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太原市娄烦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娄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娄烦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纲要》主要确定全县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阐明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提出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规划,是政府覆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五”初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九五”时期经济持续低迷所带来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全县经济处于十分艰难的困境之中。2001年以来,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下,县委、县政府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及前进中新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工业强县、产业富县”等一系列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依法治县、科教兴县、产业富县、党建强县”的治县方略。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趋旺、价格不断攀升的历史机遇,积极创优环境,扩大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逐步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的目标。
    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亿元,比2000年的2.2亿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15.78%(按可比价计算),为“十五”规划目标4亿元的2.1倍;人均生产总值7112元,比“九五”期末2000年的1996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14%(按可比价计算);财政总收入达到2.63亿元,比2000年的0.18亿元增长13.2倍,年均增长70%,为“十五”规划目标0.33亿元的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8元,比2000年的817元增长93%,年均增长14.1%,为“十五”规划目标1550元的102%。五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5.68亿元,比“九五”累计投资增长1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亿元,比2000年的0.65亿元增长54.6%,年均增长9.1%,为“十五”规划目标0.92亿元的11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也达到14.2亿元,是2000年3.2亿元的4倍多。乡镇企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75%,是2000年的9倍。在全省35个贫困县中人均GDP和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第18位升至2005年的第3位。在太原十个县区中,十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位次持续前移,特别是财政收入,不仅四年翻了三番半,速度在全市位居前列,而且绝对额由全市第十位升至第八位。
    ㈡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创了新局面。“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四荒”治理和民营林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黑山岔煤矿、马家岩煤矿等5家国有企业成功改制,改制后的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工作顺利完成。在审批制度改革中,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7项,同时组建了县政务大厅和集中收费大厅,形成了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成立了企业代办中心,增强了服务功能,简化了办事程序,使投资、服务、创业三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来我县投资创业的客商越来越多。
    ㈢工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环保治理力度得到加强。按照“改制救活一批、引进发展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思路,根据娄烦资源分布和流域走向,划分了四大工业小区,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关小上大,形成了以原煤、矿粉、焦炭、生铁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2005年,四大产品纳税占到财政总收入的90.4%,比2000年增加了5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51个,比2000年增长4倍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9亿元,比2000年增长15.3倍,年均增长74.8%。2005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4户,其中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5户,2000万元的1户。同时,工业的档次也得到较大的提升,选矿企业过去生产能力基本都是年产3万吨以下,现在都提升到10万吨以上,而且品位都达到65%左右。煤矿由3万吨左右的规模提升到现在最低9万吨的规模,采掘工艺也得到较大的进步,回采率大大提高。
    县铁矿、马家岩煤矿、黑山岔煤矿等5户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如黑山岔改制后,不到两年就投入技改资金近2000万元,企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上缴税金逐年提升。企业债务全部接收,职工待遇得到落实和改善。马家岩煤矿、开元公司和联泰铁厂改制后,分别投入技改资金1000万、6000万元、8000万元,企业技术含量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也得到明显提升。
    在积极引资的同时,不忘扶持本地企业的发展,择优选择扶持对象,给予政策优惠,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形成外资与本地企业相结合,两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本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去年有9户本县企业纳税超过500万元。
    在环境保护方面,突出治理了三类污水,关停取缔了境内各主要河流1000米以内的污染企业,40多家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被断电关停。彻底取缔了12家选矿厂,取缔拆除土焦炉900多孔,其它土小企业20多家。严格控制污染企业上马,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环境污染初步得到遏制,娄烦恢复了天蓝水清的优美环境,汾河水体水质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省城水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几年的实践表明,抓环保工作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还会促进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在安全生产方面,坚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食品、卫生、交通,特别是煤矿安全加强了监控,扩大了监督,提升了技术,有效地保障了全县生产安全。
    ㈣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县,生态建设成效突出。五年来,累计投入1亿多元,新增林地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完成退耕还林28.2万亩,每年可得到国家补助1938万元,既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成为了一项旱涝保收的民心工程。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实施了个户退耕、大户还林的新模式,建成了库区东山综合治理、县城南北山绿化等一批优质精品工程。完成库周绿化2273亩,极大地改善了汾河水库周边生态环境。投资400余万元,完成县城南北两山绿化2300亩,两山绿化初见成效,水土流失大大减少。投资1800余万元,对涧河县城段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打坝5100米,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7.6平方米。完成四旁植树430.4万株,完成干线公路绿化162公里。完成基本农田治理19.7万亩,建设淤地坝46座,每年减少入库泥沙260多吨。通过一系列建设,娄烦生态环境大为好转。
    ㈤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收基础进一步巩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积极申请质量认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信任度,引入农民经纪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先后引进太原双合成公司、山西青玉集团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扶持兴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以有机绿色蔬菜和优质土豆为主的四个万亩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初步培育了富有潜力的特色产品,其中土豆、葵花、胡萝卜、红芸豆连续获得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受到市场的青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倡导围栏放牧和舍饲圈养。投资110万元,完成6个中心兽医站建设。完成人工种草1万亩,青贮窖建设0.5万平方米。全县重点养殖户达到860户,其中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180户。獭兔、绒山羊养殖等新发展的畜牧产业成为新的亮点,畜牧业产值迅猛提升。
    在扶贫移民方面,大力实施了“富人进城,穷人下山”的移民工程。2004年,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决定投资2.4亿元,分三年彻底解决库区问题。目前,库区移民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2007年底将全部完工。与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有51个村、4986人迁出了大山,并配套实施了沼气、养殖等项目,解决了移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劳务输出方面,加强了对用工市场的监管,与用工企业广泛联系,注重劳务输出培训,不断拓宽用工渠道。每年输出1.5万余人,劳务收入每年达到7千多万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石峡沟大桥续建工程,解决了汾河水库两岸人民40多年通车困难的问题。投资近2000万元,解决了40个村4.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投资2500余万元,使全县14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㈥城镇建设取得了新成就。针对县城规模小、人口少、基础差、面貌旧的问题,提出了县城南移、东进、北改、西扩战略。县城南区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500万元的道路管网工程全面开工。投资3700万元的集中供热工程已开始供热。投资2000万元,启动了一馆三中心建设。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金茂住宅小区和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鸿业住宅小区已完成了基础工程和部分主体工程。启动了宾馆建设工程、商贸中心及办公区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近9000万元。南区目前开工建设的工程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总投资需4亿元,年底即可全部完工。县城东区建设工程也已动工,共计建设48幢住宅楼,首期33幢预计今年即可入住。道路、学校、卫生院等配套工程今年也可全面完工,预计总投资近4亿元,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可将有能力进县城居住的库区群众全部集中安置。县城北部旧城改造正在进行图纸设计和工程预算。与此同时,投资1800万建设了涧河公园,投资400万元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的改造,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县城供水二期工程,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污水厂的改造。整个县城面貌初步好转,服务功能得到提高。
    ㈦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五年来,我们坚持一保吃饭、二保弱势群体的原则,把财政支出重点逐年向社会保障方面转移。
    一是实施了两个低保。全县纳入城镇低保4838人,在全市比例最高。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共确定2985户、3503人,发放保障金87.5万元。二是实施了两个养老保险。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100%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并逐步将全县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系统。三是实施了两个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1.1%,特别是大病救助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实施了职工医疗保险,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实施了两个就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478人,安置下岗人员和“4050”人员1000余人。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努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五是实施了两个救助工程。每年发放救灾款50多万元、粮20多万斤,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实施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与“爱心助学工程”,对全县7875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同时,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学生给予救助,五年来,没有一个考入高校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几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胡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与群众共享”的思想。
    ㈧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改造、扩建、新建中小学63所,有14所学校新建了二层以上教学楼。有10所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全县中小学拥有电脑520台。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娄烦高中已投入使用。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了育才中学也已投入使用。顺利通过了省级“普三”验收,高考达本科线人数连续三年翻了三番。实施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有竞争、互促进的办学模式,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扶持兴办一所私立初中,办学质量在全市100多家初中中名列第八。向社会新聘教师200多名,充实了教师队伍。
    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上。新建了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区,改造了5所乡(镇)卫生院,购进了先进医疗设备,使卫生硬件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将全县医疗卫生人员全部纳入财政序列,将医疗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给予安置,留住了人才。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加强流行疫情的防控工作,建立了长效防治体系,确保了在疫情面前有准备,能战斗。在2003年的“非典”和去年的“禽流感”防控战役中,我县没有发生一起疫情。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投资2000余万元,集体育馆、老年、青少年和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的“一馆三中心”已开工建设,将于今年投入使用。健全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部分村建起了文化站。承办了全国门球赛山西省冠军赛。县史志、文化、文联、文物等部门共编纂出版各类书籍20余本(册),文化战线硕果累累。
    交通通讯事业成效显著。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289户,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手机用户发展到2.33万户,互联网用户发展到1680户,基本形成了地空立体、全程全网、信息畅通的服务体系。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年的308公里增至544公里。
    粮食工作获得全国先进,人民武装开创了民兵工作的新局面,顺利完成了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了农村两委换届工作。此外,广播电视、人防、气象、档案、史志、老龄、残联等事业均有较大发展。
    ㈨围绕建设和谐娄烦,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过去,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十五”期间,我们着手逐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筹资170余万元,一次性解决了离退休老干部和伤残军人的医疗费问题。筹资168万元,一次性补发了企业拖欠的养老金,并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全部按政策兑现了工资待遇,为315名乡镇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200多名防卫人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工资问题。投入350万元,启动了住房公积金。投入260多万元,为4600多名干部职工加入了医疗保险。投入300多万元,干部职工取暖费全部实现了货币化发放。解决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助、双女户入保等问题。一系列难题的解决,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
    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涌现出了一批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行风建设扎实有效,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提高。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和提案办复率保持在100%。廉政建设和审计监督继续得到加强,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县城主要路段安装了监控器。完善了乡(镇)司法所,加强了法律宣传,全民特别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加大了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社会治安趋于好转,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实行了信访接待日制度,大部分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日趋稳定。此外,强化了企业安全检查力度,安全生产呈现平稳态势。
    二、经验总结
    “十五”期间,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下,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主要坚持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㈠坚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要位置
    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解放思想,就是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解放思想,改革就迈不开步子,开放就打不开局面,发展就失去强大的动力。
    ㈡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深化改革,大胆改制,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严格市场准入,才能保证资源的有序开发,娄烦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受益。相反,让少数人无序开发、私挖滥采,就是对资源的破坏,就是对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损害,就是对节约型社会、和谐型社会建设的严重阻碍。
    ㈢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紧紧围绕“依法治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党建强县”的治县方略,既抓当前,又谋长远;既突出重点,又注重全局。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通过快速发展解决了很多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前进中新出现的问题,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㈣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头等大事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持久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大事、办好事,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切身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引导群众全身心投入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进程中。
    ㈤坚持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
    娄烦是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如果不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强县富民就没有希望。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相结合,立足县情,排除万难,才能做到碰到困难不动摇,遇到机遇抓得紧,取得成绩不放松,坚定不移向前进。
    三、存在问题
    纵向比成绩显著,横向比发展滞后,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十五”期间,娄烦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增长速度居全市前列。但经济总量与全市其它县(市、区)乃至全省35个国定贫困县相比仍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保护省城水源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
    低水平重复建设、私挖滥采依然存在,污染中小企业随时有死灰复燃的趋势,资源环境形势日趋严重。娄烦县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慢,农民还很贫困。在“十一五”期间,保护省城水源地已成为娄烦的中心工作,全面减少和控制污水和固废物污染,保证省城人民饮水安全。必然会关停境内一部分煤矿、选矿厂和焦化企业,这将直接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㈡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我县是集库区、山区、老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十年九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机械化推广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多头发展,没有重点,没有特色,缺少产业龙头带动企业,有产品没产业,形不成规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比例不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科技助农的局面尚未形成。农村医疗卫生、交通、通讯、文化、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看病难、看病贵、信息滞后、文化娱乐贫乏、产品购销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之由于各部门,各单位资金管理方式不同,资金投入分散,捆绑力度不够,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㈢工业结构不合理,规模不大,产业素质低
    工业以煤炭和铁矿开采、初加工为主,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初级化、产业链未能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明显。企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导致安全生产形势日趋严峻。
    ㈣基础设施不配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县城水、暖、电、气等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扩张的需要,交通、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标准低、质量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形势。城镇化建设刚刚起步,促进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有限的财力从根本上制约着科教、文化的投入,制约着科教质量的提高、科教规模的扩大、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育不充分,尚未形成集聚拉动效应。
    ㈤环境创新力度不够,经济互动性不强
    尽管政务大厅、集中收费大厅、企业代办中心开始运行,但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滞后仍是制约环境创新,束缚率先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章“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及宏观环境分析
   
    一、娄烦县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娄烦所处地理位置及全县发展现状,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是:立足省城水源地,全力抓好对水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实施绿山净水工程,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县。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建设环保工业县。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县。全面建设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等国内外形势为我们提供了平等的发展平台。二是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出台,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两区开发促进战略的实施,省城建设中西部强市战略的深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悄然开始。这将有利于我县引进资金、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借劲发展新的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三是市场价格有利。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虽然会有所波动,但较高价位的运行趋势不会发生大的逆转,对我县提高经济效益,积累发展资金,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规模化,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将会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四是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有利于我县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投资,扎扎实实改善生态环境,并带动我县各行业经济的发展;五是我县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逐步开发旅游资源,吸引外来客商。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娄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资源初加工型经济结构适应性差,面对国家环保力度加大、产业标准逐步升级等政策趋向,我县以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发展空间十分狭窄;二是我县原始积累薄弱,自身融资能力差,资金短缺矛盾十分突出,给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极大困难;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差,思想观念、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四是环境破坏、污染日趋严重,环境压力增大。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创新思路、迎接挑战,推动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章“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西部开发特别是中部崛起这一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以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打造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为重点,以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为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四大工业小区,力争建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的和谐娄烦,最终实现在全省35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建设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的宏伟目标。
    二、基本方针
    围绕以上指导思想,今后五年乃至更长的发展时期,娄烦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和遵循以下基本方针。
    ──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发展产业,以此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统一,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有利条件,保持较合理的发展速度。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协调持续发展作为着力点。结构调整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和主要任务。要实施“两高”战略,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素质,延伸产业链。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县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继续深化以市场为趋向的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获得新的活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大智力支撑,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巩固扶贫开发成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确立创优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意识,把创造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竞争能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三、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切实体现正确政绩观的导向作用,与《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考核体系搞好衔接,便于指导评价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检查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结合建设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的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技术指标体系,共5个方面,44项指标。
    经济增长方面(9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2%以内;粮食总产量年均1.5万吨以上。
    社会发展类指标(16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12.3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7%、55%以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80%以上;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以上;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百人拥有电话63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4人;病床3.3张;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5万册;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1平方米;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下降到0.2人;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科技进步类指标(5项):到201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科技对工业和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60%;清洁型工业化水平达到80%。
    资源环境类指标(10项):耕地保有量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下降5.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下降3%。
    人民生活类指标(4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城镇年均增长14%以上,农村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
   
    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娄烦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交通、供水、供电、能源等基地设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均增长19%。
    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仅局限于以农村发展农村,而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宽广视野和思路谋划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探索把工业反哺农村发展、城市带动农村这一重大方针和战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的方式和政策措施,五年基本建立起多种方式途径,有效实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巩固农民增收基础,增加农民收入。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依托四龙头、四基地,加快发展优质杂粮、蔬菜、土豆、中药材四大产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一是实施以云顶山红参食品加工厂为龙头,带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战略,发展胡萝卜为主的有机瓜菜3万亩,二是实施以隆士达土豆加工厂为龙头,带动土豆种植战略,发展土豆种植7万亩;三是实施以参补食品公司为龙头,带动精品小杂粮种植战略,使精品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带动仁用杏、核桃等经济林的发展;四是实施以中药材饮片加工厂为龙头,带动中药材种植战略,在11万亩退耕还林地间种中药材,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三、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把农副产品推向市场,使无公害小杂粮、有机瓜菜、有机土豆等特色农产品进入全省名优特产品行列,近而走向全国市场。
    四、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强以农田水利、种草养殖、基本农田、人畜饮水、经济林工程建设。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6处,解决74个村40278人的饮水安全。兴建节水区4个,新建井灌区9个,改造电灌站9个。新增节水面积2万亩。改造节水面积1万亩。打坝20公里。治滩7千亩。以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县为契机,促进畜牧业大发展,以草定畜、家家养畜、户户种草,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扶持壮大以獭兔和肉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獭兔30万只,建设万头猪厂1座。建立比较完善的饲草、饲料、良种繁育、疾病控制、畜产品加工和技术推广体系。“十一五”期末,全县优质牧草面积达到60万亩。种植1.3万亩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名、优、特新品种干鲜水果经济林。把发展养殖与改圈、改厕、改灶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发展新型再生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和林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努力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将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
    五、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农民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技能和自主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使全县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坚持本地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鼓励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渠道。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各种限制和歧视性规定,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劳务经济服务机构,大力拓展劳务输出渠道,确保每年输出2万人次。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有效对接,加快农村农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抓好以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和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四改”工程。实施村村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的“四通”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村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十一五”期间使村村道路畅通,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立和改善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鼓励农户发展庭院文化,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使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文明村镇的标准。
    七、着力搞好城乡建设、规划和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提高我县城镇建设水平。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合理安排县城发展格局,按照东进、南移、西扩、北改的战略,深入贯彻以城养城,以人养人,经营城市,盘活土地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宣传,引导社会投资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五年内,县城改造和新建面积要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使县城人口增加到5万人以上。
    ——加快县城南区开发步伐(南移)。在全面完成娄烦中学、育才中学、南区集中供热工程、供水、排污、排洪、供电、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新建4万平米现代化广场、娄烦宾馆、综合商贸大楼、大型集贸市场、行政办公区、汽车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金茂花园住宅小区、鸿业住宅小区等工程。
    ——实施滨河北路改造。拆除小平房,新建小二楼,形成欧式风格一条街。拆除影剧院,迁移君宇图书馆。由北向南打通一条街道,建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商业街。
    ——实施旧城改造(北改)。投资4亿元,改造县城旧区3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商业步行街一条,并以此为中心,改造县营商贸企业,拆除商业、县社旧式建筑,建设现代化商业网点;拆除县城旧区平房,兴建集中住宅小区;硬化绿化县城所有街巷,打造洁净、优美的新城镇,争创全省文明县城。
    ——实施好东区移民搬迁工程(东进)。结合库区移民搬迁工程,新建县城东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设住宅楼48幢,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可聚集人口万人以上。
    ——完善县城集贸市场的配套建设。在县城东西区各建一处农贸市场,彻底取缔马路市场;
    ——完善县城防洪体系。完成十墒沟、城关镇西排洪渠、歇马店排洪区综合整治。以及南北大街排洪设施建设。提高县城的整体防洪能力,确保县城汛期安全。
    ——实施好城西土地的治理与开发(西扩)。筹措资金治理城西未开发利用的滩地和加快城边村的治理与改造,筑巢引凤,开发城西。
    ——抓好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娄烦、静游、杜交曲、马家庄四个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成为聚商的平台、区域发展的先导和城镇化的载体。力争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实施好移民搬迁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十一五”期间,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小村并大村,危房户优先、集中搬迁优先、进城优先,实行移民搬迁,推进农村城镇化。以扶贫移民为载体,带动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完成38个村、3600人的扶贫移民工程。完成库区4个乡(镇)、22个村、25416人的危房改造任务。
    八、积极深化农村改革。继续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此基础上完善建立农民自愿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粮食直补政策,扩大机具、良种等生产资源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搞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完善乡村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和精干高效的政府服务机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权利。推进农村信用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增强对农户和乡镇企业的服务能力。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户籍管理,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创造和谐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建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九、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交通道路建设,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中心,以加强干线和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协调、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全面提升农村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县乡油路标准。对通村水泥(油)路路基宽度不达4.5米的路段进行改造,新修20个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95%的自然村通水泥(油)路,基本消灭现有通车里程中的砂土路。打通米峪镇至古交、庙湾至阳曲、盖家庄至方山三条县界公路。修复境内所有破损桥梁,新建县城涧河二号桥。新建静游至梭峪一级公路。同时,争取建设太古岚铁路镇西段铁路和娄烦到古交高速路。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200万人,客运周转量10000万人公里,货运量达1000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1000万吨公里。
    加强现代信息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加快服务网点及基站建设,至2010年全县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0%。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万部,手机用户达到5万户,宽带用户达到7480户。至2020年固定电话达到5万户,手机达到7万户,宽带用户达到3万户。
    努力拓展邮政新业务,逐步形成面向市场、结构合理的多元化邮政业务体系。县城投递实现无缝隙投递。依据县城区域划分发展76个投递点。
    加快建设和改造完善城乡电网建设。坚持电网先行的方针,重点进行双回路建设,实现110千伏网络环网运行,扩大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十一五”期间,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即马家庄变电站、兴旺庄变电站,使全县35千伏变电站达到4座。新建220KV变电站一座。升压改造静游35千伏变电站为110千伏变电站,使全县110千伏变电站达到3座。至2020年完成对全县变电站的增容改造,全面完成双回路建设,同时对全县所辖电网设备进行全面改造。
   
    第五章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鉴于我县处于省城水源地的重要位置,鉴于我县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装备落后、污染比较严重的现状,“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山西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严格市场准入,在优化结构,规范秩序,扩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提高利用率、降低能耗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2%。
    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大力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选矿、炼铁等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㈠推进静游镇为主的煤炭工业园区建设。关闭和取缔证件不全,安全综采设备、设施不达标准和产量在9万吨以下或储量在150万吨以下的煤矿。改革采煤方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煤炭企业自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联营改造。全力打造4座年产60万吨以上的煤矿;黑山岔煤矿、马家岩煤矿要通过技术改造分别达到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原煤总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以此为基础发展煤炭加工业,着力发展洗煤、工业型煤、煤矸石等煤炭加工转化项目。积极组织实施煅烧炭、滤料加工项目、煤层气开发、发电、煤变油、煤气化等项目。到2020年争取在这些项目上取得突破。
    ㈡推进以天池店为主的焦化工业园区建设。本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发展思路,坚持延伸加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同发展的原则。重点支持巨海焦化厂、万光焦化厂、利民焦化厂建设,促进天池店焦炭工业小区民营焦化集团的形成。同时注重焦炉煤气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焦化产业链延伸,实现所有焦炉副产品全部回收,焦炉煤气零排空。将全县焦炭生产规模控制在300万吨以内。2010年以前实现焦化厂向县城和尖山生活区80%的居民提供煤气。到2020年实现原料销售型向产品加工型的彻底转变。
    ㈢推进以马家庄、盖家庄为主的冶金工业园区建设。按照“改进工艺,扩大规模,治污降耗,延伸加工”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县铁矿资源优势,依托尖山铁矿,成立选矿企业协会,着力解决原材料、电力、销售等制约因素,将分散零乱的选矿企业有机整合起来,使精矿粉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矿粉生产基地。关闭所有30立方以下高炉,重点联营改造30立方以上的高炉,通过技术改造达到单炉125立方米以上,联泰公司、继亨铁厂、马家庄铁厂等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以上,新上300M3以上炼铁厂一座,使全县生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同时,大力推广机械铸造和离心铸造,发展铸造、机件加工业。重点扶持矿山机械厂、罗家岔铸造厂,适时新上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企业,到2010年力争使铸件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到2020年以前形成年产铸件10万吨的生产能力。力争高岭土和金属镁项目形成生产能力。
    ㈣扶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坚持“提高改造,综合利用,规模发展,开发新型建材”的原则,取缔落后的生产工艺,改造传统建材,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大力发展各类轻型、环保型、节能型建材和高档装饰材料,重点鼓励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全县水泥产量达到5万吨,同时开发高标号、速凝水泥、彩色水泥等特种水泥;新上3座利用煤灰、炉渣、白灰、煤矸石等工业原、废材料为主要原料的空心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的建材厂。力争到2010年以前使我县新型墙体建材的产值达到1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
    ㈤大力培育旅游业。要充分挖掘人文自然资源,严格执行《文物法》和《文物行政处罚条例》,加强对我县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列我县文化遗产、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名录。进一步拓展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企业经营的思路,加强规划管理,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云顶山旅游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新建博物馆一座。以云顶山森林公园开发项目为主体,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开发以高君宇故居、米峪镇战斗遗址等革命纪念地为主的红色旅游线,以汾河水库、云顶山等自然风光景点为主的绿色旅游线和以民俗、田园风光为主的农家乐园旅游线。拓宽、创新旅游业务,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的同时,以精品旅游线路为依托,积极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考察旅游、工农业特色等多种旅游业务。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到2010年,使旅游业成为我县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2个亿。到2020年把我县的旅游资源纳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旅游景点相连接的旅游带。
    ㈥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围绕增强城乡就业和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目标,大力提升改造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宾馆等服务业。要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多元化、产权明晰的流通主体,切实搞好流通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商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鼓励超市、特色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商业的发展,提高商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形成以县级商业为龙头,以城乡各类批发交易市场、商店为骨干,以各类集贸市场、商业街、专营店和小商品市场为补充的多元化购物体系和商品流通网络,建立城乡一体的销售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覆盖全县乡、村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的“连锁化”农家店。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进一步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服务业。要依法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营销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到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零售额达到2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年均递增15%;到2020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2%。
    ㈦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抓好政府、企业、市场、公共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建设,积极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加快发展各类网络基础、现代交易、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
    二、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核心,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引导鼓励煤炭、焦炭、冶金、建材等行业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促进资源节约、资源再利用和污染减排。抓好煤炭、焦化、冶金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专业配套、集约运营、高效循环的新型工业园区、对高污染行业实施全面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加快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加强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持循环利用技术和“零排放”产业项目。鼓励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鼓励应用节水、节肥、低毒农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多重能量转化的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切实转变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和节约意识,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的节水积极性。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三、认真组织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保护性开发,建设性保护”的方针,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紧紧抓住生态建设、治汾工程、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项目、“蓝天碧水”工程等机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大户还林、建管结合”的思路,立足于争创全国先进县,以“五周一线”为重点,形成“点上绿化成景,面上绿化成林,路上绿化成带”的新格局。实行乔、灌、草结合,飞、封、造并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大搞植被建设,狠抓城乡绿化和通道绿化,增加植被覆盖,治理水土流失,提高防风固尘和抵御沙尘暴的能力,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营造三北防护林7万亩,天然林保护5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县、乡、村公路绿化300公里,义务植树1000万株。育苗1.5万亩。至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
    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为核心,综合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的防治。要严格控制新污染,坚决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加强对冶金、焦炭、建材行业的污染治理。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提高决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的环保优惠政策。在税收上实行减免,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环保投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环保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保护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使景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法做好土地、矿产、森林和水等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严格整顿矿业秩序,坚决制止私开乱挖,对矿产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整治矿山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煤层自燃、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建立企业参于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合理增强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促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彻底取缔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完成静游、天池两大工业区内焦化项目的副产品回收、余热利用,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新建一座日处理生活拉圾200吨的生活拉圾填埋场。加强冶金工业园区选矿企业尾矿废水、炼铁企业粉尘治理,废水回收利用率、粉尘治理率达到90%以上;完成全县煤矿企业矿井废水治理,达到达标排放。进行县城锅炉、茶炉治理,建成烟尘控制区。到2010年,工业废水年排放量控制在77万吨以内,COD年排放量588吨以下;工业企业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040吨以下,粉尘年排放量控制在54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347吨以内;工业废渣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物处置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90%。建成3至5个生态优美乡镇。
    争取国家、省、市对省城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支持,彻底根治汾河水库周边水土流失现状和水源污染,确保汾河水库水质达到三类饮用水标准。 
   
    第六章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娄烦
   
    一、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落实“面向科技、依靠科技”的方针,坚持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原则和自主创新的原则。围绕资源优势,着力推广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技术。自觉把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务求在推动我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务求在煤化工、煤制油和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以及材料工业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务求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节约资源等方面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务求在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中发挥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重点抓好中药材种植推广及CAP认证、脱毒种薯繁育、羊的胚胎移植繁育、焦炭脱硫、精矿粉降硅、环保免烧砖、沼气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并相应建设示范基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动一项产业,兴一方经济”的科学产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科技服务体系模式。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撑度,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60%以上。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时期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要达到1亿元以上,彻底改善教育设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符合娄烦实际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成全市教育先进县。
    ㈠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要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制度,有效控制初中辍学率。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完成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以及改建、新建、撤并工程。加快推广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建高中1所,初中2所,完全小学、寄宿制小学4所;撤并所有单师校和15人以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7%以上,巩固率达到98%以上。办好12所县级示范幼儿园,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县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外语课。
    ㈡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提高普及程度与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使全县中等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将娄烦中学办成综合性高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职业中学的作用。支持行业、企业、个人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引导鼓励社会各方兴办民办职业教育。推行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按照市场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本地化、应用型人才。招收职业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主体。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加大城市教师服务农村工作的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依靠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学校薪酬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至2010年全县65%的小学教师取得专科以上学历,40%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15%的达到研究生学历。
    ㈣加强制度创新,以改革开放推动教育持续发展。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沟通,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城乡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努力增加教育资源和办学活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依法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逐步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担,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为主,政府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
    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得到发展;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模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和改进学校的体育与德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改善学校素质教育的条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1处,创建3所市级以上德育示范校和文明校,12所示范家长学校,1个省级德育示范基地。
    2020年,全县形成较高标准和较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以及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小学、初中教育基本实现布局合理化,90%的中小学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建成1所优质高中,2所省级示范初中,多所高标准幼儿园。全县中小学全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全县整体教育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力争建成中西部教育强县。
    三、认真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优先的观念,把培养、吸收和用好人才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为科教兴县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㈠建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打破户籍、档案、行业、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特别要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坚持做到不求所留、但求所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供周到完备的人才权益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㈡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和选拔管理力度,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社会公共管理要求的公务员队伍,重点是造就出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考验、善于治党、治县、理政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的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切实抓好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班子的力度。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其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具有发展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快培养职业素质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经济运行规则的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者;加快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熟悉生产经营,具有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㈣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技术产业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工和技师、高级技师比例结构合理的格局。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需要,重点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社会进步相适应。
    ㈤创新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把党管干部原则和依法选举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使用人才权结合起来。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选派制和选举制。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以贡献大小为尺度,改革分配体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为着力点,积极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四、进一步扩大就业
    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拓宽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劳动就业。要注重发挥民营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保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第三产业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既要积极发展餐饮、商贸、旅游、娱乐等潜力大、就业容量多的传统行业,又要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新兴行业。在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同时,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要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岗前培训,实行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形式。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坚持就业援助制度,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和减免税政策。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对于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由政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采取多种“托底”办法予以安置,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督和劳动争议处理,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以前基本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工工资零拖欠。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层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确定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做好扩大覆盖面工作,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引导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建立大额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保险基金更大范围地用于促进再就业上,配合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以及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社会保险援助上。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求助体系。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城乡居民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求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求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大力鼓励和提倡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要多渠道保障资金来源,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建立社会化的科学管理机制,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及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改造、完善县、乡敬老院、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
    六、完善收入调节机制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完善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划和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七、大力发展文化体育
    文化事业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运用市场机制,激发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文化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处,完善扩建8个乡(镇)文化站。扶持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农村庭院文化。争取建成国家级文化先进县。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90%,优秀率达12%以上。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综合性体育馆,完善各种体育设施,争取创建省级体育先进县。
    八、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完成县医院、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妇幼站的改扩建任务。同时要按照政事分开、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抓好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准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普及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以上。积极推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控制药品价格,降低药品费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助能力。进一步抓好对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工作,加强对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流行,不断增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至2010年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加强妇幼卫生保健,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0%。改革完善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公正、透明、有序的卫生法制环境,提高卫生监督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强化医疗市场监管,推进药品价格改革,降低医疗费用。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测及食品应急事件处理体系,全面加强药品、食品监管,提高药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防病保健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全县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要把农村特别是落后乡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作为重点,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农村独生子女户奖励扶助制度,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十一五”期末,全县总人口要控制在12.3万人之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2020年总人口达到14.3万人。积极推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形成多种方式并存,共同有序发展的卫生事业新格局,到2010年全县95%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九、积极发展广播电视、妇女儿童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
    要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一是以光缆连网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联村入户,使传输上档次、上质量。开通乡(镇)、村线路,覆盖全县80%的农民。二是无线与有线相结合,广播与电视并存,发展小功率收转和村级小型有线电视传输;利用多种形式扩大有效覆盖面。三是加强县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并逐步培养和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
    要贯彻落实国家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坚持男女平等原则,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社会发展。要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从而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应有权益。到2010年,妇女从业比例保持在40%左右。要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县儿童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县级平均水平。
    要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和建设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福利机构,新建和扩建老年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积极开展地震、气象、人防、消防等事业。逐步完善城乡防灾系统,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建设地震监测台网,增强社会对地震的反应能力和抗震设防能力。注重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对干旱、虫害、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防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护体系。建立统一的消防指挥中心,购置消防器材和消防车辆。结合县城供水管网建设,合理配置消防应急井。同时组织健全监督管理有效、技术设施精良的消防体系。
    要抓好县档案馆建设。要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新建县级综合档案馆,使县级综合档案馆符合功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真正发挥档案馆“两个基地、两个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和已公开信息文件利用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
    十、建立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努力建设平安娄烦
    ㈠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珍视生命”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抓好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交通和防火安全的监管,搞好地震、气象等预报预测。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夯实安全基础,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强化企业安全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各类预案、应急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坚决消除各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建立防范化解重大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
    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大政府投入,改善防洪、抗震、人防、消防、防疫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安全防范和保障能力。建立高效灵活的突发事件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防震、防洪、防疫、消防等公共安全预警、应急救援体系,设立应急专项资金,加强物质储备,组建应急队伍。坚持应急教育、宣传、培训、预演和干部问责制,提高预防、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搞好“双拥”工作,三年内创建“双拥模范县”。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娄烦”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加强“金盾工程”建设,提高警务装备和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充实公安基层警力,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提高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坚决取缔各种邪教组织。重点打击涉黑、涉毒的有组织犯罪,切实维护好社会治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做好流浪、无业人员救助工作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青少年犯罪。
    ㈣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和完善调解、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秩序。健全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处置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方案,完善重点情况及时报告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干部要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在国家法规政策范围内,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抓紧建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七章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坚持为改革开放扫除各种发展障碍,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动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一、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发展壮大一批、转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思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卖、兼并、重组、破产等形式,加快国有企业产权、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国有资产退出步伐,鼓励和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引导推动国有企业通过转让部分产权股权或增资扩股,与知名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人才,提升企业的规模、档次和拓展市场的能力,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坚持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身份转换相结合,实现职工身份的全面转换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完成第二水泥厂、花岗石厂等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快集体企业产权、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深化国有垄断行业和公用企事业单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方面取的突破性进展。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切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拓宽政府投资渠道,扩大可用财力。加快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推行重大项目专家评审、决策听证、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公示等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透明度。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和监督制度,大力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和法人招标制。要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加大对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稽察审计,提高投资效益。强化政府对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构建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利益保护等诸方面的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投资领域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大力启动民间投资,研究制定有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拓展投资方式,引导促进民间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生产和建设领域。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投融资体系,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需求。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在合理界定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收支关系,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重点增强县级财力。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促进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和机制。积极运用转移支付、政府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建立起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筹资融资管理模式,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本需求。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教育、文化等行业和领域,打破垄断局面,形成公平的竞争格局。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与重组,利用企业原有的资源、设备和人才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实现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私人财产。改进服务,加强监管,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从家族制逐步走向现代公司制,提升产业层次和整体素质,向科技型、外向型和规模型发展,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教育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主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照章纳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成为积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五、努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规划建设若干起点较高、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商品市场和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从严界定公益性用地,对经营性用地要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加强土地使用权审批、交易环节的监管。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和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征集、评价和发布的平台,完善鼓励守信、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工商、质监、药监、检验检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就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劳动保护法规和争议调解机制,创造积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
     六、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司法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突出抓好政府和企业诚信建设,做到“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优便商、以法护商”。强化政府促进对外开放的职责,建立对外开放的目标责任制,完善评价和考核办法,实施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分包制和专人负责制。加强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协调和督办,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推行限时办结、失职追究、服务承诺、首问负责、无偿代办制度,进一步改进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进一步大力整治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和“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帮助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让国内外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实现互利双赢。创新引资方式,加快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推行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市场化招商引资模式。采取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拓展利用外资的空间和领域,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招商引资促进机制和配套措施。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定期向外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招商项目,提高引资成功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委托中介机构和网上招商等途径,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招商引资。
   
    第八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我县“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继续推进依法治县,努力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县,维护和促进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改善人大、政协的工作条件,营造履行职能的良好氛围。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和全体人大代表的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决策要自觉征询并认真听取人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意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人大、政协各项议案、提案的办理工作。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设法制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行政过错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继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推进“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围绕强县富民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娄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各级宣传、文化、新闻部门教育人民、引导舆论、凝聚民心、促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建立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努力使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不渝地坚持反腐败斗争,反对铺张浪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全县形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强化“公德意识”,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思想道德体系,搞好国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社会充满活力、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快建设覆盖县、乡、村的图书馆、文化站以及乡、村、企业、学校等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发展民办文化,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一切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思想行为。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依法高效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
   
    以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机制。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和对外开放步伐。为此,必须先从县领导班子做起,从各部门、各乡(镇)一把手做起,自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和根本标准,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和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破除墨守陈规、保守僵化的思想束缚,树立敢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把中央大政方针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理念;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思大进取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敢闯敢冒、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破除“肥水不流别人田”、害怕与人合作吃亏的心态,树立“让投资者发财、本地发展”互利双赢的开放合作思想;破除由“四塞之地”地理环境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心态,树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在全县形成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
      二、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坚决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的原则,健全政府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机制以及专家咨询制度。健全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公示、听证和新闻发布制度。按照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分离制约、又协调高效运转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与职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改变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行政效率低、行政成本高以及决策、执行集于一身,缺乏必要约束和有效监督等问题,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确保政令畅通,政府对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部署一经法定原则、程序作出决策,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雷厉风行、坚决贯彻落实,不允许随意对待和中间梗塞。要逐步建立全面的行政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对行政管理权限的监督机制,完善政务公开、首办负责、服务承诺、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追究等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坚决整治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玩弄手中权力刁难企业、投资者和群众的行为,以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保证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执政为民、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各部门、各单位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纳税人是养活公务员的“衣食父母”。全体公务员理所当然应该尽心尽力地为人民谋利益、为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服务。全体政府公务人员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以民为根本,敬民为父母”的从政理念贯穿到政府工作所有方面和各个环节中,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以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根本利益的密切程度,作为政府工作轻重缓急的主要依据。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站起来当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
    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善于抓战略重点,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历亲为,分管领导全力以赴,认真研究方案,调集精兵强将,精心组织实施,务求一抓到底,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善于抓关键环节,深入扎实研究把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的体制机制、方式途径、对策措施和配套政策等问题,下大力气研究解决制约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关键环节去推动工作;要善于落实举措,及时认真研究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落实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还要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和第一线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找准问题,拿出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具体对策,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要少开会、开好会,切实减少会议次数和不必要的应酬接待,减少各类检查、评比、验收活动,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抓工作的落实;对作出的决策和布置的工作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推动,确保收到实效。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全县上下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