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 灾害考验我们的素质
来源:江西日报 更新时间:2008-03-15

  当前,我们正面对数十年未遇的冻灾考验。这场冻灾发生在春运高峰期,发生在春节临近之际,给我们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给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小损失。

  自然灾害考验国家的实力,也考验政府应急能力。如果说,综合实力和应急能力,更多反映在客观因素上的话,那么,从主观上讲,灾害更考验公民素质。

  日前,笔者经历了一次难忘之旅:200多公里路程,在火车上呆了整整10个小时。车上绝大多数都是返乡民工。列车晚点,集聚在列车上的民工情绪波动很大。面对焦虑烦躁的旅客,乘务人员对旅客服务更加周到,反复在列车广播里播送即时信息;当受到旅客质询时,列车长一句动情的话抚慰了旅客的心:“我们和大家心情一样,也想早点回家。”一位民工告诉笔者:“我坐了这么多次火车,这车上的乘务员,素质是最高的。”

  有位省领导曾语重心长地说:“在灾害面前,要少一些埋怨,少一些责备。”当我们看到冰天雪地中铁路职工敲碎铁轨上的冰块时,是否热泪盈眶?当我们看到社会各界为困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朋友们送去食品时,是否从心底涌起一股股暖流?当我们看到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日夜守护出行人的安全时,是否想到要在灾害中为人民警察的高尚留下一点感动?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在相安无事的环境里,也许一时难辨优劣,但在突发事件面前,尤其在灾害面前,就很容易区分出来。灾害面前,高素质既体现在忍耐、理解、宽容上,更体现在患难与共的豪情上,体现在同舟共济的勇气上。天灾可能摧毁基础设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特别在信息化时代,自然灾害甚至可能造成电力、通信、网络等系统的瘫痪。灾害面前,谁都是受害者。面对困难,我们是牢骚满腹,还是理解宽容?是求全责备还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是退缩逃避还是主动救灾?答案是明确的:只有理解宽容,只有服从调度和指挥,只有积极参与到救灾战斗中去,才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灾害有时可以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我们为什么被电影《泰坦尼克号》打动?因为电影渲染的是一种在灾难面前互爱互助的精神和品质;我们为什么深深记住了1998年肆虐长江流域的水灾?因为植入记忆中的,是水灾面前众志成城的干群情、军民情。有一则笑话让人深思:飞机出事,众人跳伞求生,机长对一小学生说:“机上剩下的最后一个降落伞,给刚才跳下去的伯伯抢去了。”学生对机长说:“不是,伯伯拿走的是我的书包。”只知道埋怨责备、只顾及个人利益甚至借助灾害发财的人,最终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审判。而在灾害面前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多一些实际行动,才能在大灾面前保持从容和坚定,并最后取得抗灾的胜利。

  江仲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