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并不乐观
来源:软件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几年,出版业一直在深化体制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出版行政机构一段时间里既代表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作为生产经营者从事具体的出版活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很突出。

  体制改革之后,出版业如何向数字出版和现代化企业迈进?一个明确的答案是,借助IT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
  
  不过,目前,出版业信息化建设并不乐观。“现在出版业信息化,基本上是将手工业务转向计算机处理,即大部分出版社还是处于业务电算化和财务电算化阶段”,用友行业产品经理彭苏南如是说。

  据统计,我国总共有500多家出版社,整体规模不大,由于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外资渗透较少,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自身的管理难度不大,手工或电算化就可以满足需求,因而出版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效率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

  采访中,记者发现,出版业本身市场狭窄,又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再加之需求不旺盛,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专门针对出版业研发的管理软件,虽然有些厂商有相应的出版业解决方案,但基本还是流于纸面设计,没有进入实际研发阶段。

  据了解,有些厂商解决方案完成之后,粗粗一算,研发要花费五、六百万,自己开发风险太大,唯一可行的是,坐等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进行定制开发。

  经过调研后,大的出版社虽然认可这套方案的可行性和管理的先进性,但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承担研发费用,结果解决方案只能暂时搁浅,等待需求凸显时再研发。
  
  无奈,一些出版业的信息化先驱们,只能借厂商给制造业的产品,增增补补,大量二次开发后,再实施,因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出版业信息化构建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出版社直到现在还在勉强使用自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发的MIS系统的原因了。

  有专家认为,出版业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制性障碍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出版集团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定势,管理思路和模式尚不成熟,出版业信息化构建还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虽然出版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但一些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已经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如高教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青岛出版社,相信在经验引导下,出版业信息化建设也会很快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