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贵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年1月18日在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林树森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难得机遇,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实施“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效益大幅度提高。预计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左右,五年年均增长11.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56.8亿元和284.9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74倍和2.63倍。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40亿元,是前五年的2.3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02年的2.47倍和2.22倍。

  (二)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逐步解决,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全面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有常年生活困难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和扶贫的新格局。提前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84.91%。“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五年累计达到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面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制度基本建立。农民工工资拖欠和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目标。全面启动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省级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价上涨、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带来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78.4元和2300元以上,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6%以上。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是2002年的4.54倍,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数量均翻了一番以上。

  (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建成了玉屏至凯里、扎佐至南白、清镇至镇宁等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7公里,新增62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五年新增近7.6万公里。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开工建设,其中,贵阳至都匀段是我省第一个采用招投标方式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渝怀铁路贵州段建成通车,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有望尽快开工。贵阳龙洞堡机场升级为4E级,建成和改造了4个支线机场。内河航运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我们坚持把水利设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切实加大了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烟水配套工程、“三小”工程、“滋黔”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和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等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的步伐。五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3亿元,是建国以来前53年总和的1.2倍。解决了农村556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1亩提高到0.46亩。

  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五年新增1407万千瓦,是1927年我省首次发电以来前75年装机总和的2.35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电、通电话,累计建成沼气池88万口,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7∶42.5∶41.8,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3.7和3.2个百分点。我们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1170万吨,创历史新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3%,比2002年提高6个百分点;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的步伐,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我们坚持把培育和壮大重点产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工业结构呈现出新的格局。以电力和煤炭为重点的能源工业成长为第一支柱产业。烟草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五年累计实现税收281.5亿元,是前五年的1.92倍。以茅台酒为龙头的白酒行业快速发展,茅台酒经济效益居全国白酒行业之首。铝、磷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装备制造业和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显著。旅游业迅速发展,五年累计接待旅游者1.75亿人次,比前五年增长72%;实现旅游总收入1432亿元,是前五年的4.23倍。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优势进一步显现。我们坚持把保住青山绿水作为立省之本,扎实推进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林业投资近100亿元,营造林1845.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4.9%提高到39.93%。荔波县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有新突破,55个县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占全国试点县的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46平方公里。切实加大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力度,2007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7.3%和39.4%,比2002年提高34.9和28.5个百分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7%。循环经济建设稳步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矿产资源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建筑节能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自然灾害防治成效显著。

  (六)重点领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应改制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5.5%,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联合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一批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任务,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和困难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五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部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以“三改革一化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国首批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粮食流通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稳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展顺利。财政预算刚性得到强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价格关系进一步理顺,煤炭价格全面放开,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基本实现同网同价,“西电东送”电价进一步提高,开征了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使用权出让金,加强了对涉农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教育收费的监管。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基本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完成,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有序展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和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毕节、安顺试验区改革工作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完成进出口总额76.21亿美元,是前五年的2.4倍;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1154.5亿元和4.23亿美元,年均增长49.8%和25.3%;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协作更加紧密。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42%和11%,比2002年提高16.4和2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37万人,比2002年增长85%。贵州大学进入“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实现了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我省“零”的突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启动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落户我省;累计专利授权量占全省历年来授权总量的5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成功防止了“非典”疫情发生,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展开,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不断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明显提高;重大传染病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人均预期寿命由67.48岁提高到68.62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0.75‰下降到6.68‰,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省进入低生育水平。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贵州省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组建了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打造了《多彩贵州风》等一批文化精品;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整脏治乱”等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人事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体育事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人防、参事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作为做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深入贯彻依法治省基本方略,认真抓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草案47件,制定政府规章33件,依法废止和修改了部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展了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工作;“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政府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大审计、监察力度,认真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2007年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4%和2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400亿元,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1%;进出口总额增长29.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左右。“十件实事”顺利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们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和完善发展思路的五年。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作出“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指示后,围绕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体会:第一,必须探索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跨越之路。发展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出发,我们既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更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积极探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第二,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历史性跨越是发展阶段的跨越。当前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切实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大力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镇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才能够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这个现代化进程的最新阶段,实现历史性跨越。第三,必须把提高人民的幸福水平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上,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片面的增长指标。第四,必须正确把握历史性跨越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历史性跨越首先是重点领域的跨越。要选择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和事关全局的关键环节,朝着全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去努力,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跨越。第五,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动力。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在深入研究省情、正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负责,大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绝不能畏首畏尾、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以上五条,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长期坚持。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形势严峻,有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任务繁重,生态建设、资源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的压力很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政府职能和政府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仍然存在,有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还很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实现历史性跨越承前启后、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坚持抢抓机遇、好字优先、能快则快,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明显加强,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和谐安定,基层民主健全,法治秩序良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谐贵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三农”工作是现阶段我省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这就取决于农产品能否顺利流通;同样,提高我省工商企业的竞争力,当务之急也是尽快改善商品流通条件。流通的基础还是交通。因此,打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形成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确保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建成通车,力争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力争全面开工建设我省境内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高速公路路段和目前我省规划的省内高速公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骨架公路网规划,使所有县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0公里。加快公路路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积极推进我省连接重庆、昆明、成都等周边省区市中心城市的快速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民用航空网络。继续加强内河航运建设。

  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是当前做好我省“三农”工作的根本。要统筹考虑农村饮水和农业灌溉,统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切实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烟水配套工程、“三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实施一批“滋黔”工程项目,完成小(1)型及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治理,充分发挥电站水库在解决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用水中的作用。大力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使之为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作出贡献。确保2009年以前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亩,2012年以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草地养羊、养牛,积极发展家禽和特色养殖,进一步巩固生猪生产,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烤烟、油菜、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生产质量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保障,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发整理耕地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50万亩;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切实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按照“捆绑使用、样板先行、先易后难、滚动发展”的原则,改进支农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绝不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的终结。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继续落实好现有各项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坚持围绕农业产业化办工业、围绕旅游业办工业,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旅游商品、民族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使之逐步成长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积极支持能源工业加快发展,统筹安排现有电源项目建设,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切实加强输电通道建设,为培育省内电力市场和拓展省外电力市场提供有力支撑。对于以铝、磷、煤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要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我省军工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装备工业;以国际合作研制4座级通用飞机为突破口,重点发展30座级通用飞机,启动建设贵州区域通用航空网络;有重点地在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烟酒工业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近期有利于财政和农民增收的“短平快”产业。要坚持科技兴烟,加快实施贵阳烟厂异地技改工程,切实提高卷烟工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加强卷烟品牌和销售网络建设,扩大高档卷烟比重和我省卷烟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加大白酒行业整合力度,加快国酒茅台发展,振兴传统品牌,培育新的名优品牌,打造“贵州白酒”整体品牌,扩大生产规模。

  发展旅游业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按照“分时、分级、分档”和“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的要求,打造一批设施完备、特色突出、内容丰富、安全宜人的景区景点,切实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以突出原生态的自然和文化为原则,高起点做好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城镇开发建设规划。加快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景区景点进入条件,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民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加强旅游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将旅游业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发展的轨道。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开展“满意在贵州”专项行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旅游招商、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完善商品流通网络,活跃城乡市场,扩大内需总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需求,认真落实全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继续抓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采取综合措施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着力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力度。

  (三)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切实增强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力争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充分考虑道路交通网络、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容量等要素,加快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和贵阳等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把城市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尽快形成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的城市道路网络,着力提高大中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大对城市绿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把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杜绝房地产开发中的圈地行为。努力将贵阳市建成带动全省的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一批中等城市。以县城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市。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规模等级适当、职能类型丰富、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的城镇体系。

  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围绕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培训质量;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和失地农民安置。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加快工业化步伐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促进产业中心向城市集聚的政策导向。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在抓好55个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遏制石漠化扩张的趋势。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营造林1500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土保持。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环境执法,切实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真正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实施“521”节能降耗工程,鼓励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设备和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确保单位生产总值物耗能耗稳定下降。加快电力、煤炭、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废物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支持循环经济试点,继续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特别要抓好资源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蔚成风气。

  (五)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和谐贵州”。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着力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失地农民的就业困难。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市低收入者收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各项规定,加大转移支付统筹力度,努力缩小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抓好新移民政策的落实。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到2010年,将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积极解决农村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安全发展,强化以煤矿和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贵州”创建活动,强化禁毒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公安司法队伍正规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激发全省人民对家乡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营造共同关心贵州前途、共同维护贵州形象、共同推动贵州发展、共同建设贵州文明的浓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贵州省博物馆新馆等重点项目,力争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完成县以上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农民文化家园工程,努力解决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健康发展,切实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在各市(州、地)中心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切实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民族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工作,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大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乡乡有公立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基本完成县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改造和配置任务;确保各市、区原则上每3万居民或每个街道办事处(镇)所辖范围内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省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机制,积极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深化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计划外生育;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扎实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体系,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开发山地户外体育运动。办好2011年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国有困难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强化财政预算刚性,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以事关民生的价格为重点,完善价格监管和调控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及环保收费改革,逐步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扎实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垄断行业、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

  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必须打破低水平的省内循环,切实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完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的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坚持把招商与选商结合起来,重点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符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企业,坚决避免引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开放口岸建设,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协作。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

  (八)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各级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切实加强审计、监察等政府内部监督。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和公用部门办事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工作,推进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继续做好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参事等各方面的工作。

  大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抓好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依法治省方略。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决策评估、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坚持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在加强社会管理上,用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坚持简政放权、分级负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基层政府,充分保护和调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既要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安居乐业的突出问题,又要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坚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深入调查研究,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根据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

  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健全督查制度、投诉制度、考核制度和报告制度,严格实行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三、2008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1)生产总值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7)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32%,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流通条件。建设通乡油路2000公里、通村公路10000公里,新增88个乡通沥青或水泥路、1000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开工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贵阳至水口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贵阳绕城公路西南段等项目建成通车。启动全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修编工作。建成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加快贵阳铁路南编组站等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二是加强水利建设。解决农村2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9万亩。启动150座病险水库治理工作。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是抓好“三农”工作。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抓好16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连片开发”和63个产业化扶贫乡镇的工作,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减少农村低收入人口50万人,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农村沼气池20万口。四是壮大重点产业。继续抓好20个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示范项目,新增安排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烤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进一步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油菜、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优势产业。抓好茅台酒扩能改造等重点产业项目的实施,组织成立通用飞机工业公司。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启动重点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工作。五是加快城市发展。做好主要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建设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存量使用潜力,加大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回收力度。积极推进有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六是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加强物价监管,努力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6.5万人、231万人、134万人、110.3万人和90万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对所有县城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七是保护生态环境。完成260万亩营造林任务,启动实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0平方公里。依法取缔饮用水源地污染源,全面启动乌江、赤水河、清水江等流域污染整治。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八是推进改革开放。基本完成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任务,稳妥抓好国有困难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扎实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完善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全面实行重要矿种和大型矿山招标拍卖挂牌制度。认真做好毕节、安顺试验区成立20周年有关工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引进一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九是发展社会事业。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项目学校300所。进一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100个乡镇卫生院和10个县医院,全面完成国家新增免疫规划目标任务。新建、改扩建30个县计生服务站和50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建成国家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抓好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新建15000座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4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十是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严把各项安全生产行政准入关,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大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贵州”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对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意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为加快富民兴黔步伐、进一步开创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