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年1月10日在淮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樊金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2003年至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在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大提升的五年。预计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亿元,年递增14.1%;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3.4亿元,年递增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年递增27.6%;三次产业比例为17.1:48.1:34.8,二三产业比重比2002年上升9.7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累计完成工业投入908亿元,是上五年的6.1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税分别达1050亿元和119亿元,是2002年的3.6倍和3.8倍,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5%,淮钢成为首家销售超百亿元企业,辉煌太阳能、今世缘、康尔馨等6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电子信息、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初露端倪,富士康科技城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比2002年上升1.4个百分点;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四区联动”全面推进,新建省级开发区6个,全市累计开发面积153平方公里,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36.4%、30%、18%;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30.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1亿元,年递增14%。县域经济实现较大突破。县(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分别比2002年提高0.6、10.5、18、21.2个百分点;镇村经济加快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有序推进,53个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11.5万元;高效种植业、规模畜禽业、特色水产业比重分别达到20.3%、40%、18.8%,70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基地172万亩、农户60万户,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50个,参加农户占比达20.2%;全市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434个,淮安大米、盱眙龙虾等4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增加值266亿元,年递增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2年提高4.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1%;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起步;启动了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实施了钵池山公园、会展中心、中央新亚国际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00亿元、409亿元,信用一证通、快易通、快捷通等金融新产品得到广泛使用;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淮安国际商城、洪泽湖水产大市场等一批商贸项目;旅游业预计接待游客731.3万人次,实现收入60.8亿元,年分别递增18.6%和28.5%,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功举办了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稻米博览会、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洪泽湖水文化旅游节、江苏省第四届园艺博览会等节会活动。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大改观的五年。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淮阴、楚州融入主城区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大到95平方公里,人口由70万增加到95万,城市化率达40.1%;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投入410亿元建成1700多个城建重点项目,亮化、美化、绿化、硬化、无害化、便民化工程全面推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探索实行重心下移、以区为主、居民自治的城管新机制,亲民理念、和谐城管品牌获得好评,防违治违工作成效明显;全民聚力创“四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考核,健康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创建全面启动。县城和镇村建设力度加大。四个县城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日益显现,发展环境显著提升;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取得新成绩,河道疏浚、村庄整治等工程深入实施,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建成宁淮、宿淮、淮盐高速公路淮安段,改造干线公路300公里,实现市县公路一级化,成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新长铁路客货运全面开通,淮安火车站建成运营,淮安中长期铁路规划开始编制;淮安新港一期、京杭运河“三改二”等工程深入实施,盐河航道整治前期工作快速推进;淮安民用机场筹建进展顺利。华能淮阴电厂二、三期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运,江苏国信楚州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创了全国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先河,建成西气东输天然气门站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在抗击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东线淮安段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截污导流项目全面启动,洪泽湖大堤加固、圩区洼地治理和入江水道除险加固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和农业机械化成效明显。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大发展的五年。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中国(淮安)科技洽谈会,累计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772项,申请专利5357项,人才总量净增近4万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8.1%、99.5%、73.1%;全面完成“三新一亮”、“四配套”等工程,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高教园区粗具规模,入驻院校6所,在校生6.5万人,成功引进西安外国语大学来淮办学。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市卫生五大中心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金湖、洪泽、清河创成省“十五”计划生育示范县(区)。文体广电事业协调进步,确立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建成大闸口文化风貌区、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文化设施,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首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新建健身会馆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建成淮安新中波台,开通城管广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四五”普法如期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展开;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成功处置“3·29”重特大事故,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认真抓好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国土资源、人防、食品药品监管、质监、物价、气象、防震减灾、机关事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大突破的五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完成市属企业改制215户,改制面达98.6%,理顺劳动关系8.5万人,提留、支付职工安置费和经济补偿费21亿多元;成功实施淮钢、安邦、清棉等与行业内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市直管理执法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一免四补”和夏粮托市收购等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三麦、水稻和能繁母猪保险全面推开。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万邦香料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实现了淮安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顺利完成,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财政监督稽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全民创业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注册资本达400亿元、增加值395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6倍和2.6倍,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0%。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累计到账内资7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总投资超过18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项目的落户,掀开了我市对外开放新的一页。五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8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2.42万人次,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个,缔结国际友城3个。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大改善的五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1万元、5100元,年递增10.9%、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亿元,年递增16%,比上五年平均增速提高5.2个百分点;用于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城镇居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归集面达66.5%;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通讯拥有率、互联网注册用户率、有线电视行政村通达率分别达29.6%、23.5%、10.7%和93%。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减免费用1.8亿元。农村两轮五件实事成效明显,基本完成农村改水和5600户草危房改造,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2.5万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受益农户8.5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00多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1%。投入扶贫资金6亿元,整村扶贫扎实推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22.5万个,下岗再就业19.2万人。社保体系逐步完善,17.2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动态的应保尽保,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建成保障性住房200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450万元,资助各类贫困生62.8万人次,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6897户,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1岁。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创新大推进的五年。制度创新全面实施,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理顺各级行政机构的权责关系,逐步下放项目核准、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权限。设立政府工作创新奖,组织实施了200多个创新项目,政府部门全面开展ISO9001标准体系认证。建立规划咨询、土地管理、公益性项目投资评估等制度,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担任市政府顾问,召开听证会,实行公示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各级政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9%。政务公开步伐加快,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服务、招投标交易、电子政务、政府110四大平台,95%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严格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市政府领导班子带头规范从政行为,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这是市委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位老同志及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和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向解放军和武警驻淮部队官兵,向来淮投资建设者,向长期关心支持淮安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为今后发展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中央和省里的精神与淮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宏观调控中寻找机遇,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内外部优势,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淮安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量质并举加快发展。五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以市场机制为取向,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五年来,我们立足后发展地区的现实,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最大限度地整合外部资源,集聚发展要素,为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必须始终以人民需求为根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无论是制定政策、作出决定,还是安排财力、分配收入,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始终以真抓实干为准则,凝心聚力狠抓落实。五年来,我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责任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充分调动各级各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一切力量,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经济集聚度和外向度不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还不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镇村经济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社会管理机制还比较滞后,全社会创造活力还不强,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持续增收的渠道还不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公共安全压力较大,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和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淮安跨越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我国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新任务;市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确保2015年、力争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发展不足,在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的条件下就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在物质积累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就面临着实现公平和谐的新追求。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新要求,实现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只有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淮安特点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面向未来,淮安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跨越发展的需要,更有跨越发展的可能。从所处阶段看,我市农业从传统自给型向现代高效型转变,工业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服务业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多样化消费和生产性服务转变,城镇化从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社会保障从低水平、生存型向广覆盖、发展型转变。这种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了今后五年是淮安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累期、关键期。从有利条件看,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集聚外部资源;全省区域共同发展和振兴苏北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争取上级支持;周边地区逐渐形成的综合优势可以为我所用。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为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积极寻求跨越发展新动力,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拓展跨越发展新空间。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提前1-2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落实“六个更加”的新要求,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努力构建经济又好又快、文化活跃繁荣、生活宽裕幸福、生态自然优美、社会和谐稳定、政治清明开放的新淮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人均超全国,增速超全省,苏北争进位,全面奔小康。就是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努力赶超苏北兄弟城市,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要求,部分县(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65亿元,人均GDP超4000美元,达到3.15万元,年递增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2000亿元,年递增25%以上;财政收入超300亿元,年递增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亿元,年递增25%以上;城市化率超50%,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3000美元,达到2.2万元,年递增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000美元,达到8200元,年递增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领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稳定增长机制。

  实现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认真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

  ———经济发展坚持量质并举。立足科学发展,突出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真正实现量质并举、又好又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由发展一般加工业向培植支柱产业转变,由主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向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内外并重转变;创新发展举措,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招商引资依靠外力发展向同时激发内生动力转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城乡统筹实现互动并进。基本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确立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布局全市生态、生产、生活区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科学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增强对外集聚和对内辐射双重功能;建成苏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国土功能开发;合理规划市、县、乡镇三级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产业梯度延伸和集聚,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完善就业、社保、住房等政策制度,逐步推行城乡居民的平等待遇;有序推进城市居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创建良好人居环境。

  ———社会建设追求公平和谐。突出政府主导,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幸福安康。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的充分就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创建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实现社会安定团结;保护历史文化,创造当代文化,构建创业创新创优核心价值观,发展活跃、繁荣、和谐的地域文化。

  实现五年的跨越发展,必须抓好开局,打好基础。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招商引资固定资产到位资金450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0%,物价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空气质量优良率8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2%和3.2%,中心城市、县城镇绿化覆盖率和全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9.5%、35%和21%。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

  新型工业化是淮安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全力加以推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全力发展大产业。做强做大三大千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康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链,全力打造苏北IT产业制造基地;特钢产业利用淮钢与沙钢战略重组机遇,以延伸加工和产品配套为方向,形成特钢产业链,全力打造中国三大特钢产业基地之一;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加快盐岩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氯碱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全力打造中国新兴盐化工新材料基地。到2012年,力争三大产业销售突破1500亿元。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烟草、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每个县(区)着力培育1-2个百亿级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组织实施大项目。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今年确保富士康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做好富士康显示器、LED照明、纳米电线等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快推进100万吨大无缝合金管、50万吨精锻项目进度,开工建设台玻200万吨纯碱、离子膜烧碱和环氧氯丙烷项目。每个县(区)每年引进实施2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今年重点加快银珠盐化工综合开发、德新年产30万吨无缝钢管、井神60万吨纯碱等项目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力争每年实施10个10亿元以上或1亿美元的技改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形成销售超500亿、300亿、100亿、50亿、10亿的企业梯队。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给予企业家更多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科技开发园区、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基础平台建设,每年确定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引进一批拥有创新成果、通晓管理、善于运作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的20%以上。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五年内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品牌10个以上,省级品牌20个以上。

  全面提升开发区载体功能。优化工业产业布局,积极打造京沪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宁淮(连)高速公路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开发区、专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和物流产业向沿路两侧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度。实施“五区联动”战略,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标,大力推进市经济开发区与清河、淮阴、楚州开发区以及涟水西南片区沿京沪高速公路两侧联动发展,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实现苏北争先,争取赶超苏中,努力追赶苏南。今年上半年,确保出口加工区、海关、商检、保税仓库等全面运行。积极开发各类专业园区,凸显产业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富士康科技城为依托,规划建设淮安软件园,承接软件服务外包和代工业务,建成1个省级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育5户以上省承接服务外包重点企业;以淮安民用机场建设为契机,规划空港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高教园区、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县(区)开发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集成配套、功能完善,注重节约资源、集约发展,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到2012年县(区)开发区工业销售全部突破150亿元,培育1个销售超300亿元、2个销售超200亿元的开发区。加强与苏南挂钩合作,加速开发区共建步伐。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努力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服务外包,深化改革,推动淮钢、清江石化、淮阴卷烟厂等大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外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引进外资制造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集聚,争取把富士康科技城培育成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的新型园区。增强规模集聚效应,通过规划布局,支持生产服务业向城镇、开发区、沿路产业带集聚,形成层级分布、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同等待遇,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划布局,鼓励现有市场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工业原料、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市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和特钢、盐化工产业物流园建设,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苏北物流枢纽城市。

  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依靠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所有企业2009年底前淘汰列入目录的落后用能设备。深入推进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小化工”的三年计划提前到今年底全部完成。依靠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实施企业能源管理和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清洁生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广太阳能和沼气利用。依靠加强管理节能减排,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全面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全市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县(区)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的基础上,加快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发挥应有效应。积极探索中水技术应用,创建节水型城市。

  四、全力打造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

  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市域范围内城镇群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壮大产业实力,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努力构建江苏第四都市圈。

  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积极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尊重自然,优化结构,集约开发,有机协调,确保全市列入省重点开发区域,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立足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抓紧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四个中等城市为副中心、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的城镇群。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机遇,中心城区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各功能区规划、分区土地规划相互衔接,确保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又好又快的发展空间、宜人舒适的生活空间各得其所,有机融合。加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推进乡镇合并,重点发展中心镇,合理发展特色镇。

  努力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投入160亿元,协调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建设突出连线成网,全力实施205、237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重点解决相邻县(区)、沿湖、沿边乡镇通达问题,力争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基本实现县与县、县与主要乡镇一级公路连通。铁路建设围绕构建“米”字型铁路网,今年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争取早日实施淮扬镇、淮连铁路,做好宁淮铁路前期工作。水运建设突出内外相联、通江达海,建成淮安东港,完善淮安新港功能,加快推进盐河航道“五改三”整治工程,积极争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淮安民用机场,确保2010年实现首航。加强站场配套工程建设,建成淮安汽车南站和北站,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衔接。完善天然气、石油、卤水等管道运输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成韩侯大道二期、漕运西路等路桥工程,形成“十纵十横”的道路主骨架,将城市支路网占比由20%提高到40%;加快供水、供气、供热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等配套设施建设,市区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6%和85%以上;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输电网络建设、城市电网改造和信息网络升级。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基本建成苏北区域性商业、商务中心。淮海中心商业区重点实施中央新亚国际广场、金鹰国际等项目,丰富休闲、娱乐功能,成为商业集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会展中心、万达广场等项目,突出抓好金融保险、文化场馆、星级宾馆和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土地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楼宇经济和区域性总部经济,为商务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成为商务集聚区。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开发城市商业活力。市抓规划统筹、区抓运作实施,对建成区内清河、清浦环境较差的居民区和城中村实施开发改造,同步推进淮阴、楚州旧城改造。规范、引导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加强质量综合管理,建成各类住房80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300万平方米。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完成南水北调里运河截污导流工程,贯通城区自然水系,启动城市绿肺建设,强化城市绿地管理,彰显绿水生态特色。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职责,逐步形成规划在市、管理在区、落实在街道和社区的体制。加快社区、居委会服务阵地建设,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和待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城管长效机制。年内启动数字城管,逐步免费开放城市公园。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和健康城市创建活动。

  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大品牌,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尽快形成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人文景观和以洪泽湖、铁山寺、荷花荡等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南三县生态风光两大旅游圈。改造提升现有景区景点,抓好河下古镇、码头古镇等旅游资源开发,建成8个4A级景区和1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精心编排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线路,重点瞄准沪宁、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铁路沿线大中城市开展促销,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确保旅游业总收入年递增30%以上,使淮安成为苏北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在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上开创新局面。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蔬菜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优质稻米等,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形成县(区)11个年销售10亿元的优势主导产业。今年,全市高效种植业、规模畜禽业和特色水产业占比分别提高到26%、50%和24%。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主攻基地型、物流型和出口型龙头企业,拓展休闲、观光农业招商,争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今年确保固定资产到位资金45亿元。到2012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户,年销售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0户以上,年成交额超20亿元的龙头市场达到2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积极申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争创国家级粮食、水产品、蔬菜物流市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全面落实治淮“新三项”工程,加强河湖管理,推进农村危桥改造和机电泵站建设,今年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22万亩。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注重建筑节能和防震减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深入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减少面源污染。探索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今年改造农村卫生户厕11.4万座。积极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等造林工程,形成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乡村风貌。

  延伸扩大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内将县乡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100%;继续实施“三百工程”,提高农村素质教育和学前教育水平,关爱留守儿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全覆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推进体育设施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村治理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村、户创建活动,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重点突破镇村经济。全力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积极发展特色镇,合理调整乡镇布局,发挥潜在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县城镇财政收入超2亿元,重点中心镇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探索建立村级创业点,逐步实现资源性资产向资产性资产转化,加大对223个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到2012年,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全市村均突破30万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和社区股份三大合作,逐步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比重。高度重视和关心村组干部,不断提高村组干部经济待遇和自治能力。

  全力推进县城镇建设。做强做大开发区,加强规划,加快开发,加大招商,逐步成为县域经济产业聚集区、中等城市的现代化新城区;做优做美老城区,提升功能,激活市场,强化管理,逐步成为县域居民最佳人居环境和文化、商业聚集区,努力把县城镇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聚集地、对内带动的辐射源,争当苏北发展排头兵,争做融入苏中领先者。加快县域副中心规划建设,五年初见成效。

  六、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是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是淮安融入国际、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新的要求、新的期待,需要我们更深层次、更加积极地推进改革;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更广领域、更加主动地扩大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眼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企业改革重组步伐,巩固改制成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本优化组合。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实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部门零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阳光工资政策;改革行政支出结算方式,推行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全面实施代建制,实行政府投资公共事业项目建、管、用分离,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年内完成江苏银行县级设点任务,五年内争取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在淮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一批商业银行来淮设立代理处。大力实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邮政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全力开拓资本市场,引导扶持银珠集团、今世缘公司等企业上市,争取五年内上市企业达到8家以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调整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发挥区级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权强县,增强县级政府在县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新资源环境保护机制。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政府目标责任制,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重大项目用地,规范土地出让程序和出让金管理,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进节能环保,严格执行环境价格政策,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

  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大内资招商力度,全面对接长三角、全力提升珠三角、积极开拓环渤海湾,组织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围绕主导产业主攻国内500强和国字号大企业,进一步强化专业招商,着力引进关联度大、集聚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大项目;结合招商扎实开展旅游、美食推介活动,确保固定资产到位资金年递增30%以上。加强外资招商攻坚,主攻台湾、提升港澳、突破日韩、探索欧美,全面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对台招商上,发挥富士康优势,拓展新项目合作,引进关联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全面拓展与台湾各界的产业招商合作,积极承办苏台经贸洽谈会,努力建设苏北台资新高地。港澳招商上,利用CEPA平台,瞄准港澳服务业优势,招引品牌企业,开拓服务业市场,提升服务业水平。日韩招商上,抓住企业区域市场布局调整机遇,发挥淮安地理优势,主攻日韩在华投资密集地,借船出海,争取重大项目落户。欧美招商上,发挥淮安的资源优势,寻求合作机会,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尤其在特钢、盐化工方面率先突破。发展外经外贸,坚持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境外劳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七、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育才兴教、医保惠民、住房、残疾人帮扶、敬老爱老、农村改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法律援助十大工程,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力落实富民举措,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规模与优化就业结构并举、扩大城镇新增劳动力与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并重,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居民都享有就业机会。加大技能培训和政府帮扶力度,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社会无业青年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对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确保其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工资协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最低工资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所有劳动者,加强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廉租房保障标准,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今年新增廉租房房源600套,新建经济适用房3000套,努力实现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在稳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的同时,重点帮助农村低保对象,经过五年努力确保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形成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今年将参合标准从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助每人80元。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和重度残疾人供养标准。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老年人福利事业,从今年起市县全面启动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努力构建苏北人力资源高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着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学前三年幼儿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待遇,确保到2010年全市所有中小学都达到省定合格标准。从今年起,城乡义务教育在全面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课本,城乡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500元。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普通高中生按在校生10%的比例发放每年1000元助学金,高等学校学生按20%的比例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积极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政策。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关注农村高中,扩大优质资源,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属职业学校化解债务,引导职教资源向高教园区集聚,加快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等新校建设,县(区)全部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成苏北职业教育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科学生活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今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89%、99.5%和93.5%。

  积极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构建苏北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完成市一院扩建,建成市中医院病房楼、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名院、名医、名专科战略,新增一批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体系,普及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确保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示范化标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化药品价格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人口计生行政和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从今年起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工程,用三年时间解决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重抓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和淮安名人馆、中国漕运博物馆、市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抓好文化产业的旅游开发,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加强寺塔道观、会馆园林、名人故居等名胜古迹的保护,注重历史文化研究,做足名人、名景、名菜文章。今年,精心组织好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认真办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重视淮海戏、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组织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完善金湖秧歌、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巩固提高全国诗词之市创建成果。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鼓舞斗志,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以加强大调解、大防控和基层基础三大建设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平安淮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阳光信访,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人民防空和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淮安凝聚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

  八、努力提高跨越发展的领导力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淮安的过去是繁华的运河之都,淮安的现在是充满活力的后发展地区,淮安的未来是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我们将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咬定目标,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战略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深入研究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思想上的领先。着眼全局谋划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量一区一域发展,在世界经济坐标系中找准自己方位,既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更抢抓难得发展机遇,努力创造后发优势,大胆与发达地区同台竞争,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快的赛,聚天下资源,为淮安所用。面向未来推进发展,破除落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正确把握经济规律,主动应对宏观调控,不搞对策搞对路,在呼应宏观战略中抢抓机遇,在适应形势变化中推进发展,努力增强工作的创造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开拓创新服务发展,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强力推进政府工作创新,只要符合淮安发展需要的事情就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大胆去干,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曲折,善待竞争中的失利,把方方面面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学规范,高效施政。以建设法治政府为核心,进一步规范施政行为,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规范健全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民主程序,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更加注重高效运转,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拓宽公开渠道,完善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和招投标平台,建立政务公开长效机制。大力实施政务流程再造,力求政府部门服务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质量最优。更加注重工作落实,切实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一抓到底,务求必成。继续加强督查工作,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努力消除行政不作为,坚决杜绝乱作为。

  创新机制,促进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创新合作共赢的新途径,最大限度集聚市场要素,最大力度推进淮安的跨越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灵活多样地吸引外来生产要素,互惠互利地推进大开放大发展。坚持以发展为根本,一切从地方实际和人民需求出发,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领先市场、符合人民愿望的发展举措,对所有市场主体诚信施政,让各方人才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各类有益投资都能成功地落户淮安。坚持以和谐为目标,既注重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更关注公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障每一位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做好就业、教育、居住等每一件民生大事,让全市人民共享小康建设成果,以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求真务实,勤廉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既创发展新业,又开清廉新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大力弘扬为民宗旨,坚持以民为本,始终不渝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沉下心来干实事,扑下身子抓落实,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为发展尽全力,为改革担风险,为基层分忧愁,为社会作贡献。大力弘扬廉政风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审计、监察、财政、国有资产监管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强化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更加勤勤恳恳干事,更加清清白白做人,努力建设一支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淮安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过去的成绩令人鼓舞,未来的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创淮安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杨洁)
 
相关专题
· 人代会工作报告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  署名:        验证码: 
                                    留言须知 
新闻检索:    

[被屏蔽广告]   播客·视频
星爷爱上小寿桃?
 庚戌之变嘉靖怒 徐阶斗严嵩
 
   小编推荐
·“许昌人”发现的背后
·卢展工当选福建省人大主任 黄小晶当选省长
·张春贤当选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强任省长
·陈学亨当选甘肃省政协主席 邵克文等9人任副主席
·挪用674万征地款 青海西宁市一村委会主任受审
·安东、胡太平当选为陕西省法检两长
·唐太宗之子李泰之墓首次发现东、南围墙
·赵乐际当选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纯清任省长
·徐光春当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成玉任省长
·辽宁省药监局长“落马” 再现“小金库”顽疾
·周化辰任吉林市委书记 不再任白山市委书记职
·“许昌人”出世 距今8万―10万年 早于山顶洞人
·凤凰桥坍塌事故查明交通局等有严重受贿问题
·河北省政府任免工作人员 张越任省长助理
·王全书当选河南省政协主席
 
   今日精彩
[各地反腐] [生活资讯]
 [频道精华] [视频播报]
 
·甘肃细化高校收费规定:大学生首次补考免费
·政协甘肃省十届一次会议在兰州闭幕
·青海省财政下达2.2亿补贴资金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山东一动车组列车撞倒铁道施工人员 致18死9伤
·地方新闻眼:春节临近 全国各地年味渐浓
·黄河济南段今冬首次封河 硕大冰块层叠推向大堤
·鼠年饰品火青岛(图)
·京沪高铁:亮点在哪?
·“许昌人”发现的背后
·走进“水立方”(图)
·卢展工当选福建省人大主任 黄小晶当选省长
·江苏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25日开幕(视频)
·阳光公选竞英才——萍乡创新干部公选方法透视
·08年山东省电网建设与改造将投资133亿元
·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 韩正作报告
 
   论坛·博客·访谈·辩论
[一语惊坛]不买股票不买房子就是对自己资本的最大保护!
[访谈]"建设生态文明"座谈会·以色列大使谈"巩固以中友好"
[论坛]找到股市暴跌的理由了!·198条人命换不回一个死刑?
[辩论]女大学生惨死火车站谁之罪?·中国的税收多到花不完?
[博客]高官"硬话"引几许喝彩?·薄熙来"名片效应"说明啥?
[博客]毛泽东送葱给斯大林贺寿? ·孙红雷成为下一个汤唯?
 
   彩信·手机报
《人民日报》手机报 
 
人民网彩信精彩大放送
 
    [被屏蔽广告]首页共产党要闻时政|国际军事台港澳教育|社会图片观点地方|经济汽车房产|体育娱乐文化传媒|宽频社区博客访谈|游戏彩信光盘RSS人民网>>地方>>地方专题>>人代会工作报告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7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