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宿迁市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宿迁市政府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纷繁复杂的改革、建设任务,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判断形势,积极有效应对,经受住了多种考验,全面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全民创业活力最强、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发展信心显著增强的五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主攻重大项目,带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五年间,GDP由2002年的24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40亿元,年均增长14.2%;财政总收入由14.3亿元增加到61.2亿元,年均增长33.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2亿元增加到32.9亿元,年均增长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22户增加到1328户。市、县(区)开发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由12.5亿元增加到254.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0.8亿元增加到21.2亿元,投产企业由183户增加到1560户,吸纳从业人员由1.6万人增加到21.2万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经济发展初步由农业主导型转变为工业主导型。三次产业结构由34.4:37.3:28.3调整为21.8:46.2:32,其中工业占比达到35.6%,提高了7.8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按照“工业强城、三产兴城、安居旺城”的思路,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大力提升城市配套功能。五年间,每年都安排128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中心城市建设投资超过380亿元。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迁段、新长铁路宿迁段、宿沭一级公路、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使用。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28.9万人增加到40.2万人。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人口分别由20.5万人、13万人、16万人增加到33.5万人、26万人、26万人;建成区面积分别由18平方公里、11.2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增加到42平方公里、33.4平方公里、28平方公里。精品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共植树1.46亿株,森林覆盖率由17.5%提高到22.7%。市区绿化覆盖率由18.4%提高到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9.9平方米。全市城市化率达34.4%,提高了6.4个百分点。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高效农业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01.4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63.7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由12万亩增加到31.7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由2002年的32户增加到2007年的144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68个增加到280个。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康居示范村规划建设,全市2566个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深入实施小城镇“1+4”工程,建成新型市场99.4万平方米、商业街区186.7万平方米、住宅小区206.2万平方米、工业集中区373.8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6182公里。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以当好全省“率先改革探索区”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全面放开搞活,努力打造“三最四低”、无阻力无障碍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引入市场机制,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产权置换、股权流转。苏玻、洋河、双沟顺利改制,中国玻璃在香港成功上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连续三年被评为“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年人均负担由税费改革前的152元减少为20元。医疗卫生改革成效显著,医卫资源迅速扩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公共医疗卫生“521”工程全部建成,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07年参保率达到95.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按照“一保三放开”思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2年的54.1%提高到2007年的94.7%,年均增长率全省第一。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近两年累计免收学杂费2.8亿元,免费发放教科书51.4万套,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482万元。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宿迁学院从无到有,在校生达1.6万人。进一步弘扬“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全民创业热潮蓬勃兴起,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五年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25万户、个体工商户6.96万户,总数分别达到1.59万户、8.77万户。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自营进出口额由0.62亿美元增加到3.15亿美元,年均递增38.6%,五年翻了两番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由1297万美元增加到1亿美元,年均递增50.47%。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协调。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4%、8.6%。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会发展和管理上来,把财力、物力更多地放到满足公共需求上来,把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共发放低保资金2.8亿元,去年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2.4万人,城市低保对象4.2万人。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5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66.8%提高到99.6%;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11件,减免法律服务费用783万元,困难群体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五年减少低收入农村人口8.05万人。连续五年改善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平均每人提高退休金326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三就三百”、“两后双百”和“四全”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超过60万人。城市、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2年的29.7平方米、22.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5.1平方米、27.1平方米。居民人均储蓄达4083元,比2002年增加2384元。全市新增手机用户108.7万户,总数达125.2万户;新增私家车2.97万辆,其中轿车1.3万辆。刑事案件连续四年下降,公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近三年连续获全省一等奖。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预计GDP增长15.5%,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6亿元,增长17.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增长30.9%;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分别为257.1亿元、355.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1.5%和26.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468元、4880元,分别增长15.8%、15.4%,均创1998年以来最快速度。截至去年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个指标中,已有9个达到目标值,13个完成序时进度。

    ——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增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增长89.6%。开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4个,已竣工投产13个。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财政总收入分别是上年的1.67倍和2.35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1.5亿元;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达到113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户。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4.2亿元、11亿元,分别增长69.9%和30.1%。新增私营企业3718户、个体工商户2.99万户。“绿陵”牌过磷酸钙实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新增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22个,新认定省著名商标10件。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128项重点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325省道宿迁南二环和泗阳绕城段、宿邳一级公路宿迁段建成通车。市府新区7条道路、市区9条道路完善、32个公交站台改造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洋河滩闸拆建工程顺利完成。市区第二饮用水源工程、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开工建设。雪枫公园建成开园。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配套项目、淮海建材装饰城等重点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营业收入超10亿元。市区新增绿地面积61.6万平方米。9个景区通过国家2A级旅游景区验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6.3%。粮食总产达332万吨,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高效渔业养殖面积分别为34万亩和11.7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户。形成“三来一加”专业村706个,从业人员50.4万人。

    小城镇“1+4”工程快速推进,新增新型市场29万平方米、商业街区61万平方米、住宅小区55万平方米、工业集中区8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018公里。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09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7.8万亩,整治村庄河塘2540个,疏浚县乡河道256条,建成沼气生态村56个、户用沼气池6612个,完成改厕5.5万户。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项,实施星火、火炬计划38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推进。建成乡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64家。教育普职比由上年的4.8:5.2调整为4.6:5.4。高校录取28153人,比上年净增8147人,录取人数创历史最高。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农村有线电视新增用户7万户。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初步实现了村村有全民健身设施的目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2.0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3788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1%。计划生育率达到95.25%。市、县(区)均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资金1.7亿元,4000余名困难群众得到慈善救助。新办“春蕾班”33个,总数达到370个,1.89万名特困女童得到资助。援助残疾人“双千工程”取得明显实效,共免费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400例,向残疾人捐赠轮椅1500辆。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举办了淮海经济区第二十届市长会议暨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论坛等活动。市政府6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人大代表61件议案和建议、政协委员172件提案全部办理答复完毕。“法治宿迁”、“平安宿迁”、“诚信宿迁”建设顺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质监、统计、审计、物价、广播电视、档案、人防、消防、民族宗教、气象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宿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化解发展中的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重大成果,主要得益于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符合宿迁实际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后发快进,牢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敢试敢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财政实力弱、人均水平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还不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能力不够强,部分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仍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建市十一年来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发展愿望日益强烈,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集中力量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世界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加速向全球扩散,跨国投资更加活跃,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随着十七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鲜明导向,加之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后发快进、加速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宿迁目前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压力相互交织,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宿迁市情的认识,把握阶段性特征,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变化中谋划发展,更加主动地抢抓机遇,更为有效地破解难题,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的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发展战略,着力招引重大项目、加快工业突破,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进程,着力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在“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面小康成效更加显著。通过“翻番计划”,全市经济发展登上“千百万平台”,即到2012年,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全市GDP突破千亿元、达1134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人均GDP突破2840美元,年均递增15.5%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50亿元,年均递增34%以上;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2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万元和1万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16.1%、15.4%。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2012年,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70万人以上,努力把宿迁建设成为新兴工商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滨水旅游城市、创新创业城市;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人口分别达60万人、35万人、32万人;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到2012年,城镇居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平方米以上和30平方米以上,实现住有所居。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建立覆盖城乡、惠及百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在全省前列,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2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突破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美元,外经营业额、期末境外劳务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均有大幅度上升。

    ——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生态市建设全面开展,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市污水和城镇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招商引资、大项目推进为主抓手,聚集一切有效资源,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扩张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积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58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50%。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资本、大企业集团的新动向,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以及国内外上市公司,全力拼抢大项目。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大型项目和大型市场为带动,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能源、机械、电子、船舶制造、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00户,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0户。大力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改造,重点扶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到2012年,全市拥有注册商标3900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省著名商标75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把开发区作为工业突破的集聚区和主战场,加快建设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到2012年,全市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80亿元。

(二)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增强区域经济承载功能

    现代区域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宿迁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和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全力推进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切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组团式”空间架构,加快建立由中心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组成的规模适当、层级分明、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长足的经济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的综合交通、生态绿化、安居保障、防灾减灾应急等功能。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实施好宿宿淮铁路、宿新高速公路、运河宿迁港、沿洪泽湖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宿迁至连云港运河。加快与连云港共建港口步伐,着力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继续加强水务、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积极提升商贸、旅游等生活消费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广告策划、创意设计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会、协会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连锁经营。突出抓好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和相关人才向宿迁集聚,鼓励加工制造企业将软件和商务流程业务外包,实现生产、服务企业互利双赢。到2012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四是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巩固和发展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到2010年,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为201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三)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的要求,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比重达39.4%,高效渔业养殖面积比重达65%,形成十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外向型农业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大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到2012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户以上。二是加快推进镇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建设。到2012年,全市启动建设1000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建成104个重点康居示范村,新入住农户3万户以上。引导广大农民改善住居条件,确保所有新建住房都建在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在巩固小城镇“1+4”工程成效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引导小城镇由线状开发向创建精品街区转变,提高乡镇品位、繁荣乡镇市场、发展乡镇经济,不断增强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三是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深入推进“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市25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八有”目标,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统筹城乡水利、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四是加快培养现代农民。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培训、大转移和大创业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创实业的新型农民。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带动广大农民捕信息、开眼界、闯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600个。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宿迁发展的今天。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为宿迁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巩固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继续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建设教育产业集聚城。继续鼓励和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做大做强,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企业资本经营,力争5户以上企业实现上市。推动财政金融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财务、保险等金融机构进驻宿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高水平地“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实行引进项目和引进创新资源相结合,使引进外资更有利于促进宿迁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地“走出去”,“不求所在、但求所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市外、省外、境外投资兴业。实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注册商标和国际质量、安全、环保认证,促进传统出口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争取设立海关、国检机构和国家出口加工区,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五)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全面加快富民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全力落实富民举措。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创业实践,继续推行“三来一加”、创业行动村村行等创业模式,支持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回乡创业,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时期宿迁人的共同追求。到2012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7.9万户,新增私营企业1.5万户。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坚持扩大就业规模与优化就业结构并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着力帮助“4050”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对“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一律实行政府保底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完善“培训券”制度,继续深入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四全”和“再就业援助”工程,大力发展符合求职者意愿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到2012年,全市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各类创业培训3万人以上。

(六)切实保障民计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宿迁

    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就业、收入、看病、社保、住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到2012年,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和“和谐宿迁”建设。深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三大建设”,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控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环保十优先”方针,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湖清河秀、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生态宿迁。

三、2008年主要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对于实现“十一五”规划和2012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好字当头、后发快进、干字为本”的总要求,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5.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35%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5.6%,COD、SO2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5.1%和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一)夺取工业经济的更大突破

    全力突破大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50%以上。全市竣工投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0个,开工建设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0个,洽谈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三县五区累计新引进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当年投资4亿元以上的项目13个。重点考核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引进个数和实际投资额,实行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亿元以上大项目“一票否决”制。

    提升园区综合效益。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实现业务总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个倍增,各县(区)开发区综合指标全部跻身全省新批准省级开发区20强。宿迁经济开发区年内获批“食品产业园”和“机械电子产业园”,其他开发区力争获批一个以上的“省”字头的专业园区。积极帮助企业招工,全年为各级开发区企业招工8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4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3万人、外来劳动力1万人。

  提高规模企业发展质态。重点推进5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全市工业投入增长50%以上。对50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确保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4户。继续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上半年确保洋河实现上市,双沟、绿陵、箭鹿、秀强、业事基本达到上市条件。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年销售收入在300-500万元之间的小企业迅速晋升为规模企业,年内确保微小企业进规模200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650户以上。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今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25万吨/天,形成COD削减能力5500吨。宿城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上半年完成并投入运行。湖滨新城开发区工业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年内完工,苏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沭阳污水处理厂、泗阳污水处理厂以及泗洪、宿豫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步工程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行,宿迁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上半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二期主体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河滨污水处理站改造提升工程,增设除磷脱氮设施,改善污水处理效果。上半年完成古黄河、马陵河截污工程,年底前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量的70%。加快国电洋北电厂、江苏玻璃集团脱硫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投入正常运行。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能源计量统计体系,抓好全市2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全年实施节能技改和循环经济项目10个、清洁生产项目10个、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户。

(二)大力提升城市的承载功能

  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推进中心城市、各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重要地段、节点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等深化完善工作,年内中心城市确保完成给排水工程、消防、供热、人防等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各类规划的全覆盖。开展规划成果整合工作,加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下空间等规划之间的对接和协调,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

  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刘老涧三线船闸、泗阳三线船闸工程年内完工;245省道沭阳至泗洪一级公路、325省道泗阳城区至开发区大道、330省道泗阳至泗洪段二级公路、宿洪路改造、骆马湖避风港、运河宿迁港等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宿新高速公路宿迁段上半年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宿迁段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城区道路桥梁建设改造。老城区4条道路、市府新区6条道路、宿豫新区11条道路、宿城新区及宿城经济开发区7条道路、宿迁经济开发区3条道路以及苏宿工业园5条道路等城区路网完善工程年底前完工,黄河三号桥改造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湖滨新城20万吨工业供水项目年内完工,市区饮水安全工程年底前完成工程量的90%;城区供气管线、国电宿迁热电公司供热及管道工程年内完工;市区电网改造工程年内竣工。电信交换机以及移动、联通基站等6项通信工程年内确保完成。

  高品位提升城市形象。积极稳妥地推进东大街区保护与开发,年内启动一、三组团的保护开发。加快启动“宿迁1897”(幸福路特色商业街)建设,搞好道生碱店周边的保护性开发。大运河水利博物馆年内投入使用。项里公园扩建、乾隆行宫扩建确保年内启动。明城墙的修复、移建工程年内完工。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6月底前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年底前完成保护规划设计。加快打造“数字宿迁”,重点抓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力争年内投入试运行。启动市区道路绿化品位提升工程,年内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等主要绿化指标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强化旅游项目招商,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建设和星级酒店创建,年内新增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5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4家。古黄河滨水核心区建设工程年内确保开工建设2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市区环卫设施,环卫车辆停车场、小岭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宿豫垃圾压缩站、湖滨新城垃圾中转站确保在年底前建成使用。

  高层次开发湖滨新城。加快推进核心区路网及开发区商务大厦、渔文化商贸特色风情街区、迎宾馆、徽秘堂、半岛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骆马湖环湖生态湿地、小轮车赛场、三台山风景区天和塔、农业园艺园、园林植物引种基地等旅游观光项目,规划并启动建设省第七届园博会博览园。加快职业教育集聚区建设,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二期工程、宿迁体校一期工程、宿迁卫校新校区一期工程确保年内完工,现代农艺中等学校确保年内启动建设,年底前职教园区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

  高水平发展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商业设施建设,金柏年广场、苏果购物广场、大润发超市年底前投入运营;宿迁海关、国检大楼、阳光大厦、工贸大厦主体工程年内完工;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精品街工程年内开工15万平方米、建成10万平方米;中央商城、凯林瑞·巴黎都市、温州家具城、金田国际广场年内开工建设;徐淮路两侧综合开发工程在完善设施配套的基础上启动部分项目建设。年内建成泗阳江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建设泗洪苏皖边界服装大市场和中国洪泽湖水产品批发市场。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争取及早把宿迁粮食物流中心、沭阳花木大世界和泗阳华东国际木业城等10家服务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三)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引进规模以上农业项目资金23亿元以上,其中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户以上,每个县(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0万亩以上,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平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0个。每个县(区)至少创建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争取实现农副产品“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确保年内启动建设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种子检测中心三位一体综合楼,基本完成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综合实验楼建设。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三来一加”项目经纪人达到1500名,“三来一加”项目达到3000个,“三来一加”专业村达到800个、从业人员60万人,农民从事“三来一加”的收入占现金收入的20%以上。进一步加大扶贫“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施力度,力争今年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并有20%以上贫困户实现脱贫、20%的经济薄弱村与苏南富裕镇村实现结对、80%的经济薄弱村建立主导产业。加大泗洪西南岗扶贫攻坚力度,完成60%水源工程建设和6.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认真组织做好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和扶贫培训工作,全年落实扶贫小额贷款1.6亿元以上,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1.5万人以上。

  大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全面完成洪泽湖周边治理、众程灌区及船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沂河整治、淮北大堤加固和洼地圩区治理等水利项目的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年内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业资源开发,新建防渗渠道15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30.3平方公里。全面实施以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绿”工程,全市疏浚河道252条1010公里,整村推进村庄河塘整治336个行政村2168处。完成561公里农村道路、11个客运站、400个站亭的建设任务。年内完成21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争取建成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5个以上。农村垃圾处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工作推广到全市50%以上的村,年内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个、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5处,完成改厕3.5万户。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确保全年成片造林5.2万亩、植树1000.9万株。

  稳步推进镇村建设。继续高质量推进镇村规划全覆盖。突出抓好全市15个重点康居示范村建设,全年新增入住农户200户以上,其他示范村新增入住农户100户以上。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年内确保新增农家店、小超市250家,创建三星级为农服务社30个以上。切实加强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年内新建成500个。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巩固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加快突破职业教育,全年职教招生5万人以上,普职比达到4.5:5.5,宿迁技师学院确保年内挂牌。深入实施“三引进”工程,全年引进市内外民间资本投入教育2亿元以上、引进市外生源5000人以上、引进紧缺型教师100人。年内全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进一步提升市区公共卫生五大中心服务能力,加快县级“321”工程建设步伐。引导乡镇卫生院、医院向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确保年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90%。加快乡镇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面推进惠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医院、村(社区)卫生室都能正常开展惠民医疗服务,按照基本药物制度指定目录备足备齐基本药物。落实财政金融改革措施。市区信用联社在年内组建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邮政储蓄银行尽快成立。创新银企合作方式,全年举办银企洽谈活动不少于3次,达成协议贷款40亿元以上。加强担保机构建设,年内全市资本金规模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达到3家。加快沭阳村镇银行挂牌运营,依法规范小额贷款组织运行。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核定编制、配备岗位,妥善分流人员,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今年每个县(区)选择2个以上村进行试点,并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向土地股份合作转变。全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于40家。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培育宿迁玻璃及其制品检测、沭阳木业技术服务等技术服务平台,帮助华达涂层、德利恒棉业、巨豪人造板、精科互感器等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开发市级新产品100个以上。实施星火、火炬计划50项,培育成长型科技企业25户。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年内新培育注册商标500件、“三名”商标20件,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加快市农科院建设步伐,年内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迁”字号小麦、水稻等新品种,启动建设设施园艺、种苗产业、品种技术示范园。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宿迁经济开发区保税仓库上半年建成使用。推动连云港港口集团在宿迁设立集装箱场站。今年全市确保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0户,新增进出口经营企业60户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实际到帐外资突破1亿美元。

(五)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扩大城乡就业。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各类创业培训1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500人,双下岗、双失业、单亲等特殊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健康保障”工程,确保年内全市开发区企业职工参保率不低于30%,全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扩面分别净增1万人、3000人和1.5万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全面启动城乡大病救助工作,对无固定收入的重残人员按低保标准给予生活救助。实施“夕阳关爱”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年底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市社会福利中心创建成“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实施“爱心援助”工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课本,确保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辍学。大力开展“慈善助孤”、“阳光助学”、“春蕾计划”等活动,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慈善超市建设。组织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市儿童福利院建设。实施“安居保障”工程,把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定销商品房、蓝领公寓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市区总开工面积1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1万平方米以上,努力使8000户拆迁户按政策享受安置房或定销商品房、2500户住房困难户住进经济适用房、180户“低保”家庭住进廉租房,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蓝领公寓2800套。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4%以上、入学率保持在100%。加快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认真组织实施“文艺广场周周乐”和农村“三送”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完成乡镇文化站及体育活动中心的年度建设任务,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80%,新增农村用户5.5万户。坚持开展公职人员义工活动,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义工服务。推进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及县(区)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标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年计划生育率达到95%。实施“食品安全”工程,大力整顿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创建省级“两网”(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示范县(区),年内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四个县(区)达到省级“两网”示范县(区)标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大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等影响安全的行为。继续开展“法治江苏合格县”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深入开展信访“四无”示范县(区)和“四无”乡镇创建活动,实行“阳光信访”服务。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双拥创建成果。继续发展人防、消防、民族宗教、老龄等各项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放心满意的政府。

  坚持效能优先、作风务实,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办事公开内容,创新办事公开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受理、办复一个窗口”的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网上宿迁”公众交互平台、市长热线、“12345”政府热线服务水平,及时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发扬务实苦干精神,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文山会海和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承诺的五个方面7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协调高效的行政工作机制,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目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推行一线工作法,到一线了解情况,到一线研究问题,到一线推动工作开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型政府。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听证、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市政府常务会议,发挥政府规划顾问、经济顾问、法律顾问等专家在决策中的智囊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依法治市方略,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不断完善依法行政与依法审判良性互动八项工作机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主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鼓励人民群众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监督。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及其他监督。加强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在重大责任事故处理中的联系和配合,建立长效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自觉将行政执法的全过程置于法律监督之下。

  坚持廉洁自律、率先垂范,着力建设廉政型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加强执法监察、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对重大工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管理。深入开展行风政风民主评议活动,大力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严格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整治损害群众利益和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继续完善行政过错追究制、行政首长问责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讲排场、摆阔气等铺张浪费行为。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一支工作上有本领、廉洁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公务员队伍,以廉洁奉公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实现宿迁更大突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市长 缪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