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茂港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茂名市茂港区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20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建设茂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茂名市茂港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区为目标,全面实施“工业立区、农业稳区、旅游旺区、科教兴区”和“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44.74亿元,比2001年增长64.8%,年均增长1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668元,比2001年增长62.9%,年均递增13%;税收总收入11495万元,比2001年增长76.2%,年均增长15.2%;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59万元,比2001年增长83.7%,年均增长16.5%;外贸出口总额1232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5.5%。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农业增加值比重比2001年下降5.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6.8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由30.78∶40∶29.22调整为25.37∶38.61∶36.02,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了5.41个百分点。
   
    3、农村经济平稳增长。2005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17.30亿元,比2001年增长25%,年均增长5.8%,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减灾防灾能力增强。
   
    4、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中心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主干道路基本建成,中心广场和公务员住宅小区已投入使用,城区防洪工程全面启动,海滨新区逐渐成型。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全区逐步实现镇村道路硬底化,2005年底,全区四级以上公路通车达21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0.7公里。邮电、通讯、医疗、供水、供电等设施配套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泥砖房改造成绩显著,累计投入资金5.4亿元,改造泥砖房14537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全区低保人数达11122人,保障率达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全区参加合作医疗达222854人,覆盖率达64.5%;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摩托车、手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文化教育消费比重提高。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老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区一中新校区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国防动员和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
   
    7、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进展。
   
    8、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扎实开展。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上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步伐。从国内省内环境看,我国“和平崛起”,正在新的发展阶段阔步前进,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扶持东西两翼加快发展,在产业转移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临海临港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等方面制订了具体的扶持措施,为我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市内形势看,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工业立市”、“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及“双百”计划,兴起重化工业新一轮发展热潮,茂名石化工业园区座落于我区,100万吨乙烯扩改工程正在实施,茂名市被省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市又确定了市区向南靠海发展战略,这些都为我区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我区自身情况看,我区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陆海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发展热情高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区经济总量不大,财政基础薄弱,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土地使用困难,外向型经济拉动力不足,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开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区、法治社会、和谐茂港为总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农业稳区、旅游旺区、科教兴区”和“四大跨越”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5%左右。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服务业发展加快,预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41︰39。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到2010年争取建成区体育馆、图书馆和文化馆,80%以上的文化站室达到国家一级以上标准。科技进步全方位推进,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水平明显提高,争取建成二级甲等医院一所,一级甲等医院三至五所,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5%以上。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4%左右,恩格尔系数达到40%;居住、交通、卫生、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局势稳定,到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从业人员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加医保人数达5000人,年均增长30%。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得到解决,保障率达3%,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1.3万人,年均增长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总体要求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建设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区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巩固推动新一轮发展潮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六个“必须”:
   
    第一,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第二,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社会。
   
    第三,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坚持“双源”拓展、“两轮”驱动,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第四,必须加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第五,必须加快建设绿色茂港。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建设优美高质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六,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加强社会利益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茂港。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素质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1、积极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抓住国家支持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依靠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和市场运作,加快南海半岛中心区、石化产品后续加工区、羊角工业区、产业转移园区以及高水公路茂港沿线、325国道茂港沿线、七那公路茂港沿线等产业园区建设,系统解决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搭建工业发展新平台,积极支持、引导和规范新办企业集中在园区布点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对全区的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强做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乙烯产品后续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加工、香精香料等精细化工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支持石化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茂石化产业幅射,大力发展石化、乙烯后续加工,中下游产品及相关配套产业,拉长石化和乙烯产业链,加快发展重化工业衍生产业,逐步形成轻化工业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我区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抓好油页岩、高岭土、石英矿等优势矿种的规模开发和精深加工,加大资源勘查工作力度,搞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激活矿产资源潜能,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形成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集群。紧密围绕我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确立以绿色食品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创立自主品牌,重点发展以新型的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海产品、植物精华素等食品、药品加工业,做大农产品、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现有基础,重点扶持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制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促进皮革制造、塑胶、电气等传统产业提高质量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培育名牌产品,壮大经营规模。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行业兼并、外引内联等形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一批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立名牌培育机制,每年选择若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产品档次,扩大规模经营,发展名牌产品,创建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区的龙头企业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巩固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花生、玉米等具有市场优势的种植项目,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品种,使我区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扩大水产品养殖规模,提高畜牧水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规模经济,重点抓好羊角、七迳花生、北运菜基地,坡心甜玉米、鸸鹋种植养殖基地,沙院、小良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基地,南海半岛水产养殖基地,高水公路沿线花卉种植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扶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鼓励更多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促进农业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市场化和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长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以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旅游业为重点,以房地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提高服务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旅游旺区”发展战略,把握国内外旅游发展潮流以及省市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所带来的机遇,以发展的眼光,改革创新的思路,遵循“着眼大区域,营造大环境,塑造新形象,发展大旅游”的理念,整合第一滩、虎头山、晏镜岭以及各镇景区的旅游资源,理顺虎头山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打造蓝天、碧海、银滩、绿林的“金海岸”旅游整体形象。通过旅游发展推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旅游旺区”,把茂港建设成为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区,使旅游业成为全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发展房地产业。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房地产中介业务,规范房地产市场。以住宅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大力发展住房消费信贷,提高住宅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全面开放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带动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发展,把房地产业培育发展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现代商务服务业。促进以网络为主的新型商业发展,推广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整合物流资源,推进物流企业的联合,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提高流通效率。
   
    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覆盖区、镇、村三级网络,用网络技术打造数字茂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创造条件逐步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智能化、商务电子化。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全区中小学网络建设。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打造创新型社会。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环境为支撑的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形成区域龙头示范、重要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格局。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发展一批国家、省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我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促进产学研联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机制。
   
    (二)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坚持“双源”拓展,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内源型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以政策和投资导向为杠杆,激活民间资本,实施“回归工程”,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落实鼓励扶持民营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宽发展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壮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着力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等突出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鼓励其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构筑“三位一体”新格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努力构筑外贸、外资与外经三位一体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大做强我区的外源型经济。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提升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不断提高音像制品、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值产品出口比重。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打造优良招商引资平台,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我区产业优化升级。鼓励“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谋划“三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快推进中心区建设,构建“一区两翼”城镇化新格局
   
    主动配合茂名市区向南靠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中心区建设,采取积极措施,排除一切阻力,依法从快盘活中心区闲置土地,解决好制约城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制订出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三纵六横市政道路建设,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园林绿化工程。完善党政机关行政办公、市民办事的行政区,娱乐度假休闲文化区,建设繁华热闹的商业购物流通区,建设商业街、一中新校区以及医疗卫生站所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设施,改善城区交通状况,完善城区功能,提高城区的聚集性、中心性、系统性和集约化程度,打造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区。
   
    抓住市中心区向东拓展,市一中新校区和洛湛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羊角中心镇建设步伐,实施中心镇总体规划,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生活。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保护耕地”的原则,结合工业园区布局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推进坡心、七迳、沙院和小良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集镇和一批中心村,通过中心村的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全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立、健全推进城镇化的各项保障制度,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等体制,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走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和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务农收益。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型农民,提高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或适应非农岗位的生产和就业本领。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重点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以创建文明镇村和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4、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建设和谐新农村
   
    统筹城乡规划,把规划延伸到村。结合“泥砖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镇、村活动,重点推进农村乡道改造、电网改造、通信工程以及饮水安全、改厕、改灶等工作,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变农村“有新屋无新村”的落后面貌。改革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有茂港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大项目规划建设
   
    1、加强项目规划建设,发挥项目带动效应
   
    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以交通、能源、水利、环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重点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完成省道改造29.6公里,其中那水线15.5公里,牛化线11.6,高七线2.5公里。县道硬底化改造28.2公里,包括隔坑至坡心7公里,飞鹅头至牛头8.9公里,木南线南海段8公里,公馆至旧史涌4.3公里。乡道改造384公里。建设中心区货运站和客运站各1个,镇级货运站和客运站各5个,开通中心区至市区及各镇公交线。支持配合洛湛铁路羊角段和饶平至茂名沿海铁路快速客运专线茂港段建设。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心区各镇电网改造工程,完善输变配电网络,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积极争取坡心、七迳、沙院、小良四镇与市区用电同价。
   
    加快城区道路工程建设。抓好海港路、海城路、海滨路、霞海南路、鑫海南路、炮台南路,广场东路、扬海南路、润海路以及中心广场二期工程配套项目的建设。
   
    搞好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规划建设茂港区沿海防护林填土造林工程、大洲岛海上生态公园、污水处理系统工程。重点建设海滨路提升泵站工程、污水处理厂。近期建设两个垃圾压缩中转站,争取到2010年建成垃圾处理厂。
   
    继续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续建城区防洪工程、羊角文行水闸重建工程、茂港区人工鱼礁工程,机电排灌工程,建设坡心水利枢纽工程、小良灌区改造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工程、袂花江整治工程、高州水库灌区羊角段改造工程。
   
    加快贸易流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茂港区水产品批发市场及高级商务酒店。
   
    全面推进社会服务工程建设。建设好区第一中学新校区、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大楼、戒毒所办公楼、刑警技术业务大楼、区消防大队和中队营房附属设施、区职业培训基地、区全民健身广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服务工程。
   
    2、加强重大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水平
   
    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储备一批带动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教育、旅游、酒店、海洋、环保、文化、体育、水利等项目。加大重大生产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本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出发,组织实施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布点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增强项目前期经费统筹安排能力,加大前期工作力度,重视项目规划和上报工作,提高各类项目在国家、省、市有关项目安排中的比重,争取获得广泛支持。建立重大项目多部门联合谋划机制,提高项目实施的策划、协调与服务水平,落实项目开工条件,推动一批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提高项目成功率。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成熟项目,提高信贷资金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程度。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实行程序化管理,遵循量入为出原则,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在财政能力范围内优中选优足额安排,确保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
   
    (五)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010年各镇(街道)办好一至二所示范性幼儿园,全区六周岁儿童95%接受学前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9月起在全区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示范性高中建设,到2010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优质学位达到8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把羊角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办好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人技术学校,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中小学校布局,逐步撤消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进规模化办学,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中小学计算机室和校园网络建设,2010年全区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建立城镇对边缘落后地区对口支援制度。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完善贫困家庭教育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为困难家庭子女开辟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进一步落实促进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举办非义务教育,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2、加强人才工作,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等紧缺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吸引优秀人才来茂港工作。建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选拔使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3、发展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茂港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新建和改建一批文化设施,突出抓好区全民健身广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逐步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茂港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加快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繁荣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市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着重开发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族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增强人民体质。大力发展地方体育项目,加强各类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4、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水平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卫生科普宣传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促进卫生公平。加快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扶持区人民医院发展壮大,把区人民医院建成全区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科教中心。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鼓励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建立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2010年,全区医院病床达到2.5张/1000人,执业医师1.5人/1000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以上,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5%以上,其中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
   
    5、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和综合改革。到2010年,全区人口总量控制在47.5万人左右。
   
    (六)建设绿色茂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建设增长绿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资源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重视节土节能节水节材工作,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原材料和提高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的绿色增长方式。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回收利用。探索和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制度和标准,建立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
   
    坚持环保前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依法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土规划,严格实行生态功能分级控制,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建设项目工艺技术装备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避免污染转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以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环境辐射等污染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近岸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使用,倡导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2010年,工业废水处理率达96%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酸雨发生率在40%以下,城区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海滨旅游资源
   
    建立积极的生态环境共建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扎实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区活动,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宜林荒山造林绿化工作,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立体配置、针阔林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体系,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区域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加强观海长廊沿海生态示范区和小良水源林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第一滩、虎头山、晏镜岭等沿海独特景观。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形成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到2010年,全区建设生态公益林1450公顷,商品林基地2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水土流失处理率达90%以上。
   
    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近海滩涂,加强岸上陆地的规划与管理,加强近岸海域和海滨旅游区的环境整治和保洁工作,控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海滨自然景观。处理好海洋开发、港口建设和防洪防潮、船舶通航的关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对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对海岸带、防护林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实施重点保护。十一五时期,基本建成大洲岛海洋生态保护区、海豚及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晏镜岭海岸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等,切实保护海洋资源。
   
    (七)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要抓住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逐步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1、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领域的管办分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完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重点项目稽察工作,促进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2、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资金保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要,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将分散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统一政府财权,控制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改革和完善非税收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加大基金会等债务的追收力度,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制定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4、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非法传销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诚信经济、诚信社会。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八)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构建和谐茂港
   
    建立健全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社会发展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茂港。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大力实施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提高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落实再就业政策,扶助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就业。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就业的劳动者参训率达90%以上,新增就业1.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应保尽保。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3、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改善城乡居民生活
   
    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不断丰富居民生活内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4、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新型管理体系。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5、抓好利益协调工作,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加强妇女儿童工作,认真实施茂港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努力改善农村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维护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逐步改革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保证外来工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方面享有应有的权益,逐步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领域。进一步落实好“十项民心工程”,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思路,转变扶贫方式,强化扶贫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各类慈善团体和救助基金的发展。全面贯彻《信访条例》,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加强基层民事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仲裁制度和信访事项听证制度,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6、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疫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和防控体系,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加强劳动保护,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完善区域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公共场所、重点地区(地段)、单位内部等治安防控网络,加强对出租屋、二手机动车交易、收旧修理业、娱乐服务场所等重点部位和行业的整治,实行流动人口统一管理。积极推进警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群防群治工作方式,探索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新路子,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坚决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加快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人文精神
   
    加强和改进宣传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开放兼容、科学理性、保护环境”的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创建和美家庭。抓好政务诚信、商业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建设“诚信茂港”。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继续深入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尚。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黄、赌、毒”以及非法传销等活动。坚决抵制各种邪教和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明礼仪在茂港”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个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优化法治环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保证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争取组建政协,落实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茂港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和谐。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民主制度,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坚决纠正违反程序、随意裁量、乱收乱罚等滥用权力的行为。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工作,促进执法权相对集中,克服执法扰民现象,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机关规范化建设,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权威。完善审判机关人民陪审员制度和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制度,推进司法公开,落实办案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确保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活动在全社会的公信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