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宝应县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序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宝应县围绕“富民兴镇强县”、“实现再翻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县的关键时期。《宝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江苏省委、扬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县情实际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为抓手,围绕“富民兴镇强县”和“一个中心、四个突破”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和生态建设五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与过去相比,“十五”期间是宝应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各类投入最多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宝应“十一五”新一轮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87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增长13.6%;财政收入8.5亿元,年均增长28.7%。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全面增长。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3.2∶32.5∶34.3调整为23.5∶46∶30.5,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支撑的良好格局。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建筑业施工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外向带动作用增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自营出口3.14亿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2932万美元,分别为“九五”期间的5倍、3.2倍和2倍,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左右。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产销利税年均增长25%。
   
    城市化战略有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经营城市为推动,年年实施城建“十大工程”,城区面积扩展到26.8平方公里,相继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具有高起点、高品位的道路、广场、小区、商贸网点和标志性建筑,小城镇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市化率达到37%。京沪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农村通达工程成效明显,南水北调及沿线影响工程、湖堤加固、县乡河道整治、“碧水”工程等水利项目有效实施,环保热电厂建成投产,“两区四园”建设扎实推进。“十五”期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比“九五”增长1.6倍。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有效实施有机产业、循环经济、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十大生态工程”,率先获批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森林覆盖率达16.8%,城市绿化率达25%以上。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十五”期间,累计获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90余项,争创“双高”企业6家、民营科技型企业25家。教育布局继续调整优化,翔宇教育集团健康发展,成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安宜高级中学。幼儿入园率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87%。县博物馆、体育馆、翔宇体育馆先后建成开放,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设基本完工。全民健身“八个一”工程有效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44%。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3.5%。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5%和7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农村草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8.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0.61‰,计划生育率99.6%。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大项目、外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和产品还不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还很重;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民长效增收难度增大;镇域经济实力不强,村级减债工作压力加大;县镇财政收入不丰,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并加以解决。
   
    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必将继续向纵深方向推进,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科技大变革、经济大融合趋势将会长期持续,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和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和先进技术等。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宁杭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进程加快,为我县接受长三角经济圈辐射、产业梯度转移,参与分工协作提供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省、市将继续规划、实施“沿江”开发、“沿河”开发战略,我县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园区建设及有机农业开发等将逐步融入省市规划布局,为加快我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
   
    面临挑战。目前,我县经济发展虽面临着大好机遇,但也同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的挑战。一是土地、资金以及煤、电、油、运趋紧的状况,短时间难以缓解,尤其是土地严控政策和资金瓶颈制约因素,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区域经济竞争更加剧烈,我县地处扬州市最北端,接受长三角经济圈辐射的能力相对脆弱,处于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和最低层次,资本、知识、技术、企业家、高素质劳动力等短缺,生产要素积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易受外界生产要素变化的冲击。三是我县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及增长方式等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展条件。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淮江公路、丹宝明公路升级改造,淮扬铁路、安大公路、大运河水上高速的规划建设,将使我县公、铁、水等交通区位条件进一步提升。县城区及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使城乡面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沿河”开发战略的规划实施,“两区四园”等载体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大招商、大投入、大开发、大创业氛围的形成,为转变增长方式、加速发展、提升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第三节“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苦干三五年,实现再翻番”为总体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致富百姓、做大财政两大主题,加快实施工业强县、城镇立县、科教兴县、开放富县、生态建县五大战略,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和生态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全面小康、富裕文明的新宝应。
   
    第四节“十一五”发展的五大战略
   
    根据国家、省、市总体发展战略,结合我县实际,更加关注工业化,更加关注城镇化,更加关注开放型经济,更加关注民营经济,更加关注生态建设、有机农业,更加关注科技、人才,更加关注富民优先,更加关注和谐发展,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培育“优势突出、配套良好、规模集聚、结构优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较快扩张,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城镇立县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新城区开发和旧城保护,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中心集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开放富县战略。确立县外即外的开放意识,全方位、高层次对外开放。鼓励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有效利用外资,积极利用民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切实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科教兴县战略。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支持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吸收,建立健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生态建县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化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着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绿化先进县、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县。
   
    第五节“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围绕实现再翻番、加快建设小康县,坚持增量和提质并举,着力强化工业大推进、园区大开发、城镇化大投入、县域经济大发展、以人为本“五大支撑”,进一步扩张经济总量,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5%以上。财政收入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经济总量继续扩张。“十一五”末,全部工业产值600亿元,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销利税年均增长30%。农业增加值28亿元,年均增长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施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4亿美元、自营出口7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000万美元。私营企业6200家以上,民营工业占全县工业总量70%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城区基本实现生态化、园林化,集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52%左右,城市绿化率35%以上,森林覆盖率25%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分以上。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争创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25家、民营科技企业80家。基本普及12年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中阶段入学率90%以上。拥有高级人才7500人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70%以上,电话普及率65%以上,实现电子政务化,推进电子商务化。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5岁,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90%以上。城镇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100%,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计划生育率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1.1‰以下。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900美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全面升级,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4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00部以上、电脑拥有量25台以上,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15%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第六节产业发展思路
   
    立足县情,充分发挥我县资源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日益改善的区位优势,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大服务业,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一是坚持工业化第一方略。及时把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在谋求快速增量的基础上提高质量,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主攻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以“高大外”项目为重点,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实施重大项目,逐步形成以优势工业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着力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鼓励支持主导产业、规模企业发展,深入推进外向配套协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区域经济大循环,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四是着力提升服务层次。扩大服务领域、优化服务质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改造升级商贸流通业,调整优化房地产业,积极拓展社会服务业。五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有机食品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外向化水平。六是着力主攻“双包”工程。全面拓展国内外建筑市场,主攻“双包”工程,做大做强建筑产业,积极争创省级建筑之乡。
   
    第七节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以“一电两品”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行业为重点,以宝胜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5000万元以上带动性项目为抓手,加速重要产业集聚,加快重点企业发展。到2010年,力争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实现工业产值400亿元以上,占规模工业总量的90%以上;重点企业实现“125”目标,即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50家。
   
    推进集群产业发展。电工电器。至2010年规模企业实现产值260亿元、销售245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量的60%以上。新上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缆项目;抓好产品的自我配套、前延后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做大铜产品,开发铜带、铜管、铜合金接触线等铜制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大与外商的合资合作,扩大高压电缆、中压电缆、特种电缆、热保护器的产销规模;开发、引进军用电缆、超高压电缆、3G基站用射频电缆、有机硅橡胶电缆、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导线、机场照明电缆、机车车辆电缆、核电站用电缆、电缆附件、铜连铸连轧生产线、新型热保护器、互感器、汽车电器、遥控器、高档绝缘材料、电器产品用特种金属材料等产品;开发超导电缆、单晶硅电池组件、非晶硅电池、环保设备、测试设备、交直流电机、微型电机、新型振动电机产品等。
   
    食品药品。2010年实现产销40亿元。重点抓好藕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荷藕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打响有机藕汁饮料品牌。开发加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精制食品、水生动植物等产品,新办净菜加工中心;扩大保健型白酒、高档白酒的生产能力,争创国家级名酒品牌;扩大麦芽产销规模;大力发展药品生产,引进、开发国家1、2类新药,新上原料药产品,研究、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等。
   
    棉纺织品。2010年实现产销30亿元。继续扩大纺纱生产规模,提高纺织产品档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优质高支纱、高档家纺和服装面料;开发、引进产业用布新品,生产高档帆布、起毛布;提升服装生产档次,争创自有品牌。
   
    玻璃制品。2010年实现产销20-25亿元。研究、开发圣诞工艺品、水晶玻璃制品新品种;提高窑炉玻璃器皿档次,开发生产日用高档玻璃器皿、成套灯饰和玻璃工艺品、装饰装璜用玻璃;新上K9玻璃料、高硼硅玻璃料管、料棒等原料产品。
   
    管道容器。2010年实现产销20-25亿元。研究开发石油化工系列管件和大口径不锈钢管件、高压管件、合金钢管件;合作生产天然气管件;研制、开发与管件配套的法兰、阀门以及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不锈钢系列型材、不锈钢系列厨具;开发环保型锅炉和能型锅炉;稳步扩大液化气钢瓶生产能力,开发铝质气瓶、车用气瓶和消防瓶阀等其它压力容器。
   
    电子陶瓷。2010年实现产销10-15亿元。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监控设备,电子遥控、电子测控等产品;积极向IT产业进军;开发新型功能陶瓷、热敏陶瓷等。
   
    车辆配件。2010年实现产销10-15亿元。批量生产高档轿车、摩托车配件,与国内大型汽车企业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引进、生产车用发动机、电动自行车等整机、整车产品。
   
    文教玩具。2010年实现产销8-10亿元。重点开发文具、滚塑玩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系列产品,力争生产企业(加工点)发展到200家以上,形成七大系列、年产文教玩具42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
   
    促进规模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发展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外向接轨型、持续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引导宝胜集团、德仪公司等重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加大规模企业培植力度,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嫁接联合,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十一五”末列统企业达500家以上,宝胜集团在全市率先步入“百亿”企业行列。积极引导机制创新,推动并深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增强品牌意识,电工电器行业进一步打响宝胜品牌,食品行业进一步打响有机品牌。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和培育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在开发区建立新兴产业基地,兴建高标准、配置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标准厂房,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重视发展IT产业、软件业、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制品、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以及环保设备,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群。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科技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继续加大工业投入,重点实施50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和60个左右导向性项目。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00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00个、亿元项目60个。力争工业技改累计投入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第八节服务业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组织,设立三产发展基金,扶持服务业发展。到201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番,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上升,从业人员比重继续提高。
   
    现代旅游业。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主线,建立健全旅游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宁镇扬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加快荷园、宝应湖景区建设,丰富“古运河水乡婉约文化旅游线”内涵;打造民俗风情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开发宝应古城游;积极推进射阳湖旅游观光区建设;打响“二妹子民兵班”品牌,开辟中国—柳堡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工业观光旅游等专项旅游项目;加强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四星级饭店1个,三星级饭店4个,引进品牌餐饮3-5个。
   
    现代物流业。以宝胜物流园区为主体,大力发展快速、高效的第三方物流,鼓励多元化投资,逐步建成具有仓储、运输、加工、配载等服务功能齐全的物流中心,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还可以代理报关、报检、转关以及联运等业务。重点规划建设宝胜物流中心、华东粮食物流中心、铁路客货站、运河港口等。
   
    现代商贸业。建设完善亚细亚、白田路两大商业圈,加快商贸业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调整优化商业布局,强化县城商业中心地位,逐步建立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品牌经营、代理配送、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积极培育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机电产品市场、玻璃产品市场、装饰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及再生资源市场等专业市场。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加强公众交换网、宽带传送网、全光纤接入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软交换网络,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工程、电子政务工程、智能社区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大力发展数据传输、桌面会议、电视购物、网上学校、网上医疗、视频点播、网络业务等增值服务。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商务服务业。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商务服务机构。
   
    金融保险业。稳步提升金融业,积极发展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组建多种形式的财产担保公司,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优化信用社为农服务的功能,积极引进其他金融保险企业来宝设立分支机构。做好消费信贷的推广和营销工作,建立健全个人消费征信体系。加速推进金融工具和手段现代化。
   
    房地产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依法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以“最佳人居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重点规划建设开发区南区、白田北路、白田南路、大上海公寓、盛世嘉园、旧城改造等房地产开发工程。
   
    社区服务业。加快构建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围绕卫生保健、公共餐饮、文教体育、保安保洁等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社会化。
   
    第九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以致富农民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集约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大力发展高产农业、优质农业、安全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体系。
   
    调优农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围绕做大做强“四水”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优质粮油、优质畜禽、优质水产、优质水生蔬菜、优质林木等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菜蓝子工程,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2010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25万亩左右;水产养殖面积55万亩;水生蔬菜面积20万亩;林地面积17万亩以上;出栏优质生猪45万头、优质家禽2500万只。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重点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东荡湿地生态产业园、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以及南水北调生态防护林等。三是适度发展规模农业。积极稳妥地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大力培育畜禽养殖大户,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进一步培强“东有藕茨、西有水产、南有桑棉、北有瓜菜、中有畜禽”的区域特色。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粮油、荷藕、畜禽、水产及林木产品的深度开发。到201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以上。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正润生态园、江苏省渔业(宝应)科技示范园、莲藕生态观光园、金禾西瓜科技示范园、金玫瑰园等“一区五园”建设。三是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四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继续发展藕制品、果蔬菜等出口创汇农产品,积极吸引“三资”投入农业,特别是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等具有出口创汇潜力的产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多元化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土地复垦开发、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加大有机农业投入强度,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各10万亩,维修加固沿运穿堤涵洞17座、疏浚整治县乡骨干河道90条,新建改造圩内涵闸、各类泵站各210座。“十一五”末,农机装备总动力达3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5%,累计新增各类大型农机具1100台(套)。
   
    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新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广泛吸引“三资”重点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农村服务,支持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服务组织参与农村科技、农经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就业非农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机制。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及土地换社保等形式,引导土地流转。加大农村债务监管力度,严控新债,积极稳妥、多途径化解农村债务。切实落实各种惠民政策,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大力培养“双带”干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第十节建筑业发展
   
    以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江苏天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劳务一级资质的江苏天宇建工劳务有限公司为主体,以县内35家具有二、三级资质的建工企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一级资质优势作用,积极争创特级资质,加快推进二、三级资质运用,健全完善建筑工程承包和建工劳务体系,拓展建筑、劳务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探索试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发展民营建筑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巩固发展南部、北部、中西部及长江一线、苏鲁一线等外部市场,扩张市场容量。积极引进培养项目经理等管理人才,继续加大装备和技改投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拉长建筑产业链条,从房屋建筑、劳务逐步向勘察设计、基础工程、配套安装、装饰装潢、防水防腐工程等延伸,向市政、水利、道路、桥涵等工程,以及城市绿化、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新兴三产等行业渗透。“十一五”期间,力争争创鲁班奖工程1项、省优工程10项、市优工程100项,建成150万平方米以上“双包”规划基地3-4个,建成为省级建筑之乡。
   
    第十一节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空间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要求,重点建设宝应经济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工业园、各镇特色工业园等“两区四园”,极力打造农村、县城区域经济板块和经济发展增长极。
   
    (一)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板块
   
    以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为龙头,以全国生态县、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建设为抓手,逐步建成运西、东荡和中部三大农业区。
   
    运西有机农业区。以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为主体的运河西侧地区。以有机稻米、有机蟹(宝应湖大闸蟹)为重点,规划、建设有机稻米、有机特水、有机畜禽、有机果菜等产业基地,以及观光农业园、水上乐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东荡生态农业区。以射阳湖、广洋湖、柳堡、望直港等镇湖荡及滩涂为主体的东部区域。以有机藕、有机鸭为重点,规划、建设藕田套养及藕、鸭、鱼结合、“六小”品种套养等生态模式基地。同时利用滩涂、湖荡等湿地资源,以及望直港荷藕科技示范园等自然风光资源,规划、建设生态旅游项目。
   
    中部现代农业区。以范水、小官庄、鲁垛、泾河、黄塍等镇大部分地区为主体的中部区域。以粮棉油种植业、林果业、畜禽养殖业、蔬菜种植业为主,重点规划、建设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推广设施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典型。
   
    (二)主导产业(支柱工业)板块
   
    以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力争“十一五”末产销规模300亿元以上,分别占全县工业总量、规模工业总量的50%、80%。
   
    电工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分布在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安宜工业园及柳堡、夏集、范水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把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作为电工电器产业“高、大、外”项目承载地,把安宜工业园、城南工业集中区作为其他电工电器项目的集中区域,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电工电器生产基地。
   
    食品药品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开发区、安宜工业园及射阳湖、望直港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以望直港、射阳湖镇工业集中区为主体,作为食品类项目重点实施区域,以开发区、安宜工业园为主体,作为药品、医疗器械类项目的重点实施区域。
   
    (三)特色产业(特色行业)板块
   
    以棉纺织品、玻璃制品、管道容器、电子陶瓷、车辆配件及文教玩具等特色行业为基础,继续培大培优。力争“十一五”末产销规模10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量的15%左右。
   
    棉纺织品产业。重点分布在开发区、安宜工业园及范水、夏集、山阳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以开发区和范水、夏集镇工业集中区为主体,作为棉纺织品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力争培植成为支柱产业。
   
    玻璃制品产业。重点分布在安宜工业园及小官庄、西安丰、射阳湖(天平)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把小官庄镇工业集中区作为玻璃类工艺品发展的重点区域,把西安丰镇工业集中区作为水晶类工艺品发展的重点区域。
   
    管道容器产业。重点分布在开发区、安宜工业园及射阳湖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管道容器产业重点向开发区、安宜镇工业园集聚发展。
   
    电子陶瓷产业。重点分布在柳堡、夏集、范水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电子产品重点以开发区、范水镇工业集中区为项目承载地;陶瓷产品重点以柳堡镇工业集中区为项目承载地。
   
    车辆配件产业。重点分布在安宜工业园及望直港、范水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范水镇的半挂车通过挂靠联合、资产重组等,力争做大做强。车辆配件产品重点向望直港镇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
   
    文教玩具产业。重点分布在曹甸镇工业集中区。“十一五”期间,力争把文教玩具产业做大做强。
   
    (四)县城中心区板快
   
    以老城区、开发区新区为主,规划、建设新城区,配套完善和提升老城区功能,力争拉开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0万人的中等城市框架。在主城区建设商贸、服务集聚区,在主要街道集中发展购物、餐饮、文化、教育、娱乐等传统商贸服务业及金融服务业等;在城郊结合部、交通道口等集中发展产品交易市场、仓储运输、专业批发市场等;在居住密集区重点发展社区购物、养老托幼、医疗门诊等社区服务业。重点规划、建设、完善五大功能区域:
   
    亚细亚商贸金融区。位于苏中路两侧,西至运河路、东至邗沟路,南至南园路以南、北至泰山路以北。以亚细亚商城为中心,苏果超市、商业广场、名店王朝、九九广场、大发商贸城、各大银行及人民医院、中医院等构成集购物、餐饮、金融、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商贸金融中心区,远及宝丽莱广场、华联商厦、中大街等商贸小区。以此为基础,打造主城区商业中心。
   
    白田路商贸科教区。位于白田路两侧,西至邗沟路、东至淮江路,南至南园路以南、北至泰山路以北。以筹建中的商业区(原城郊中学地段)为中心,翔宇教育集团、安宜高级中学、图书馆、文化馆及其邻近的商贸、娱乐设施等,构成购物、休闲、科技服务及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商贸科教中心区。以此为基础,打造新城区商业中心。
   
    开发区综合服务区。位于开发区宝应大道及邻近区域,西到淮江公路,东至京沪高速公路及邻近地段,南至开发区新区边缘地段。以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及四星级宾馆等行政服务区域为中心,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苏中装饰装潢建材市场以及筹建中的苏中物流中心、铁路客货站等,共同构建集批发贸易、现代物流及行政服务等为一体的城东综合服务中心。
   
    环城经济圈。以开发区新区、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工业园、城南工业集中区、山阳工业集中区等环城经济组合体为主,实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侧重发展机电、轻纺、医药、食品等工业,配套建设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服务设施,构建集约型、环保型环城经济圈。
   
    生态型居住区。按节能省地、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打造以白田路为主轴线的生态居住走廊,同时加快开发城南老城区居住集中区,改善老城区环境条件,改造提升桃园新村、泰山东村居住集中区,规划建设大上海国际公寓及开发区城市河南片居住集中区。
   
    (五)优化功能区划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对全县空间区域进行主体功能区划,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县城区、开发区新区及各镇区,重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和完善,加强制造业、加工业整合和转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经营水平。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意大利工业园区、耿耿工业园、安宜镇工业集中区、以及京沪高速公路、丹宝明公路、大运河沿线的夏集、柳堡、范水、泾河、山阳、曹甸、黄塍、望直港、射阳湖等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招商引资能力,特别是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提升区域辐射功能。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输水走廊沿线(潼河、大运河等)河岸一定范围的区域,东部沿湖区域,以及运西的宝应湖、白马湖区域,特别是运西有机农业区、东部生态农业区、中部现代农业区范围内相应区域,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运西的扬州市自然保护区、万亩森林公园、东荡(水泗)荷园等自然保护区域,以及城区历史文化景区,重点实行强制性保护,适当进行修复活动,严禁进行不符合功能的开发活动。
   
    第四章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第十二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坚持市场化取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国资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体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加快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一有效、层次分明、功能清晰、责任明确、分类实施、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快完善目标管理制度,以富民兴镇强县、统筹发展作为主要取向,逐步把重大战略发展目标、要素资源配置目标、投入产出控制目标纳入重点工作目标内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
   
    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的新型投资体制,健全并规范核准制和备案制。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依法进行股份制改造,扩大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到2010年,力争全县上市公司达5家,培育后备上市公司5家以上。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财政支付方式。进一步改革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综合预算,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乡财县管”,全面推行政府采购,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审计监督。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组织,积极开展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业务。完善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逐步理顺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职能。
   
    第十三节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鼓励支持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及各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等。一是建设要素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严格规范土地市场。大力发展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全面构建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督导有力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依法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完善商品市场。加快规划、建设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机电产品、车辆配件、玻璃制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市场,建材、装饰、再生资源等生产资料市场,纺织服装、副食品、家俱用具、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市场。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加快建立与我县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体系。重点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律师、会计师、审计师、技术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事务所,以及资信评估与公证、咨询、市场开拓、设计、策划、代理、资质认证及质量认证等中介机构。
   
    第十四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开投资领域,放宽投资政策,广泛吸引县内外民间资本投资兴业,鼓励支持各类能人创业致富。一是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村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科技人才、在外能人积极创业、参与创业,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加快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建设,开发区及各镇工业集中区等每年提供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二是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多元化经营,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的现代民营企业。三是改善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加强、努力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监督和管理,规范民营企业行为。
   
    第十五节加快发展外向经济
   
    坚持“县外即外”,突出“高、大、外”,奋力主攻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面加快三次产业及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开放。一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以各类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量质并重、引资选资并重、一二三产并重、推介产业与推介城市并重,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进产业、资金、技术等向我县集聚。实施产业链和基地化的引资策略,重点引进一批亿元、千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引进一批产业链拓展项目,引导外资公司增资扩股。二是大力发展出口贸易。鼓励工贸结合、优势互补,积极扩大代理出口规模。加大机电产品、玻璃工艺品、藕制品、优质大米等出口力度,扩大自主产权、自主品牌商品出口,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利用好外贸出口扶持基金,鼓励开拓国际市场。注重引进高、新、尖技术设备和关键材料,改造提升本地企业技术装备。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兴业。三是全面开展劳务合作。充分利用宝胜集团、天宇公司外经经营权,采取靠大联强、争取国家外援项目等途径,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四是加快培养、引进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努力提高“三外”工作水平。
   
   
    第十六节极力打造“两区四园”发展平台
   
    按照建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先导的要求,着力提高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园区功能,形成开发区新区、有机农业开发区为龙头,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镇工业园及各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两区四园”错位布局、互动发展新格局。一是科学规划各类园区。坚持整体开发,调整完善整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规划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开发区新区为龙头,建立健全环城园区管理机制,统一组织和协调环城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布局协调工作。二是加快建设特色园区。把开发区新区、意大利工业园建成集聚高新技术项目、大项目和外资项目园区,耿耿工业园、安宜镇工业园建成集聚县内外民资项目园区,各镇工业集中区建成“小企业大产业”园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建成有机品牌园区,科学有序规划建设夏集、泾河高速“道口”园区。三是切实推进“百企”进园。按节能省地、生态环保要求,以多形式、多层次推进方式,吸纳和积聚更多企业、更多项目。开发区新区、意大利工业园及安宜工业园,五年累计进区有较大规模的项目200个以上,其它园区、工业集中区等每园(区)每年引进项目10个以上。
   
    第五章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十七节调整优化城镇体系
   
    强化县城、重点中心集镇建设和发展,提升规模效应与集聚功能,加快临城卫星集镇、重点集镇培育和发展,增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力争县城形成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0万人的中等城市雏形,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极创造条件“撤县建市”;把范水、射阳湖、曹甸、柳堡、夏集五个重点中心集镇建成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3-5万人的片区中心;加快望直港、黄塍、泾河、山阳四镇向县城板块融合,统一纳入控制性规划和管理;统筹规划和管理广洋湖、小官庄、鲁垛、西安丰四个重点集镇,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各类集镇为支撑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区域性交通、能源、通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省、市改造建设京沪高速公路、淮扬铁路、淮江公路新线(含新绕城公路)、安大公路、大金公路、丹宝明公路、高速公路泾河互通接线及京杭大运河、宝射河。继续改造升级县乡道路、桥梁,建设完善通村公路。加快规划建设运河三桥、公路客运站埠、运河港口码头,以及恒水、柳沙、生态大道(正润公路)等工程项目。
   
    水利建设。配合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北运西河、金宝航道、沿运闸洞堵漏除险、大三王河整治、自灌区水源调整等沿线影响工程建设和水系调整工作。重点规划建设防洪除涝工程、碧水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宝应湖区水资源保护工程等。
   
    能源建设。重点抓好煤、电、油、气、热等能源生产供应,确保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配套完善协鑫热电厂一期工程;规划筹建二期工程;开发利用黄荡地热资源;建设完善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点;配套建设管道煤气、天燃气、液化气泵站及输气管道;继续新建、扩容改造输变电站、供电线路,重点推进第二个220KV变电所、环城区110KV主网架建设;搞好宝应(徐州)拾屯煤矿生产和宝应(贵州)旭东煤矿建设。
   
    通讯建设。重点推进全光纤数据网、卫星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先进网络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社区、政府应急指挥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力争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等数网互通。
   
    第十九节加快发展中等城市
   
    立足“做强、做大、做美”县城,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品位,强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力度,加快把宝应建成“扬泰淮盐”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优化规划布局。按照“保护性改造提升老城区、配套性建设完善中心区、开发性加快发展新城区”的思路,调整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依据“水乡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贸城市”的总体规划定位,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和配套完善亚细亚商贸金融区、白田路商贸科教区、开发区综合服务区、环城经济带、生态型居住区等功能区域。确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按照特色化详规、精品化建筑,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具有时代个性的城市建设要求,切实做好城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依法加大规划建设的监察管理力度,杜绝违法建设行为。
   
    加快市政建设。按照“东移、南扩、北延”的思路,新增8-10个万人社区,力争2010年拉开5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为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奠定基础。继续加快新区开发建设,积极稳妥实施老城区改造,切实增强县城区综合功能。突出“水文化、绿文化”水乡城市个性与灵性,积极挖掘宝应“古文化”,每年组织开工一批具有战略意义、广泛影响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大力实施城市“活水”工程和滨河绿化工程,搞好公共绿化、小区绿化、广场等人文景观规划建设和配套完善,力争县城形成“绿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格局。着力加快城区道路框架延伸、联网工程建设,及时配套新建主干道绿化、亮化工程,每年改造提升1-2条人行道品位。重点抓好污水治理和公厕、停车场规划建设,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综合抓好城市亮化、电力、电信、供热、供气等公用事业规划建设,每年实施一批“三线”入地工程,逐步消除城市“蜘蛛网”现象。
   
    强化城市管理。按照“强规划、提内涵、重管理”的要求,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江苏省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县城。筹建城建综合执法管理机构,加强城市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执法水平。综合搞好城市公交线路、站点的规划布局,抓好摊点划行归市和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智能管理水平。发挥文明示范路、文明社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强化市民素质教育、集中综合整治、强行入轨、保持高压管理态势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长效城管机制。
   
    第二十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按照“田园村镇、生态社区”的理念,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结合,编制覆盖全县规划,加快新型小城镇、新型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新型小城镇建设。以重点中心集镇、卫星集镇、重点集镇为重点,统筹兼顾分区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特色工业集中区开发,努力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形成相对独立、集聚发展的工业区,繁荣兴盛的商贸区、相对完备的文教区和优美安逸的居住区,力争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田园城镇”。
   
    新型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趋势,将农村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大力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活动,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加强中心村规划、建设,坚持“三村”联创,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进程。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原则,规划建设具有适当规模、风情独特的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积极规划实施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以及电力、供水、通信等设施的通达程度和运行效能。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镇域经济发展。按“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政策集约”的要求,根据各镇产业基础、资源特色等优势,选择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园区开发、有机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工业,资源型、密集型加工业、手工业;借助非农产业发展,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特色工业、建筑业发展、有机农业转换、劳动力转移等,扩张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集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增强集镇吸纳要素功能、产业集聚功能、人居休闲功能、增值收益功能。力争“十一五”末,建成6-8个经济大镇、工业重镇和财政强镇。
   
    劳动力转移。深化户藉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消除农民进城、进镇体制障碍,鼓励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坚持转移、培训并重,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加速农民转化市民进程。
   
    区域协调互动。加强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引导沿路、沿河、沿湖地区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之路,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集聚,鼓励支持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合作互动机制,促进“三沿”地区协调发展、互动发展。
   
    第六章富民优先与和谐发展
   
    第二十一节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力争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一是完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合理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力发展工业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形式就业。力争“十一五”期间提供就业空岗1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将自主创业、就业培训与技能培训、企业内部职工培训等有机结合,建立政府、劳动者、用人单位等多方分担、多渠道筹集职业培训经费的新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三是强化就业服务。加快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镇级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渠道并存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输出转移、引进回流等提供人性化服务。
   
    第二十二节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收入正常增长的有效机制。一是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要形式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二是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三农”力度,引导“三资”投资开发农业。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三是调整财税分配政策。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力争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投入比例逐步提高。
   
    第二十三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基本保障体现公平、补充保障体现效率、充分保障依托市场”的要求,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及时足额征缴社会保险基金,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顿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建立符合县情的农村老年人口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不断开拓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商业保健保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三是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引导、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建立生活、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应急救助,以及农村扶贫等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扶助弱势群体。
   
    第二十四节协调发展各项事业
   
    切实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协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科技事业。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民营科技企业,重点培育科技成长型企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与节能四个领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二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重点实施农业灾害预防、农产品深度加工以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三大科技行动。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传统工业新优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促进企业向“专、精、高”方向发展,重点实施机械、电子、电工、电器、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化学、建材等工业科技工程。四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重点推广CAD、CIMS及其他相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研究、引进、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五是适应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强化重点领域科技研究。重点推进信息化工程、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以及城乡建设、气象监测、防震减灾和其他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研究、开发。六是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计量质量检测等科技服务,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重点建设宝胜电线电缆和宝应荷藕种植及加工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玻璃水晶工艺品开发中心、淡水养殖研发中心、热水种养殖研究所等。“十一五”期间,力争转化推广先进科技成果200项以上,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0项以上,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10个、高新技术产品80个,新增专利申请量600件以上。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响宝应教育品牌。深化改革,坚持走多种主体、多元投入、公办与民营并举的教育发展之路。一是巩固和强化基础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十一五”末定点完小54所、初中22所、高中5所。普及十二年教育,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二是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扩建、改造校舍13万平方米,全县实现“校校通”,义务教育阶段中心校及高中图书馆(室)分别达到省级、国家级I类标准。三是提升办学质量。定点小学达到省合格标准,90%初中达省示范初中标准,80%中心小学达省级实验小学标准,3所高中达三星高中水平,2所高中达四星高中水平。四是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筹建“艺体”学校,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打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子商务等品牌专业,争创省市级重点示范专业。扩大发展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机制。
   
    文体事业。一是大力发展群众文化。重点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和网络建设,全县各镇达省级文化先进乡镇标准,县图书馆、文化馆分别建成国家二级馆,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引导和组织文化消费,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比重。继续实施“蒲公英计划”,建设县少年宫、少儿图书馆,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努力创作富有宝应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加快发展文博事业。分期规划实施高朗亭、孙荫庭、刘宝楠故居、朱氏家祠、学宫等修复工程,积极推动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完善县博物馆、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好省级文保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等抢救性、保护性工作。三是规范管理文化市场。鼓励发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项目和优秀的大众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四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采用广播电视传播现代技术和先进手段,提高广播电视覆盖面,推进城乡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五是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发挥传统、特色竞技体育优势,继续抓好足球、乒乓球、围棋等传统项目。
   
    卫生事业。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工作,加快医学科技进步。一是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卫生职业道德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卫生服务和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引导卫技人员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推进农村卫生镇村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扩大区域供水,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县镇村三级网络。二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合理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三是强化妇幼、老弱人群卫生保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省标以内。切实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四是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现代化医院建设。重点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病房楼、疾病控制中心;城区二级医疗机构创立微创专科、肿瘤专科、骨伤专科、心脑血管病专科等;引进培养名中医、名医10人以上,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
   
    人口事业。创新人口综合调控思路,加快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人口综合管理体制。一是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继续保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推进争先创优工作。积极争创计划生育红旗乡镇、合格村,力争建成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示范县。三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探索进城入镇务工经商人员及外来人员服务工作新机制,逐步完善居住证制度、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制定社保、就业、培训等系列配套政策。四是优化计划生育服务。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抓好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
   
    人才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强县,加快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现代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育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投入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级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认真实施科技创新奖励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就业型、创业型的本土化人才,引导、鼓励人才向主导产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转移。力争201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例上升到50%以上,每年分别引进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及学科技术带头人100名以上。
   
    民政福利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和规范的社会事务管理。一是完善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供养标准。力争集中供养率达45%以上,10家敬老院达省级标准。实施城乡大病救助,推进慈善事业。二是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落实和完善优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医保制度,妥善安置军休干部。双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争创双拥模范县“四连冠”。三是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福利事业,实施“星光计划”,建设、完善各镇及城镇社区敬老院,筹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四是做好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殡葬服务、婚姻登记、社会救助等社会事务,严格查处非法民间组织及非法民间活动,改进和完善区划地名管理方式。五是做好村民自治、社区建设等项工作。巩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成果,推进村民自治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力争5个社区达省级示范标准。六是扶持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教育权利、就业权利,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活动,筹建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力争“十一五”末,残疾少儿义务教育率达99%、残疾人就业率达85%。
   
    第二十五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坚持“科技兴安”,依法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快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督能力。重点加强道路(水上)交通、化工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及非煤矿山、人员密集场所、建筑以及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督管理,依法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依法加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及中小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求援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力争全县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在“十五”末基础上每年下降2.5%;“十一五”末,亿元地方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死亡率控制在0.7人以内,全县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总人口万分之一以内。
   
    第二十六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发展是根本、利益是核心、稳定是基础,坚持富民优先,重点解决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健全保障机制,加速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切实加强民主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二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增强社会主义爱国、建国、强国意识。三是加强法治宝应建设,加大普法、执法及法律监督力度,加强司法机关建设,整合司法资源,提高执法能力,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四是推进平安宝应建设,创建全省、全国安全地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坚决查禁黄赌毒。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事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五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以建立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两大体系为重点,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开放、信用产品开发使用和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管制度,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营造社会诚信守信氛围,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六是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体系。重点加快数字地震台网、防灾减灾气象监控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疫情、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应急处置机制。七是协调发展其他各项事业,进一步加强人武、双拥、统计、档案、外事、侨务、台务,以及工青妇、红十字等项工作。
   
    第七章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第二十七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集约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节约能源。加快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耗能行业、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推动节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建设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照明电器等机电产品。统筹规划开发射阳湖黄荡地热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节能降耗技术,力争2010年单位地方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二是节约用水。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十一五”末灌溉水渠系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55,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8%以上。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三是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耕地保护和开发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加大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力度,搞好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质量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土地复垦开发项目110个,项目区规模达16万亩,补充耕地5万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实行村庄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积极调整土地存量,推动土地资源整合,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为城区和集镇发展拓宽空间。加强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四是节约原材料、包装材料。提倡节约用材,严防过度包装,尽力降低原材料、包装材料耗用水平。五是综合利用资源。以粉煤灰、有机废水为重点,全面开展一、二、三次产业的清洁生产,推进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第二十八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工业园生态化改造、资源再生化利用,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区域生态经济核和生态经济产业。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型、环保型产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第二十九节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创建生态县、建设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为中心,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促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全面发展。一是加强生态规划和建设。加快制定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河流、京杭大运河、宝射河等骨干河道的生态建设规划,加快组织实施有机产业发展、生态县建设等,在主要交通干道、河道、城市广场公园、工业园区外围等区域营造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市外围森林体系等,保护京杭运河、宝应湖、白马湖、射阳湖、广洋湖等湿地资源。“十一五”末,力争20%农业生产用地建成有机食品基地,30%的村建成生态村,建成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8个环境优美乡镇。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规划实施环保工程,重点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与城乡河道“碧水”工程,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宝应污水处理厂、多元化垃圾处理厂,完善管网配套,抓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治污等工程建设。强化核与辐射的环境监督管理,力争发证率达100%。到2010年,力争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全县主要河流、湖泊水体水质均达到规划功能标准,国省市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90%,地面水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农村饮用水源、集镇集中饮用水源、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4%、96%和98%以上,大气良好天数达8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以上,工业废气处理率、达标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全县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5%,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控目标以内。强化城区烟尘、噪声等环境污染治理,尤其要加强居住集中区、居民小区环境治理,力争城区范围100%建成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三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氛围。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利用意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推进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倡导绿色文明,共建绿色家园”活动,提倡“绿色消费”。
   
    第八章实施机制与实施保障
   
    第三十节统筹协调“十一五”规划实施
   
    《规划纲要》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产业导向等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未来五年我县安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指南,经法定程序审议通过后,各地、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一要完善规划体系。《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规划,纲要的内容必须由专项规划来细化和充实,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由专项规划来支撑。要把科学的增量发展作为推进工业化的战略重点,把城市扩张和内涵提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内容,把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作为集聚发展要素的着力点,把科技和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把富民优先、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大力弘扬“和谐、创新、务实、争先”的宝应精神,加快完善和组织实施科技、产业、城市、生态、交通、人才等各个重点专项规划,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二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精神,极力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浓烈氛围,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创业发展意识、优质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打造法制、诚信和效率政府。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放宽各种行政性限制,健全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管理。三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税费、金融、用地等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理解和领会政府的战略意图,使全县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的专项(专业)规划与各镇的区域规划等有机结合,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使全县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与部门、行业具体项目实施有机结合,使全县的规划目标与企业行为有机结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互动机制,共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四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积极开拓创新,探索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扩大金融机构投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加快外资引进,积极吸纳民间资本,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五要建立健全预警监督机制。强化经济社会发展预警监督,加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的调控,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执行情况的评估分析,及时发现、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十一节合理调节财政资源配置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益性社会事业。公共财政资源重点投向为全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重点倾斜于促进社会就业、加快教育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证公共安全、发展公益性事业,重点强化对“三农”扶持。同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转企改制,加快经营性社会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减少公共财政的支付领域,提高使用效果,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财政保证基本需要和一般公平,社会投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社会事业良性发展局面。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公共财政资源重点投入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政府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加大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比例,有力促进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成长型企业等为主体的科技投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十二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有机遇,更有挑战,还有诸多突发性、偶然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滚动修正,并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估机制。一是强化规划监督。广泛进行规划宣传,充分展示“十一五”发展规划,给社会以信心,给人民以承诺,力争全社会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地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监督作用,监督检查规划执行。二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将“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逐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部门、镇,强化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以年度计划执行来推动五年规划实施,以部门、镇目标任务的完成来保证总体规划的推进。政府每年向社会及时公布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征求社会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根据经济发展趋势滚动修订和下达年度目标计划。三是加强规划中期评估。五年规划执行一至二年以后,应及时组织中期评估,重点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社会发展、资源节约、人民生活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根据中期评估的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国内外环境及周边地区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滚动修订建议,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提出阶段性目标调整,确保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十三节有效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
   
    强化项目支撑,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导向带动作用,按照“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有较大调控能力并能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产业项目”等三个原则,“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基础设施、生态农业、集群工业、服务业、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六大发展工程,初步安排了近400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入300亿元以上。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交通建设。重点规划实施淮扬铁路(宝应段)、新淮江公路(宝应段)规划建设,升级改造大金公路(含界临沙公路、宝应运河三桥、大汕隔堤公路)、丹宝明公路(宝应段)、高速公路泾河互通接线,规划建设安大公路(宝应段)、恒水、柳沙等市际公路,改造县乡村组道路及危桥,规划建设运河港口码头、公路客运中心及站埠、淮扬铁路客货运站等项目。
   
    电力建设。新建、扩容改造变电所(站)项目21座,其中新建4座、扩容改造17座,新建、改造供电线路等,重点规划建设第二个220KV变电所、环城区110KV主网架。
   
    水利建设。配合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重点规划实施北运西河、金宝航道、大三王河整治、沿运闸洞堵漏除险、自灌区水源调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碧水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宝应湖区水资源保护工程、城区“活水”工程等。
   
    生态建设。重点规划实施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运西万亩森林公园、扬州正润生态园、东荡湿地生态产业园、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潼河段生态防护林等建设项目。
   
    环境治理。重点规划实施区域“碧水工程”、多元化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厂、集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淮河流域沿线治污、南水北调源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
   
    通讯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全光数据网、卫星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先进网络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社区、政府应急指挥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是各类基站、通讯网络及传输设备、杆线建设等项目。
   
    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完善综合观测、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气象服务及气候预测等系统工程,建成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全县的中尺度地面自动站监测网络。
   
    特色园区建设。重点加强开发区新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镇工业园、其他各镇工业集中区、宝胜电缆城及相应的创业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配套。
   
    (二)生态农业发展工程
   
    有机产业生产基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运西、东荡及中部三大农业区,重点实施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有机鹅、有机猪及有机水果、优质苗木花卉以及优质水产品养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
   
    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吸引“三资”投入,重点规划建设生态农业开发区、有机食品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保护区等。
   
    农村循环经济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和完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农牧科技经济示范园、奶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食品循环经济示范园、有机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生物有机肥、有机食品加工等。
   
    林木加工开发。重点加强绿化造林工程建设,以环保、节约为原则,综合性开发利用和加工生产,重点实施中高密度板、高档三合板及贴面板等项目。
   
    (三)集群工业扩张工程
   
    电工电器。重点规划实施宝胜集团轨道交通和大型船舶电器用电缆、新型矿物绝缘防火电缆、有机硅橡胶电缆、辐照交联电缆、特种中压交联电缆、超高压电缆、汽车线束、地铁干线用数字干线电缆、单晶铜及特种电缆用导体、IE级KI类核电站用电缆、非晶硅电池、3G基地用射频电缆、电气化铁路按触导线、超导电缆、电缆附件、机场照明电缆、机车车辆电缆、精密铜带、铜连铸连轧生产线、干式变压器、开关柜及德仪公司热保护器系列产品增资扩股等项目;重点规划实施复合金属材料、无卤低烟阻燃电缆料、汽车用开关电器、高精度温控器用双金属带、双轴定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挠性电路板、开关及环保成套设备扩产、柜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换位导线、电力非标件、铝芯漆包线等项目。开发生产军用电缆、各类接触导线、欧洲II、III类标准汽车专用线、F、H级绕组漆包线、光纤复合架空线、精密冲压件、中高压互感器、发电机成套设备、电缆生产设备、航空电器、“双零”漆包线、超导电缆料、半导体封装、铜管、电解铜等。
   
    食品药品。食品行业:重点规划实施营养保健酒及高档白酒生产线改造、纯天然藕汁饮料、加味莲藕系列食品、有机藕综合开发、藕渣膳食纤维素、浓缩胡萝卜汁、万吨保鲜蔬菜等项目;精制大米加工、慈菇及水芹菜生产加工、绿色水产品深度加工及链式开发、高品质食用油加工、特级面粉加工、有机食品加工,以及香醋、麦芽扩产等项目。开发生产天然矿泉水、啤酒等。药品行业:重点规划实施药品扩产、一次性医疗器械、天然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技改、有机硅橡胶及密封胶扩产等项目。开发生产抗生素类新药、国家1、2类心脑血管类新药、医用一次性产品、安瓶、输液瓶等。
   
    棉纺织品。重点规划实施系列针纺织品、高档精梳无结纱线、高档家纺和服装面料、高档印染坯布、起毛布、高档针织制品起毛布、外贸服装等项目。开发生产牛仔布、针织坯布、高档面料、印染、纺织机械及配件等。
   
    玻璃制品。重点规划实施玻璃工艺品、K9玻璃料、高硼硅玻璃管棒、精密模压玻璃工艺品、成套玻璃灯饰、光电镜片,以及布绒、铁绒工艺品等项目。
   
    管道容器。重点规划实施精密合金带材、冷轧带钢、新型复合管材、高压合金钢管件、不锈钢厨具用品、不锈钢阀门、不锈钢管件、大口径管道、阀门、环保型锅炉、节能型锅炉、液化气钢瓶扩产,以及铝质气瓶、车用气瓶和消防瓶阀等项目。开发生产PVC复合管材、UPVC给水管、PE管、特种水泵、中高压阀门、大口径无缝、有缝弯头、合金钢高压弯头等。
   
    电子陶瓷。重点规划实施遥控及光电开关、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电机控制板、电子元器件、数码相机,以及新型电子器件、电子监控设备、电子遥控、电子测控等项目。开发生产九九氧化铝陶瓷、纺织陶瓷、电子高频陶瓷、PTC陶瓷、压电陶瓷变压器、传感器、电容陶瓷、多层陶瓷电容器等。
   
    车辆配件。重点规划实施摩托车水冷发动机、车辆装饰材料、汽车内饰件、汽车散热器等项目。开发生产出口板金加工件、电动车蓄电池、高档轿车和摩托车配件、汽车发动机、电动自行车等。
   
    文教玩具。重点规划实施系列文具、大型滚塑玩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项目。
   
    (四)服务业发展工程
   
    现代旅游。重点规划实施县城区老城景点修复扩建、名人故居修复、宁国寺扩建、射阳湖旅游观光区(含“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东荡地热资源、荷园等)、中国柳堡红色旅游景区、宝应湖生态养殖观光园、生态种植观光园、现代工业工艺流程观光,以及红色旅游示范区等项目。
   
    商贸服务。重点规划实施有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机电产品市场、玻璃产品市场、装饰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再生资源市场等,宝胜(苏中)物流中心、华东粮食物流中心、开发区新区四星级宾馆(东方国际商务中心)、天元大酒店(三星级宾馆改造)、城区三星级宾馆(2个)、商业广场、九九广场、中心国际城、世纪广场、神舟广场、特色商业街等,以及亚细亚、白田路两大商业中心、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
   
    科技信息。重点规划实施省级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荷藕种植及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玻璃工艺品开发中心、淡水养殖研发中心、热水种养殖研究所、宝应数码广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工程、智能社区工程、信息化万家工程等项目。
   
    房地产。重点规划实施大上海国际公寓、盛世嘉园、国泰华苑、开发区南区、白田北路、白田南路及其邻近地段住宅区和老城区改造等房地产开发项目。
   
    (五)城市化建设工程
   
    城市道路。重点规划实施苏中北路、白田南路、白田北路、苏中南路、宝胜路、邗沟路、南园路、盐金路东段延伸工程;运河路、画川路临城段配套改造工程;纬二路、纬一路、火车站至高速入口路段、耿耿工业园北侧道路延伸段、运河西岸道路、槐楼湾至宝应湖路段新建工程,淮江路临城段改建、宝应大道完善、宝范路整治工程等。
   
    园林绿化。重点规划实施运河绿化风光带、宝曹河滨河绿化观光带、宝射河生态绿地、中沟河滨河绿化带、城市内河两侧绿化、县城区主干道绿化带、淮江路绿化带等工程;以及人民公园等建设工程。
   
    防洪设施。重点新建节制闸4座、防洪泵站2座等。
   
    供水设施。重点规划实施旧城供水管网改造、新城区供水管网新建、自来水厂续建、区域供水等工程。
   
    城市亮化。重点规划实施城市道路、集镇道路亮化工程。
   
    城市河道。重点规划实施城市河、窑河、二里排河、中沟河、三支排河、头引河、下河等河道清淤疏浚、驳岸工程、绿化美化工程等。
   
    燃气管网。配套建设城区居民管道煤气、天然气供应管网等工程。
   
    供热管网。重点规划实施热电厂气源输送及生产、生活用气管网配套建设等工程。
   
    西气东输配套管网。重点规划建设供气泵站及配套管网等工程。
   
    (六)社会事业发展工程
   
    科技教育。重点规划实施职业技术学院、翔宇集团实验初中改造、职业教育集团等职教机构基础设施及实验实习基地、城乡中小学及幼儿教育设施、教育现代化、“艺体”学校、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项目。
   
    文化体育。重点规划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及文化馆新馆完善、少年宫、少儿图书馆、名人故居修复、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扩建、博物馆完善、“红枫园”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全民健身“八个一”工程等项目。
   
    卫生。重点规划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中医院病房楼、人医病房楼、疾控中心综合楼、特色专科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项目。
   
    其他。重点规划实施老年服务中心(含老年公寓、康复中心、托老中心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救助站等项目;安全生产监管技术装备、县乡机构、监控网络、应急救援系统等项目;地震台网、开发区第二消防站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