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重庆工业经济奋斗目标
来源:重庆市经委公众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保持全市工业经济稳健运行、持续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改革开放等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做大做强“5+2”支柱产业,打造西部地区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和全国位次明显前移;集中力量加快“一小时经济圈”发展,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的工业中心,并使工业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原动力,努力实现“15552”奋斗目标。即:“15”是,到2012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5万亿,年均增长23%;“5”是,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8%;“5”是,到2012年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2”是,到2012年,当年投资超过2000亿元。在保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05吨标准煤,下降率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84吨标准煤,下降率25%。

    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按照“314”总体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今后五年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20个字:好字优先、创新驱动、统筹城乡、节能减排、科学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和主要任务,将着力推进九项工作措施:

    第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工业经济发展中量的扩张建立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建立高质、高效和节约型现代工业体系。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重点落实到三大转变上:一是从高能耗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低能耗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上来;二是从非循环生产转变到循环型发展模式上来;三是从资源粗加工增长方式转变到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质素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二,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重庆工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围绕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由现在的1.8%,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力争到2010年达到2.5%;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300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高于28%,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着力推进研发试验能力建设工程、重大新产品产业化工程、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程、产学研结合建设工程、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五大工程”建设;实施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减排及清洁生产、企业信息化“五大专项”;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13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1500亿元,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0家。依靠创新驱动,提升重庆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重点推进九大新兴工业集群,打造西部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前瞻性、高起点地策划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核心项目及一大批配套项目,形成数量充足、基础扎实、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项目库,加快9大工业集群建设,打造西部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到2012年,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500亿元,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0%,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70%以上。

    ——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总投资45亿美元的德国巴斯夫MDI一体化项目,力争今年开工建设,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亿元的天然气化工集群。德国巴斯夫MDI一体化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市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将创下25万吨天然气制乙炔单台装置规模、40万吨MDI单台规模、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结合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4个世界第一。

    ——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推进1000万吨炼油项目和100万吨乙烯项目,以及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橡胶制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配套产品项目,力争在2009年开工建设,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亿元的石油化工集群。

    ——煤化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煤直接气化制300万吨甲醇项目,以及甲醇—醇醚燃料、有机酸、烯烃等系列配套产品项目,形成年销售产值300亿元的煤化工集群。今年重点推进东方希望集团20万吨醋酸项目、中华煤气公司40万吨二甲醚项目和香港建滔公司110万吨焦炭项目开工建设,将形成年销售产值53亿元的煤化工集群雏形。

    ——新兴汽车和通机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长安福特三工厂、长安股份轿车扩能、二汽渝安微车、上汽依维柯红岩等项目以及隆鑫、宗申、力帆、银翔、润通等通机项目,形成年新增汽车产能100万辆,产值700亿元的新兴汽车工业集群及热动力产品3000万台,产值300亿元的全球最大热动力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重点推进长征重型铸锻基地、特种船舶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风力发电装备等重大项目及配套项目建设,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亿元的新兴装备工业集群。

    ——新兴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实施重钢集团环保搬迁项目,形成630万吨钢生产能力;促进西南铝现有生产线配套技改扩能,争取分别再上一条热连轧和冷连轧生产线,形成120万吨铝加工材的综合生产能力,把西南铝打造成全球第一的铝加工企业;着力推进硅产业链项目建设,培育我市硅产业基地。形成新增年销售产值600亿元的新兴材料工业集群。

    ——电子芯片产业集群。全面推进“811”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委支持中电科集团两条6英寸模拟集成电路项目建设,加快引进第二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和新上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启动封装测试项目建设,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亿元、产品梯次完备的电子芯片工业集群。

    ——软件开发及外包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日本电信电话公司重庆软件外包基地、新东方集团重庆软件人才培养基地、IBM外包服务和数据处理、中科院软件所、甲骨文公司重庆培训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软件服务外包和数据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形成2万软件人才队伍和年销售产值300亿元的外包服务基地。

    ——信息家电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国虹数码、海尔工业园二期工程和格力电器三期工程、东矽多模、万利达消费电子产品基地等重大项目,以及一批配套产品项目建设。力争到2012年形成国虹、格力(重庆)公司、海尔(重庆)公司3个百亿级信息家电企业,以及年销售产值400亿元的信息家电工业集群。

    通过实施大项目,发展大集群,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和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利用五年时间,打造西部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到2012年,汽摩产业板块销售产值达到3600亿元,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装备制造业板块销售产值达到2200亿元,在西部地区保二争一;石油天然气化工板块销售产值达到1450亿元,进入西部地区前三名;材料产业板块销售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电子信息产业板块销售产值达到2000亿元,在西部地区列第二位。

    通过实施大项目、发展大集群,培育造就一批大企业。到2012年,形成“1221”大企业集群。即:1个销售产值过1000亿元的企业;2个销售产值过500亿元的企业;20个销售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00个销售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

    第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集中度。到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销售产值1万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三分之二;实现工业增加值3000亿元,实现利税8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0%左右;安置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占65%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480万平方米,职工宿舍500万平方米;培育3个销售产值过1000亿元、8个销售产值500—1000亿元的园区,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今年要大力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板块;强化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取扶持鼓励措施,全面推广园区标准厂房和职工集体宿舍建设,按照园区面积的30%集中规划建设生活服务配套区,搭建园区服务平台。力争完成销售产值250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45万人,建成10个销售产值过百亿和1个销售产值达300亿元的工业园区,提前两年实现2003年提出的“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

    第五,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紧紧盯住国内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着眼于引进技术先进和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近期,重点推进三类33个重大招商合作项目:一是外商企业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1080亿元,可新增销售收入1545亿元;二是中央大型企业(集团)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775亿元,可新增销售收入2185亿元;三是地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13个,总投资893亿元,可新增销售收入2110亿元,通过产业链项目招商,推动我市工业全面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合作。同时,坚持出口多元化战略,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加强与大型采购商的合作,促进企业融入国际采购体系,推进我市工业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化。

    第六,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解决民营经济准入、融资、用地三大困难,在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优惠政策享受等方面一视同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工业经济活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张发展,做大做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做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民营企业扩张发展对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进入军工产品生产配套体系;支持优势民营企业扩充实力,采取收购重组、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走集团式扩张发展道路;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纳入全市工业整体规划。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第七,推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力争“十一五”期间“一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销售值7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9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9%和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4%和87%。提速“一圈”工业,增强“一圈”带“两翼”的实力。“两翼”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走资源开发型路子,加快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业,并且要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区域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上狠下功夫,减少环境污染,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渝东南地区要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形势下,不失时机继续发展好电矿业,要加大力度推进黔江100亿硅、100亿食品和100亿化工三个产业链项目的实施,尽快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渝东北地区要促进盐气化工、能源及矿产资源深加工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尤其要抓住中央给予的政策扶持机遇,争取国家把搬迁企业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全市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两翼”工业发展:一是抓紧实施对“两翼”矿产资源勘探,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避免盲目投资和布局;二是指导和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一圈两翼”工业园区对口帮扶措施;三是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特殊政策。

    深入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即:招商引资新增一批、调整产业结构新增一批、降低创业门坎新增一批、加大投资发展力度新增一批、发展现代工业物流产业新增一批、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新增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2012年全市工业就业人数达250万人左右。

    第八,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今后五年,节能减排工作要按照“33314”工作思路推进。即:建立和完善指标统计体系、指标监测体系、指标考核体系3大基础体系;加强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监督管理3项工作;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3大重点;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节约和替代石油、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10大工程;深化生态环保建设、推进污染物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民意识4项措施。多管齐下,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九,积极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我市工业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彻底摈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内循环服务模式,推进服务外包等战略合作。各区县政府、工业园区要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搭建服务平台。一是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人才,鼓励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到2012年,我市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60亿元,吸纳18万人就业,建成50个以上创意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信息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特别要重点围绕企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产业链信息化、园区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支撑。三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和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