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许昌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文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依据《中共文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编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工作重点。《纲要》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纲要》着重阐述了未来五年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等,体现了我市的实际,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与可操性,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
    按照规划的要求,我市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步伐,实现文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的突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把文昌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具有侨乡特色的中等滨海城市。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规划背景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三抓”总要求和“七大”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成功阻击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战胜了干旱、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
     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与上年相比,2001年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6%、9.3%、11.3%、13.5%和13.3%,五年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达10024元,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增长9.8%。
    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技事业发展较快,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加强,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广播电视工作成绩喜人,文化、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进步。
    专栏1:
    “十五”竣工投产优势产业重大项目
    1.国家863计划对虾种苗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建成高标准亲虾培育池20个。
    2.永青冷冻物流区,总投资5000万元,集生产、采购、冷藏、保鲜、
    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日出库量750吨。
    3.三联公司锆钛矿开采和深加工,总投资8000万元,年新增产值1亿元。
    4.宏图高科电缆厂,对原海南电缆厂进行改组和扩建,年产值达6000万元。
    5.南坡石英砂矿选厂,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值达3000万元。
    6.福耀石英砂开发,总投资5500万元,年产值达5000万元。
    7.棕榈植物观赏园,总投资5000万元,建成五个园区供旅游观赏。
    8.海南维嘉国际大酒店,总投资12000万元,建成五星级标准酒店。
    9.文昌绿野高尔夫球场,总投资9000万元,建成十八洞高尔夫运动场。
    10.文城第一市场改造,改建,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十五”竣工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大项目
    1.海文高速公路,总投资6亿元,全长约52公里。
    2.文嘉公路,总投资8379万元,全长56公里。
    3.文铜公路扩建,总投资5331万元,全长25公里。
    4.抱翁公路,总投资3300万元,全长31.4公里。
    5文昌市县乡道路建设,总投资5.43亿元,总长约393公里。
    6.文城道路网建设,总投资5亿元,新建和改造文清大道、文西路、文建路等市政道路25条,总长约45公里。
    7.农村电网改造,总投资4.67亿元,更新和改造线路6158公里。
    8.城网改造,总投资0.22亿元,更新和改造线路158公里。
    9.天然气管道,总投资5000万元,铺设天然管道。
    10.清澜电厂油改气,总投资6000万元,改造发电机组本体并新建一座LGN(液化气)气化站。
    11.青少年活动中心,总投资800万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楼、报告厅。
    12.新建、改造各类学校房屋,总投资2.2亿元,总建筑面积达28.8万平方米,其中:中小学危房改造,总投资4320万元,改造面积6.47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效果显著。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基础性工作有所加强。社会持续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十一五”时期,我市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外发展的形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国际形势的主流趋势,全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社会政治环境保持持久稳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区域经济的强强合作,为我市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从海南的发展趋势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从市发展的基础看:首先,“十五”时期,在“三抓”总要求和“七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总体良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各种积累性矛盾逐步得到化解;其二,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风力发电、铜鼓岭旅游区综合开发、石英砂开发、优质玻璃和特种玻璃制造基地、木兰港2万吨码头、清澜电厂油改气、清澜到东郊跨海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在“十一五”时期上马的成功率相当高,特别是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房地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由投资将直接拉动我市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其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和社会服务条件明显的好转,我市发展的软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四,全省大交通格局的形成,轻轨铁路要经过文昌,我市区位优势将很突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跨越发展的基础将进一步增强;此外,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想文昌发展,谋文昌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好难得的机遇期,加快文昌的发展。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较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资源型加工业得不到充分发展;规模以上工业较为缺乏,大型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同时,在思想观念上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开放力度不够;在服务意识、管理效率、社会信用、政策措施等软环境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人才短缺与人才资源利用不足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我市一定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十一五”时期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文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第二节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想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三抓”总要求和“七大”发展思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环节,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人才、科技和资源”三大瓶颈作为切入点,逐步形成文昌的产业特色、环境特色。通过大力发展热带高效特色农业、资源型加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努力实现经济模式由资源输出为主的经济增长向资源深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企业群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群转变;基本建设由注重城市建设向城乡一体化建设转变;公共设施由注重单一功能为主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城市功能布局由单一中心向功能分区、多中心组团式布局转变,力争用5—10年的建设和加速发展,实现文昌由县域城市向具有侨乡特色的中等城市跨越。
    按照上述要求,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保持经济较快健康发展。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把又快又好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三抓”总要求和七大发展思路毫不动摇,在坚持中发展和完善;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
    ──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远景发展目标
    文昌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框架: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两番,达到210亿元,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幅度跃升,三次产业的比重趋近25:40:35,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左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充分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保健体系比较完善,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坚实的步伐。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年均增长6.5%、18.1%和13%;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400元,比2000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7%;全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物价涨幅控制在3个百分点以下。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10元和5580元,年均分别增长8%。城镇居民基本住上经济适用房,农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至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小学、初中的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1%以下。进一步完善以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为主的卫生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0/10万人和18‰以内;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0%,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达80%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80%。建成一批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任务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10年,全市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庄总数的60%以上。
    人口与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8万以内;积极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改革与开放。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善,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与国际经贸制度的接轨,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建立“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的长效机制
    要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大力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运销一体化。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协调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放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生产。大力增加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大林业和花卉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鼓励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减低产水稻等传统农作物面积,扩大瓜菜、水果、花卉、种苗等高效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畜禽、水产、蔬菜、林业、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比例。通过引进开发新品种,加快农作物、畜禽和海淡水养殖产品良种的更新换代,培育名优产品。尤其要发展以文昌鸡为品牌的畜牧业和以罗非鱼养殖为主的渔业,打造文昌鸡等农业品牌,通过品牌农业的效应作用,提高渔业和畜牧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从而带动全市农业的发展。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体系。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抓好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制度和监测制度,下力气控制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自身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相对集中布局,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继续推进海淡水养殖、文昌鸡养殖、热带水果、椰子、瓜菜、人工林、胡椒和肉猪等“八大”农业基地的发展,形成一批优势产业群、产业带,使已有的优势更优,亮点更亮,强项更强,从而全面提高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着力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拉长农产品链带,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带动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拉动产业结构整体跃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实现农民增收目的。至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38.78亿元,年均增长6.5%。
    第三节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既有利于发展又充分照顾农民利益的征地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落实好各项支农政策,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广泛的社会公益服务体系以及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四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实现全市行政村通公路和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和电信网“村村通”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初步建成水源、水质、水量均可保证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65%。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学校布局,完善教育设施。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网、图书文化室、体育运动场所。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五年新建100个行政村卫生室,使全市农村每一个行政村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卫生室。普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五节加大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力度,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贯彻落实省委提出“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创建载体”的要求,结合文昌农村实际,统筹城乡规划,将规划管理延伸到乡镇和村落,逐步优化村庄布局。加快农村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把农村文明生态村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投入,加快农村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村风文明和村容村貌建设,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要重点加强农村村内和农民院内的环境整治,包括道路硬化、沟渠与水塘整治、垃圾收集与处理、院落整治等,不断改变城乡的面貌。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文明生态村建设内涵,体现农村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提高建设水平。要积极开展连片创建,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向“问题村”、“难点村”和“困难村”延伸。大力调整现有散布的自然村落,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高起点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向纵深发展,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至2010年,全市6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第三章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源优势产业
    继续按照“三抓”总要求和“七大”发展思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加工工业、航天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能源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依托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项目的启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迅速提高工业总量
    充分发挥文昌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矿产开采与深加工、罗非鱼加工、文昌鸡加工、椰子加工等资源型加工业,提高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走资源型加工业发展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拉长工业“短腿”。至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18.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5%。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三不”的原则,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想方设法把石英砂开采和深加工、玻璃生产、锆钛矿开采和深加工、能源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起来,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石英砂开采和深加工要积极引进比利时矽北科世界大型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开采和深加工,至2010年,年开采和深加工石英砂500万吨,浮法玻璃70万吨。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争取罗非鱼加工10万吨,文昌鸡加工3000万只。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油漆、椰子加工等传统产业中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整合资源和资本优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特别是椰子加工企业,要推行现代管理制度,争取组建椰子加工股份公司,整合优势资源和资本,做强做大椰子加工企业,提高椰子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木兰头玻璃工业园、清澜高科技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创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利用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在文昌投资建设的契机,做好高科枝园区和相关项目的策划和规划,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文昌市建设成为航天生产基地、玻璃生产基地、渔产品加工基地、椰子加工基地、文昌鸡深加工基地。
    专栏3:
    “十一五”时期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1.海南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新建,总投资60亿元,发射场区建设二个发射工位、预留一个发射工位,年产值达35亿元。
    2.木兰头玻璃工业园,新建,项目占地3000亩,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3亿元。园区有文昌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新建,总投资8.5亿元,年产高档次浮法玻璃300万重量箱;比利时矽比科石英砂深加工项目,新建,总投资4亿元,利用本地石英砂资源进行深加工。等等。
    3.农副产品加工业园,新建,分布在文城工业大道一带,项目占地
    1500亩,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1亿元。园区有阿根廷文昌阿何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罗非鱼加工项目,新建,总投资1.2亿元,加工罗非鱼6万吨;海南勤富实业有限公司文昌食品加工项目,新建,总投资3000万元,年加工规模8620吨。等等。
    4.三联公司锆钛矿场,续建,总投资1.73亿元,“十一五”投资9300万元。
    5.福耀石英砂开采扩建工程,扩建,总投资6000万元,开采和深加工石英砂100万吨。
    6.林昌木材加工厂,续建,总投资6000万元,“十一五”投资5200万元,年产值8000万元。
    7.永青农产品综合加工储运区,新建,总投资额6000万元。
    第二节以推进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要环节。“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以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和服务现代化设施建设为着眼点,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把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大力推进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努力打造侨乡旅游特色,唱好海南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十一五”时期,要充分利用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在我市建设的契机,发挥我市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搞好规划。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大企业、大集团,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形成文城—东郊椰林—铜鼓岭旅游金三角,提高文昌的旅游水平,把文昌建设成为有自己特色的海南东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域,实现旅游业的跨越性发展。要加快旅游精品景区、度假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精品景区、度假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重点抓好铜鼓岭旅游区、高隆湾旅游区、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宝峙湾旅游渡假区、航天主题公园、儒家主题公园、世界母亲公园、宋氏祖居和八门湾等旅游区和景点的开发建设。培育一批能够代表我市旅游整体形象,具有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系列产品。积极争取西沙旅游线路从文昌经过,深度开发高尔夫度假休闲游、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游、水上运动游等产品。“十一五”期间争取建设3—5个高尔夫球场。形成具有文昌特色的生态一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内外上档次的旅游产品,把红色旅游、农村文明生态村、农业生态旅游融到其中。加大旅游行业改革力度,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整顿,逐步理顺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诚信建设,更快更好地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销售畅通、服务优质、信誉第一的旅游环境。至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80万人次,年均增长10.8%;旅游总收入达14.5亿元,年均增长20.5%。
    强力推进房地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市区位和生态环境好等优势,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文城老城区和清澜新区的房地产业。文城老城区和清澜新区的旅游房地产业己经有一个好的开头,白金海岸、诒喜房地产等房地产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效果很好。要尽快完善其配套功能和做好服务工作,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房地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把我市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升服务业水平。一是加快商贸重大项目的建设,抢抓商贸发展的载体。要结合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大力推进商贸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以连锁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态以及邻里中心为代表的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的商贸网点建设,加大商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商贸流通业亮点项目,建设一批商贸精品工程,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商贸业,拓宽市场空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及市场的方法,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向农村市场倾斜。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连锁店、超市、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依托和整合现有服务组织,开展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跃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三是逐步发展网络化、全国化和核心化的现代商贸市场运作体制。通过重新配置商贸资源和商贸格局的调整,引进具备竞争力的商贸大公司大集团,发展各类特色专业市场,注入新型业态、新兴营销方式。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工商代理、信用消费、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形成经营连锁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网络化、组织规模化、业态混合化、服务系列化的现代商贸发展新格局。
    专栏4:
    “十一五”重大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项目
    1.清澜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建,总投资50亿元,用地3000亩,建设白金海岸度假村、中南海景花园和昂立健康城等旅游项目和房地产开发。
    2.文昌铜鼓岭旅游区开发建设,新建,总投资120亿元,“十一五”投资40亿元,项目占地43.3平方公里(含13.3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主要内容:将该区建成集食、住、游、玩、购五位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3.文昌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总投资20亿元,用地4000亩,建设百莱玛五星级酒店等旅游设施和房地产开发。
    4.八门湾旅游开发,新建,总投资10亿元,从文城至清澜修建一条10公里的景观大道、开发八门湾旅游项目,占地5平方公里。
    5.宝峙湾旅游项目,新建,总投资40亿元,占地5000亩,建设旅游设施和房地产开发。
    6.奥威斯七星级酒店,新建,总投资40亿元,项目用地8818亩,建设奥威斯皇宫酒店(七星级),奥威斯商务会议酒店(五星级)及奥威斯休闲酒店等。
    7.世界母亲和名人公园,新建,总投资4亿元,用地600亩。
    8.航天主题公园,新建,总投资10亿元,建设航天公园和旅游房地产开发。
    9.文城旧城区改造和建设,总投资15亿元,用地1600亩,对文城“三八”坑、翠园路、文城一、二、三路、谷鸿路小区、公务员小区等进行道路改造,改善商业设施和住宅条件、房地产开发。
    10.文昌市华侨城,新建,总投资8亿元,占地1500亩。建设华侨商贸中心、海外乡亲联谊会所与华侨博物馆等,建设长2.5公里的华侨城路。
    11.新建文城综合批发市场及铺前、锦山、翁田、龙楼、东郊、清澜、会文、重兴、昌洒、蓬莱等10家镇级零售超市,总投资1.8亿元。
    第三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丰富和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强化海洋保护意识,高度重视海洋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2010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与海洋功能区划相适应的标准,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修复和治理,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的保护,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增强海洋经济意识,加快发展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无污染的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海产品深加工产业,支持科技含量较高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产加工业的发展。积极扶持渔船更新改造,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壮大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利用特色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和观赏渔业,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开发度假休闲旅游项目。发展红树林、沙滩海洋地貌等海洋自然景观观光旅游。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服务信息网络和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渔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以木兰港深水码头和清澜港为依托,发展大宗物资商业港口储备和海上运输,把文昌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东北部航运物流中心。着力建设“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修造、矿产能源”等蓝色产业,逐步把我市从海洋资源大市建设成为海洋强市,海洋开发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初步成海洋经济体系,海洋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至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值达33亿元;增加值达24亿元,年均增长23%,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
    第四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城镇化水平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支撑点。努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实施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把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在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中的作用。集中力量建设好周边少数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进一步增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初步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城镇体系。
    第一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重点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加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缩小城乡交通发展差距,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完善方便的交通网络。完成县乡道路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完善农村公路网。至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约234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36.4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公路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5%。建设木兰工业园出口、铜鼓岭和东郊椰林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创造条件建设清澜至东郊跨海大桥和东部滨海旅游道路。要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环东部城际铁路的前期准备和开工建设工作。港口建设,要完善清澜港的规划,把清澜港2个500吨级泊位码头改造为5000吨级,新建一个4000吨级泊位码头;加快建设木兰港2万吨级泊位石英砂专用码头。扩建清澜电厂;建设木兰头和翁田风力发电厂。
    水利基础设施。要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统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用水的需要。重点建设文昌河防洪工程、八角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建设要按照《文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正确把握文昌市的发展战略和城市的定位,围绕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品位城市风格方向,全面推进文昌市向整洁优美滨海城市的目标迈进。要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市场为原则,吸引多种所有制参与城市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更多的投资资金,支持我市基础设施的设施。加快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道路和桥梁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至2010年,完成文城老市区的三纵十横道路网、新市区三环五道和文城至渔港滨海道路等项目的建设;完成文城供水厂建设,逐步配套和完善供水管网;文城新老市区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文城垃圾处理厂建成使用;完善文城燃气管网建设,加快燃气入户进程;开工建设海口-文昌-琼海天然气管道;加强对文昌河综合治理,完善文城排水系统;推进文城老市区改造、华侨城建设、教育园区建设、公务员小区建设、高科技产业区建设和滨海度假区建设等城市建设六大布局的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绿化工程,优化人居环境。道路建设既要安排好机动车道路,又要安排好非机动车道路,同时做好无障碍人行通道。城市绿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路不断、树不断、林荫不断”的建设思路,扩大市区绿化面积,保留城区原生生态,提高绿化水平。除主要干道新植、补植行道树和分车道绿化带外,要重视对广场、居民区、公园、城市出入口和名胜风景区的绿化。同时,要加强对未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要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卫生厕所、停车场地和环卫处理能力等城市配套设施。把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优化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综合执法,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探索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路子。
    建立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储备制度,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工作的力度,增强土地的供给能力,保证重点项目的用地,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有效地增加财政收入。 
    专栏5:
    “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海南东线城际快速铁路,总投资140亿元,其中,文昌地段,全长50公里,投资达40亿元。
    2.清澜电厂扩建,总投资40亿元,建设1x35万千瓦机组的发电厂。
    3.中华风力发电厂,新建,总投资20亿元,年发电能力20万千瓦。
    4.北山水厂(一期)建设,总投资3952万元,“十一五”投资2152万元,日供水3万吨,新增产值1300万元。
    5.文城供水厂管网工程项目,新建,总投资6190万元,铺设直径100-800球管145公里。
    6.污水处理项目,新建,总投资1.02亿元,项目占126亩,建设50000t/d污水处理厂(在文城建30000t/d一座污水处理厂和在清澜建20000t/d一座污水处理厂)及相应的污水管网。
    7.文昌河改造工程,新建,总投资1.3亿元,整修和续建河堤直墙1400米,修建污水管道20公里,建污水中间提升泵站3座;河道清淤长4.8公里;沿河绿化、部分地段修建成城市公园。
    8.木兰港码头建设,新建,总投资2.5亿元,建2万吨级码头。
    9.三木公路改造,改建,总投资1.25亿元,木兰至三江公路全长38.48公里。
    10.市区公共厕所建设,改建、新建,总投资465万元,用地面积1940m?,建筑面积2220m?,在文城市区建设公共厕所11间,兼垃圾转运点。
    11.环市东路工程,总投资1亿元,全长5000米,建设水泥路等基础设施。
    12.清澜港跨海大桥,总投资2亿元。
    13.文城至渔港滨海道路建设工程,预备项目,总投资2亿元,全长11000米,宽50米,水泥路面,绿化、排水、路灯等设施建设。
    14.建华山堤围工程,改建,总投资1500万元,建护堤、河闸。
    15.铺前铺渔堤围工程,改建,总投资1500万元,建护堤、河闸。
    16.石壁河堤围和烟堆水闸加固,改建,总投资1300万元,建护堤、河闸。
    17.人畜饮水工程,新建,总投资5108万元。
    18.宝芳水库,改建,总投资132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
    19.龙虎山水库,改建,总投资186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
    20.东路水库,改建,总投资1920万元,水库除险加固。
    第三节加快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进程
    在加快市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小城镇。鼓励和扶持农民进城进镇建房、购房,从事第三产业生产活动,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推进城镇化进程。至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45%。以现有的中心城市和少数中心建制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试点示范,力求做到把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放宽城镇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鼓励外来客商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小城镇的吞吐功能、载体功能、城乡对接桥梁功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资本向非农产业拓展,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五章推进生态市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市建设,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资源制约,改善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产出,促进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重点水源、重点海域等生态体系实施重点保护。加强沿海海水养殖废水污染、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重点抓好铺前、锦山等地的钛锆矿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依法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提高城市绿化率、污水处理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好饮用水源。逐步加大对生态保护的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起环境保护投入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浆纸林、“三边”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林业覆盖率。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3%。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大调整结构、技术进步、执法推动和政策引导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模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节约型工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我市传统工业产业。要以抓好资源开采特别是我市的矿产资源消耗为重点,大力提高资源采收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转变消费方式。深入开展节约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引导群众改变透支资源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鼓励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节约型政府,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节约型政府”,通过发挥政府的节约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逐步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保护环境等活动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都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认真做好文明生态社区和文明生态重点镇的规划。积极开展文明生态城市、文明生态社区、文明生态集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与完善城乡居住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把文昌建成最优美的人居之地。按照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和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城市发展功能和方向。大力实施城市净化工程,加快建设城市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美化工程。在有条件的重点城镇社区要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配套设施,满足居民对居住、教育、安全和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和文明水平。
    第六章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按照国家和省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革除一切影响文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与文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框架。让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市场化程度高,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到位;信用建设和法制建设充分加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大改革力度,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把相关的政策用活、用足、用够,使改革在国有资产怎样退出、民营企业如何进入和人员如何安置等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宣传和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全面清理限制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取消一切歧视性政策和规定。放开市场准入,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供水、供气、水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非有公制企业进入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拓宽中小企业、非有公制经济融资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信贷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制,鼓励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引导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调整步伐,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第二节加快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整合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着力解决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分的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增加供给。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逐步实现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与管理化分离。加快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事业的布局和结构,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推进公立医院投资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行医、药分离,革除以药养医、医疗费用过高的体制性障碍;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第三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强化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减少对企业具体投资活动的直接干预。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由政府审批制改转为登记备案制。合理调整、界定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除少数关系经济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外,政府投资要逐步从一般性竞争行业和项目中退出,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改革政府资金投入运营机制,建立出资人制度,由规范的政府投资主体负责项目的投资运作和资产保值增值。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投资的风险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使企业依照市场法则从事投融资活动。尽快完善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代建制、招投标、监理和审计制度,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造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使全社会投资活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第四节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建设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政府的效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部门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经济社会管理部门严格将职能限定在规划和行业管理范围内,不能直接干预和参与经济活动。政府制定规则,着重制约行政滥用权力,避免部门利益合法化,最大限度减少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建立政府投资环境评估机制,让全社会参与政府投资环境评估活动,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的同时,建立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首长负责制、部门牵头协调制度。完善行政效能考核机制,建立行政领导绩效考评制度和行政成本考核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做到奖罚分明。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公信度。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发布体系。认真规范办事规则,简化和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建立勤政廉洁、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努力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五节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建立辞退解聘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和全委会表决制度,试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和专业技术性岗位的雇员制度。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把大量优秀人才吸收到文昌的各项事业中来。
    第六节进一步扩大开放,强化大招商引资工作
    加入WTO后,特别是WTO过渡期过后,我市要提高灵活运用WTO规则的水平,主动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抓住机遇,在政策、措施上努力改善和优化投资与贸易环境,向国际规范靠拢,积极扩大对外出口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时,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发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大力扶持骨干出口产品和龙头出口企业集团,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劳动密集型与技术、知识密集型有机结合,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努力扩大加工贸易,积极开展投资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推动全市出口创汇再上新水平。
    要进一步发挥和利用清澜国家一类口岸在对外开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口岸为依托,积极引导我市现有的一批已具相当市场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促进我市经济融入中国—东盟经济圈,把清澜地区打造成为我省岛屿型外向经济的东部进出口货物集散基地。要不断强化口岸各项服务功能,加快完成清澜港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效整合港口各类资源;改革港口现有管理体制,改善货物装卸服务,扩大吞吐能力;加快完成清澜口岸开放范围确认工作,争取开通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海上航线;同时,争取和有效利用国家海防建设各种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我市沿海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引资事关我市经济发展的大局,事关文昌未来的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和战略重点,作为扩大开放、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通过大力开展全民招商活动,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人才,带动全市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要创新招商理念,改变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水平和效率。要实施“大公司带动、大项目推进”战略。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努力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构筑起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叫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口号,认真做好安商、扶商、亲商、富商的工作,自觉地营造、树立和维护文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狠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改进和完善招商服务方法,建立社会化投资服务体系,切实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良好社会氛围。立足我市特色和比较优势,论证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好招商项目库,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第七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财力
    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建设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推进财政支出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健全财政职能,加强管理监督,强化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建立财政支出结构的新格局。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镇级财政解困工程。清理压缩和规范行政性收费,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大力培植新的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坚决打击偷、逃、抗、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快速持续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开源节流,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第七章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向侨乡中等城市跨越
    “十一五”时期,要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文昌。要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问题着手,针对我市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较落后的现状,重点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和薄弱产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向侨乡中等城市跨越,构建和谐文昌。
    第一节打造侨乡教育特色
    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打造文昌教育强市。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优化学校的布局,巩固和提高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办学质量,为全市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要加快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扩大高中优质资源供给能力;要进一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新增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等学校主要通过民办来实现;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流动制度,推进全员聘任制,做好不合格老师的培训和辞退工作。整合现有外国语职业学院、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等七所学校的优势资源,实行优势资源共享,创建文昌市“教育园区”,吸引侨资进入教育领域,吸引更多华侨子女回乡读书,全面提升文昌市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事业对外开放能力。至2010年,力争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达到国家或省级示范高中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为实现基础教育强市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加快发展科技与推进信息化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围绕促进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科技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并随着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全面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训与科技开发、推广机制,提高全市国民科技素质。按照快速发展“海南信息智能岛”、打造数字化文昌的目标要求,以电子政务为切入口,加快我市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至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第三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督机制,改进医德医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疗装备设施,建立医生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实现全市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的目标。新建文昌市人民医院,强化会文、铺前、锦山、东路、翁田、文教和东郊镇建中心镇医院,全面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强化疾病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传染病预警系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认真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强化计划免疫,全面落实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发生和蔓延。进一步提高妇幼卫生保健水平,大力扶持中医工作,实现中医先进市。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至2010年,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新增受益人口10万以上;农村改厕入户率达到75%。
    第四节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我市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电视台、影剧院、档案馆、图书馆、科技馆、包含博物馆、文化馆、华侨陈列馆在内的文昌市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鼓励社会投资发展文艺事业,支持组建歌舞、琼剧、盅盘、木偶等表演队,组织经常性的文艺会演和比赛,提高文艺表演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社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改造和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市体育活动中心,建立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搞好各镇、办事处全民健身工程。使每个镇、办事处能有一个容纳2000多人的灯光篮球、排球场;继续加强竞技体育,强化科学训练,抓好我市体育项目的专业训练,提高体育项目的水平。
    第五节优化人口素质,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新机制和计划生育激励机制,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实行优生优育,全面提高全市人口素质。至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8万以内。
    要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的整体素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切实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培训,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支持妇女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提高妇女的社会事务管理能力。大力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积极扶持贫困妇女儿童,要特别关心贫困弱势妇女儿童的生产和生活,努力解决贫困妇女儿童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问题,确保贫困妇女儿童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一切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要保障所有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起成长进步。
    专栏6:
    “十一五”重点社会事业工程
    1.教育园区扩建,总投资15亿元,扩大园区面积2000亩,建设和完善各类教育学校。
    2.文昌中学高中扩建,续建,总投资1.3亿元,“十一五”投资4000万元,可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600-4000人。
    3.中小学B、C级危房改造,改建,总投资2800万元,改造面积4.5万平方米。
    5.联东中学: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及教师宿舍等。
    6.市人民医院建设,新建,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占地200亩,建设急救中心大楼、门诊综合大楼、住院大楼、医技综合大楼、传染病楼以及购置医疗设备等。
    7.体育活动中心,新建,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300亩.建设市一个多功能田径运动场,一个标准体育馆,一个游泳馆,2个露天排球场和2个篮球场等。
    第六节努力提高就业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努力增加就业。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挖潜等措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增加社会公共项目投资,增加就业。进一步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步把职业培训的重点放到农民工的培训上,初步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进一步消除影响和阻碍就业的体制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保护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劳动保护监察体系,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继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继续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第七节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良好的社会综合治安秩序。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规划建设,着重加强巡控力量、流动岗、监控设施等建设,努力形成集打击、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重点打击严重暴力、黑恶势力和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黄打非、禁赌和打击“私彩”等专项行动;对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开展专项整治,推进“无毒市”建设。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完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台风、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建设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体系,提高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防震抗灾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不断强化计划免疫,全面落实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消防等安全监管,减少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安全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标准。
    第八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性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大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城镇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城镇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初步建立社会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完善信访责任机制,有效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九节加强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普法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全市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国防意识。做好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工作。进一步加大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的建设力度,确保战时能用。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搞好军民共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重视全民国防教育,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第八章强化措施破解发展难题
    抓住关键环节,突破制约加快发展的瓶颈,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措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营造吸引人才聚集资本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破解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
    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四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技能型、适用型等紧缺人才为重点,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多层次的人才队伍。调整党政人才布局结构,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优化知识、专业、年龄结构。充实市县、基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人才队伍。依托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基地,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积极引进工业、旅游、教育、管理等领域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带薪学习、经费保障等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及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和全委会表决制度,试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和专业技术性岗位的雇员制度。
    第二节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
    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保持高速的投资强度,依靠投资直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我市“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按照年均增长20%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到180亿元左右,年平均36亿元。投资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吸引社会投资,在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政府投资、国家政策性银行、各类商业性银行、境外投资、企业、个人等社会投资。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发展的力度,合理确定政府投资重点领域。“十一”期间,我市应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省财政投资(包括各专项建设资金)加强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体育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基础测绘、气象监测、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对党政、公检法司等政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完善政府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对于不同类别项目的投资,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投资。科学使用政府建设性财力,严格审批和管理政府全额投资项目,严格审核补助投资项目,合理确定补助投资比例,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加大开展前期工作项目的数量和力度,最有效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
    第三节改善投资环境
    围绕最大限度降低投资经营成本,加强政务环境、政策环境、产业配套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政务环境建设。按照“公正、透明、简便”的原则,完善窗口服务制、直接办理制和社会服务承诺制,依法、方便、高效地为建设项目和企业经营办理各种许可和登记手续。建立健全公务员行政服务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政服务“窗口”单位全面推进“首问负责、来函必复、一次告知、规范服务”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全程联系、跟踪服务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评比,避免干扰正常经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严格兑现政府承诺,对违约责任依法赔偿。建立健全投资者投诉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完善投资环境监督评议评价和追究问责制度。政策环境建设。按照“轻税、少费、多予”的原则,实行鼓励投资和再投资的经济政策。对全国实行的各种鼓励政策、省内制定出台的鼓励政策和国家给予海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有幅度的一律按最优惠档次执行。尽最大可能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按全国最低水平设定收费标准;对国家设定的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标准征收。利用政府资源,搭建信用平台,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服务,必要时采取财政贴息、注入资本金、信用担保等方式给予支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产业配套环境建设。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吸引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聚集,形成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降低投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围绕重点产业、企业、项目、开发区,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为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提供配套条件。社会环境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尊重投资创业、尊重勤劳致富的观念,营造“人人关心文昌发展、处处维护投资环境”的社会氛围。对外来投资者个人及其家属在入学、就业、就医、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严重破坏投资环境的事件和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今后五年,全市人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按照省委的部署,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中,为全面建设和谐文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