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农业信息化生态圈透析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在信息化的田野上

  农业产值只占中国GDP的14%,而农业人口却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绕不开的坎。信息技术助农被人们寄予了殷切期望。随着由农民、农民信息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础供应商、政府构成的农业信息化生态链凸显,问题接踵而来:这是否能够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来真金白银?

2005年1月6日,中国迎来了13亿人口日,这其中9亿就是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农民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体。农业产值只占中国GDP的14%,而农业人口却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根据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按人均收入一天一美元的国际通行标准和购买力评价折算,中国的贫困线为年收入924元人民币,那么中国约有7580多万农村人口和2000多万城市人口属于贫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绕不开的坎。

  200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有五个,首当其冲的就是“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温总理指出的第四个问题依然与农业相关:“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而在前任总理朱 基看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他“最头疼的问题”。

  信息化被人们誉为“缔造和谐社会的武器”,信息化能否成为拉近城乡差距的重要工具?信息化能否带给农民兄弟更公平的致富机会、受教育机会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IT又一次被人们寄予了厚重的期望。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方瑜是一名在农业信息化领域耕耘数十年的老将。在他眼里,农业信息化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如何探究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本报记者多方调查和深入走访后发现,农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农民、农民信息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础供应商和政府构成的生态链,生态链中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连田间地头都装上电话的农民兄弟是农业信息化终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化最迫切的需求者;靠着上网这项技能成为村里能人、甚至因此发家致富的农民信息员是农业信息化中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带;利用信息化,带领一个村甚至一个县的乡亲奔向发家路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榜样;组织大家联合起来,在网上把产品卖到国外的西瓜联盟、长白猪协会把农民拧成一股绳,在农业信息化的大潮中往前冲;给农民朋友送便利的电信运营商、IT设备供应商等各类供应商则给农民兄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日夜牵挂农民百姓的政府更是积极搭建了各种类型的农业信息化合作平台。

  生态链生机勃勃,中国式农业信息化模式呼之欲出。€

  农民: 信息化的主人翁

  本报记者 刘雨

  和城市里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各类花哨广告不同,农村的广告总是朴实而直白。

  即便是现在,如果你驱车前往北京郊区,仍然能够在路边农民家的围墙上看见用白灰刷的,诸如“黑母鸡鸡蛋,3元一斤,到李三家买”、“买猪崽到村东头武老大家”一类的信息,村子里的经济信息交换就体现在这里。而经常坐火车的人一定记得,在铁道边的围墙上经常看到“XX 化肥,农民首选”、“XX种子,保你丰收”等广告语,蓝底红字,格外醒目,它们也将农业供求信息传达给了过往的旅客。

  不过,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已经无需费力将广告刷到墙上,而是直接将其发布在互联网上,从而跨越了村、县、省的界限,甚至跨出了国界。信息的广为发布,引来众多需求者,为自己的产品谋得了好价钱,同时,他们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市场最新需求,为下一茬作物找到了买家。

  目前在农民中流传着一些顺口溜:“农民不出家,专家请到家”。有的农民说:“过去只知道电脑能指挥卫星上天,现在电脑也能指挥咱种地,也能帮咱卖粮了。”今天的农民正感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收益。

  平谷唱响一出大戏

  “老符农家”、“德才家园”、“老五小院”……在北京平谷区雕窝村的民俗游网站上,每户农民都有自己的家庭主页,正是这个网站,为深山里的小村招揽了大批游客。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游客互动,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村民白天忙于接待,夜晚就在网络世界遨游。通过网络,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信息化已经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

  一位村民还拿着自己的账本,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我家每年只有两三万的纯收入,上了网后,去年就到了8万多,今年肯定能挣到12万!”一年来,雕窝村仅民俗游纯收入就达16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山村旅游发展的新路。

  仅有42户人家的小小雕窝村,有38户人家从事民俗旅游。在雕窝村民俗游的网站上,不仅有每个民俗旅游农户的网上预订系统,还有用各种图片、文字描述的自己家的“绝活”。为了更好地得到市场反馈,网站还特设了满意度调查版块和留言板。通过与游客的网上交流,村民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经营中存在的不足,还因此留住了超过一半的“回头客”。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38户村民的旅游收入高达85万元,其中,通过网上预订实现收入44万元,占总收入的51.8%。

  农民的这些收益,都得益于前年平谷政府的一次投资。2003年9月,平谷区投资70余万元,为这个被重山包围着的小村庄引进了宽带网,进行了网站和其他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为各农户购买了电脑,手把手把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村民教成了“网上能手”。

  在平谷,实现了“校校通”的小学校园可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家长,农民兄弟在这里普及了计算机常识,更了解了许多致富的好门路。令平谷农民骄傲的还有他们的“无线村”,由于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村子里已经能够户户通无线了。

  增收有盼头

  所谓“三农”问题,一般来讲,可以归纳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句话。而“农村真穷”和“农民真苦”事实上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农民收入低。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这也是农业信息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信息化让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农业信息化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多数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纷纷开始寻求致富之路。但是,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农产品市场需求并不紧密的联系影响了农民增收。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通常意义上的市场是一个个孤立的区域性小市场,市场与市场之间缺乏不间断的信息传递;另一个原因则是农民的交易圈小、信息不灵,无法与外面的市场沟通,所以单个的农户生产经不起大市场风浪的冲击,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当前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农民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就无法从市场获得收益。因此,准确掌握市场信息,为推向市场的农产品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必然需求。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就一定要抓住农民增收这一主线,重点解决农副产品销售信息不畅的难题。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系统,农业部门在全国共建立信息采集渠道33条,采集点8000多个,建设了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数据库。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系统和市场信息,为农民传播信息,农业信息服务只有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与农民的需要结合,农民才能及时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到实惠,把农产品卖上好价钱。这样的农业信息服务,才是深受农民欢迎的、效果最佳的信息服务。

  实惠的信息化

  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找到适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解决办法,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不能大量地、廉价地获取农业信息和知识。农业信息化工作严重滞后,造成城乡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我国还有一部分农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简易实用、贴近我国农村实际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必须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应用效果。

  必须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化,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各地要利用一些成熟的途径,如:广播、电视、农技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为农民传播农业信息知识。河北省某县级市政府采用了10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播农业信息,比如在县电视台开办农业信息专栏、与农技电话相结合发布信息、利用互联网络为农民提供服务、与城市退役的寻呼机网相结合发布信息、与科技进村服务站相结合发布信息、与报刊相结合发布信息、与乡村大集相结合发布信息、自办刊物与简报发布信息、与中介组织相结合发布信息、与乡村板报和小喇叭广播相结合发布信息等,这些方式非常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开发多种终端,为农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指导通信、广播终端设备厂家,积极开发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信息终端,利用广播和电信网接收、传递各种农业信息,帮助农民增收。要整合各种资源,根据农民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农业、农村信息提供给农民,为他们提供一条龙的配套服务。

  “到平谷摘桃去!”已经成为北京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广西玉林养鸡大户李运福在鸡棚查看养殖信息。

  神秘的两口子

  农业部信息中心的方瑜主任有些纳闷,为啥在浙江台洲,总是王大首和小琴两个人在网上发布卖树苗的信息?这两个是什么人?他们的树苗产业到底有多大?

  还是到浙江台洲调研的同事给方主任带回了答案:王大首和小琴实际上是两口子,家里架着两台电脑。他们家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王大首每天外出联系村里各家各户有什么树苗要卖,回来以后告诉小琴,小琴就分别用两个用户名登录到网上,把信息发布出去。王大首家的两台电脑,一台专门用来发布树苗信息,另一台机器,则被小琴用来每天在网上搜罗各种树苗需求信息,然后由王大首转告有栽培、供应能力的农民。

  不仅如此,王大首和小琴夫妇还能够把在网上查到的栽培树苗的知识转告给乡亲们,成了乡亲们活的“教科书”。王大首和小琴的生活方式,就是农业部正在着力发展的“农民信息员”的典型模式。近几年来,农业部已经发展了17万名农民信息员,这些农民信息员并不要求掌握高深的计算机知识,只要会上网,政府就认可。

  之所以对农民信息员的要求不很高,是因为农民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地位实在重要。对于农民来说,村里如果有两三位农民信息员,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了:农民即使不认字也不要紧,只要农民信息员告诉他哪里出了问题就行;农民不会上网也不要紧,因为有农民信息员呢!农民信息员克服了农业信息化要实现户户上网的资金不足和农民互联网知识不足的两大障碍,成为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二传手”。

  从国家角度看,虽然可以把光缆铺到村里,但这也只是解决了骨干网的建设,而在农村,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难题。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因为技术上已经有多种成熟的方案,已经变成了实际操作的问题。

  对广大农民来说,一方面,信息化能够给他们带来及时的市场信息和丰富的生产知识;但同时对他们而言,电脑、网络这些东西又显得过于神秘。在一些地区,农业信息化的起步、甚至长期运作,都是少数有能力的农民先开始的。他们拥有电脑和网络,能够查找和发布信息,这些人因此成了村里其他农民信息化的一个窗口。后来,有一些地区政府将这些人组织起来,进行正规的培训考核,通过考核后还会发给他们资格证书,证明他们有能力为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这些人就被称为“农村信息员”,他们工作的地方往往被称为农村信息站,被誉为政府与广大农民之间的“二传手”。

  在《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站要满足四个要求:有一支健全的信息服务队伍;有突出的信息服务实绩;有一套满足信息收集、处理、发布(上报)需要的设备和相应的场所;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而对于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点,则要达到“五个一”标准:有1~2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服务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专用电话线,并注册应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等信息系统。

  楼上和楼下

  对于这些信息站、信息员来说,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并不是告诉农民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上网,而是充当农民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一座桥梁。农民收了作物,自然希望找个好买家,卖个好价钱。以前,有的农民会赶着车从乡下赶到城里,夜里也不舍得花钱找旅馆,就把车停在路边旅店的院子里,自己睡在车上,人称睡“光店”。即使如此,当他到达城里的市场时,可能发现自己的农产品其实卖不了几个钱,但由于他不知道哪里能卖得更好一些,因此只能贱卖了事,这也就是大家说的“货到地头死”。

  而农民信息员就能改变这样的状况,他们应该找到有价值的供求信息,提供给本地的农民。“现在的农民,在田间地头就开始竞价。”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以前,农民有什么要卖的,顶多是口口相传,或者通过刷墙广告来传播,如今有了信息站和信息员,宣传的范围可就广多了。

  广西有一家农村小院,总是很热闹,有很多人在进行圣女果的交易。这场面看起来似乎很普通,不过,继续往里走,就会发现这普通背后的秘密。在院子的二楼,院子主人的女儿正在上网。她可不是在论坛灌水或是玩游戏,而是在收集和发布圣女果的供求信息。由于买卖双方都要来这家小院了解信息,因此,大家干脆就把这个院子当成了交易场所。最后,就形成了楼上是农村信息站,楼下是交易市场的格局。有了这种方式,不一定要农村每家都配备电脑才能实现信息化,进一步说,这样的农村信息站不仅能进行信息交互,未来还可能提供更多功能,比如中介服务等。

  在福建三明市的一个村子里,人们在县城和村里的信息站都装了计算机,还安装了小摄像头,能实现视频通话。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超前,但当地确实利用这样的手段解决了实际问题。如果农民的果树出现了问题,他们就会来到信息站,向专家咨询,由于双方可以进行实时视频交流,因此专家可以查看病树的叶子,还可以让农民把叶面转一转,从多个角度查看。

  到了后来,农民什么事都到这个信息站来问。地方政府发现这个信息站不仅成为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的宝地,更成为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因此,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交流,也就变得顺畅多了。

  国外也有一些可借鉴的办法。比如在光纤建设并不发达的印度,人们用一种比较“歪”的招数解决了农村地区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困难。他们在大城市建立了信息站,在各个村也建立了信息站,但在这两级信息站之间,起连接作用的东西,却是长途客车。这些长途客车上都安装有无线网络,当它到达一个村落的时候,建在车站旁边的信息站就会和长途客车上的无线网络连接起来,这样也就能和城市的上级信息站交互,当乘客上下得差不多时,信息交互也基本完成,于是长途客车又驶向下一个村落。

  专家指出,中国农民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包括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并不一定要每个人亲自上网才能获得,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信息站、信息员的体系将发挥很大作用。

  广西省佛子镇农业信息员培训班现场。

  云南省南涧县农业网络技术和信息员培训会。

  龙头企业: 坐稳跷跷板

  本报记者 凌曼文

  爱变卦的财神爷

  河北乐百氏(丰润)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曾经是丰润许多农民眼中的“财神爷”。为了确保生产出高质奶,在保鲜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乐百氏公司将基地建在奶源丰富的丰润区,在企业带动下,丰润建立了26个百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场,现在基地农户每月平均增收1300多元。

  不过,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给乐百氏供奶收入高,当地的先天条件又好,当地许多农民都转向养奶牛,造成原料供大于求的状态。因此,乐百氏集团与农户建立了一种合同订购关系:在基地选择部分品质高、信誉好的农户建立合同订购关系,收购量、收购价格由企业决定,造成契约双方实际地位的不平等。不平等还不仅仅这些,在市场交易中,由于市场、产品更新等方面的原因,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下降时,企业会以质量不好为由,变相拒收或减收,造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变为一纸空文,这样一来,市场风险完全落在农户身上。对农民来说,由于进行的都是相对简单的市场交换,从来没有进行过复杂的商业风险判断,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大部分的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单一,一旦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给财神爷支招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农民带上小康之路?很多龙头企业就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农民建立了双赢关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措施。

  正大集团是泰国正大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为了能够从农民手里获得合乎要求而稳定的货源,他们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与基地农户建立了密切的产销关系,在仔鸡、饲料、防疫、收购等各个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可以到“正大课堂”学习养鸡常识,还可以在网上查询厂家的下一步需求,甚至直接与厂家下定单。现在,基地的农民还学会了上网查资料,预测饲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正大的基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低成本、高效率地控制了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了沟通培训成本,企业与基地农民通过合同等法律形式建立了利益连结关系,农民成了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不直接面对市场,公司始终按合同收购产品,独立承担市场风险。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丰富商业经验的龙头企业这次和农民坐对了位置,跷跷板稳了。

  还有一些龙头企业,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程度更高。上海水产集团公司为了适应大型超市集团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重组几十个独立小企业,组建了上海水产集团配送中心,形成了与超市连锁经营相匹配的集团公司统一供货的流通体系。在连锁超市的带动下,借助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将水产品直接配送进大市场,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分散的渔民和现代化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渔业的产业化经营。目前,配送中心的产品已进入500多家超市,配送总额近亿元,利税超过500万元。同时,配送半径不断延伸。

好日子刚开头

  这些龙头企业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让农民兄弟在不用冒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还在这里掌握了信息化的基本技能。对于农民来说,好日子才刚开头呢。

而信息化的发展,与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类型,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出口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较为适宜采用的一种农业标准推广的实施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可通过深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能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成效如何,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建立起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双方要恪守合约,讲信用,“订单”要具有法律效力。而信息化,恰恰是农民兄弟的好帮手。

  河南舞阳兴农牧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今年以来与农民签订合同1300多份,收回成鸡150万只,使农民增收2100多万元。

  行业协会:大蒜市场的国际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成一体,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帮助两亿多农户把相关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大公司竞争,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在这个问题上,农产品行业协会有着农户、企业甚至政府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各种农产品协会、联合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农村科技普及的生力军。

  巧打国际牌

  早在1996年,山东省金乡县的大蒜面积就发展到了2万公顷,形成了规模生产,成为金乡县农村的支柱产业。金乡县围绕这一产业建立了10多处大蒜市场,其中最大的批发市场长达10公里,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而山东大蒜市场让人觉得新鲜的还不仅这些——冷藏保鲜、辐射保鲜、脱水加工及大蒜制品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成了恒温库108座,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加工生产能力13万吨。大蒜加工销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以大蒜为中心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全县农产品销售车队100多个,销售人员7万多人,运销专业户5000多户,旅社、饭店、商店发展到1200多家。

  而对于金乡县的农民来说,大蒜不仅是他们致富的源泉,还给他们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在大蒜市场交易的农民可以直接在服务站查到各类大蒜的需求信息,其中包括价格、时间、品质要求,而来自德国、日本等的定单更是让山东大蒜漂洋过海成为可能。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人口8015人,其中农业人口7000余人;全镇近7000亩农田的6000多亩种上了水蜜桃。阳山镇年产水蜜桃6000余吨,产值3600万元,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水蜜桃——这里是名符其实的水蜜桃特色镇。

  1998年初,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正式成立,全镇种桃农户基本上家家都有一个会员。协会积极开展科学种桃和咨询服务,培养经纪人队伍,还牵头成立了无锡阳山水蜜桃有限公司,有效促进了阳山水蜜桃的销售工作。在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及其公司的网络主页上,关于水蜜桃的基地介绍、产品信息,以及网上展厅、在线订单、在线洽谈等各类信息都能查到。

  据业内人士分析称,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点:一是在协调出口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二是推动标准化生产和保障产品质量;三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四是协助政府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解决贸易争端。而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上各种信息的交流。

  例如,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一头连着370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企业,一头连着45个国家250多个同行业组织,并参加了8个国际行业协会,获得了参与国际同业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专门机构,这些协会正在架设起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渐呈燎原势

  温州是浙江省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泰顺县、永嘉县分别获得“中国茶叶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的称号。温州茶叶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茶叶中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近年来,随着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周边地区早茶生产的异军突起,温州名优茶“早”的优势不断缩减。同时,由于温州市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营销手段落后以及竞争无序等问题,温州茶叶的市场

竞争力大为削弱。尤其是2002年出现春茶“卖难”的问题,引起了温州市政府和茶产业同行的高度关注。若想继续保持温州茶叶这一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推动茶叶的产业化经营,提高茶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2002年6月5日,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正式宣布成立,会员基本涵盖了全市茶叶及与茶叶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学等领域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在外出交流、展开行业调研的同时,也通过网络服务于会员。在温州市农业局网页的首页上设置“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会标”,点击即可进人“茶协动态”信息。目前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茶协成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茶协信息以及茶叶供销情况等。此外,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还深人茶区,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无论是团体会员还是个人会员,只要其茶园发生病虫害等问题,协会相关人员就会亲赴现场指导,帮助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案,赢得了会员的好评。

  像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这样新型的民间组织在全国已经渐呈燎原之势,他们集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信息传播、产品销售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把从事同一类生产的农户按市场规律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比如奶农协会、大蒜协会、佛手瓜协会、水蜜桃协会、蔬菜协会等,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有关专家分析,这些协会展开的工作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农业技术的对外交流,也有利于引导农民合法经营、勤劳致富。

  通过信息化手段使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临沂市劳动模范唐美丽,在成功发展了养兔协会之后,又根据市场需求成立了养猫协会。协会给种猫建立了严格档案,在互联网上设置了自己的专业网站,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的咨询或订猫邮件。到2001年11月,金猫养殖场已存栏近2000只,并已在北京、福建、桂林设立了金猫养殖分场。通过网络信息的有效互动,唐美丽让协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步入快速有序的轨道。

  山东寿光的国际蔬菜博览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获取外地信息的重要平台。

  图片来源:寿光信息港网站

  基础供应商:要致富,先上信息路

  本报记者 陈翔

  农民要致富,先上信息路。

  你知道现在农民有哪些获取信息的渠道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农村信息渠道却日益堵塞。农村曾经是广播的主打市场, 农民过去主要通过广播了解政策、获取信息、学习科技,而昔日四通八达的有线广播网由于设备老化、人为破坏等原因已遭到严重的损毁,而且单一的内容也无法提供农民个性化的需求。电视虽然普及,频道相对丰富,但存在着农村只能收看中央、省台,播放的节目本地针对性差,法规、政策信息多,农民关注的涉农技术信息、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购买信息少,当地台又收不到等很多问题,用农民朋友的话说是好看不中用。虽然报纸在农村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是地市报发行量的促动,但邮路不畅,普通农民难以及时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是当今信息传播最快捷的工具,也是农业信息化的代表。

  “信息要对等,网络不可省。”但这却不是农民们目前容易做到的。

  不能否认,目前农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不是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传呼等媒体和通讯工具还具有很高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使之与网络之间有机组合和搭配,强化信息发布工作。

  托网络的福

  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电信起到基础支撑和拉动作用,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也离不开电信的信息传递作用。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需要了解外界和沟通信息,一部电话甚至能使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为此,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 动、

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的第一步——“村村通电话工程”(简称村通工程)。村通工程从2004年1月启动,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6家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总体任务是2005年底前实现“邮电十五规划”中“全国95%以上行政村通上电话”的目标。2004年共有9357个行政村新开通了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总数达到62.8万个。

  一直以来,农村被人们称为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要突破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环境是基础。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也就是培养农民了解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上网找信息的学习环境;硬环境就是设备配置、整体村镇网络设施环境。帮助广大农民实现第一步的硬环境,铺设好有效信息高速公路,让农民们也能“托网络的福”,是基础设施供应商在农业信息化生态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悉,我国当前农业信息化市场上的主力基础供应商包括中国移 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运营商和惠普、Oracle、华为3Com、IBM、农信通科技、北京中农博思等IT软硬件提供商,他们肩负的是农业信息化特色的市场与特色的需求,面对广大农村市场,特色不仅包括这些企业拿手的设备个性化设计,也包括了一些创新性的体系架构。

  新三网合一

  “有买家了!有买家了!”四川省乐山市金峰乡的农业信息员在网上看到一条求购柠檬的信息,而且价格远远高于当地市场价,这让他兴奋不已。一车车柠檬运往山外,换回的是实实在在的利润,金峰乡乡长不禁感慨万分:“想不到这网络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么大的销售难题。”过去,金峰乡电话普及率低,该乡盛产的柠檬因信息不畅通,虽然年年丰收,但农民的口袋却没有因此而鼓起来。如今网络修到了乡门口,信息也就传输到了每一个农民。

  应该说,尽管目前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很多地方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时主要围绕信息通路打转,认为信息化的标志就是网络进户,但应用网络新型整合方式就可以解决以往“建网络、铺摊子”传统做法面临的问题。网通旗下的恒信通电信公司CEO张彬表示,联合运营商、整合新网络就是利用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和大力支持,将宽带光纤通到遍布乡村的每个信息化站点上,各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构造天网(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数据网)+人网(农村信息员)的新三网合一架构,无缝地整合农业信息化网络,做到宽带连到村、无线连到人,农民可以从信息员处获取信息,也可以使用信息站点的宽带接入,而有条件(手机/电话)的农民还可以通过自己上网的方式自取信息,或通过短信平台直接获得电信增值服务商主动发来的信息。

  活生生的信息机

  “我们不把它看成是冷冰冰的电脑,而是看成一台活生生的信息机。好用啊!” 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河西村书记张玉山质朴的语言,给“长风农业版PC”的面世赢得头彩。

  有了运营商铺设的高速信息通路,电脑在农民看来就是和电视、广播这些传统信息通路终端类似的最好的“信息机”:便宜、简单、好用。“长风农业版PC”就是北京市科委与英特尔、清华同方等16家IT机构日前共同发布的针对农民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机,这种PC不仅价格只有3000元左右,而且还附带了共创开源、中科红旗等软件厂商提供的46套正版系统和工具软件,让不少农民面对电脑从心动转而行动。其实,这些IT企业的长风农业PC计划不是推产品、抢市场,而是去调查农村用户的真实需求,这样一些潜在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周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地区,100户农民中只有3到4台电脑。此外,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对北京附近10个区县、52个乡镇的500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3%的农民表示需要电脑。调查还显示,农民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首先是电脑,第二是摄像机,第三是VCD。农民要电脑主要干么呢?首先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望子成龙;第二是了解农产品信息技术和市场的情况,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那么,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电脑呢?通俗地讲,必须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首先要便宜,因为农民还不富裕;第二要实用,不能太复杂,因为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第三就是耐用,农民有一个习惯,就是一个东西要用一辈子,这是他们的一个心理习惯,如果电脑很快就坏了,对农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应该说面对农民,电脑低价格是主要因素,但并不是低价电脑就好销售。

  同方长风农村PC项目负责人李响认为,降价未必会使农村市场打开。例如彩电在农村的普及,并不是价格减低的贡献,主要得益于国内广电网络发展覆盖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民可以看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今天的农村PC市场同样需要一次内容覆盖来提高设备的市场普及。“长风农村版PC”的设计理念中,强调农村PC概念的核心是要有满足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而不是终端机的简单化和低能化。所以,长风农村PC中分量最重的是46套软件,特别是8套为京郊农民量身定制的应用系统,包括北京农科院农业技术宝典、中讯雄风农业专家系统、四中网校中小学普教辅助学习系统、圣约达农民技能培训系统、书生农民家庭数字图书馆和百种流行游戏等。当农民发现用通过电脑可以获知养猪方法,可以让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高级中学教师的教育指导的时候,农村电脑就真正有了市场基础。

  此外,目前大多数没有深入农村市场的基础供应商认为是渠道问题,但进入以后看到的情况却不尽相同。李响认为,目前在农村有很多现成的资源可以发展为潜在PC渠道,例如所有乡镇都有种子、化肥销售机构和农机产品销售维修公司。IT企业完全可以把这些公司、机构培养成为渠道,但打开市场的关键是有没有适应需求的应用和产品出来。

  中国移 动新开通的电话吸引了四乡八村的各族乡亲们。

  图片来源:信息产业部网站

  政府:我搭台来你唱戏

  本报记者 袁钦玲

  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宋朝理学家朱熹不会想到,今天,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尤溪县会因农家155服务中心而成为政府牵头推动全国农业信息化的优秀典型。

  尤溪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1999年7月30日,由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农业局主办,42个单位联办成立了尤溪县农家155服务中心,并开通“155”热线电话,为农民的生产、生活遇到的难题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和上门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农家155服务现已在福建全省推广开来。

  2004年7月1日,尤溪县农业155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打开电脑,与洋中镇农业155服务队接通了语音视频系统。2004年“七一”前夕,尤溪县所在福建三明市的市、县两级农业155服务中心、部分科站及部分乡镇155服务队纷纷安上语音视频系统——摄像头和带麦克风耳机。现在,经常发生的一幕是:农民的果树生病了,就把生病果树的叶子摘下来带到摄像头前,展示给网络那头的专家诊断开方,就像远程医疗一样。

  “爱农”网站

  在农业信息化生态圈中,怎样形容政府作用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在农民利用信息技术的初步阶段,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组织、主导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建立农村市场信息体系;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不同部委采取了不同方式。

  在京郊怀柔区北房镇一个刚刚建立的“爱农信息驿站”里,王大爷端坐在电脑桌前,轻点鼠标,一个精彩的网络世界展现在他眼前。他高兴地说:“这里离北京市区60多公里,但我只要6秒钟就可以知道西单发生的事情了。” 两年之内,北京市十几个郊区将建成300个信息工作站,覆盖3000多个行政村,覆盖率达七成以上,完成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涉农网站约有6389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

  据了解,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影响不断扩大,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日均点击数240万次,在国内政府网站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农业网站中居首位,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涉农部门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积极推进各级各部门网站的建立和应用工作,许多部门都建立了面向农业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及培训的网站。许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甚至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也开设了具有特色的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站。

  根据有关调查材料,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地域分布不均匀,政府网站发展强劲,网站分布与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网站栏目设置大同小异。较普遍的问题是:网站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网站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设计不够精细,信息内容缺乏多样性;信息的时效性差,信息内容单调等。真正能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还不是很多。

  多管齐下

  农业信息化不仅是某个或某几个部门的事情,也不仅是某几项措施就能达到效果的。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气象局等部委都采取了众多措施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直属农业部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CCTV-7农业频道,已经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安徽省委、省政府则在1998和1999年连续两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依托气象网络资源和人才优势,组建“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构想。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下,安徽农网的建设工作在全省顺利展开。

  农业信息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博览会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到2005年4月,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经办到第六届。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博览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获取外界信息,争取合作机会的平台。

2005中国农业信息化生态圈透析(2)

  电信企业村村通工程进展情况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