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来源:山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监督支持下,2007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和谐山西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快中趋好、协调推进、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一)投资、消费、进出口增幅趋向协调,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60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1200亿元,同口径(不含两权价款)增长3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97.6亿元,增长31.3%。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总额增长74.5%。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制定了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实施了煤炭零增长、焦炭负增长方案。旅游和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继续加快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成果。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103.7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五个突破百亿公斤的丰收年。应急水源工程加紧推进,造林绿化工程进展顺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两区”开发步伐加快,全省可脱贫20万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2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89%,再创历史新高。

  (三)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循环经济开始起步。制定了分行业、分领域的节能具体措施,预计全年能够完成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6%的目标。开展了力度空前的区域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建设了一批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集中供热项目。预计全年二氧化硫削减9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1.26万吨。11个城市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3362天,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经努力争取,我省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筛选确定了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四)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谐山西建设力度加大。预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2%。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六项社会保障标准。新增就业岗位43.8万个。农村全面实现免费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国有重点煤矿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更加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开展了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继续实施人才兴省战略。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成功举办了珠洽会、煤炭博览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预计全年利用外资17.04亿美元(商务部口径12.8亿美元),增长2.6倍。启动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战略,全年改制企业和完成主辅分离企业任务均按目标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

  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隐忧:一是第三产业比重连续下降,不少市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二是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三是落后产能比重仍然较大,每年因淘汰落后产能将影响GDP在2个百分点左右。四是农村和社会保障领域欠账较多,解决好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五是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较快,预计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突破控制目标1.6个百分点。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主要任务

  2008年,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九届三次全会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坚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加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削减4.5%,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3.6%;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6%,研发投入占全省GDP比例达到1%以上。

  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增长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再解决20万人的温饱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提高财政补助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价格涨幅得到合理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力争控制在4.7%以内。

  (一)以“两防”为首要任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点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要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加强对新上项目的规划引导,严格执行“八个必要”的开工条件。依法依规行政,严格执行省政府批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图等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强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审慎出台调价项目,重视舆论引导。进一步优化煤电油运供给结构。

  (二)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服务业。各地要把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加强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生产、生活和为农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业。加快实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特别要重视发展农村新型物流业。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培育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推进五台山和平遥古城整治工程,确保五台山“申遗”成功。抓住奥运机遇,促进“赛在北京,游在山西”。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优化升级。加快制定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重点支持大同、阳泉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尽快启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煤炭工业继续实施“三大战役”,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全力推进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冶金工业继续重点推进不锈钢、特种钢、铝镁合金等生产和深加工,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和技术改造。电力工业要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瓦斯发电、水电、风电等项目建设。焦化产业要突出产能控制、化产回收和污染治理三大重点。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粗苯及煤焦油深加工、煤制油等项目。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整机产品、成套产品和系列产品。材料工业鼓励发展新型水泥和墙体材料,大力发展钕铁硼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等优势产品。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两区”开发步伐。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着力推进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扶持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强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村建设,抓好“四化四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大扶贫和“两区”开发力度,完善“两区”项目的考核评价机制,力争多数“两区”项目能够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

  (五)狠抓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新山西。强化对六大工业行业和200个高耗能企业的节能监管,推广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重点治理11个中心城市、高速公路、十大景区、汾河干流沿线的污染防治。继续推进CDM(清洁发展机制)工作。抓紧编制出台全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身边增绿”等六大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推进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工程建设。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抓紧制定《山西省2008-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健全统筹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进城市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市场化。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评估制度,扩大代建制项目范围,建立重大项目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两区”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机制。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调整出口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对外投资合作。利用好煤博会等平台,更积极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视省际经贸合作,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在“服务京津、紧贴周边、联合中部、辐射沿海”方面做文章。

  (七)狠抓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扩大财政性科研经费支出规模,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加紧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政策和导向目录。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五个方面,加大政策引导和投入力度。

  (八)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全省基础设施。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太原实现率先发展,重点推进大同、阳泉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研究编制重点城市城际轻轨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应急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加强高速公路、沿黄干线公路和扶贫公路建设。加快石太高速客运和太中银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南同蒲、运三线、邯长线铁路改造,及早动工中南部铁路出海大通道。确保太原机场改扩建工程上半年全面竣工,启动五台山、吕梁等支线机场建设。加快100万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及省内22万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建设。

  (九)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认真抓好“五大惠民工程”。教育均衡工程。重点是利用好国债等各类资金,加快贫困县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改造、普通高中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职业中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等;继续加大对高校直接投资力度。就业创业工程。支持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医疗健康工程。加强321个国债项目建设;推动县乡村医疗机构实现达标,重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工程。在全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并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筹资水平;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重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住房安居工程。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建立廉租房制度;继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有效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此外,加快推进山西大剧院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支持。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构建工作。争取国家早日核准太钢500万吨特种钢、兴县资源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引黄北干等项目。继续争取国家提高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补助标准。继续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力争达到40亿元。

  三、省级政府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安排建议

  (一)2008年各类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计划安排建议

  总规模拟安排25.85亿元,其中:公路基金7亿元;引黄专项资金8.2亿元;水利基金1.8亿元;电力基金8.85亿元。

  (二)2008年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建议

  2008年省本级可安排资金规模共93亿元,除预留省长基金、军矿基金等8.88亿元外,2008年安排可持续发展基金为84.12亿元。除安排2.72亿元项目前期准备资金外,按照5∶3∶2的比例,安排81.4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转型转产和解决社会事业问题。

  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41.2亿元。其中,生态保护21.7亿元,环境治理8亿元,节能和淘汰落后7.5亿元,循环经济4亿元。

  转型转产和重点接替产业24亿元。其中,重要基础设施0.8亿元,传统产业提升6亿元,新兴产业发展9.2亿元,服务业8亿元。

  社会事业16.2亿元。其中,分离企业办社会8.1亿元,教育2.3亿元,卫生1.5亿元,其它社会事业4.3亿元。

  (三)财政预算内资金安排建议

  2008年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4.2亿元,用于太原武宿等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突发事件、重大灾害应急处置,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所涉及费用、省城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等。

  各位代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加快转型、崛起、跨越的艰巨任务。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监督支持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