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宋晓艳


摘 要:从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出发,阐述了如何将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网络相结合,并对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些基本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方向
1.1 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现在的大学校园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大学图书馆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1.2 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也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所在。
1.2.1 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的外在因素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增长为基础的。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网络、媒体、图书和其他等,其中又以图书及网络最为普及,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决定了读者借阅的效率,决定了知识的流通。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更新思想、理念以及技术。
1.2.2 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的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3.1 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
高校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到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突破口,在市场经济“行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创造性地形成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3.2 实行开放式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应本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负责的精神来做规划、图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实践证明,图书馆领导者的创新行为只有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其创新意识和决策只有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才能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有效动力。
1.3.3 实行民主化与科学化决策
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新世纪,高校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建立一支由本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智囊团,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图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2 搞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2.1 坚持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融合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的现状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高校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2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高科技管理人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传统图书馆时代馆员的工作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馆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馆员需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地高校图书馆仍然沿用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馆员中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短缺这个突出的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馆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2.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各地方高校图书馆根据现有馆藏资源,将所有书籍分门别类地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读者使用。
2.4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部门的分类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高校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3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包括社会各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高校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做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同时,还要注重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今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2.5 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3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 000 Mb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 000 Mb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是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3)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书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