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纲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及省、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而编制,是推进太原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提出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规划,是太原高新区“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回顾和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太原高新区走出了一条理念引路、战略定位、举措跟进、全面创新的科学发展道路。经过五年特别是近四年的跨越发展,一年一大步,四年四大步,园区综合功能得到全面增强,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并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势头迈入了“十一五”发展新时期。
一、“十五”主要成就
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为标志,高新区的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以113项事权的落实和政务创新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标志,高效快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以世界五百强企业和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入驻及专业园区的建设为标志,项目聚集度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领航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以主次干道路网快速拓展,园区建设大踏步跨过南中环街为标志,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新园区建设全面展开;
以孵化器建设和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实施为标志,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和“百名研究生集聚”工程全面启动为标志,吸引高端人才的系列举措得到全面实施,人才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以高新公园、诚信广场、数码港广场的建设为标志,着力打造美化亮化的高新区,园区人居环境得到充分改善;
以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深化为标志,和谐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发展后劲和活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区科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利税总额分别翻了两番多,分别从2000年的76.7亿元、70亿元、25亿元和8.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80亿元、420亿元、158亿元和4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40%。
五年间,太原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位次大幅前移。
——园区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期间累计新开发土地面积2.13平方公里,是“九五”期末累计开发面积的1.6倍;新增建设投资38.7亿元,新增竣工建筑面积94.8万平方米,分别为“九五”期末的3.3倍和2.1倍;建成南中环街、总部大街、晋阳南街、长治路、科技街等园区规划道路,铺设供热、供水、排水等各类管网27公里,供热能力达到110.5MW,新建公共绿地面积9.8万平方米,园区绿化覆盖率达35%。
园区建设大踏步跨过南中环街,总部大街两旁已经有数十家企业开工建设,电子装备和信息产业园已经建成,E—制造园、新材料园等专业园区已见雏形。目前,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生产、生活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备。
——产业发展更具特色,产业集群度日趋提高。“十五”期间,以电子装备与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园、E—制造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为载体,聚集了1780家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76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0%。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一系列自主创新举措的实施和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十五”期间全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R&D经费支出累计达到16.3亿元,产业智能密集度明显提高,目前高新区已成为全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十五”期间,太原高新区共创建各类孵化器及科技园24个,总孵化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其中山西省创业中心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农科院科技园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科技园。特别是山西省信息化示范基地——数码港,目前已吸引31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中心入驻。在全国53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率先出台了《太原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办法(试行)》,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实行大力度、宽范围的鼓励支持。
“十五”期末,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1.1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的12.5%,其中R&D人员达到6500人。拥有自主创新项目435个,其中原始创新项目52个,集成创新项目374个(包括合作创新项目113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9个。
——人才引进与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政策环境,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十五”期末,全区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位的达87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达164人,归国留学创业人员达155人,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在站博士后12名,是目前山西省在站人数最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从业人员87890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31679人,中高级职称人员1.5万人。
——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区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努力建设服务型管委会。本着精简、高效、服务的宗旨,管委会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缩短审批时间,创新审批方式,大力推行了“并联审批”制度和“零费区”管理。全区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行阳光政务,成立了信用促进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投资环境监督委员会,努力营造依法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高新区政务大厅被太原市委、市政府授予“五星级政务服务大厅”称号,“十五”期间园区的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撑服务体系日臻健全,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工行、农行、建行、交行、保险等都已入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国税、地税、工商、土地、质监、规划设有分局,海关整体入驻高新区,公安分局挂牌成立。此外,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已建立。企业不出高新区就可享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党建工作为园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十五”以来,全区党建工作积极创新思路,狠抓了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园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通过“建、联、挂、靠”方式,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共组建基层党组织48个,党员人数达到518人。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初步建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工会、团工委和妇工委基层组织网络逐步完善。全区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85个,团组织23个。培育树立了9个区级精神文明创建典型单位,完成了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试点工作。高新区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级文明单位。创建企业家合唱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活跃了园区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区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的要求来看,还面临着一些矛盾与问题。
——发展空间严重受限。1992年国务院批准我区的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但在规划范围内,原有的中央、省、市等单位以及农村村舍、村办企业已占用4平方公里,实际可用于开发的面积仅为4平方公里。目前实际已开发3.43平方公里,剩余的开发面积不足0.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和产业集聚功能的发挥。
——产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企业1780家,但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与先进高新区相比仍然较小。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尽管增速较快,但规模仍待提高。
——产业规模较小,产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IT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生物医药等为主要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但仍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旗舰企业少、国家级名牌产品少、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等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专利较少,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十一五”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国际合作的进一步拓展、深化,为高新区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也为中西部地区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的胜利召开,确立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若干配套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推进“二次创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强调“继续完善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高新区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用更大的精力发展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全力支持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战略,山西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新区进一步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太原市也提出高新区要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先导区。
中央、省、市全新的发展战略,赋予了高新区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太原高新区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从太原高新区来看,经过十四年的发展,在经济规模、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太原高新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国家、省、市对高新区发展更加重视的同时,也对我区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力加大。
2、全国其它国家级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我们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
3、体制机制及外部环境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影响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强抓机遇,迎接挑战,立足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发展,丰富发展内涵,提升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高新区的作用与功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尽快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作用,努力把太原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先导区,成为省、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国内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本土化、企业自主创新、城乡协调发展五个方面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先导区。
二、主要目标
以特色产业——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为依托,进入全国一流开发区行列;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科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利税、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
太原高新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辐射、带动、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显著增强;
8平方公里园区全面建成,成为太原市南部科技新城;高起点、高标准完成30平方公里新规划园区的总体规划,并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面展开,完成10平方公里的开发任务;
建成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火炬创新创业园、国家级软件园,孵化、产业化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山西省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三大基地基本建成,功能与作用得到全面发挥;IT、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与高效节能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投资40—60亿元,建设孵化器100—120万平方米,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20%,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超过20%,自主创新项目翻一番。
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部资金300—360亿元,引进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50—60家,投资额达60—80亿元,引进国内外研发中心50家,有4—5家自主创新的企业进入国内同行业100强,10—15家自主创新的企业进入省内100强,形成20家销售额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绿地率达到30%,园林景观道路绿化率40%,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人。
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全面推进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建设和谐园区。
第三章实施“1333”工程构筑特色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着力实施“1333”工程,即推进一个创新、扶持三大产业、建设三个基地、树立三个品牌园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把握一个中心——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为纽带、以专业园区与孵化器为支撑平台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形成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企业集群和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项目集群,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自主创新项目,抓好“十一五”期间实施的435个自主创新项目;积极建立完善包括政府基金、风险投资、担保基金等多层次、网络化的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贯彻实施《太原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办法》,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十一五”期间,高新区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的增长速度以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促进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和规模化,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产值260—280亿元。
二、扶持三大产业
结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我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是:IT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环保与高效节能产业。
(一)IT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制造、在线自动测试技术及系统开发、智能式低压电器制造、新型仪表元器件及材料制造、变频变压设备制造、电子仪表制造、汽车电子产品制造、新型频率器件制造、软件开发生产、光电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制造、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制造、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卫星通信系统设备制造等项目。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装备与信息产业研究所和企业,建立实验室、工程中心或研发中心,为山西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建设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力争在“十一五”期末IT产业项目达到800家,实现产值210—250亿元。
(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重点引进煤基合成油、煤焦油、活性炭、碳纤维、煤层气、天然气等煤炭深加工研发项目。大力引进与发展LED发光材料、钕铁硼材料、磁性油漆、纳米材料、耐火材料、高岭土、高性能陶瓷、纤维材料等金属与非金属新材料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产值300—350亿元。
(三)环保与高效节能产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吸引投资15—20亿元,重点支持燃煤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污水净化与回用等工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节水灌溉新技术设备制造等项目。培育一批生产消烟除尘成套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及测试仪器、空气净化设备、消毒设备、净水剂、绿色包装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产值80—100亿元。
三、建设三大基地
(一)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以电子装备与信息产业园为载体,以数码港为龙头,整合高新区各种资源,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安排土地200亩,吸引投资30—50亿元,聚集一批高水平的IT产业化项目,“十一五”期间建设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围绕培育三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大力培植出口产品。重点扶持不锈钢薄板、电子装备产品、光电产品、磁性材料等产品。安排土地200亩,投入10—20亿元,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实现出口企业规模化。“十一五”期末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三)建设山西省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
安排土地600亩土地,吸引投资60—80亿元,建设煤变油、煤层气、煤焦油加工、碳材料等研究中心,整合全省煤化工研发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在煤化工方面先进技术、项目、人才和资金。力争在煤基合成油研究、煤焦油研究、活性炭研究、碳纤维研究、煤层气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未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
四、创建三个品牌园区
(一)建设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进一步完善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基础平台建设。安排土地200亩,投入8—10亿元,吸引投资15—20亿元,建设留学生创业孵化器,使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面积由目前的15万平方米增加至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由现在的86家增加至200家,力争在2007年前建设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争取“十一五”期间再吸引300名留学生来园区创业,创办留学生企业150家。
(二)建设国家级火炬创新创业园
规划2平方公里土地,投入8—10亿元,吸引投资20—30亿元建设火炬创新创业园,聚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各类专业孵化器,形成高新区创新创业核心区,扩散技术成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十一五”期末建设成为国家级火炬创新创业园。
(三)建设国家级软件园
以数码港和软件大厦为载体,整合区内软件开发的各种资源,投入2亿元建设综合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软件开发试验平台、软件测试平台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在“十一五”期末建设成为国家级软件园,在孵和毕业软件企业数达到600家,产值达45—60亿元。
五、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注重从离散式抓项目向系统化抓产业链转变,按照“旗舰企业——重点项目——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产业全面振兴”的发展模式,以扶持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构筑产业带、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群、提升产业质,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以专业园区、基地为载体,以IT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环保与高效节能产业为主导的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第四章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扩大网络,提升功能,完善机制”的原则,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一、集约利用好高新区剩余土地
高标准全面完成8平方公里园区内剩余土地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坚持集约式开发的原则,优先保证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项目用地,优先保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产出效率高、带动辐射力强的企业和项目用地。要对已开发的土地进行排查清理,对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好、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和项目逐步清理出区。
二、积极落实新规划土地,着手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尽快落实30平方公里的新规划发展区域。
全力抓好开发建设新区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新区。按照建设山西省发展环境最佳、配套设施最优、功能最齐全、服务最周到的创新创业园为目标,科学、合理做好园区规划。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分块集聚、资源共享。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市场化原则,高标准建设生态园区,“十一五”期末,3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完成10平方公里的开发任务。
三、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省、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采用合资、合作、BOT等市场融资方式,全面完成8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水、电、气、暖、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发任务,建成晋阳街、总部大街西段、中心南街、火炬街、东干渠路、工西三路、晋阳南二街等南部新区主次干道。重点建设110KV变电站、5#—8#供电开闭所、2#锅炉房、50座换热站。
四、加强环境治理
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并基本满足环境容量的要求;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进园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各项指标率先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
进一步扩大园区集中供热的范围,根据太原市集中供热规划,改造高新区集中供热锅炉房,逐步取消周边小锅炉,实现增容减排;对城中村有步骤、分阶段调整燃料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中水的利用率和利用范围,节约用水;引导生产型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一支作风正派,业务精通,工作高效的高素质环保管理队伍。
五、加强园区绿化美化
加大绿化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用于园区绿化建设和管理。根据高新区的自然环境和园区发展的特点,形成以长治路、平阳路、滨河东路、南中环街、晋阳街、总部大街及火炬街为,“三路四街”为轴线的园区景观,建立合理、有序、美观的绿色空间体系。
建成区以增绿为重点,全面推进点、线、面、网的绿化建设。针对绿化用地相对不足的状况,着重因地制宜开展小块绿地建设。新园区以景观为重点,突出工业园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大面积增加绿地总量,提高园区生态和景观水平。把我区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科技园区。
第五章坚持科技创新快速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主体明确、机制灵活、条件完备、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全面推进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组建行业性研发中心,加大科研中试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各支柱产业中,选择技术关联性强和产业带动性好的项目和产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逐步形成该领域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技术集成。重点建设好不锈钢综合研发中心、电力综合自动化技术中心、微软技术中心、激光技术研究中心和煤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等。
三、加强环境与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变单一的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转向科技创新和服务领域,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现有技术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数码港公共技术平台、高新区软件开发与测试平台、环境试验实验平台等一批科技基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技术市场,新建火炬创新创业园、软件大厦、火炬大厦、高新国际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增加孵化功能,缩短企业在孵时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实关于技术、人才要素参与收益和分配的相关政策。
第六章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园区跨越式发展
紧跟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开放步伐,强抓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进一步在发展理念、合作方式等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自主创新实现新发展,以扩大开放促进大跨越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培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勇于竞争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注重人才、资金、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和合作,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强化“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意识,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的观念。
二、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环境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发展后劲。投资环境是外来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由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全面优化人居环境转变,由注重出台优惠政策向全面优化市场环境转变,由侧重维护治安秩序向全面优化法制环境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改进工作向全面优化社会环境转变,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一个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抓紧整治和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务大厅的管理创新,清理、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方式和程序,变分散审批为集中审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前置审批为后置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减少审批时间;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规范各种管理费收费标准和办法,按照“收费从低”原则,努力降低企业营商成本;进一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严格执行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用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三、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紧紧围绕IT、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与高效节能三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抓好煤化工研发技术、人才和管理的引进;着力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通过采取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市场化方式,多管齐下,主动出击,全力跟进,卓有成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对重大招商项目的跟踪、协调和督办,做好后续服务。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做好“引进来”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高起点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为平台,提升高新区出口创汇能力,以境内外的中介组织及自设的办事机构为桥梁,充分发挥企业、政府、中介组织的全力作用,培植一批外向型企业;在对外合作上,管委会在政策、平台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市场;建立绿色通关通道,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建立通关“绿色通道”制度,实施“便利通关模式”,对园区内的企业给予预归类、预审价、联网报关、网上支付、无纸通关、加急通关、快速通关通道、担保验放、上门验放等通关便利。
第七章做好各项功能配套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一、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在产业、行业间的合理分布和流动。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以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为着力点,积极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科研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太原高新区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开展系列高端人才培训,健全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战略框架。按照机制健全、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服务规范、统一开放、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努力打造具有鲜明高科技特色的人才交流平台。
二、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支撑服务体系
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诚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包括科技金融、风险投资、产权交易、担保、租赁、咨询、评估、知识产权、法律、会计、审计、贸易等内容的园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积极推动建立包括政府基金、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信贷资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以建设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中介信用和个人信用为载体,以企业信用为重点,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信用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信用征集、评价、共享以及信用管理、信用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信用服务体系。建立支持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的机制与政策。营造区内企业间交流合作的氛围,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资金、人才、产品、技术等的循环与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完善产业链。
三、建立健全现代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平安园区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建立健全园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秩序,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健全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处置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方案,完善重点情况及时报告制度。
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园区
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加大对新建社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投入力度。力争在2008年完成小马、殷家堡两社区的“城中村”改造。大力加强殷家堡、小马两社区居民转岗技能培训。扩大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两社区居民就业,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两社区居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妥善解决好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居民收持续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卫生、民政、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力度,搞好计生服务,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场所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继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宗旨,打造效能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机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加快建设山西省科技产业化创新联盟,要在山西省开发区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太原高新区为龙头,组建山西省科技产业化创新联盟,在体制、机制、产业布局、优惠政策等方面统筹安排,整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实现产业集聚,建立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协调和协作机制,防止恶性竞争,浪费资源。
六、继续推进审批制度和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为目标,改变投资项目单一的政府审批制度,实行“新三制”,即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改变过去科技计划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
七、加强党建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园区党建工作要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加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力度,建设文明园区,打造文化强区,努力构建和谐园区,为全区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本《纲要》将成为太原高新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由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实施。为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创新规划体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切实把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