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张海卿


摘 要:论述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指出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创建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0.76;G250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作为一种科学文化教育机构,能够延续千年而经久不衰,其产生的历史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机理,这就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它通过图书馆员的工作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图书馆员“心系读者,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敬业精神及图书馆员在工作实践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吴晞先生首次公开提出的,刊登在《图书馆》1999年第1期上。图书馆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人文因素。特别是在人文精神理论关照下的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形象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愫,闪耀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 [1]。
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
图书馆界在管理思想上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的开始。图书馆人文精神是近几年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蒋永福先生根据CS理论——客户满意理论(该理论把客户满意分为理念层、行为层和视觉层3个层面),把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分为理念层、行为层和视觉层3个层面。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念层理解主要是公益性的人文性质、服务性的人文功能、读者满意的人文目标;行为层主要表现在服务过程中的开放性原则、自由与平等原则和助人原则;视觉层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便利与意蕴、设施的秩序与整洁、色彩的典型与柔和、馆员的微笑与礼节 [2]。肖希明先生认为:人文精神在图书馆的体现则是图书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3]。蒋永福先生于1991年在《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三》一文中最早提出“人文图书馆学”的名称。他说:“这种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它以人——用户为出发点,以探索一种崭新的人——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为核心内容。我把这种理论称之为‘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或称‘人文图书馆学’”[4]。1992年程焕文先生撰文说:“一种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学流派已呈现出形成的潜势,这里姑且把它称之为‘人文图书馆学’” [5]。1993年起蒋永福先生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提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他认为:“人文图书馆学”这一称谓是针对“科学图书馆学”而言的,两者都不是学科名称,而都只是一种思想主张或流派。
2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图书馆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图书馆留不住人才,工作人员不是跳槽就是搞第二职业,很多大学毕业生把图书馆当成跳板,工作几年就考研一走了之。大多数图书馆成为闲散人员的集散地和家属安置的栖息所。图书馆不被看作学术性和教育性机构,服务观念淡漠,图书馆人文精神缺失,图书馆人文理念不具体,作用不明显,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人文精神出现了缺失现象。肖希明先生曾痛陈近年来图书馆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文精神普遍缺失这种极不协调的现象:在一些图书馆中计算机图书馆流通系统不断升级换代,而藏书却没有向读者开架借阅;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十分娴熟,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换代,而文献利用率却并未上升;图书馆为提高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档次殚精竭虑,而对如何满足读者最基本的文献需求却表现冷漠 [6]。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正处于由自动化迈向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的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占用了大部分的经费,而人力资源、读者主体地位被掩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成为潮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援助的公益性原则不断变化;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中禁忌多于诱导,惩罚多于教育,各图书馆特色逐渐消失;更多地谈论网络,关注技术因素,如刷卡机、闭路监控、门禁系统等,对人的关心的因素在减少;“技术就是前途”似乎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令我们不得不担心,数字化时代对于科学技术和实用理性的过分热切会不会使图书馆的发展走向另一个误区,我们在一心一意要赶上潮流的同时,会不会将最珍贵的人文精神牺牲,正如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技术的魅力掩盖了人的主体地位 [7]。
3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创建
要改变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弘扬人文精神,就要求图书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巨大导向和激励作用,创建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1)图书馆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呼唤。图书馆是社会文化需求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而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社会进化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以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强调人的价值和目标,以人获得自由为体现,这就要求创建先进的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这种社会进化观的指导下,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为人们所理解和重视,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人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正在于此,因此图书馆技术越发展越进步,就越需要更加先进的人文精神与之相适应,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图书馆人文精神。
(2)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所担负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等社会职能,主要依靠具有热爱人类文化事业、甘于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利用及增值的图书馆员来实现。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图书馆置于知识经济系统之中,除社会效益外,还可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获取经济效益,这就面临其他知识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竞争既有服务的竞争,也有精神的竞争。图书馆在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就体现出图书馆人文精神,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读者)的需求,实现人(图书馆员)的价值,追求人(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互竞争,不仅要有技术支持,人性化的服务也是竞争的重点,而具有浓厚人文精神传统的图书馆更应发挥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同时积极倡导“馆员第一”的思想,在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让每一个馆员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投入各项工作,以主动的方式去学习现代技术和技能,以务实的精神去研究和创新服务手段和方法,使馆员真正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有心人”,从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的读者(用户),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3)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图书馆人文精神可以激发图书馆员的内在潜力,提高工作积极性,约束馆员提高自身素质,创造和谐文化氛围,增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内在动力。图书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更关注人生、人性、人的目的和价值,把人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时代的科学的人文精神,是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员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要体现对人类文明传统的认同,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与关注,而且要关注在数字平台上“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不仅要具有社会精神文明的共性,而且还要具有数字时代背景下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的特性。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30-34.
[2] 蒋永福,王丽云.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J].图书馆杂志,2003(1):7-10.
[3]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10-11.
[4] 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9-13.
[5] 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18(2):35-42.
[6] 郭玖玉.图书馆服务发展观的文化解读[J].图书馆,2004(2):27-30.
[7] 刘海萍.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员人文精神及其重塑[J].图书馆,2004(4):38-41.
───────────────
第一作者简介:张海卿,男,1981年生,200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档案学专业,助理馆员,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省唐山市,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