全区养殖专业户新增到1200户,上规模上档次的养殖场(中心)25个,畜牧水产产量年递增5-8%。
16、建好优质农产品基地
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水果、花卉等市场适销的农产品产业基地。一是以白马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建成以石桥、城东为重点的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二是以云水、渡头桥、莲荷为重点的牲猪、肉牛、奶牛养殖基地;三是打造"高崇"品牌葡萄,建成高崇、渡头桥无公害葡萄产业基地;四是以莲荷村、芹菜村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五是建设以肥田、砂塘等村连片莳菇、莲藕产业基地。六是以紫薇产业化为中心,建好花艺坊和花木批发市场,集文化、贸易、园林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
17、狠抓生态农业
遵循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按照"猪(牛)-沼-菜、猪(牛)-沼-粮、猪(牛)-沼-果"等模式,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十一五"期内,每年新建2个沼气示范点,新建50口沼气池,消灭沼气空白组,切实推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型转变。
18、开发休闲农业
抓好长木村、东郊渔场、莲荷村等省、市生态园林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农庄休闲、钓鱼休闲等系列"农家乐"项目,打造成集郊游、休闲、健身、采购农产品为一体的乡村休闲中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成"城市后花园"。
19、水利建设
加快乡镇水利设施建设,推行产权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水利开发建设经费;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0%-85%;到"十一五"末,实现旱涝保收新增面积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使全区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达到80%以上;积极配合市里建设佘湖山防洪堤、铁砂岭防洪堤、邵水东路沿江生态开发带工程,提高邵水、资江的净化和防洪减灾功能。
20、发展劳务经济
要抓好农民工技术培训。政府要有效组织并通过职业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培养输出人员。要打造双清劳务品牌,提倡"送出去、请回来"相结合,大力倡导"打工精英"回乡创业,推进我区劳动就业良性互动。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缴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城镇建设
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搞好"一城"(即佘湖新城),"两园"(紫薇博览园、佘湖生态体育公园),"五路"(即邵阳大道、邵石南路、财神路、邵大路、邵双路)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抓好大兴路、邵水东路南段、建设南路等建设。旧城改造:重点抓好东风路商业步行街、湘中文化广场、双坡北路、双坡南路等项目建设;加快省级文明卫生城区创建步伐,完善城市小街小巷建设、道路的灯化、美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着力抓好高崇山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渡头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城镇规模,增强小城镇的吸纳力,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和投资吸引力。引导村民集中连片兴建中心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2、交通建设
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着力支持邵衡高速公路双清段8公里的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门完成娄邵铁路双清段9公里路段升级的改造工程,并借此机会改善沿途乡村交通水利设施。继续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要修好紫薇博览园路网,重点支持市里修好207国道矿灯厂至金台村的路基,全面完成区道三级公路水泥硬化标准。加快乡镇公路建设、改造力度,修建2-3个乡村客运站(场),完善农村公路网。"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对交通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安排,规划建设改造通村公路92公里,基本实现村与村"通畅工程",使油路或硬化路的目标力争达到95%以上。改造建设邵水、资江小型码头。
23、能源建设
以农网、城网改造为重点,不断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到2010年,我区电网需增加变电容量31.5兆伏安,要进一步加强电力电网结构调整,新建好110千伏的变电站一个,11万伏的线路一条,10千伏的线路项目五个。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的大电网;配合搞好城区管道煤气网建设,提高城区用气普及率;加强对区辖的宝隆、宝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切实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提倡建立新型环保可持续能耗方式,到"十一五"末,我区生态能源建设跃上新台阶。
24、网络信息建设
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等工程建设,形成高速宽带、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十一五"期内,全区乡镇办全面开通宽带网,行政事业单位上网率达100%,企业上网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上网率力争达到50%以上。同时推动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档案管理,实现省、市、区三级电脑检索档案系统联网,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机关逐步实现电脑管理档案,全面完成区档案局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
七、提升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
2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快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和部门间的权责分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使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
26、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加快区、乡镇办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乡镇办为重点的债务化解工作。完善机关工作人员津贴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改进和加强财税监督管理,完善"以票管收、依法征收"的征管机制,坚持"收缴分离"和"收支分离"制度,全面推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筹、政府所有"的方式,着力实行"征收、预算、使用"三分开的管理体制。积极应对财税体制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加紧构建区域财源框架,加强区域财源建设,依法强化征管,增强财政实力。
27、提高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全面开放,着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间商会和咨询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招商,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效招商机制。推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常年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相结合,节会招商和上门招商相结合,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合理有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充分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引导外资进入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外,要优先吸引外资投资生物技术、新型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贸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要加大对出口创汇企业的技改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对外劳务和对外投资办厂。到2010年,争取发展出口创汇规模企业20家,出口创汇达到7297万美元。
八、加快科教文卫发展
28、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科技新路子;大力加强科技创业服务,积极培育知识型的企业家,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根据行业特点与专业性质,积极组建种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学会,发挥科技人员的整体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体制,采取招聘、特聘等措施,引进一批高级人才来双清创业,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急需的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业绩考核和奖励机制,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和用人、留人机制,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强科普宣传,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努力提高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2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师资队伍优良化,学校管理科学化,促进我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全民对教育的认识,鼓励多渠道创办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和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推广远程教育;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30、加快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与小康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卫生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和卫生条件,使全区农村居民饮用洁净水;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和配套,建立和完善"一村一室、一乡一院"的网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在城区要加强医疗硬件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省卫生厅对县(区)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要求和建设标准,重点新建好区妇幼保健楼和改建好双清区人民医院。
文化体育方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营造文化体育繁荣发展的格局。文化: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地域文化,并新建一批社区文化设施,以不断满足小康社会人们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育:到2010年,体育人口比例要发展到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0%以上,农村达到22%以上,城市体育人口达到60%以上。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92%以上。加强体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我区业余武术、田径、乒乓球等传统项目的训练。
九、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31、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严格落实基本国策,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健全区、乡(镇、办)、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优生优育,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同时,要关注和发展老龄事业,引导兴办老年服务企业,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严格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以土地为重点等各类资源,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切实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严禁任何掠夺式开发和滥用各种资源行为方式;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到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矿山开采管理,严禁乱采乱挖,提高各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十一五"期间,要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和企业节水。
3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强化对土地、水库、森林、草地的保护。尝试建立以莲荷、佘湖山为重点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用法制手段保护环境资源,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十一五"期间,继续配合市里重点建好洋溪桥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建设佘湖山污水处理厂、加强造纸、化工企业的废水达标治理,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切实抓好邵水与资江沿岸的污染防治,加强生产消费环节产生的废渣、水、气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企业达标排放污水,努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加强大气污染的监管,建立35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坚决整治工业企业向大气超标排放污染物,保持城市空气清新,降低噪音污染。力争把我区创建成省级文明卫生城区,强化环保意识,以环境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到2010年,我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处理率达100%,城市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废弃物处理率达6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5%。
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两个确保",将城镇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着重抓好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为重点的参保对象,依法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保资金管理全面网络化,积极探索"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要依法征缴,加大征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加快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的基本保险制度,"十一五"时期,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要着力抓好社保资金的交纳偿还工作,逐步清欠,不得新欠。建立和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多样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规范运作,发挥各项基金的最大作用。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关注残疾人,关爱五保老人等社会困难人员,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保障老年人生活、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关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大力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鼓励修建老年公寓,营造养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35、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帮助城乡就业者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落实就业政策,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依法减免税收,扶持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提高就业者技能和应变能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确保全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000人以上,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每年输出劳务人员1000人以上。
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公路、中小学危房、改水改厕和新能源建设,加强农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辟农村增收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抓好以长木村、东郊渔场2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点带面,在全区形成"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到2010年,实现全区"村村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的目标,农村改厕率达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6780人,新建乡镇供水工程2处,新增乡镇供水能力达到每日2000吨。
37、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以打造平安双清为目标,建立人居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卫生安全等安全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管,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构筑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构建社会安全预警网和应急反应体系,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安全感。到2010年,公共安全感指数达到90%,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以法治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做好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和落实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放在政府决策的首要位置,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抓好普法教育,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从政,从严治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充分运用统一战线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和建设双清的强大合力,推动我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法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十一、规划实施
39、明确规划实施职责
本规划提出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三种不同属性的目标。导向性目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政府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市场主体尽可能去自主实现。预期目标凝聚人民意愿,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主要通过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向人民所做的承诺,是区政府对下属各级各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
40、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加强政策法规、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统计监测、干部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相互配合,搭建规划实施制度平台。本规划由发展计划部门负责其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当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规划实施难以进行而需要修订或废止时,区政府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纲要,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参与规划实施,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精神。
邵阳市双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双清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兴工强区"核心战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现双清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五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我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05年,全区GDP达到12.95亿元,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达到1.11亿元,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11.2949亿元,年均递增4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7亿元,年均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3:43.4:43.3,其中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829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7207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24亿元增加到4.7546亿元,服务业由3.22亿元增加到5.6094亿元;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6187万美元,名列全市前列。
"三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化成效显著。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7546亿元,年均增长14.7%,占经济总量的36.7%,比"九五"期末高2.8个百分点。东方建设、达力电源、振华化工、得胜液压、宝东纸业、甾体化工、汽附一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佘湖新城、市区一环路、双坡南路街区开发、紫薇博览园、白马工业基地、邵阳大道、高崇山小城镇等建设,全面扩容提质。至2005年,我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1.38%;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十五"期间迅速壮大,涌现了宝庆肉联、雪峰种业、中富油脂、浩天米业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其中宝庆肉联、雪峰种业、浩天米业3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逐步形成了果蔬、苗木、家禽、水产、牲猪、特养、草食动物等八大产业基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取得较大成效。全区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20项,申请专利110件,汽附一厂、甾体化工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醋酸诺孕酮、滑轨调角器、镍(锂)动力电池设备等多项产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醋酸诺孕酮生产工艺、滑轨调角器两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两基"工作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和连续五年被评为市先进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五年完成D级危房改造2487平方米,完成投资1569万元,新建了云水中学、昭陵实验学校图书馆;卫生事业取得突破,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劳动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低保制度全面推行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社区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51个社区的用房面积平均达到200平方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单位;党管武装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区人武部被评为广州军区先进旅团单位;群众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企业改制,取得重大成果。至2005年,全区工业企业(除羊毛衫厂外)、粮食企业、建工企业全部完成改制,所有职工顺利实现了身份置换。企业产值和效益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转变政府职能上迈出重要步伐;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开放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利用境外资金2514万美元,利用内资12.6266亿元;14个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达2930万美元,出口创汇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浙江合力化纤、步步高、唐人神、香港海洋环球公司等境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来双清兴业投资,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交通、能源、通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公路及东连接线建成通车、通乡通村公路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邵阳至南山、五里牌至檀江、白马工业基地等送电线路顺利完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移动电信覆盖率达到100%;城区主要道路全部得到硬化,五年硬化城市小街小巷30条,总投入788万元;泥湾防洪大堤竣工,我区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912元,年均增长8.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1元,年均增长9.32%,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九五"末期的11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1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高档消费品已普遍进入城乡居民家庭。电视、电话、手机入户率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够快,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够优,作为工业大区,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依然较重。二是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设备差、规模小、效益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难以进一步扩大;乡镇街道财政紧张,负债较重,自我积累和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统筹协调社会利益等任务十分艰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区内下岗困难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维稳压力大。
2、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加速向我国转移。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我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沿海经济,充分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性良机;从区域环境看:我区是邵阳工业核心区、商贸集中区,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又有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随着潭邵高速、洛湛铁路开通,邵怀、邵永、邵常、邵衡高速公路兴修,环邵高速网络即将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改制企业生产恢复性增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我区也面临新的挑战,思想观念不新、干部作风不优、融资机制不活、投入后劲不足等因素不容忽视;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日趋加剧;农民增收不容乐观,城市化带来更多就业压力;兄弟县(市)、区的"后发赶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总体看来,今后五年既是我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矛盾凸现期,我们必须以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立足区情,着眼全局,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加速实现小康双清、平安双清、诚信双清、生态双清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双清、平安双清、诚信双清、生态双清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兴工活市、扩城富农、科教领先、开放带动"战略,突出工业兴区战略重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双清而奋斗。
4、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区重点实施"兴工活市、扩城富农、科教领先、开放带动"战略。
--兴工活市。兴工: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创新体制,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增加投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聚集产业,以强化服务为核心营造环境,突出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活市:以便民、活市、促发展为宗旨,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要求,加速培育现代大市场体系,形成合理的市场布局,开放的市场模式,激活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扩城富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筹集扩城建设资金,下大气力加快扩建新城的步伐,把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科教领先。科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均等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开放带动。国际: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层次对外、对内开放。国内:充分利用"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机遇,抓住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契机,拓宽我区经济发展的空间。
5、奋斗目标
--经济增长。到2010年,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6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5%、1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45亿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到9.6:49.2: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1亿元,年均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财政收入达到2.09亿元,年均递增13.5%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7919万美元,其中出口达到7297万美元,年均递增22%,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投资累计完成55.08亿元,年均递增30%。
--社会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市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进一步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城乡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以上,杜绝新文盲产生;认真制定和实施妇女儿童、老年人事业发展规划,关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全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增加,服务水平和履盖面提高;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生活安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7元,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5769元,年均递增6%;拓宽就业和再就业门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每年新增再就业岗位2500个;城镇居民各类社会保险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减少贫困人口人数,城、乡恩格尔系数降到0.35和0.45以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逐步趋向协调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60%和7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8%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5%,废弃物处理率达到6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自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0年,资源环境循环利用率达到3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年降低4%。
三、推进工业化进程
6、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链
重点抓好以汽车装备、液压件和锂离子电池设备、动力电池设备为主体的机械制造业;以精细化工、医用化工和农药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包装纸、新闻纸、静电复印纸、特种专用纸和纸制品为主的造纸工业;以肉类食品加工、油脂加工、乳类加工、大米加工、豆制品加工、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下游关联度大、专业协作能力强的产业链条。对四大优势产业和其引伸的下游企业要采取优先供地、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相配套的政策加以引导、大力发展。并重点扶植人发加工系列产品、羽绒制品、微量肥料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要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引导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渣制砖等节能环保型建材工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机械制造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新技术运用,重点发展达力电源公司为代表的镍、镉、锂动力电池设备;以明华液压、德胜液压为代表的柱塞泵、液压阀门等液压基础件生产;以汽附一厂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培育发展有知识产权的主打产品,扭转单纯为其他企业配套生产的单一局面。
--化学工业。重点扶持以甾体化工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以振华化工为代表的高锰酸钾等化工中间原料产品;以远东洋肥业为代表的复合肥、混合肥产品;以神奇兽药为代表的兽药产品,逐步形成较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化学工业格局。
--造纸工业。重点抓好宝东纸业的高档文化用品纸,鸿泰、广兴、广隆等企业的纱管纸、包装箱纸的生产,形成再生造纸的较大产业群体。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挥我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增值潜力大的优势,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协会联农户、企业联基地、市场联生产等形式,培育壮大牲猪、奶牛、家禽、蔬菜、水果等产业。重点扶持以宝庆肉联、湘大骆驼饲料、中富油脂和鑫源羽绒为代表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培育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将5-8家企业培育成为省级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提高我区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
7、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要运用产业规划和经济手段,突出重点引导生产要素向知名品牌、优势企业聚集,每一产业群要培育几个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效益突出、规模扩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到2010年,重点培育出产值过亿元、税收过500万元的标志性企业达到5-10家。
8、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突出抓好汽车零配件、化工、造纸、印刷、包装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全区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以上。改造20家企业,完成技术更新改造项目20项。同时要以产权改革为契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不断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抓好工业企业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使传统工业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
9、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求,着力抓好白马工业基地建设。高质量、高规格精心打造好6.4平方公里核心园区,搞好园区内部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园区的功能定位、积极引导一批特色产品为主的企业进园发展,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能耗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突出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引导辖区内的羽绒加工、人发加工、机械液压工业等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集中连片向园区发展;到2010年,力争能够形成一批横向协作关系紧、纵向产业链条长的群体规模企业。同时要抓好洋溪造纸化工工业小区规划建设。园区内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
10、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多方筹措建设和技改资金,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着力培植"易龙牌"冰鲜肉、"傻牛牌"鲜奶、"中富"油脂、"神奇牌"兽药、"花月仙"卫生巾、"大海牌"复合肥等20个地方名牌产品,注册自己的商标,扩大市场份额,成为知名企业,争取培育出2-3个驰名品牌。
11、扶持工业企业发展
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区财政每年要按本级工业入库税收的1%列入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主要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和创品牌产品奖励等方面。同时,要加紧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担保基金。加强银企洽谈力度,利用银企洽谈会合作平台,把优势工业项目推介给金融单位,力促我区工业企业快速崛起。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
12、搞好市场体系建设
结合旧城区扩改、佘湖新城建设和白马工业基地建设,搞好市场体系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系。大力发展中小流通企业,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和集团进驻我区。"十一五"内,着重规划和建设好东风路商业步行街、湘中文化广场、紫薇博览园、中南家禽批发市场、湘西南物流配送中心、宝庆汽车超市、龙须塘农贸市场等7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突出建设湘桂黔建材城二期工程、提升完善日恒电器城、三眼井农贸市场、砂子坡水果市场、布匹市场、得丰市场、湘运市场、双坡岭市场、魏源文化市场、火车站农资批发、钢材批发等辐射力强的大市场;规范和壮大东风路服装、东大路机电、石井铺饲料兽药、邵水东路、塔北路粮油、五一南路通讯器材、建设路摩托配件等专业街;加快宝庆汽车超市三期工程建设,以带活宝庆东路汽车营销;高质量抓好高崇山、渡头桥小城镇农贸市场综合开发建设,提升小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餐饮业。
--连锁经营方面。要结合国家正在开展的"万村千乡"工程,引导步步高、佳惠、娃哈哈等本土和外来超市,在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落户。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础上,要确保食品安全。
--物流方面。要重点规划好火车北站和佘湖山两个物流园,利用娄邵铁路提速改造机会,依托火车北站、和顺公司、大全贸易、六三三仓库等现有物流优势,建立仓储、钢材批发流通体系;依托大汉集团、天娇汽贸、龙腾汽车、广本4S维修中心等,建立汽车交易、维修服务体系;依托豫湘工贸集团、福星食品,建立牲猪、冷饮食品生产、批发体系;依托建民集团,三眼井家私,建立建材、装饰、家具销售批发体系。
--电子商务方面。要加快发展包括有形市场电子贸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经营系统在内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广泛运用于流通领域,进一步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同时加强向企业宣传介绍BTOC(企业对消费者)业务方面的知识。
--餐饮方面。要依托建民集团、新贵都、湘里人家、湘中人家、厨老星等建立餐饮业文化体系。
13、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
要把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业作为城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来抓。以办事处为主,依托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着力发展家政家教,托老托幼、保安、维修、婚姻介绍、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家庭医疗保健、停车、物业管理、美容美发等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化,通过社区服务扩大社区就业,提高社区服务功能。
14、推动旅游业发展
依托邵阳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旅游领域,创办旅行社,投资餐饮宾馆娱乐业,在我区形成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积极修缮恢复以东塔、水府庙、双清公园、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为代表的名胜古迹,形成一批访古凭吊为主的旅游景点;积极探索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家乐形式的新旅游景点,重点搞好莲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
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
15、突出发展养殖业
在继续巩固传统养殖业的同时,着重扩大奶牛的养殖规模,以智迩康公司为依托,重点抓好高崇、云水、石桥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以宝庆肉联厂为龙头,建好高崇山中心种猪场,搞好郊东养殖场第二期万头种猪场的扩建工程,拉动全区牲猪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重点抓好渡头桥甲鱼养殖,高崇山、白马田野猪养殖;积极引导家禽业发展,以中南家禽批发市场为载体,抓好高崇山、火车站乡家禽养殖基地和以江口、东郊渔场为主的高产集约化产鱼基地。到2010年,全区养殖专业户新增到1200户,上规模上档次的养殖场(中心)25个,畜牧水产产量年递增5-8%。
16、建好优质农产品基地
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水果、花卉等市场适销的农产品产业基地。一是以白马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建成以石桥、城东为重点的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二是以云水、渡头桥、莲荷为重点的牲猪、肉牛、奶牛养殖基地;三是打造"高崇"品牌葡萄,建成高崇、渡头桥无公害葡萄产业基地;四是以莲荷村、芹菜村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五是建设以肥田、砂塘等村连片莳菇、莲藕产业基地。六是以紫薇产业化为中心,建好花艺坊和花木批发市场,集文化、贸易、园林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
17、狠抓生态农业
遵循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按照"猪(牛)-沼-菜、猪(牛)-沼-粮、猪(牛)-沼-果"等模式,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十一五"期内,每年新建2个沼气示范点,新建50口沼气池,消灭沼气空白组,切实推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型转变。
18、开发休闲农业
抓好长木村、东郊渔场、莲荷村等省、市生态园林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农庄休闲、钓鱼休闲等系列"农家乐"项目,打造成集郊游、休闲、健身、采购农产品为一体的乡村休闲中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成"城市后花园"。
19、水利建设
加快乡镇水利设施建设,推行产权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水利开发建设经费;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0%-85%;到"十一五"末,实现旱涝保收新增面积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使全区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达到80%以上;积极配合市里建设佘湖山防洪堤、铁砂岭防洪堤、邵水东路沿江生态开发带工程,提高邵水、资江的净化和防洪减灾功能。
20、发展劳务经济
要抓好农民工技术培训。政府要有效组织并通过职业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培养输出人员。要打造双清劳务品牌,提倡"送出去、请回来"相结合,大力倡导"打工精英"回乡创业,推进我区劳动就业良性互动。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缴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城镇建设
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搞好"一城"(即佘湖新城),"两园"(紫薇博览园、佘湖生态体育公园),"五路"(即邵阳大道、邵石南路、财神路、邵大路、邵双路)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抓好大兴路、邵水东路南段、建设南路等建设。旧城改造:重点抓好东风路商业步行街、湘中文化广场、双坡北路、双坡南路等项目建设;加快省级文明卫生城区创建步伐,完善城市小街小巷建设、道路的灯化、美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着力抓好高崇山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渡头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城镇规模,增强小城镇的吸纳力,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和投资吸引力。引导村民集中连片兴建中心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2、交通建设
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着力支持邵衡高速公路双清段8公里的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门完成娄邵铁路双清段9公里路段升级的改造工程,并借此机会改善沿途乡村交通水利设施。继续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要修好紫薇博览园路网,重点支持市里修好207国道矿灯厂至金台村的路基,全面完成区道三级公路水泥硬化标准。加快乡镇公路建设、改造力度,修建2-3个乡村客运站(场),完善农村公路网。"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对交通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安排,规划建设改造通村公路92公里,基本实现村与村"通畅工程",使油路或硬化路的目标力争达到95%以上。改造建设邵水、资江小型码头。
23、能源建设
以农网、城网改造为重点,不断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到2010年,我区电网需增加变电容量31.5兆伏安,要进一步加强电力电网结构调整,新建好110千伏的变电站一个,11万伏的线路一条,10千伏的线路项目五个。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的大电网;配合搞好城区管道煤气网建设,提高城区用气普及率;加强对区辖的宝隆、宝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切实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提倡建立新型环保可持续能耗方式,到"十一五"末,我区生态能源建设跃上新台阶。
24、网络信息建设
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等工程建设,形成高速宽带、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十一五"期内,全区乡镇办全面开通宽带网,行政事业单位上网率达100%,企业上网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上网率力争达到50%以上。同时推动信息化系统运用于档案管理,实现省、市、区三级电脑检索档案系统联网,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机关逐步实现电脑管理档案,全面完成区档案局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
七、提升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
2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快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和部门间的权责分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使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
26、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加快区、乡镇办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乡镇办为重点的债务化解工作。完善机关工作人员津贴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改进和加强财税监督管理,完善"以票管收、依法征收"的征管机制,坚持"收缴分离"和"收支分离"制度,全面推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筹、政府所有"的方式,着力实行"征收、预算、使用"三分开的管理体制。积极应对财税体制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加紧构建区域财源框架,加强区域财源建设,依法强化征管,增强财政实力。
27、提高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全面开放,着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间商会和咨询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招商,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效招商机制。推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常年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相结合,节会招商和上门招商相结合,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合理有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充分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引导外资进入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外,要优先吸引外资投资生物技术、新型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贸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要加大对出口创汇企业的技改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对外劳务和对外投资办厂。到2010年,争取发展出口创汇规模企业20家,出口创汇达到7297万美元。
八、加快科教文卫发展
28、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科技新路子;大力加强科技创业服务,积极培育知识型的企业家,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根据行业特点与专业性质,积极组建种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学会,发挥科技人员的整体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体制,采取招聘、特聘等措施,引进一批高级人才来双清创业,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急需的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业绩考核和奖励机制,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和用人、留人机制,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强科普宣传,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努力提高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2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师资队伍优良化,学校管理科学化,促进我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全民对教育的认识,鼓励多渠道创办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和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推广远程教育;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30、加快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与小康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卫生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和卫生条件,使全区农村居民饮用洁净水;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和配套,建立和完善"一村一室、一乡一院"的网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在城区要加强医疗硬件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省卫生厅对县(区)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要求和建设标准,重点新建好区妇幼保健楼和改建好双清区人民医院。
文化体育方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营造文化体育繁荣发展的格局。文化: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地域文化,并新建一批社区文化设施,以不断满足小康社会人们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育:到2010年,体育人口比例要发展到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0%以上,农村达到22%以上,城市体育人口达到60%以上。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92%以上。加强体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我区业余武术、田径、乒乓球等传统项目的训练。
九、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31、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严格落实基本国策,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健全区、乡(镇、办)、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优生优育,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同时,要关注和发展老龄事业,引导兴办老年服务企业,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严格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以土地为重点等各类资源,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切实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严禁任何掠夺式开发和滥用各种资源行为方式;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到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矿山开采管理,严禁乱采乱挖,提高各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十一五"期间,要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和企业节水。
3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强化对土地、水库、森林、草地的保护。尝试建立以莲荷、佘湖山为重点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用法制手段保护环境资源,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十一五"期间,继续配合市里重点建好洋溪桥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建设佘湖山污水处理厂、加强造纸、化工企业的废水达标治理,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切实抓好邵水与资江沿岸的污染防治,加强生产消费环节产生的废渣、水、气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企业达标排放污水,努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加强大气污染的监管,建立35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坚决整治工业企业向大气超标排放污染物,保持城市空气清新,降低噪音污染。力争把我区创建成省级文明卫生城区,强化环保意识,以环境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到2010年,我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处理率达100%,城市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废弃物处理率达6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5%。
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两个确保",将城镇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着重抓好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为重点的参保对象,依法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保资金管理全面网络化,积极探索"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要依法征缴,加大征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加快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的基本保险制度,"十一五"时期,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要着力抓好社保资金的交纳偿还工作,逐步清欠,不得新欠。建立和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多样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规范运作,发挥各项基金的最大作用。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关注残疾人,关爱五保老人等社会困难人员,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保障老年人生活、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关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大力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鼓励修建老年公寓,营造养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35、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帮助城乡就业者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落实就业政策,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依法减免税收,扶持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提高就业者技能和应变能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确保全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000人以上,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每年输出劳务人员1000人以上。
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公路、中小学危房、改水改厕和新能源建设,加强农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辟农村增收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抓好以长木村、东郊渔场2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点带面,在全区形成"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到2010年,实现全区"村村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的目标,农村改厕率达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6780人,新建乡镇供水工程2处,新增乡镇供水能力达到每日2000吨。
37、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以打造平安双清为目标,建立人居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卫生安全等安全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管,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构筑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构建社会安全预警网和应急反应体系,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安全感。到2010年,公共安全感指数达到90%,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以法治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做好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和落实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放在政府决策的首要位置,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虚心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抓好普法教育,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从政,从严治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充分运用统一战线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和建设双清的强大合力,推动我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法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十一、规划实施
39、明确规划实施职责
本规划提出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三种不同属性的目标。导向性目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政府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市场主体尽可能去自主实现。预期目标凝聚人民意愿,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主要通过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向人民所做的承诺,是区政府对下属各级各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
40、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加强政策法规、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统计监测、干部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相互配合,搭建规划实施制度平台。本规划由发展计划部门负责其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当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规划实施难以进行而需要修订或废止时,区政府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纲要,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参与规划实施,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