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四川省珙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言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关键阶段。“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长期规划,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高度,认真制定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跨越发展,做强做大珙县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在四川省、宜宾发展的大格局中发挥珙县的独特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制定的,主要内容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执行的总体评价,“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打造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战略基地,加快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布局等内容。
    规划时间:规划基期2005年,重点规划期2006-2010年,展望期2011-2020年。
    《规划纲要》是战略性、宏观性、方向性的规划,在《纲要》的统率下,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进一步对《规划纲要》进行细化,整个规划通过年度计划进行实施。《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需通过经济、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执行的总体评价
    一、主要成就
    “十五”是我县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最快、波动最小、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五年来,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迅猛增长,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基本上实现了“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1、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科技体制和技术创新,全力推进“工业大县、特色农业县、特色旅游县、撤县建市”战略目标,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GDP19.52亿元,年均递增10.29%,“十五”累计实现GDP74.07亿元,比“九五”增长50.4%;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5320万元,“十五”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亿元,年均递增10%。
    2、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调整提高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积极优化一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从2000年30:35.8:34.2已调整为2005年的24.7:42.1:33.2,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传统商贸占比不断下降。
    3、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取得新发展。财税、金融、投资、教育、社会保障和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体系逐步健全,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继续取得新的突破。到2005年,五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11.09亿元。民营经济取得新成绩,全县个体工商户达7000户,民营企业210个,注册资本金达5亿元,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6亿元。
    4、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建成巡珙二级公路、巡高公路、底周公路、玉中公路、巡场客运站、苦塘坳隧道和金筠铁路,开工宜珙公路,公路等级大大提高,“十五”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金筠铁路建成,同宜珙铁路贯穿芙蓉煤田、筠连煤田各大矿区,扼川滇煤炭资源的交通枢纽正式形成;能源建设取得新发展,开工曹营电站、完成罗渡电站前期工作,“十五”末,全县已开发小水电1.89万千瓦。建成城南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变电站4座,农村电网改造完成89%,城网改造积极推进。国电黄电二期120万千瓦火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具备开工条件。华电豆坝电厂异地珙县120万千瓦火电项目的前期工作顺利进行。洛表煤田开发纳入国家云贵大煤田开发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全县小煤矿建设技改扩能和资源优化整合取得重大成果,“十五”累计产煤1500万吨,有力支持了宜宾和四川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建成农用沼气池5000口;水泥建材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年产150万吨川南水泥厂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余热发电工程正在进行。建陶项目中试完成,陶瓷项目招商引资和以商招商工作顺利进行。数字宽带信息网络工程全面启动,全县党政信息网基本建成,全县固定电话达3.5万户,移动电话达4.5万户,英特网网络开通达4100户,全县移动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十五”末,全县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年均递增24.7%。
    5、二级中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珙县珙泉-巡场城市总体规划》、《宜宾市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2%提高到33.2%。巡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建设区面积达到6.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1.9万人。,骨干街道基本形成,建成巡场汽车客运站、巡场过镜公路一期工程、苦塘坳隧道、巡场至高县二级公路珙县段,宜宾至珙县一级公路珙县段在建,城市对内对外大为改善。城市信息网络日趋完善,建成连接21个乡镇、各县级部门的党政计算机信息主干网络体系。完成巡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前期工作,巡场、珙泉居民燃气普及率8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13%,一批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明珠广场、心缘广场、芙蓉小区等住宅小区相继开发建成,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6、科技进步全面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广适用技术,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巩固了“两基”成果,扩大了高中段教育招生人数,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建成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实施了一大批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珙县第一高级中学获省级示范中学称号。
    7、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新成绩。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全县大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南广河、洛浦河流域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全县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95%,全县整体环境质量状况有较大改善。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五年累计复垦耕地0.5万亩。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全县森林面积达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96%,可持续能力全面提高,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8、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广电、体育、审计、气象、老龄、档案、县志、民族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大力开展社会职工培训和再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县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5%以内。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卫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全面实施,提倡新型合作医疗方式,医疗卫生和居民(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进一步巩固文体网络设施和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广电事业迅速发展,县广电中心全面建成,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建立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创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4%左右,进一步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双拥工作成效显著,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和国防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9、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开展“四有”教育活动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现代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十五”末,获全国先进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10个,市级文明单位56个;获省级卫生单位23个,市级卫生单位45个。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政府机关全面推行“依法、规范、高效、透明、服务、廉洁”的方针,明显地提高了机关的勤政、廉洁工作作风。全县广泛开展普法活动,公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决查处了一批经济犯罪案件,严厉打击了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
    10、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十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10元,比“九五”末增长40.4%,年均递增7%;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142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九五”末增长40.2%,年均递增7%。
    二、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三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解决群众生活中突出困难的办法不多;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制约科学发展,社会保障与维护社会公平的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问题必须在“十一五”加以解决。
    三、总体评价
    ——战略机遇期头五年取得的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非典疫情的挑战,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大县、特色农业县、特色旅游县、撤县建市”四大战略目标,完成了“十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是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最快、波动最小、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为二十一世纪初的第二个中长期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五”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十五”时期的发展建设,加深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了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为现在更为将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完善体制,结合珙县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着力完善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努力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坚持加快发展,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工业大县、特色农业县、特色旅游县、撤县建市”为目标,全力争先创位,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努力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实现既快又好。三是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不断发挥珙县的综合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巡场珙泉二级中心城市影响力。四是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针对新情况、新内容和新要求,统筹考虑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十一五”时期要开创经济社会新局面,必须着力解决好新形势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必须解决好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能较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粗放式经济增长,走内涵增长和规模扩张的路子,减少环境制约因素。二是必须解决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使经济结构能较好适应全方位参与竞争的要求,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必须解决好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能较好地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间获得的公共服务的差距,解决群众生活中突出困难的办法还不多。四是必须解决好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问题。使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能较好地适应加快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消除各种制约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因素,减少社会保障与维护社会公平的压力。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背景和新的起点,科学谋划“十一五”,要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高的起点和更高的标准,立足科学发展,遵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化和提升经验教训,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使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脉相承,既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扬光大。
    第二章珙县“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环境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要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和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找准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因素
    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技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及沿海地区产业向我国西移;随着加入WTO承诺的条件逐步兑现,经济发展将更加开放,经济全球化必将对我县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如果我县能充分发挥好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县就有机会利用国际资本和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入世过渡期的结束,经济发展将出现新机遇。同时,随着这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先进、发达地区和周边区县发展势头强劲,预示着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珙县要在新世纪里创新发展,只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发挥资源优势以及全县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经济发展的各种压力,才能在这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赢得先手,才能迎着先进、发达地区和周边区县发展的锋芒,实现更快、更好、更高、更强的发展目标。
    二、珙县“十一五”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
    “十一五”时期,是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重要阶段。珙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又具有自身阶段性的特征。
    1、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丰富,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矿产资源大县,尤以煤炭、石英砂、石灰岩、硫铁矿、耐火粘土矿为最,资源优势明显。其中,煤炭储量12.45亿吨,占宜宾市10区县的27.10%;石英砂储量4445万吨,占四川省的45.9%,居全省第一;硫铁矿2.26亿吨,居全省第一;石灰石上百亿吨。丰富的矿产资源,充沛的南广河、洛浦河水资源,不断完善的电力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大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多重规划覆盖优势。珙县北接成渝经济开发区(国家规划的第五个增长极)和金沙江流域的梯级开发(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南承国家规划的云贵大煤田和四川省的筠连煤田、洛表煤田(年产2000万吨)。东西受《攀西-六盘水国土利用综合开发规划》的覆盖,珙县处于各开发规划的重要位置和有机部位。针对国家、省和市多重规划覆盖态势,只要用好优惠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珙县完全有条件参加宜宾、四川乃至国家级的大区域经济活动。
    3、区位优势。珙县历史上为川滇黔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十五”建成的北起宜珙铁路金沙湾站南至筠连县巡司镇的金筠铁路与贯穿芙蓉煤田各大矿区的北起宜宾南至珙泉镇的宜珙铁路连接成、渝。金筠铁路、宜珙铁路进一步强化了珙县扼川滇煤炭资源的区位、地理优势。县内铁路营运里程长,站点众多,铁路优势明显,辅以“十五”期间建设的四通八达的省、市和县级公路运输网络,货载能力强大,完全具备承接东西南北规划的物质和能量转换条件。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公路交通,较强的铁路运营能力,为发展大工业提供现代运输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争取有一个更大更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关我县新阶段的发展大局。一是必须抓住对我县经济发展有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用好、用够、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二是必须赢得东西南北各大规划相继实施的先手,变我县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更大的程度上以大项目参与实现资源共享、经济技术合作。三是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使我县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交流到更大的市场和空间。
    第三章珙县“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快又好的发展主题,坚持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市场化配置为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特色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施优势资源深度开发,构筑珙县特色鲜明的经济架构,提高珙县经济竞争力;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三个文明与协调特色区域,按照“以人为本、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提升城市、跨越发展”的思路,把珙县建设成为充满时代气息、富有文化特色、具有经济活力、人居环境优良的“和谐珙县”。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凝聚精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能快则快,好中求快,保持全县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民营经济作为发展主体,强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必须加快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激活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走创新型资源开发的路子,着力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县跨越式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大力提升支柱产业竞争力,大力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现进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县域综合经济竞争力。
    ——必须着力打造发展特色。围绕城市化进程,完善巡场-珙泉县城功能,倾力打造宜宾南部二级中心城市;围绕矿产资源,全力打造四川省能源、建材基地;围绕旅游资源开发,着力打造中华僰人文化故里旅游目的地。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提升城市、跨越发展”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转变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观念和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统筹珙县城乡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之间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推进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发展。
    ——必须加快和谐珙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保持社会稳定,为我县的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战略定位
    ——宜宾市南部地区二级中心城市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
    ——宜宾南部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中华僰人文化故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2000年为基数,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亿元,人均达到10165元,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人均达到29279元,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阶段(2001—2010年):经过近10年奋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和环境进一步改善,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阶段(2011—2020年):在全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条件下,发挥聚积起来的经济、政治、社会优势,加快提高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实施“第三步”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实现第三个翻番,经济总量更加壮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四、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四十二万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阶段性目标是:
    1、经济发展目标
    ——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亿元,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5%左右;民营经济达到国民经济的9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亿元,年均增长16.6%。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7:42.1:33.2调整为15:52:33。
    2、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70-80%以上。初中升高中人数占总人数80-90%左右,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以上。
    3、改革开放目标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全县构建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财税、金融管理体制。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不断增强,开放经济取得实效。到2010年,全县引进2-3个大型或特大型项目。
    4、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镇化进程加快,完善珙泉—巡场二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按照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建设孝儿镇、上罗镇、洛表镇等小城镇,缩小县城和城镇、城镇和乡村的区域差距,初步形成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化率达35%,二级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绿化率达30%。
    5、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关闭一批污染企业,进一步治理巡场、珙泉地区及巡场河、洛浦河流域等环境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县森林面积达到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6、人文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到2010年,新增1个国家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20个市级文明单位;新增15-20个省级卫生单位,15-20个市级卫生单位,70个县级卫生单位。民主法制教育更加深入,社会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全县上下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7、人民生活目标
    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0元,全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0000人。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0元。
    8、安全目标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监管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得到完善,杜绝特大事故,重大事故控制在一起以内,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工矿业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10.5以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8.2以下。
    五、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全县空间布局思路是:按照“一核、一带、二轴、三极”开展空间布局,即以县城(巡场-珙泉)为核心,上罗、孝儿、沐滩、洛亥为支撑,建制镇为基础,中心村为补充;以各县道形成放射轴,构成全县“一核、一带、二轴、三极”县城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一带、二轴、三极”具体内容是:一核:即以巡场镇-珙泉镇为核心的城镇极核。一带:以巡场镇、珙泉镇、底洞镇、玉和乡、上罗镇、罗渡乡、洛表镇、洛亥镇为支点构成的区域。两轴:北部经济轴——以沐滩乡、孝儿镇、仁义乡、底洞镇、陈胜乡为支点构成的区域。南部经济轴——以王家镇、洛表镇、洛亥镇、罗渡乡、曹营乡及石碑乡为支点构成的区域。三极:即南部区域的洛亥镇;西部区域的孝儿镇和沐滩乡;中部区域的上罗镇。
    第四章以能源、建材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打造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战略基地
    抓住云贵大煤田、筠连煤田、洛表煤田、向家坝水电站等国家大型规划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实施“煤电综合开发,打造工业大县”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能源、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并延伸产业链,构筑能源、建材产业集群,建成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
    一、构筑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
    建设大型火电站。根据国家煤、电、路、建材综合开发的思路,结合珙县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和扼芙蓉煤田、筠连煤田、云贵煤田的地理优势,以金筠铁路、南广河为发展轴线,以孝儿-沐滩为轴心,立足县内资源,瞄准周边资源,重点发展大型火电站、水电站、建材和矿产品加工产业。全力配合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开工建设国电黄电二期120万千瓦火电项目、华电豆坝电厂异地珙县建设项目,以孝儿大型火电站建设为标志,把珙县建成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做强做大煤炭工业。抓好煤炭资源的整合工作,加快全县中小煤矿技改,加强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稳定提高现有矿井煤炭生产能力;围绕大型火电站建设,抓好大型矿井建设,抓好洛表煤田、德埂坝煤田矿井开发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1-2对大型矿井,为大型火电站建设提供煤源保障。“十一五”末,全县煤炭生产能力达600万吨。
    进一步延伸煤电开发的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有机组合煤、石灰石、电力、铁路等资源和相关经济要素,积极引进业主,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大型高载能项目,延伸煤电开发的产业链,完善煤电一体化产业。“十一五”末,建成1-2个大型高载能项目。
    打造四川省建材产业基地。针对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需求,完成川南水泥厂二期工程建设,改造现有水泥企业,以川南水泥厂为龙头,扩大县域水泥生产能力,建成四川省水泥建材产业基地。面向市场,积极引进建陶生产线,发展高中低档系列产品,发展壮大建陶产业。“十一五”末,全县水泥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其中川南水泥厂生产能力300万吨。
    大力发展煤化工、硫化工、林产品化工。大力支持现有化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把技术升级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煤化工、硫化工、林产品化工。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化工集团,新建国家鼓励的大型清洁燃料甲醇项目,发展甲醇、二甲醚等能源替代产品、化学深加工产品及支农化工产品,壮大生产规模、把珙县建成四川省重要的化工基地。“十一五”期间,争取大型甲醇化工项目开工建设。
    “十一五”末,能源、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对GDP的贡献达70-80%。
    二、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对煤炭、电力、化工、冶铁铸造、水泥、农产品加工等规模较大、市场份额较高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粮油加工、饮料等食品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扶持宜宾林海竹荪公司、金鹰食品公司、金园食品公司、叙府茶业公司。积极改造将军水泥等水泥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支持中正化工和庆昌铁业等化工、冶金企业技改,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
    三、推进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围绕构筑能源、建材和化工产业核心竞争优势,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加快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配套融合,互动发展,整体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结合,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自主创新型跨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增长格局,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破坏环境的产业和产品。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基地型建设,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能源、建材和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提升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在能源、建材和化工等领域培育一批在省内领先的产业集群,形成空间上集聚发展,企业间紧密链接的新格局。
    四、建立工业强县特色经济架构
    紧密结合矿产资源丰富和区域性二级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加快培育具有工业强县特征鲜明的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工业体系,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一批与二级中心城市服务业紧密结合,与能源、建材和化工产业基地互为补充的工业园。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形成融经济、生态、旅游、科技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加快培育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的新兴服务业,在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等领域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各类需求,合理引导消费扩张。
    第五章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城乡统筹方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24元左右,农产品商品转化率60%以上,粮食年均增长1%,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5%。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推进生态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及庭院经济的发展。着力发展种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技术,为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按照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要求,高标准建好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支持宜宾林海竹荪公司、金鹰食品公司、鹿鸣茶业公司、金园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拓展,在更大的区域做大做强特色基地。“十一五”末,全县建成10万亩香精香料、10万亩笋材两用竹、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和优质猪牛禽基地。全县桑园达7万亩,年产茧6-8万担;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万亩;养殖规模大幅增长,生猪年存栏量40万头以上,出栏量60万头以上,年递增达5%;肉牛年存栏量7万头,出栏量3万头以上,年递增达4.4%;土鸡年出栏量达200万只以上。
    二、完善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我县今后的重要任务。一是建设以县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农机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片区技术服务站为纽带,乡镇技术服务站为依托,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为基础的应用和推广体系;二是完善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快速监测中心。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网、农经网、天府农业信息网,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建立直达村社、农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技咨询服务;四是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支持工商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专业市场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努力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按照异地新建、就地改造、环境整治模式,全面推动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村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改善农村人蓄饮水、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卫生、农村医疗、农村文化和农村教育设施,要增大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工程质量。“十一五”末,把珙县农村努力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整体推进农民增收,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是扩大劳务输出。建立县、镇乡、村劳务开发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推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重点取消农民外出就业的门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民流向非农产业。二是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县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镇乡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站,各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外出务工技能、农民转业转岗等内容。三是广辟农民稳定增收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加大扶贫开发和实施“造福工程”的力度;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办法。
    第六章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构筑二级中心城市功能框架和城镇体系
    城镇化战略坚持“整体协调,各具特色”的方针,按照“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乡结构,提升城市品位”的发展思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城镇化发展战略与目标
    按照《宜宾市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大力建设二级中心城市,分步推进二级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选择交通比较方便,有一定经济实力,产业和人口相对集聚,有可能发展为集镇的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心村进行重点发展。“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0%,每年提高7.2个百分点,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17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7万人。
    二、加快二级中心城市建设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建设功能性基础设施、宜宾南部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把珙县建成宜宾南部二级中心城市。“十一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14万。一是强化二级中心城市载体建设。围绕“一心(巡场-中坝组团)两片(巡场、珙泉)两园(余箐工业园、白岩郊野公园)”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以巡场-珙泉为龙头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增强二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加强二级中心城市各组团之间的通道建设,完成城区间快速路网、干网建设。加强二级中心城市与南部镇乡,与周边县和国家交通主干网的通道建设,形成畅快便捷的交通骨干网,进一步强化珙县在宜宾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作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县城及主要镇乡(甚至有的村)的高速、大容量、数字化的信息传输网和综合信息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综合信息体系,加快二级中心城市信息化进程。二是完善二级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二级中心城市的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电力设施等功能,加强二级中心城市拓展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改造旧城,建设新城。推进二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强巡场-中坝组团、天堂河-天池组团、余箐工业园和塘坝组团等重点区域建设。积极稳妥的推进旧城改造,促进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聚集产业和人气,增强对南部镇乡和周边县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协调,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管网建设。“十一五”末,建成供水工程,巡场和珙泉污水、垃圾处理厂,完成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巡场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把巡场建成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山水园林城市。把巡场—珙泉建成资源加工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建成与南部区县、云贵毗连地区进行要素交流的辅助性配置和转换区。三是提升二级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引入先进规划理念,做好二级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快控制性规划的覆盖,强化城市的设计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城建投资领域,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全面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树立精品意识,以体育中心、图书馆等为标志性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和绿化环境建设,形成一批城市建设新亮点,展示僰都珙县和二级中心城市风貌。完善供电、供气、供水、水利、人防等公用设施,全面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环境优良的城市公用设施体系。四是构筑二级中心城市管理模式。坚持“建管并重,更重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城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和层面。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强化城市地方立法,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大力运用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条线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坚持综合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既要加强对“窗口”地区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小街小巷的管理,逐步完成“城中村”改造,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完善“两级政府(县、镇)、三级管理(县、镇、社区)、四级网络(县、镇、社区、居民)”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各级主体职责,强化责任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推行管养分开、事企分开,形成管理统一,运行有序的机制。
    三、积极推进二级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建设
    积极推进二级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建设,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孝儿镇、底洞镇、上罗镇、洛表镇、洛亥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和中心村为基础,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网络。按照《宜宾市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巡观公路为坐标轴,由北向南重点建设珙泉镇、底洞镇、孝儿镇、上罗镇、沐滩乡、曹营乡、洛表镇、洛亥镇、王家镇。调整和充实县城与城镇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镇,积极发展一批新城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发展新的城镇,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功能。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中心村。根据区域生产力分工,发展底洞镇、孝儿镇、上罗镇、洛表镇、洛亥镇、王家镇、沐滩乡和曹云乡等特色镇乡,形成二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中心村的新型城镇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末,建成一批工业镇、旅游镇、农业镇和商业镇。
    四、强化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城镇建设要强化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确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职能,防止随意改变规划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城镇发展要贯彻“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在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城市的科学、规范管理,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第七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
    抓住珙县火电厂、洛表煤田开发、筠连煤田开发、向家坝水电站等第二产业迅速扩张、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等有利时机,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着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把优化服务机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作为调整第三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一、培育旅游产业
    充分利用珙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神奇独特的僰人文化,突出抓好僰人文化品牌,重点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配套设施,成立僰苗文化研究会,开发僰人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培育和提升珙县旅游产业。
    一是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保护旅游资源。尽快形成安全快捷、沟通宜宾旅游环线交通骨干网的旅游进出入通道,提高巡观公路、省道309道路等级;改造扩建巡场—罗渡—洛表—王家—筠连、罗渡—兴文县、洛表—筠连和巡场—长宁的出外通道,逐步建设成为高等级的生态公路,形成珙县旅游交通网络。加强县城与上罗、洛表等重点城镇的综合整治,加快景区用电、用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按照《中华僰人故里旅游开发建设详细规划》,分期建设僰人文化村、僰人博物馆、石碑珙县龙、蜀南温泉(含蜀南迷宫)、僰人山庄、上罗龙抱山自然生态区、王家大雪山原始森林等景区。实施僰人悬棺维修保护工程和抢救文物古迹,收集、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艺,保护蜀南温泉和喀斯特岩溶地质景观景点,保护王家大雪山原始森林、上罗龙抱山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二是规范旅游开发建设。坚持科学、合理、有序、协调的方针,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也是为了保护”的新理念,完善《中华僰人故里旅游开发建设详细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业主开发旅游建设,保证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高起点和完整、统一、有序建设。严禁破坏旅游资源,严禁在景区乱建构筑物。
    三是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按照宜宾市大旅游规划的要求,开通宜宾-巡场-悬棺游览线,串接大竹海生态旅游线、石海洞乡苗家风情旅游线等旅游延伸圈。
    二、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
    继续深化建筑企业改革,积极培育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骨干企业。大力改善建筑工程质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年均增长率力争高于第二产业平均增长水平,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12%以上。
    重点加强房地产业发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物业管理,大力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房地产服务;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促进全县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重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强联合和实施跨地域开发。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规范市场行为,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资质管理向资信管理转轨。“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8平方米。
    三、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满足居民生活多层次需求,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一是构建覆盖全县的公益性、经营性、地缘性等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二是多渠道增加投入,优化配置社区服务设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及外资投向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三是拓展社区服务业发展空间。重点支持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日常维修等社区服务;四是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全面推进社区物业管理民营化,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社区。“十一五”末,全县社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四、培育现代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水平
    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技术开发等行业。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营销方式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以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消费环境为重点,鼓励发展各类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服务专业化、系列化。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结构合理的标准,打造商务商贸、休闲旅游、文化走廊、餐饮娱乐等各具特色的商贸区。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推进传统批发交易市场的调整、改造和提高,加快建设川南矿山机械、建材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健全农村商业网络。加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促进我县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外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和便利店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
    第八章促进县域南北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
    一、优化生产力布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南北地区,先进地区、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根据点轴原理,结合“一核、一带、二轴、三极”思路,由北向南沿宜威公路珙县段(巡场—观斗)两翼布局,重点发展孝儿镇地区、南广河流域、洛表煤田地区。按照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控制开发区的标准,县域具体功能划分是:一是巡场镇、珙泉镇重点开发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治理矿山开采和地质灾害,严格限制污染大的产业项目,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小矿山和小水泥厂;二是孝儿镇地区、南广河流域、洛表煤田优化开发区:重点建设能源、高载能工业,承接转移产业;三是南广河、洛浦河、巡场河流域涉及的镇乡部分地区适度开发区:重点限制特别是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开采地区;四是王家镇原始森林、上罗镇龙抱山等部分地区控制开发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建设活动。
    二、县域南北协调发展
    抓住金沙江流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梯级开发、云贵大煤田和四川省的筠连煤田、洛表煤田开发实施的机遇,实现县域南北同步协调发展。加速南北大通道建设,并向东、向西拓展和延伸。加快巡场-珙泉地区、孝儿-沐滩地区、底洞-陈胜地区、南广河流域、洛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依托大工业和国家级开发优势,推进能源、建材和化工基地扩张升级,加快孝儿-沐滩地区、洛表地区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形成南北同步协调发展的“引擎”;依托珙泉镇、底洞镇、孝儿镇、上罗镇、沐滩乡、曹营乡、洛表镇、洛亥镇、王家镇等特色镇乡,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完善地区商业服务中心功能,提升中部、西部和南部的人气和活力;依托75万亩森林和10万亩原始森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综合开发和休闲旅游产业。加大对中部、西部和南部的政策、资金和人才开发支持力度,形成加快发展的“政策高地”。
    根据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以及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优化全县生产力布局,按照“优化提升、重点开发、生态保护”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促进县域内部镇乡之间错位竞争,巡场-珙泉、孝儿-沐滩、洛表-洛亥要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对不同区域确定差别化的目标任务,并建立相配套的土地、投资、财政等政策调控机制。
    三、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根据珙县区位和发展条件,明确珙县在成渝经济带、云贵煤田、筠连煤田、洛表煤田经济开发中的不同功能和地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自身加快发展与区域共同发展的联动。坚持“呼应宜宾,辐射四周”,进一步改善和强化与周边县的交通联系,有效承接来自宜宾、成都、重庆和东部地区的辐射,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二级中心城市与南部镇乡周边县紧密协作程度,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对接,提升珙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人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聚与辐射。在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按照共同建设、利益共享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区域良性互动有效机制,提高区域合作的成效。
    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条件好,资金严重缺乏,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实际,按照分类指导、整体布局的原则,以洛表镇、洛亥镇、王家镇等城镇发展为载体,重点整治改造公路,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低产田土改造、水电开发等项目,利用先进技术对现有小煤矿、建材工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形成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支持民族地区的服务平台建设,重视和完善配套环境;保护环境和人文景观。进一步整合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九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以增强能力、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为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拓宽投资渠道,建设一批影响全局的基础设施骨干工程,构筑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
    一、加强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烟水配套工程、渠系整治工程、节水改造工程、户办水利工程、旱山村集雨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加强南广河、洛浦河、巡场河及水库的防汛安全工作,加强采矿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城镇饮用水源点的建设,加速推进南广河梯级开发,努力壮大发电总量;建设上罗110KV、石碑35KV、王家35KV、沐滩35KV变电站,改造珙泉-上罗-孝儿-珙泉骨干高压输电线路,提高电力保障能力。
    二、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公路建设。到2010年,以完成北进宜宾南出云南威信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建成全县公路快速交通网络,全面提高道路等级,使县城到主要镇通高等级或次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包括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同时,增加路网密度,使等级公路通达乡村,村村通路。“十一五”期间,完成巡场高架桥、巡场过镜公路建设、开通盐井溪-仁义隧道、开工巡观二级公路(部分段为一级公路)、将军坡隧道。“十一五”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717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4个。
    铁路、水运和管道建设。洛表煤田背靠云贵大煤田,为开发洛表煤田,规划沐滩乡-洛表镇铁路。争取巡叙铁路开工。全县撤渡建桥10处,新建客运码头3个。规划建设底洞镇、孝儿镇天然气管道。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高起点发展信息产业,要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广电公司、电信公司为载体,全面推动县、镇乡、企业和居民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继续建设覆盖全县的宽带、高速、大容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珙县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立涵盖国计民生的所有重要经济社会领域的规范化的信息应用系统,重点建设完善政务、产业、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分析、预测和决策系统,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有效信息服务,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十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矿产资源节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把珙县建成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县。
    一、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工程治理、生物治理相结合,全面开展县域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一是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以煤炭、建材、化工等重点污染企业治理为重点,重点抓好巡场、珙泉城区和中心镇内重点污染项目的治理、改造和调整。二是严格控制噪声及扬尘污染。加强对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城区交通、娱乐场所噪声污染的严格监管,重点控制巡场、珙泉城区环境噪声,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建设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项目,有效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四是加强土地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五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010年,全县出境水质达到二类或三类标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率达到7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二、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行陡坡地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加强生态建设,把珙县建设成为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屏障。一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坚持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改造中低产田土和坡改梯工程,采取科学的耕作方法,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保土能力。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加强林业林种结构调整,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建设。到2010年,全县完成5万亩中低产田土改造,完成坡改梯工程2万亩,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森林病虫害防治率85%,检疫率100%,成灾率小于0.3%。二是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全县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全县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分析系统,完善县、乡(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价制度化、法制化,加快煤矿地质塌陷、泥石流的治理工程。加强旱涝灾害、火灾、地质灾害和其它自然灾害防治,尽量减少因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三是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南广河自然生态功能,建立王家大雪山原始森林、上罗龙抱山生态保护区,保护其特殊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并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
    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土地整理与复垦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证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项目用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力推进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严格土地行政审批,建立城镇土地储备机制,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出让,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土地,消除闲置土地,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建房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多层住宅,实现农村退宅还田。加强工矿、交通建设和废弃荒山、荒滩等未利用地的土地整理,增加可用地面积。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土地质量。
    四、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统筹规划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与秩序,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集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规模,鼓励矿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多样化、抗风险能力强的矿业集团,支持企业改善产品结构和优化技术结构,综合利用煤矸石、硫酸渣等工业废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方针的要求,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积极推进先进采、选、冶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水平。重点加强煤矸石、硫精砂尾矿、硫酸尾渣、石灰岩矿渣、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高硫煤的脱硫技术改造,以减少矿渣、尾气对环境的危害,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方针,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倡导社会循环消费,抓好工业示范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珙泉、巡场工业园区,重点加强水泥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循环利用,鼓励产生废气物的企业集中布局,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产生,实现废物污染零排放;孝儿能源材料区,重点实施煤、电、路和建材一体化开发,南广河流域开发,沐滩石英砂开发,形成物流、能流链接与循环;底洞、陈胜硫铁化工循环经济区,重点引进硫酸厂、铁球团厂等企业,着重构建以矿产资源伴生硫、铁元素综合利用及产品延伸深加工的化工循环圈;中南部林产品化工区,坚持“以林为主,综合开发”的方针,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整合林、浆、纸三个环节,发展生态造纸,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产业格局。鼓励高载能项目积极采用新技术,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加大资源节约技术改造投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立综合利用体系。“十一五”末,使资源依赖型产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
    六、加强人口资源管理
    坚持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的各项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开发、农村的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实施“致富工程、安居工程、成才工程、保障工程、亲情工程”等五大工程。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创新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落实好计划生育的“三优”政策,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基本杜绝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加强婚育文化工程建设,营造计划生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婚育风尚。“十一五”末,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年平均出生人口控制在5000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创建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县。
    第十一章加强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珙县”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发挥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条件,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珙县”。
    一、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推进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靠性,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保障。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元化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宜宾市中等以上水平。一是建立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执法监督所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乡镇场镇、中心村及人口相对集中村卫生工作,各建制乡镇必须建设符合一级卫生院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各片区卫生院要加强辐射功能,提高就近医治病人的能力。二是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卫生发展资金的卫生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格局。着重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妇幼保健工作体系。三是重点加强对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和人畜共生疾病的经常性检测、预防和控制。重视不合格食品、饮用水源和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到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72岁,婴儿及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5‰和35‰,孕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建制镇乡卫生院业务用房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儿童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
    二、积极推进文化事业
    加快建设与珙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历史文化相吻合的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网络。以僰人文化故里文化名片和大型文化设施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和一批高档次、有特色的群众文化设施。一是建设文化设施,繁荣文化创作。完善县、镇乡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珙县影视中心,建好县镇乡图书馆、室和僰人文化陈列馆,积极争取建成僰人文化博物馆,建设县文化广场、文化艺术馆、青少年科普中心、“数字电视”、镇乡文化站等一批文化设施,文化设施要突出珙县特色。二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调动文艺创作队伍,繁荣文艺创作,以僰人文化为载体,积极创办民俗文化节,扩大旅游创作演出。“十一五”期间,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书画、美术、摄影文艺作品,并有一批文艺精品。坚持文艺下乡活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保护与开发,充分利用其资源为旅游经济服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广播电视、舞台艺术等现代文化事业和产业。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版权保护工作;整顿网吧市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十一五”末,农村广播电视全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三、巩固发展体育事业
    加大贯彻落实《体育法》力度,引导群众运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全面普及城乡群众体育活动。一是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体育中心、社区、镇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场(田径场)、馆(体育馆)、池(游泳池)配套的体育中心;社区建成一批简单适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完善镇乡场镇一场(田径场)建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二是进一步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开展社区健身活动,建立与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管理体系,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不断完善城乡体育设施,超过1/3镇达县级以上体育先进镇标准。三是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扩大体育经费来源,鼓励个人、企业、团体投资经营营利性的健身场所;健全基层体育服务网络,发展群众体育协会。加强后备力量基地建设,完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十一五”末,建成可容纳3000人的标准化体育馆和以标准化游泳池为主体的体育活动中心。
    四、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积极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采取国家、企业、社会三结合的办法,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解决部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维护社会稳定。“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对全县区域内的所有企事业和个体工商户强制推行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逐步建立农村农民保障制度,鼓励居民(农民)购买各种商业保险。二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现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集中管理,对社会保险各险种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征缴、统一监督,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现代化。三是认真做好拥军优抚工作。
    抓好城乡生活保障。一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救助低保家庭中的大病、重残、及在校学生和城镇孤老。按照既要确保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促进其自主创业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是将农村特困户中的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和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纳入保障,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把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切实抓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和少生快富工程。三是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镇特困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以城镇低保对象为重点的特困医疗救助制度。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扩大救助面,资助农村特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将农村特困户,特别是农村五保户、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农村特困重残人员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四是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抓好安全和国防教育建设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调整健全和加强国防动员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动员能力;实施《民兵工作条例》,重点抓好民兵应急分队和城市民兵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处突”和“反恐”的能力;创建一批少年军校、国防教育学校和基地,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民兵训练基地建设、人民防空建设和《珙县军事志》的编纂工作。
    六、抓好妇女、儿童、档案等工作
    把妇女、儿童、档案、老龄、气象、县志、外宣、对台等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巩固国家级《两纲》示范县成果,按照《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改善妇女儿童生产和生活条件。到2010年,建成珙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成珙县档案馆,完成县志、年鉴和重点乡镇志编纂工作。
    第十二章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
    一、实施科技兴县战略
    要贯彻加强“技术创新、发展先进适用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作用,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提供强大的支持。一是抓好科技兴农。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高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搞好科技型农业示范企业和示范户建设,兴办科技型农业企业,建成高标准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县、镇乡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建成高标准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加大农技推广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外向农业,进一步开拓农业招商领域,通过引进外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60%。二是抓好科技兴工。提升煤矿、水泥、冶金等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规模企业要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力度,用先进技术激活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组织实施规模企业信息化工程,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外网站、利用国际互联网站推销企业和产品,从设计到管理逐步达到智能化、信息化;放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科技队伍,使全县的规模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发展。“十一五”末,力争企业科技队伍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三是抓好加大科技投入。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要逐步增加。政府继续加强对重点科研机构的财政资金支持。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十一五”末,全县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
    二、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适度超前发展。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是有重点地发展各类教育。重点加快发展高中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高中布局,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合理布局校点,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规模,办出特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解决农村少年儿童辍学问题为重点,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达到“两全”标准。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搞好特殊教育,抓好学前教育,新建高标准的初中和小学各一所。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布点,优化教育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现有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到2010年,全县高中办学规模达到102个班,在校生达到6500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资源重组,逐步缩小职教与普教的比例,继续办好孝儿职业中学和珙县职业高级中学,根据发展需要,发展普教高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十一五”末,全县新增省级示范校1个,市级示范校12个。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鼓励境内外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化育人环境,办出特色学校,逐步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的更快发展。
    三、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
    围绕“以人为本、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提升城市、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立县战略,扎实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一是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不断增强人才质量。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办法,积极吸引博士、硕士、学士等优秀人才来珙县工作。重点吸引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科技、经济人才聚集,优化珙县人才结构。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发挥好人才的作用。二是推进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打破身份限制,选拔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建立县级“优秀人才”和享受县政府特殊津帖制度,加强高层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各类培训机构和阵地的作用,通过开放式多形式办学,形成我县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建立珙县人才开发基金,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拓展培养引进紧缺人才的新途径。三是发展统一协调的人才市场。建立全县统一协调的人才市场机制,完善市场功能,拓展人才服务范围。加强珙县网上人才市场建设,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镇级人才服务站,形成覆盖全县的人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工作寄住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优化对外来人才的服务,推进人才社会化管理。积极推进“531”工程,改革人才工作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到2010年,全县培养选拔500名学术技术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10000名实用性人才。
    第十三章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大力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县、镇乡政府的公共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主要精力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履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基本职能,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面向全社会的调控管理体系;二是全面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理顺条块关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镇乡社会和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推进村和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精力转到搞好社会管理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
    推进县乡财税体制改革。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保障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财政性资金投入。二是根据公共服务职责与提供公共服务财源相对称的原则,合理界定并调整县、镇乡政府的财政职能,加强对镇乡财政的支持,规范县、镇乡政府收支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三是对政府管理的公用事业、医疗、教育收费等价格变动,实行集体审价和听证制度,完善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制度。四是加强税收征管,严防跑冒滴漏。
    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城乡分割的管理模式,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化分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化地区。深化以产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实现城镇社保覆盖全社会,将现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扩大至进城务工和定居的外来人口,并为其建立社会保障帐户。依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制定符合我县产业的政策目录,引导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招商引资。根据县情,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统筹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协调,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使产业布局符合区域的主体功能。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对重点、优先开发区域,要适当扩大土地供给,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优化适度开发区要实行适度的土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理。对控制开发区,要实行严格的用途管理,控制用地功能转换。
    二、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开放实效。要按照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开放领域,编制招商目录,引导外商投资从一般加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贸易业、开发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有企业改造等投资。按照国际惯例,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利用外资方式和合作方式,开展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更加注重火电、建材项目、化工项目和高载能等大型项目招商工作,招商成功一个,发挥效益一片。要特别重视加强与先进地区、发达县市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发挥这些地区的信息窗口作用,树立珙县对外开放的形象,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在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重点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抓住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小城镇的优惠政策,抓住西部大开发实施的优惠政策,积极完善扶持和鼓励政策,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利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监督,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巡场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为龙头,抓好全县的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工作,促进我县民营经济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全县个体工商户达8000户,民营企业250个,注册资本金达5.5亿元,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7亿元。
    第十四章加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必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抓好: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全民的学习,继续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干部的轮训。要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科学发展观在珙县发展中的成功实践。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学习理论与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结合起来,同本地、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要做到持之以恒,注重典型宣传,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尚,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示范引导,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三是开创三大创建活动,巩固市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加大精神文明重点工程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文化工程。依法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大力改善精神文明活动场所条件,为文明健康提供活动基地。“十一五”末,二级中心城市争创省级、市级文明卫生县城,各类“窗口”行业成为设施齐全、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文明示范窗口,规范服务实现全面达标。
    二、民主法制建设
    广泛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一是大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维护良好的建设和投资环境。二是坚持“严打”方针,精心组织好专项斗争,增强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打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严厉打击毒品、盗窃、抢窃犯罪,严禁封建迷信和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不断完善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基层防治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教活动,切实加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切实加强城乡治安交通管理,高度重视防火、防爆,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确保社会的稳定。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大查办大案要案力度,把清除腐败现象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依法打击腐败分子,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廉政建设的整体功能。
    三、政治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建设清明政治,树立清新政风。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观念、职能、作风,深化行政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有效推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二是进一步改进县、镇乡政府工作,建立法制政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和各社会团体的意见,促进民意畅通,推进政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坚持搞好行风评议,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推进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会计委派制度,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对财政性投资和国债投资项目及其他国有资金的监督,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产权交易市场和政府采购的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政权和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化解矛盾和纠纷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完善保障正常运作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推进依法治村、民主管村,全面落实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制度。
    第十五章“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时空布局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上档、节约土地、策划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珙县情况,从全县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出发,统筹全局,着眼未来,通盘考虑,谋划珙县的重点项目。“十一五”规划项目有122个,总投资215.4亿元。主要涉及领域:工业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交通通讯、旅游、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文体)、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环保及地质灾害治理。规划项目要作好上下、左右甚至区域协调衔接,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凝聚各方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四个一批”办法,分年度扎实推进。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确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21世纪开始的第二个中长期规划。全县人民要在中共珙县县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实现“以人为本、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提升城市、跨越发展”思路的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珙县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