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年至2010年)规划,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构筑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我市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提出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宏观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前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增强。2005年与2000年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31?郾9亿元增加到58?郾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郾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6471元,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由1?郾78亿元增加到5?郾02亿元,年均增长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郾94亿元,年均增长19?郾8%,财政收入名列郴州市各县市区榜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四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市)”称号。
——“三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园区功能明显提升,建材、食品、林产、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6?郾24亿元增加到35?郾13亿元,年均增长13?郾5%。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郾04亿元增加到8?郾73亿元,年均增长7?郾6%。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由45%提升到54?郾7%,城镇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9?郾62亿元增加到14?郾94亿元,年均增长11?郾4%,2002年东江湖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4年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通过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4?郾8:42?郾3:32?郾9调整到14?郾85:59?郾75:25?郾4。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郾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郾43倍,年均增长34?郾6%。资金集中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电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累计改造通乡公路110?郾5公里、通村公路72?郾7公里,水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4?郾7万KW,兴修水利工程17723处,新建小康住房3460户,完成改厕3600户,建成沼气池3846口等等。S213、S322、东清公路、杨汤公路、兴白公路等改造工程以及东江大桥、东江文化广场、依波茵花园、东江河道治理、东江明珠大酒店、农网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获得了“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畅通工程D类二等管理水平城市”、“湖南省文明城市”、“湖南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企业改革改制全面推进,基本形成了“投资民间为主,产权民有为主,经营民营为主”的新格局。教育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东江湖渔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林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资源增值、行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外开放交流程度进一步提高,开放引进、对外投资、商务交流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郾2亿美元,引进内资76?郾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郾5%、20%;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1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郾97%。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速。“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五年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36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50%提高到2005年的58?郾24%;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重视,森林覆盖率由69%提高到74%,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21元增加到4515元,年均增长9?郾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9984元,年均增长10?郾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郾32万人,为7?郾1万名“低保”人员发放补助资金5262万元,为702名病患发放救助资金133万元,投入救灾资金624万元,救助灾民15620人。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步,计划生育、信访、安全生产、国土资源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不断加强。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首批中期合格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湖南省十大和谐行政示范区”等殊荣。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存在许多不利因素的“矛盾凸显期”。
国际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互相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国内方面,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增强。市内方面,“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取得高速高效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另外我市处于全省重点发展的“一点一线”和郴资桂一体化的重要区域经济带上,有着优先发展的区位优势。这些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一是资源约束加剧。随着我国煤、电、油、运等资源日益短缺,加上我市经济迅猛发展对资源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资源紧缺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加剧。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市长期来以煤炭、火电、水泥、冶炼等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又从沿海地区梯度转移了一些高排放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问题和人居环境压力将长期存在。三是社会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四是竞争压力加大。国际方面,随着经济对外依存度增强,信息化程度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国内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国家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后,全国各地竞相加快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市要审时度势,保持清醒认识,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切实解决问题矛盾,运筹帷幄,乘势而上。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前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三化”进程,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产业立市、人才强市、和谐发展四大主要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二)发展战略
——开放带动战略。把全面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位的工作,发挥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全面开放促进全面引进,通过全面引进推进全面发展和加快发展。
——产业兴市战略。把经济发展体现和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来,更加重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规划、培育、发展,重点培育矿业、能源、食品、旅游、建材、轻工及机械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核心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园区经济,提升优势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升级。
——人才强市战略。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贯彻,激活现有人才,引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对急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激励政策,创造一切有利环境和条件,提供各种平台,让人才发挥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和谐发展战略。坚持“五个统筹”,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三)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建设惠及36万资兴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奋力推进资兴成为中国寿佛圣地、国家水上运动中心、华南有机淡水鱼基地、中国柑桔之乡、亚洲钨都、华南能源基地、湘南竹木集散地。着力构建诚信资兴、平安资兴、小康资兴、和谐资兴。努力把资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
“十一五”期间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三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郾5%,到2010年,总量超过110亿元,人均超过3万元,大体上实现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2:30;财政总收入达到11?郾2亿元,年均增长17?郾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郾7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郾15亿元,年均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2661万美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0?郾6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地区收入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到2010年,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和4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达到2?郾2万人和1?郾8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以上,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指数达到90%。
——人民生活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56元,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增长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3?郾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出行条件、健康保障等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增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增强。人口总数控制在36?郾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5‰以内,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的2?郾5%,资源集约和循环利用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总量五年减少10%以上,能源和重要矿资源保障程度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三、经济体系
统筹区域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三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协调高效发展。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特色和潜力,确定各有侧重的发展模式,坚持重点地区优先发展,大力扶持农村、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1、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特色和潜力,确定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板块,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中心城市区(即唐鲤东一体化区域)。加快唐鲤东一体化进程,加快沿江开发、旧城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唐洞商贸、教育、行政综合区,鲤鱼江商贸中心区,东江轻工及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江北工业园经济核心区,沿江文化体育、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居住区等四大功能区,力促中心城区向中等规模的现代城市迈进。
——复合经济区(以北部城郊区为主)。积极发展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园林等农业产业,推进煤炭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矿产加工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为城市和工业配套服务的功能作用。
——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南部移民区为主)。重点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高效林业、水产业、水果业,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采钨等有色金属矿,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发展水电业。
——特色农业区(以东部扶贫区为主)。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抓好杂交水稻制种、反季节蔬菜、楠竹、茶叶、东江梨、生猪、草食动物、家禽、蚕桑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开发,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适度开采硅石、莹石、钾长石等非金属矿产。
2、促进中心城区和中心城镇率先加快发展。整合唐洞、鲤鱼江、东江中心城区的经济优势,主动对接郴资桂一体化,尽快落实我市对白溪、下渡两村的管辖权,集中资源要素,强力推进沿江开发,突出产业集群、突出规模经济、打造资兴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充分发挥三都、兴宁、州门司、黄草等中心城镇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设施、经济实力领先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实现更快发展,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唐鲤东一体化区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中心城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
3、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全市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科学合理确定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等。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强化唐鲤东城区在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完善三都、兴宁、黄草、州门司等区域中心城镇功能,积极扶持白廊、清江、滁口、七里、汤市、青腰等小城镇和集镇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树立科学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和规范,创新完善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土地、投资、建筑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4、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步伐。实行倾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各种资金,大力扶持落后地区特别是东部山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增强落后地区“造血”功能为目标,把扶贫开发与加快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抓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争取国家对库区移民的扶持,巩固移民开发成果。对资源特别贫乏、环境比较恶劣、不适合产业发展地区的农民群众,争取有关政策,鼓励进行移民搬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奔小康步伐。
(二)加快构筑新型工业体系
突出工业化在推进“三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5大产业加速集群发展,着力打造8家标志性企业,突出抓好39个投资过5000万的重大项目。到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1、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集群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矿业、能源、食品、建材、轻工及机械制造等5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具有资兴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矿业。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快矿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全面勘查钨、莹石、硅石等矿产资源,合理规划、依法开采,引导选矿冶金企业向江北工业园集聚。扶持督促选矿冶金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强对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提高废弃物处理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矿业年产值达到40亿元左右的规模,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
——能源产业。以煤炭和水力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按照安全、生态、有序、有限、有偿、再利用的原则和联大并强的发展思路,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继续发展小水电,引导电力企业走联合经营及煤电一体化道路。重点力促东江水电厂、华润鲤电、煤矸石电厂等企业实施技改,扩大规模,带动能源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我市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
——食品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特色食品资源,在做大青岛啤酒、东江湖鱼、斯美特食品、东江湖酒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东江饮用水、东江果、东江菜、东江家禽等食品加工业,形成“东江湖”系列食品产业集群。
——建材产业。按照“提质、节能、节土、环保”的原则,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优势品牌,重点发展以粉煤灰和固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支持水泥企业上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整合规范建材市场和竹木交易市场。用3-5年时间,建成郴州市最具影响力的建材专业市场和湘南地区最大的竹木交易市场。
——轻工及机械制造业。整合轻工及机械行业优势资源,支持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支持鞋业、服饰、工艺品、体育器材、水工机械、铁道器材、机电冷却器等产业产品加强技改,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到2010年,力争产值达40亿元,制造业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2、着力做大做强核心企业。以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标志性企业,强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重点扶持华润鲤电、东江水电厂、资兴矿业集团、青岛啤酒公司、金磊水泥公司、东江鱼集团、东江机械厂、资兴焦电股份等八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与核心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产业集群体系。
3、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新项目工作机制,集中精力抓产业项目、大项目。突出抓好青岛啤酒二期扩建、东江水电厂扩机、鲤鱼江水电站、煤焦综合开发、富迪汽车、立白洗涤化工、超威日化、中大开天、东江湖酒业、斯美特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健全目标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十一五”时期,预期重大建设项目96个,总投资88?郾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41?郾7亿元。
4、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点抓好东江开放开发区的“一园三区”(即江北工业园、食品工业区、补偿贸易加工区和休闲旅游购物区)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按照“结构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规划科学”的原则,搞好园区内水、电、路、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江北工业园,在规划好近期开发建设3000亩的基础上,争取2010年达到10000亩的开发规模。各乡镇也要着力引导企业集聚在特定区域,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工业小区。要切实抓好园区招商,激活社会资本,完善园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鼓励和引导同类项目集中发展,上下游产业联合发展,促进园区要素资源配置集约化,创造规模竞争优势。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投、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东江鱼集团公司、东江湖酒业公司、东江湖果业公司、狗脑贡茶公司、肉联公司等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抓好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一市一品”和“几乡一品”工程,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重点建设好东江湖鱼、东江湖果、东江湖菜、碑记辣椒、狗脑贡茶、楠竹、东江湖家禽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建设,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科技、流通、信息、质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品种改良、农产品产地认定、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经营抗风险能力。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配套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市乡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理顺政权、财权、事权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着力化解乡村债务。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林业、渔业管理体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生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小康示范村建设力度,以“统筹规划、适当集中,前庭后院、生活方便,文化体育、设施齐全”为内容,进行农村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政策支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支农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加强农资价格、涉农税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大力开发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四)突出发展旅游业
继续强力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以得天独厚的“湖山资源”为基础,以全国独有的“寿佛文化”为主题,全力打造旅游城市新名片。到2010年,实现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努力把东江湖由AAAA级旅游区晋升为AAAAA级旅游区。
1、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岗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2、加强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民间个体旅游开发与东江湖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之间的矛盾,解决东江湖区旅游实行东江湖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票制影响农家休闲游,影响游客滞留资兴时间短的矛盾;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规范东江湖游运秩序,鼓励扶持燃气、电力、豪华游船,淘汰限制燃油、破旧游船;提高以东江湖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各旅游单位的管理水平,加强各旅游景点、各工作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全力提升我市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突出抓好东江鱼系列产品、竹木工艺品、少数民族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大力挖掘资兴旅游文化资源,尽力传播推介东江湖秀美风光,以“寿佛”文化和“古南岳”文化,呼应郴州“福文化”和炎陵“华文化”,打响我市“寿佛文化”品牌,提升资兴旅游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加快资兴成为旅游名市步伐。
(五)全面提升服务业
坚持以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促进生产、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为目标,继续改造提升商贸、餐饮、金融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商务、社区、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6%左右。
1、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培育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完善提升现有的鲤鱼江综合大市场、唐洞建材大市场等综合大市场、专业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好竹木交易大市场,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等物流基地。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组建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建设,扶持发展农资超市。到2010年,建成3-5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
2、现代商务业。加强行业管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审计、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等现代商务,积极培育科技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科创中心,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港澳和境外知名中介机构。到2010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
3、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制。重点发展家政、物业管理、卫生保健、健身娱乐、婚庆服务等便民服务,培育一批社区服务品牌企业。发展家庭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探索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途径。到2010年,发展社区志愿者1000人,社区服务人员达到2000人。
4、文化体育产业。树立大文化、大体育、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意识,把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作为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形成文化体育用品制造销售,文化体育竞技培训表演,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育产业体系。到2010年,文化体育产业GDP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经济民有为主、企业民营为主、投资民间为主”的经济发展路子,公平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一样的政治、政策、经济待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
1、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允许非国有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放开对投资人资格、注册资本和投资方式的限制,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坚决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的负担。
2、切实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以财政主导、市场运作、民间参股的形式,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规模,允许设立民营信贷机构。财政预算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贷款贴息资金,突出扶持有特色、有市场的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加工型非公有制企业。
3、加强扶持引导。积极帮助非有公制企业开展体制和科技创新,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规模扩张、快速发展。重点对百万以上资产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责任管理和分层次重点扶持。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全面小康需要,继续加大基础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工程、大项目,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十一五”时期,预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个,投资总额15亿元。
1、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全面完成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资产,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机制。“十一五”期间,突出抓好东江河道综合整治,宝源河、蓼江河和青腰河河道治理,以及杨洞、半垅水库和大壁垅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和续建配套工作,增强蓄水保水和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到2010年,所有乡镇机关和80%的农村人口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2、构筑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通断头路,减少盲肠道,提高区域内公路联网程度及与邻县的通达性,建立覆盖全市、连接周边、布局合理、等级较高的公路网络。增强东江湖水上交通运输能力,改造、更新现有营运船舶,使之达到环保要求,加强白廊码头、长土盈头码头等东江湖航道和港口建设,提高等级标准,完善水运体系。到2010年,全市通乡镇公路基本建成为等级油路或水泥路,75%以上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建成20个农村客运站和50个招呼站,客车通村率达到80%。
3、健全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按照节约优先、保护环境、多元发展的方针,以煤、水为基础,鼓励煤电联营,合理开发水电。新建和扩建一批水、火电项目,重点抓好东江水电站扩机工程、煤矸石发电厂扩机工程等重大电力能源建设项目,完成城乡电网配套改造,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继续扶持小水电发展。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电气化,小水电装机容量达183MW,乡村通电率、户通电率均达100%,供电保障率达99?郾8%。
4、完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光纤传输为骨干、数字微波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干线传播网,加快建设用户接入网,形成高速宽带、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平台,提供多功能、快节奏的信息网络服务。到2010年,全市无线通信覆盖率达到95%,电话普及率达到48%;电子政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全市电子政府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全市政务领域全面信息化。
5、建设高标准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搞好城镇道路、供水、燃气、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根本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东江水厂供水工程、市污水处理厂工程、长依垅无害化垃圾处理场、鲤鱼江和东江旧城改造、东江湖及库区乡镇基础设施等项目。
四、动力机制
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力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具活力的内生机制和强劲动力。
(一)大力推进科教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
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培养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转变。
1、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东江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市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把对“三化”建设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研发放在优先位置,力争在农业优质种苗、有机蔬果、优质粮食、农村生态能源、农产品加工技术、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东江水资源保护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上有突破。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十一五”期间,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在1?郾4%以上,到2010年,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大教育投入,基本建立起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基本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城镇学校扩容提质,基本实行一乡或数乡一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全市集中办学目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整合教育资源,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到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由2005年的205所调整至100所左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积极引进推进“三化”进程所急需和紧缺的高级专门人才。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体制障碍,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更具活力的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要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极力扭转优秀人才流失的局面,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通过改善环境、健全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优化人才结构的基础上,扩大人才总量。到2010年,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2000人,其中党政人才达到1900人,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600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00人,农村乡土人才达到6500人。
(二)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和行政绩效评估制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配套推进乡镇行政区域调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2、加快财政体制改革。重点完善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科学制定收支范围和基数,赋予乡镇财政更多的活力。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规范转移支付办法,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规范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3、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投资监管规范化,逐步形成更加开放的投资体制。探索完善市场主导、监管有力的投融资体制,改进政府对各类投资的监管服务。全面推行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积极推广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和项目法人招标制度,完善投资准入制度。
4、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推行经营性用地公开招标,限制政策性优惠用地。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调节作用。加强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放
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661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郾5亿美元以上。
1、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招商引资及商品展览展销活动,组建常年招商小分队。坚持“招商选资”原则,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切实抓好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招商,注重引进大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着力提高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质量,加强对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向引导。
2、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
3、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主动融入东中西互动的开放大格局,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快推进与泛珠三角、长江经济带、湖南“一点一线”地区和郴资桂一体化区域的互动合作,承接沿海产业和技术转移,鼓励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或国内其它地区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待续)
五、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突出加强小康资兴、生态资兴、平安资兴、诚信资兴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本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能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节约保护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开发利用。制定和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专项规划。重点抓好建筑建材、冶金化工、电力、交通等行业的节能,以及重点开展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的节约。完善节能政策机制,严格执行节能法规和能耗标准。推行资源市场化,建立公开、竞争拍卖矿业权等产权交易制度,改变以往按资源生产量收费的制度。
2、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抓好城区大气污染整治和东江湖水质保护,加大对水泥、火电、冶金、化工、焦炭等重点污染行业和企业治理,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强力推进企业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环保治理力度,重点督促华润鲤电建成两台300MW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中顺焦电、亿兴建材等企业完善污染处理设施。严格项目建设管理,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建立环保考核机制,将环保列为与安全、计生、综治、财政等同等重要的考核内容。
3、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在充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城镇绿化,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生态恢复,切实加强森林、水、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全市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机制,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根据我市资源和产业特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应着重在以下五大领域开展。一是大力推动电厂、焦厂、水泥厂、砖厂类企业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以煤炭为起点,形成原煤——炼焦——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瓦斯发电——废水利用的产业链条;二是综合利用青岛啤酒及现正在兴建的东江湖酒业的废水、废渣生产有机肥和沼气;三是在选矿冶金行业大力推广提炼新技术,加强固废物和废水的综合利用;四是完善社会化废旧物品收集网络,推动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使用,加快城市垃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五是在农村大力发展立体养殖、有机农业等农业经济模式,大力实施以“养殖—粪便—沼气—肥料—种植”为产业链的“生态家园”沼气工程。
5、实施东江湖综合开发治理。目前我市的经济主要靠以煤炭为依托的华润电力和以东江湖为依托的东江水电、青岛啤酒支撑。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绝,而东江鱼产业和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新兴的主导产业,东江湖现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未来更是我市发展的根基。保护好东江湖正常水位及水环境不受污染,开发利用好东江湖水,是我市今后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发展战略。对东江湖的综合开发治理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照《湖南省东江湖水体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坚持五大原则,即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坚持“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坚持严格控制湖区一切新上项目“先环评、后审批,先环保、后建设”及环保“三同时”的原则,坚持对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的原则,坚持湖区污染综合整冶的原则。建设好八大项目工程,即东江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东江湖区污水治理工程,东江湖机动船油改电(液化气)工程,生态示范推广工程,东江湖监测站工程,垃圾处理场建设,湖岸保护工程,湖区生态林业工程。十一五期间,保持东江湖总体水质达到优于国家∏类水标准,湖区生物多样性,生态体系平衡,为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东江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促进劳动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适度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的就业潜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劳务合作,多途径创造就业机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强化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逐步将非公制经济从业人员、间断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平稳过渡。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及大病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家庭为主、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会捐赠和群众互助活动。
4、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体系标准、信用征集和披露制度,健全信用评估、守信受益、失信制约、信用修复、风险分散机制。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和信用记录为重点,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强化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服务和监督作用,制定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估管理办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注重诚信教育,宣传信用文化,普及信用知识,增强信用意识。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5、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重点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基本完成市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房屋设备改造任务,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的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扩大和加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服务,逐步加快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农村改厕改水,城乡除“四害”及健康教育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档案事业发展,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东江湖文化产业园、工人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社区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全市各级各单位档案馆室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档案场馆等公共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有效机制。到2010年,卫生监督覆盖面达100%,万人平均文化体育场馆面积达1200m2以上,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档案信息管理网络。
6、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人口与计生事业经费,加强乡镇计生服务所及计生设施建设,构建以市计生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所为依托、村计生服务室为基础、计生服务车为纽带的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和育龄妇女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计生药具管理等信息系统,全面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
7、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坚持源头预防、综合治理,健全保障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体系、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依靠科技、法制和社会力量,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人类重大传染病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体系,确保人类生命安全和禽畜生产安全。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遏制煤炭等高危行业重特大事故;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行为,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国防意识,加强防空设施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健全以法律、经济、行政和民间协商等综合性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弘扬社会正义。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人民团体和老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工作。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六、规划实施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本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共识,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扎实工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结合实际,加强产业政策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投资导向、土地使用、财政税费、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
健全制度,有序推进。加强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相匹配的制度建设,重点健全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考核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强化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约束性、预期性和导向性作用。搭建规划实施制度平台,健全以总体规划为系统,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优化环境,保障实施。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承诺制度,建立健全超前服务、跟踪服务、保障服务体系,努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优化法制环境,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促进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件。优化人文环境,以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从多个层面塑造资兴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