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长沙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我区率先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芙蓉的关键时期。《长沙市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五”时期是芙蓉区实现率先优先、高速高效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区深入实施“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开放带动、强西拓东”的发展战略和“三产富区、工业强区、项目兴区、民营活区、环境立区”的工作思路,突出优势产业带动,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GDP229.8亿元(按经济普查GDP核算口径),比2000年增长110%,年均增长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30.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强,年均增长15.1%。“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94亿元,是“九五”期间总量的3.92倍,年均增长42.6%,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城区第一,2005年达到8.5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两番多。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6.5:37.4:56.1调整为0.7:16.3:83.O。着力发展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培育了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工业强区、园区兴工”,全区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保持市内五区第一。隆平高科技园管理体制顺利理顺,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速居全市“六园”之首。传统商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餐饮娱乐、特色街市、楼宇经济等凸显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电子信息、中介咨询、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城乡建设大步推进。坚持把“筑堤、修路、拓城、添景”作为城建工作重点,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五年内,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26项,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城区面积以每年2平方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张,西部老城区更加繁荣,东部新城区日趋成熟。加强城市管理,共拆除违法违章建筑12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40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150条,新建站厕24套,新增城市绿地近44.9公顷,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所有制调整取得重要突破,区属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7%。政府制度建设成效明显,公共财政、城管体制、社区管理、机构编制、人事制度等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激活了全区的发展活力。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五年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总量分别为“九五”期间的6.8倍和3.9倍,成功引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投资者,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环境立区战略,着力打造“诚信芙蓉”和效能政府,被评为全省十大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一大批困扰市民生活和影响发展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刑事发案率大幅下降。进入了全省无毒城区行列。“平安芙蓉”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较快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保持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成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区”。计生综合改革纵深发展,成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成功抗击了“非典”疫情,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初步建立。群众文体活动日益丰富,“牵手芙蓉”等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品牌,在市六运会上取得了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成功抵御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社区办公条件大为改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出了“零距离”社区、“市民论坛”、“先锋行动”等活动品牌,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妇女儿童工作不断进步,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工作经验在全国推介。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城区。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区工作继续加强。统战、群团、人民武装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967元和7216元,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分别比“九五”期末高出56%和55%。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工业经济总量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梯级成长的活力有待提高。三产业主要依赖传统商贸服务业,新型三产特色不够鲜明,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经济增长总体上仍属于粗放型,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和增加物质投入。一次性税收比重过大。城乡开发建设的方式有待创新。三是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有待提高。全区经济的自由度还不够高。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长效产业招商引资总量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全区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投入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十分完善。依法行政的力度有待加强。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有效处置,维护稳定的压力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这一期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总体而言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芙蓉区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
    l、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未来几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世界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们加快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创新体系,国内经济总体处于“起飞阶段”,促进经济增长动力持续增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湖南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和优先发展“一点一线”地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这些都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长沙市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通过多年的发展,长沙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比较优势日益明显,在未来几年内必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东提南进、西拓北聚”的城市发展方略,我区作为东部提质的主体,城市品位将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将进一步放大,必将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大发展。
    3、芙蓉区日益明显的自身优势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芙蓉区作为长沙市的中心城区,在发展基础、对外影响等方面已形成了诸多不可替代的历史积淀,必将对未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隆平高科技园和长沙商务中心的品牌与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定的“加速度”。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问也是“矛盾凸现期”,芙蓉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区位优势有所弱化。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全市投资重点逐步分散,城市中心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芙蓉区作为长沙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的区位优势有所弱化。二是发展条件受到制约。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东岸地区基础设施没有及时跟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建设的大步推进,土地、能源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资源供给趋紧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而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三是区域竞争压力增大。随着全市发展重心的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分散,市内兄弟城区发展态势日益迅猛,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区,有出现产业发展“空心化”的可能,我们要在经济发展上继续领跑全省城区面临较大压力。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芙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和长沙东部提质的战略机遇,实施“优势带动、集约提升、强西拓东、和谐共进”发展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效,努力把芙蓉区建设成为繁荣之区、和谐之区、精美之区。
    (二)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突出实施“优势带动、集约提升、强西拓东、和谐共进”的发展战略:
    ——优势带动。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品牌效应等综合性比较优势,不断培育新兴优势,更加注重创新优势,努力放大优势效应,积极发挥优势的聚集和推动作用,借势发展,乘势而上,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上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集约提升。依托现有发展基础,着力推进产业、资源、技术的整合改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规模基础上的最佳配置,使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楼宇经济、园区工业的发展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合理利用城市资源,实行土地的集约开发利用,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把芙蓉区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效益高地。
    ——强西拓东。加大西部老城区的改造提质力度,不断完善城区功能,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加快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促进城区继续向东拓展,促进东部城区产业崛起,整体提升东部城区的产业水平和城市品位,进而实现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和谐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推进“五个统筹”,加快建设“繁荣之区”、“和谐之区”、“精美之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2010年达到45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9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五年累计8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31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010年达到20亿元左右;五年直接利用外资累计达6亿美元,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累计达430亿元左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27.4:72.5。发展现代高效精品农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010年达到83亿元左右;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城市经济的高端优势,基本建成长沙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和长沙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棚户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新城区水、电、路等设施基本完善,全区路网、绿化、公园、社区、学校、垃圾站厕、污水处理等设施全面完善,省会中心城区的聚集辐射功能更加突出,城区功能、产业布局、环境景观基本协调。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商品市场更趋成熟,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技术市场更加全面地发挥配套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秩序规范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更加协调进步。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新增2000人以上。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
    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0%,、75%、78%、60%、65%。城郊居民全面实行合作医疗。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合格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和9%,2010年分别达到23000元和11100元。基本解决城市无房户问题,城郊居民住房向生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和困难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学杂费,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建成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体系。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城市污水
    处理率达8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4平方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成为中部地区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区之一。
    到“十一五”期末,区域综合实力领先全省城区,跻身中部城区前列,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区域经济持续繁荣的繁荣之区,各项事业协调进步、社会实现全面和谐的和谐之区,城区品位全面提升、整体形象日益精美的精美之区。
    三、空间布局
    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需求,结合“一区(商务中心区)、一城(马王堆新城)、一园(隆平高科技园)、一带(浏阳河风光带)”的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构想,确定全区“十一五”期间四大类空间开发区域。
    ——优化提质区域:指京广铁路以西区域。该区域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开发建设基本成熟。本区域将以商务中心区建设为载体,结合旧城改造,优先发展现代都市服务业,拓展传统商贸优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城区品位,建设成为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商务中心,建设成为代表长沙形象的精美名片。
    ——综合开发区域:指京广铁路以东、浏阳河以西区域。该区域以城市商务次中心为定位,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加强规划控制,加快整合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跟进,加快人流、物流、商流聚集,建设集现代特色商贸、高档住宅、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现代商务于一体的马王堆新城。
    ——加速拓展区域:指浏阳河以东区域。以隆平高科技园开发建设为带动,加快推进城区东拓步伐,在园区大力引进培育发展“高、新、农、大”项目,逐步把隆平高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高新项目孵化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在东岸地区加快完善城区基础功能,大力发展园区配套产业,着力打造生态新城。
    ——控制保护区域:指浏阳河两岸规划控制区域。该区域以浏阳河风光带建设为依托,强化资源和生态保护,防止无序和过度开发,注重培育浓厚的人文气息,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互动,把浏阳河两厢建设成为集中代表山水城市特色和宜居城区特点的服务型经济文化景观带。
    四、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走质量型、效益型、创新型的产业发展道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做精做特第一产业。
    (一)优化提升第三产业
    1、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我区建设商务中心区的具体范围包括:东起韶山路,西至黄兴路,南临人民路,北接八一路一中山路,以五一广场、芙蓉广场为支点,以五一大道为东西轴线,以芙蓉路为南北轴线,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的区域。此外,八一路以北至营盘路区域、韶山路以东至车站路区域、人民路以南至体育新城区域、黄兴路以西至沿江大道区域皆为长沙商务中心区的辐射区、配套功能区和配套产业区。“十一五”期间,争取市区联动,加速启动商务中心区的建设,重点建设功能较为完善的交通设施、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引导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向商务中心区聚集,提升服务业层次,力争构建长沙市商务中心区雏形。
    ——突出规划引导。争取省、市支持,尽快制定商务中心区整体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公共设施等配套规划。积极理顺商务中心区开发建设体制,建立运转高效的开发建设机制。探索建立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发展的配套政策,设立商务中心区开发建设引导资金,吸引各类社会投资向商务中心区聚集。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业层次,增强都市服务业的极核功能。注重项目选择,在商务中心区内,坚持成片改造项目,严格控制零星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结合商务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引导新建楼宇向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域聚集,逐步形成以五一大道、芙蓉路、韶山路三条城市干道两厢为主体的三大楼宇群落。扶持现有楼宇做强做大,以旧城改造和三产提质为契机,在土地和资产置换中,重点引进高档商务楼字项目。加强重点楼宇二次招商工作,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入驻,积极培育专业楼字,使楼宇经济向专业特色方向发展。健全完善楼字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楼宇的规范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新增楼宇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力争培育20栋以上税收过1000万元、15栋以上税收过2000万元的标志性楼字,凸显楼宇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的支柱地位。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结合商务中心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高档房地产、中介服务、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八大行业。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经济。整合节会资源,创新会展经济理念,提高会展水平和档次,积极引进和培育与区域经济配套的相关展会,打造芙蓉商务节、朝阳电脑文化节、家居建材节等一批知名节会品牌。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着力培育一批现代会展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物流信息、运输网络和物流平台,合理布局区域物流基地,完善与港口、机场、车站等相关联的综合联运系统,突出培育现代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逐步建立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的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综合物流商品信息系统的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社会化、数字化、商品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广告制作、远程医疗等行业,培育大型信息服务企业。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设立服务机构,形成各种金融机构并存、中外金融企业联手发展的格局。以市场为核心,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加强银政合作,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规范发展高档房地产业。珍惜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严格的规划控制,引导房地产理性投资和市场消费,建设一批适宜居住的高档房地产项目。“十一五”期间,力争房地产投资总额达到270亿元。创新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会计事务、律师事务、审计事务、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经纪代理、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等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引进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推进中介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独立化,培育中介服务品牌。培育扶持文化旅游业。加大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做好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史迹标识的保护。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培育旅游知名品牌,重点开发建设马王堆古汉墓、定王台遗址等精品旅游景点。整合城市歌厅、新华书店、定王台书市等新闻出版、文化产业品牌,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品位。
    2、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品牌提升、增强综合消费能力为目标,加强资源整合和规模集聚,加大市场群体、特色街市、商业街区的改造提质力度,鼓励技术和管理创新,以信息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巩固商贸流通优势。做强做大传统优势商贸企业,培育一批现代化大型商贸集团,巩固全省商贸流通业龙头地位。结合全市商业网点整体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控,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市场主体错位竞争。“十一五”期间,京广铁路以西严格控制新建市场。对功能不齐、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市场实行“腾笼换鸟”,有计划的逐步转向,用于发展新型第三产业。按照经营理念现代化、经营管理规范化、市场功能一体化、专业市场品牌化的思路,逐步实行同类市场整合提质,培育壮大五一广场、芙蓉广场、袁家岭、火车站、马坡岭等五个商圈,巩固提升三湘南湖大市场、马王堆陶瓷建材城、万家丽建材超市等专业市场群体和友谊、阿波罗、家润多、新一佳等高档综合超市群体。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商贸零售企业达到5家以上。建设和壮大酒吧、精品服饰、电子科技、通讯器材、特色美食、仿古文化等六大特色街市。对于新建的街市,遵循“一街一产业”的要求,培育特色,提升品位。“十一五”期问,全面完成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
    ——大力发展餐饮休闲娱乐业。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经营的思路,支持传统优势餐饮娱乐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档餐饮娱乐企业。按照专业化操作的思路,发展休闲娱乐类商业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歌厅、酒吧、保健等丰富多彩的健身休闲产品,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城市休闲经济,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休闲娱乐文化集聚区,使休闲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不断创新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发展以家政服务为重点的物业服务业,以休闲娱乐为重点的文化传媒服务业,以特种医疗和保健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为重点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便捷、合理、优质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
    (二)推进园区兴工
    以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隆平高科技园开发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到201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把隆平高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密集、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发展后劲足,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l、强化规划引导。按照建设现代化工业新城的思路,科学制定浏阳河以东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界定园区各相关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将园区建设成为高品位的现代化科技园区和生态城区。严格实施规划,重点把握园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项目人园的评估机制和准入制度,有序推进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探索建立隆平高科技园与东岸乡协作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园乡一体”。
    2、增强发展功能。加快完善给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生、教育、社区、环卫、公共绿地等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及时跟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构建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吸引、聚集高新技术项目人园发展,加速高新技术项目的孵化进程,增强园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园区规划范围内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合理布局商业项目,促进生产生活配套。建设精品园区和生态新城的思路,提高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
    3、培育产业品牌。突出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着力在园区培育一批产业品牌和知名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人园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集群,力争到2010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过2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以上,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l家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8%。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经营业绩优良的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lOO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左右。发展园区总部经济,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引导区内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工业企业。全面完成企业改制任务,健全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区内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导区内传统工业企业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加快体制创新,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梯队。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园区内失地农民就近就业。
    4、整合园区资源。充分发挥“袁隆平”的品牌优势,强化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招大引强,进一步放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整合园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技术资源,按照“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思路,坚持以科研开发项目为带动,联合组织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更多高新技术项目入园发展。创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5、创新运行机制。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的思路,逐步增强园区自主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园区开发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降低运行成本。加强园区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吸引留学生、高科技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入园创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园区,提高园区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坚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以园区农科优势为支撑,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涉农生物技术、种子种苗、农业设施装备等系列品牌。整合区域区位、园区、农业科研优势,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型企业总部,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品牌。
    五、建设宜居城区
    遵循“强西拓东”的发展战略,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城区环境,美化城区景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2010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100%。
    (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l、加快城区东拓步伐。坚持“修路先行”,加快马王堆新城和东岸地区展览馆路、人民东路、远大路、万家丽路、长榔路、望龙路、合平路、京珠辅道等主次干道的建设和拓改。协调争取省、市支持,加快启动跨浏阳河道路桥梁建设,在浏阳河两岸形成更加便捷、快速的通道。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创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方式,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农民“两安”(生产安置、生活安置)用地的集约开发利用。
    2、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完成京广线以西建成区道路改造,加强路网联结、整体优
    化和局部提升,逐步消灭断头路,使城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畅达。马王堆新城和东岸地区新建和改造的道路,要按照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标准提高品位,加强水、电、气、通讯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出行便捷畅通,供水供电保障有力,较好地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对新建道路两厢加强规划控制,在产业布局、建筑密度、建筑风格等方面严格实行审核把关制度,提高城市道路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以提高城市防洪功能为目标,全面完成长善垸中心排渍泵站、杨家湾撇洪渠等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抓好东岸垸双杨渠、龟山渠、六厘港、姚托渠等渠系的改造和提升。完成长善垸、东岸垸大堤水泥灌浆和9000千瓦的机台改造工程。启动并完成跃进泵站建设工程。
    4、加强城市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城市林业生态示范带、城市配套公园等生态环保设施。建设长善垸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新建城区内,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强市政、环卫、园林、社区、学校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布点站厕,力争新建和改造站厕70套以上。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消防站,促进消防设施的整体配套。科学设置城市景观,强化公共绿地建设,继续抓好浏阳河生态绿化林带建设,建好高岭公园等城市配套公园,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加快马王堆新城和东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给排水、市政环卫等配套设施与西部建成区改造提质同步推进。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停车场和人行过街通道建设,新建停车场100处,新增停车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人车分流,确保中心城区交通畅通。
    (二)提质改造中心城区
    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其土地的商业价值,以改善居民群众生活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根本目的,加大旧城区提质改造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商务中心区的建设,力争规划实施5一10个规模在50亩以上、单个项目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旧城改造项目,突出引进建设在全市、全省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群体。通过3—_5年的建设,使中心城区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产业更加繁荣,构建区域性的“双宜”(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城区。
    (三)提升马王堆新城品位
    结合该区域产业基础、开发建设现状,突出整合改造,致力打造人气旺盛、经济繁荣、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区。积极引导在建的和尚未开发的项目提高开发建设档次,建设一批新型专业商务楼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批高档次的宜居生态小区。按照协调发展、功能配套的要求,完善该区域内其他公益性设施。“十一五”期间,全面改造本区域内的“城中村”,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区整体品位。
    (四)加快建设浏阳河风光带
    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建成向市民开放。以风光带建设为带动,延伸腹地,在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与两厢逐步融为一体。注重风光带产业培育,着力引进知名品牌项目开发建设,丰富浏阳河风光带经济内涵。挖掘浏阳河历史人文价值,注重文化和生态品位的提升,将浏阳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河”、“生态带”、“产业带”。
    (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建管并重,完善投入和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改善部门之间、街道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以及管理、执法与养护作业之问的联系协调,建立完善部门为主、街乡协作的工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力量统筹、管理互动,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城市管理的服务职能,导人“前置化”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效衔接,形成完整的城市管理系统。理顺城管体制,逐步将二环线以东地段纳入城市管理范围。鼓励和支持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拓展发展空间,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环卫、园林、市政管理维护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注重标本兼治,加大执法力度,解决城市管理中突出存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探索火车站、汽车东站等重点敏感部位的公司化管理模式,逐步向物业管理的方向转变。注重加强文物保护,在街巷提质改造工作中,建设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延伸文化脉络。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完善财政投入、社会单位投人和自筹创收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逐步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步伐。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加快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科学制定规划,严格依法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六、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全面加强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和服务功能,将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民主公开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提高行政决策和执行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中心,完善和创新政府决策、运行和监督体系,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透明型政府。
    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搞活内部运行机制。对准公益事业单位,完善政策补贴机制和竞争机制,保证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对经营类事业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的改制将其逐步转为企业。
    3、适时进行街划调整。积极对接全市新一轮区划调整,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争取扩充区域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适时进行撤乡设街和街划调整,优化配置区域资源。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平等竞争法律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服务监督,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
    2、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统筹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充分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公共财政改革取向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需求上科学安排财政支出,强化政府促进产业发展、引导经济结构升级的财政手段。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加强支出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对基层的扶持力度,使基层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能力。
    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施项目决策咨询机制、招投标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和后评价机制;加强银企合作,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作用,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三)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在积极履行政府保障公共教育职能的同时,依法鼓励、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
    2、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的管办分离,支持文化企业做优做强,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兴办文化实业,培育一批民营文化企业。
    3、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引导发展民营医疗机构。
    (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思路,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调动街道社区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促进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和发展各类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志愿团体等社会组织,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
    七、扩大对外开放
    (一)提高外来资金利用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基础上,树立内源性经济和外源性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促进引资和适度“选资”、引资与引智引技、自身优势与投资者优势相结合,确保引进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引导外来资金合理投向。“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的重点要突出提高楼宇经济、现代服务业、新型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引进项目投产见效步伐。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
    (二)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有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发挥外资对我区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主动承接国外资本、沿海资本“两个转移”,瞄准国内大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引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主体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推动的招商运行机制。
    (三)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抓住中部崛起、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机遇,通过人员交流、信息共享、项目合作和建立友好城区,在会展商务、物流、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推动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确立区域经济合作与分工中的地位。加强同区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和对芙蓉形象的全方位宣传,提高芙蓉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外、境外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或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积累企业国际化经验。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八、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一)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引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人员创业平台、科技企业创新平台。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全区信息化建设,全面发挥芙蓉区公众信息网作用,促进政务公开和对外信息交流。保持教育经费的增长水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提升以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水平。抓好东部地区规划配套中小学校建设,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兼顾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二)发展文体卫生等事业。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共享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在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文化体育场馆等设施。加强群众文化组织和活动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时代和芙蓉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计生、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不断扩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覆盖面,推进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积极应对并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卫生行业监管,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降低收费标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坚持依法治档,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揽,建立健全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抓好文明社区(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强市民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区,全面形成与现代文明城市相适应的市民素质水准和行为习惯。以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先导,以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为基础,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打造诚信芙蓉。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九、构建和谐社会
    (一)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群众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行居民(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区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实现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等工作,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法律保护的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二)提高就业水平。建立健全以劳动者自主择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提高城乡就业水平。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发展一定量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建立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创建全省一流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挖掘社区岗位资源,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提高社区就业容量。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出台相关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强化政府就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就业培训,整合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形成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创建“充分就业城区”。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强化统筹调剂的能力。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加强企业用工监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大社区和城郊地区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四)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20lO年实现全部社区办公用房面积400平方米以上,并实现科学管理、有效利用。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力争全部社区达到市级示范社区标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对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或准物业管理。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监控系统,逐步实现社区事务管理信息化、社区办公现代化。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卫生、就业中介、社会保障等服务项目,使社区成为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居民生活家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丰富社区活动的特色和内容,力争有一批社区进入国家、省级文明社区行列。
    (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城郊地区覆盖。切实做好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拆迁安置工作,重点做好城郊地区失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安置,促进城郊居民持续增收,维护城郊地区稳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示范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六)保持社会安全稳定。以打造平安芙蓉为目标,加快建设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及时排查处置各类不稳定因素,重视来信来访,强化人民调解、公证等工作职能,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矛盾和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卫生安全等社会安全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自然灾害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抓好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
    十、保障措施
    (一)突出投资和消费拉动。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作用,有序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调节、引导和组织实施,确保投入到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引导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明确政府投资重点,在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支持引导战略性产业、保障政府公共服务、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共进。采取积极的消费政策,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倡导利.学健康的消费理念,鼓励、引导和扩大居民消费,繁荣城乡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优化发展环境。大力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强化政务服务措施。推行激励政策,调动全区上下抓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创新招商和创业政策,形成便利创业和投资的政策优势。针对区域不同主导产业,分门别类制定和完善发展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健全工作的评价和考核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银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以提高经济的市场化为手段,创新经营城市的理念,突出“经营产业”,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城市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人才兴区战略。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区(村)基层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吸引、使用、管理、流动、奖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把芙蓉区建设成为人才家园、创业乐园。
    (四)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把本《纲要》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行业性的规划要遵照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纲要》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部分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和建设目标,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向区委和区人大汇报。在规划实施期间,当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或出现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使经济社会实际运行严重偏离本规划目标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