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巢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居巢区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第一章“十五”回顾和“十一五”面临的环境

    第一节“十五”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这一主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经受了国家宏观调控和“非典”、禽流感疫情的严峻考验,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到“十五”期末,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事业成绩显著,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基本实现。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200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5亿元,年均增长11.2%,高于计划2.1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589美元提高到1014美元;财政收入2.02亿元,比2000年增长44.3%,年均增长7.6%。

    二、社会投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社会投资力度加大。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亿元,比2000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9.7%。“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31.4:40.7:27.9调整为2005年的22.8:43.8:33.4。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五年来,坚持品种调优、区域调特、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紧紧围绕“主攻水产、提升畜禽、扩大菜果、调优粮油”的总体思路,在保证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继续优化品种、布局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5亿元(不变价)。全区优质品种开发面积达119万亩,较2000年增长65%。区域特色农业呈蓬勃发展势头,散兵、坝镇茶叶,烔炀草莓,司集芹芽,中旱大枣、番茄,西峰水蜜桃,司集、散兵、西峰杂交油菜制种等均已成规模。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实现畜牧业产值5.8亿元,较200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有18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和绿色认证,认定基地规模达8.7万亩,年产无公害产品总量5.5万吨,“槐祥”、“都督翠茗”、“宝都香芽”等3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称号。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区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8家,其中槐祥集团、富煌集团三珍公司、巢湖春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省级龙头企业,7家企业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企业获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利税3200万元,订单面积发展到32万亩。有7个农产品获市名牌和特色农产品称号,4个农产品获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三、工业化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全面崛起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十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翻了一番,达到9.6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7%,年均增长15.9%。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33.7%提升到35.5%。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61亿元,比2001年增长283%,年均递增39.9%;利税总额2.5亿元,年均递增25.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0.10%,五年增长44.50个百分点。

    三大优势行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五年来,农副产品深加工、轻工纺织、建筑材料等三大主要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所占比重已达92.6%,比2000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份额大幅增长。国有、集体企业有序退出,到“十五”末,民营经济占GDP提高到52%。

    园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富煌工业园、槐林渔网工业园、中旱锚链工业园和区民营经济园等四个工业园区进园企业已达550余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3亿元。富煌集团、金猴集团、娃哈哈巢湖分公司、槐祥集团、百春制药、南峰集团、恒生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集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快,已完成了17个乡镇和61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集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所有乡镇达到了“水通、路通、电通、邮通”,新建城镇道路15.2公里,共新扩建水厂14座,集镇供水率达83%,集镇建设总投入达6.55亿元。

    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相继实施了庙中路、苏栏路、槐坝路等一批国债道路和通达工程,共新建、改建道路597.4公里,实现了100%行政村通公路。水利兴修再上新台阶,实施了巢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环城河整治工程、徐岗灌溉片续建配套工程、沿江排涝泵站-潘桥站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城乡电网改造二期工程顺利完成,村(居)用电价格大幅下降,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五、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企业改制实现历史性突破。列入市政府考核的8户国有工业企业和126户乡镇企业已全部改制结束。区属企业列入改制的106户,已改104户。全区共解除终止劳动关系1.6万多人,离退休人员办理医保6000多人,累计支付改制成本4亿多元。同时,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工作逐步推开,临湖宾馆、城乡建筑设计院、春友种子公司等10家事业单位已改制结束。全面实施了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了财政体制、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费,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招商引资取得飞跃发展。相继引资建设了娃哈哈工业园、巢东民生水泥、江苏义源铜铝材加工、东宇化纤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达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425.3万美元。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渔网、鞋业等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范围不断拓宽。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17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44.4%。金猴集团跻身全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50强,安徽富煌集团被命名为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事业成果显著。“十五”期间,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创建了市四中、炯炀中学两所省级示范高中和槐林中学等四所市级示范学校,红旗职中被命名为安徽省重点职业高中基本合格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危房改造投资达5142万元,消除危房83540平方米,新建校舍10万余平方米。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五”期间,已有百春公司、金猴集团、蓝天环保、久鼎公司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橡塑合金筛板等4个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实现技工贸收入5.7亿元,年均递增22.3%。

    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全区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38个,从业人员1519人,医院床位1319张。法定传染病报告平均发病率为l13.09/l0万,合格碘盐覆盖率达100%。“十五”末,我区婴儿死亡率下降至9.8‰,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全面启动中日结核病控制——日本援助项目。区级综合医院招商取得进展,即将投入建设。五年内完成农村卫生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提高了基层医疗水平。

    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建立了社会监督网络,加大了执法力度和密度。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在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演各类作品2400余件。旅游开发成效显著,李克农故居被评为“全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十五”时期,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

    妇女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来,以发展、维权、创新为主线,以提高妇女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创建“五好文明家庭”等三大主体活动。妇女儿童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2005年,居巢区荣获“全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0多个;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和农村养老的保险面持续扩大,企业离退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站),按照“六有”要求全部建立到位;城市低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得到较好救助。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十五”期间,巢湖商之都、安德利巢湖商场、巢湖大市场、华电超市、苏果超市等商贸企业经营规模继续扩大,营销产品不断扩展。餐饮贸易、邮电运输、房地产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到“十五”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4亿元,比2000年增长45.7%,年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3003元,比2000年增长32.2%,年均增长5.7%。

    但是,“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巢北与巢南、巢西区域间发展差距拉大,影响了经济整体发展。民间和外来投资仍然欠活跃,多元化投资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亮点不足,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数量少、水平低,规模小,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乏力,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偏小。

    二是农村发展较为缓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产品供给贫乏,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村庄缺乏规划,村容村貌落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尚未真正形成知名度高、叫得响、支撑力强、牵动性大的支柱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少。产业链短而散,集群度不高、规模偏小,总量不大。

    四是财政收支严重倒挂的矛盾依然存在。税源缺乏,地方可用财力较小,农村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多。

    五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新增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就业需求,就业矛盾依然突出。由于企业改制进程加快,提前退休人员增多,养老、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保障基层平台相对薄弱。

    这些问题仍需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的环境

    一、有利条件

    1、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从国际上看,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为我区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企业国际接轨提供很好的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实行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全国经济将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我区经济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特色产业增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国家和省在政策上给予中部地区鼓励和扶持。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区的区位优势、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有可能获得国家更多的资金、政策支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将加大对农村的扶持。我区作为农业大区,也将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我省东向战略的实施,对我区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实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和条件。

    3、发达地区结构调整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我区位于安徽中部,承东启西,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市场空间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势明显,必将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4、现实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逐步形成的加速发展势头,为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居巢区成立五年多来,积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十五”期间,我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投资的项目都将在“十一五”期间发挥效益,最明显的表现在建材、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上,这三大支柱产业的产出将会带来较理想的投资回报。同时交通、通信、生态、基础设施等有了较大改善,也为我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巢湖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腹两翼、拥湖发展”战略的实施,即将启动的滨湖两岸开发,城市一环和二环路建设、半汤新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建设开放居巢、生态居巢、休闲居巢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一些实际困难的解决将会有越来越大的空间,支持社会发展的力量将进一步增强,持续稳定的局面将更加巩固。

    二、制约因素

    1、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高效农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骨干企业较少、产品档次较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2、整体经济发展后劲不强,特别是工业主导地位仍不明显。2004年全区人均GDP约为全国的61%,全省的82%,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国高12.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8.2个百分点;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国低10.9个百分点,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三产业的比重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801元,比全国低135元。工业化水平低,缺乏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优势拳头产品。我区工业化水平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尚处于工业化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从产业结构看,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0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为14.22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全区仅6户,缺乏优势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支撑。地方财力困难,自我积累能力弱,2004年人均财政收入仅为290元,保吃饭都较困难。

    3、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用地、用电、用工等日趋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4、社会发展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稳定形势不容乐观,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抓住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基于对未来经济环境的分析和预测,结合我区实际,“十一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

    强化一条主线,即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建设和谐社会为主线;

    建设两个经济带,即合巢工业带、滨湖旅游带;

    发展三大经济,即巢北经济、滨湖经济、区街经济;

    壮大三个产业集群,即槐林渔具产业集群、中旱锚链产业集群、富煌钢结构产业集群;

    做强四大优势产业基地,即建材及新型建材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轻纺及食品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将保持12%的年均增幅。到2010年,力争实现GDP83亿元,人均GDP实现1553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农业生产优质安全化和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到2010年城乡居民生活有较大的改善,社会发展进一步和谐。“十一五”末的主要预期指标为:

    1、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力争到2010年GDP达到83亿元,三产比例调整为17:50: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010年达22.4亿元;

    ——财政收入达5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177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

    ——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年均增长5%;

    ——实际利用外资达27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

    ——进出口总额达78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76元,年均增长6.5%;

    2、社会进步

    ——城镇化水平达5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120/10万以下;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3、可持续发展

    ——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达到80%。

   

    第三章“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做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必须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繁荣农村经济为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1、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坚持不懈地把农技推广作为农业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力争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扩大优质粮油生产面积。以农民田间学校、绿色证书培训班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2、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围绕无公害瓜果县(区)建设,加快建立综合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坚持采标、制标和贯标结合的原则,配套制定区级地方标准不少于50项,基本形成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再创三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抓好优质安全农产品开发和认证工作,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区无公害认证产品达50个,绿色产品达10个,有机食品达2个,产地认定面积达45万亩。

    3、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重点扶持现有的省、市、区级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和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个,创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订单面积不少于60万亩。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着力推进槐祥集团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栏杆花生大市场、巢湖水产品批发市场等15个地产专业或综合市场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千方百计开拓周边大中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继续实施品牌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包装推介、重点培育,争创和整合名牌农产品,力争“十一五”末,创市级品牌15个、省级名牌10个、国家级名牌2个。

    4、积极发展水产业

    推广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单产和水体的产出效率。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大鑫、香巢、杰佳等水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将三珍公司打造成国内淡水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利用巢湖旅游资源培育滨湖大道沿线的集旅游、观光、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长廊。加快中低产池塘改造,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申报建设富煌水产科技示范园,力争使“三珍”品牌成为全国名牌。到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3万亩,渔业总产值达4.5亿元。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根据“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的原则,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对现有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清淤除障、水毁修复、更新改造、挖潜配套的同时,要积极兴建一批蓄、引、提、灌、排等小型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继续推进万亩大圩达标建设,力争完成南大圩、落沈圩、沿河联圩、中旱联圩、黄周联圩等五个圩口的综合达标任务。启动岱山联圩、四十三联圩、立新圩、红光圩等4个五千亩以上圩口达标工程。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继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结合驷马山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实施,完成上头胡、红光、陈泗湾、大骆岗四个灌溉片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开展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田整治工程建设,每年完成1.5—2万亩。开展以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改造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

    2、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力度

    依靠项目建设和社会力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林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调整林业结构,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左右,活立木总蓄积达100万立方米,全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以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农机化规模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提高我区农机化水平。

    三、加强乡村环境整治

    1、加快城镇化步伐

    积极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至“十一五”末,建成槐林、柘皋两个3.5万人以上人口规模的中心镇。调整完善乡镇总体规划,提升城镇道路铺装率,基本完成所有乡镇的水厂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努力解决好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市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小城镇环卫、排水、绿化、路灯等设施建设,绿化覆盖率达35%,新建7个污水处理厂。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小城镇户籍、土地、财税等制度改革,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2、强化村庄建设

    加强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新格局。加强村庄综合治理,重点在100个试点村,按照“五化一管理”的要求,整治村容村貌,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河道“清化”、长效管理,促进村容整洁。围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施,大力发展以“猪—沼—果(粮,经,茶)”为主要模式的生态能源建设,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四、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要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整合区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教中心、青山职校等培训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工岗前培训,并将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市场有效对接,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大力实施“南下”、“北上”、“东进”、“出海”战略,逐步建立起地区间劳务协作交流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每年劳务输出达20万人。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制定优惠政策,注重优化服务,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加快农业综合劳动力转移,繁荣农村经济。

    第二节做大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实现居巢工业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循环工业,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步伐,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居巢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产业升级、产品优化、装备更新、工艺先进和布局合理为标志的工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坚持重点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产业升级、产品优化、装备更新、工艺先进和布局合理为标志的工业结构调整。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0亿元,培育20个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1、壮大优势产业基地

    ——建材及新型建材基地。抓住机遇,合理布局,有重点地发展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建材产品。全面提升以高标号水泥为主的传统建材规模和档次,力争到2010年全区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以富煌轻钢结构产品为主线,延长新型建材产业链,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30亿元以上。

    ——轻纺及食品基地。做大做强优势轻纺工业,重点发展渔网、棉纺、饮料、拖鞋、塑料、包装等行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恒生纺织公司、金猴集团、娃哈哈巢湖公司、东宇化纤公司扩建技改工程的建设,积极扶持百春公司、大鑫食品公司等一批中小企业改进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市场份额。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以本地农业资源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粮油、家禽、蜜蜂、蔬菜、水产、水果、林业等加工工业。充分发挥我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油料、蔬菜、水禽、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倡导绿色概念,突出地方特色;走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形成原料基地建设与食品加工相结合的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尽快将居巢建成以优质大米加工、水产品加工、肉禽加工、果蔬加工、食用油料加工等五大基地为主的全国性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使之成为实现居巢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重要支撑之一。

    2、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坚持面向全国,面向长三角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居巢。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品牌优势。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等形式,培植一批能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居巢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富煌集团、金猴渔业科技、东宇化纤、娃哈哈、国风一塑、胜达包装、金龙渔具、恒生棉纺、槐祥工贸、中康渔具、百春制药等企业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力争“十一五”末,全区有20户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其中有富煌、金猴、槐祥等3户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

    二、全面发展服务业

    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的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基本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产业综合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区服务业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确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以上。

    1、培育现代物流业

    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调整优化行业结构,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推行现代营销方式,以专卖店、货仓式商场、百货超市、生产资料、餐饮服务为重点,着力推进连锁业态多样化,努力构建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生产生活的新型流通服务体系。鼓励流通服务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合作,逐步改变传统的营销关系,发展一体化经营。继续完善现有流通服务网点,积极开拓新的网点,重点是在广大乡镇农村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重点扶持槐祥集团、安徽商之都、安德利商场、华电超市、苏果超市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到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1%。

    2、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促使农产品货畅其流。积极发展农产品代理、批发、竞价拍卖、网上销售等现代交易方式。改善农资、农机、气象、供销等服务,加强水利、植保、畜牧兽医、林业和水产等专业化服务。抓住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机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合理有序地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社区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成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广泛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家政服务、老年残疾人服务、生育保健和优生优育服务、儿童服务和下岗再就业等多项内容。完善社区卫生保障网络,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使城镇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普遍建立以社区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为主的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使社区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体育场馆、公园、体育设施等现有文体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科技服务和科普活动,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多种形式地开展社区法律宣传,组织法律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并积极为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及特困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社区人居环境,创建绿色、安全、和谐的文明社区。

    三是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确保其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和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组织。

    3、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充分发挥我区资源性产品和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扩大农产品和轻纺产品、渔网、拖鞋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开辟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新领域,逐步实现由出口初级产品向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进一步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应对各种贸易壁垒,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进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努力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建设

    全面提升省、县、乡村道路等级,形成一个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依托,村道为补充的公路网络,到2010年等级以上公路达1378公里。

    ——省级道路建设。新建马巢庐高速公路,改建巢柘路、西大路等县道68公里。

    ——县级道路建设。新建滨湖大道北线和滨湖大道南线,创建标准化路49公里。

    ——村级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新改建乡村油(或砼)路648.92公里,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其它交通设施建设。新改建24座渡口、码头,新建14个乡镇公用型客运站和259个招呼站,新建赵柳、黄麓养护中心,扩建柘皋、槐林、炯炀、巢城四个交通管理站。

    2、水利建设

    ——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抓好滁河、兆河、柘皋河、清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完成兆河、滁河二条骨干河流治理,积极推动柘皋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

    ——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下汤水库等14座中小型水库加固任务。

    ——加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实现治理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治理。

    ——开展血吸虫区水利建设,通过涵闸建改、建人畜饮水工程、沟渠硬化等工程建设,彻底改善有螺环境,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继续实施巢湖周边治理工程建设,在巩固现有巢湖北岸堤防防洪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巢湖南岸治理,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电力建设

    ——积极推动槐林、黄麓两个11万伏变电所的建设,为两个工业园区提供充足的电力。

    ——在散兵、中庙、司集、炯炀建设3.5万伏输变电工程,改善农村电网供电质量。

    4、信息化建设

    ——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多形式、多渠道投入,加快各地各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政务公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监督水平和公共服务。加快党政内网、政法网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实现政务管理方式现代化。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医疗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基础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公众、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网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节优化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建设二个经济带

    1、合巢工业带

    充分利用合马公路中旱、炯炀、凤凰山、亚父山段的交通便捷条件、区位优势、矿产资源和现有的工业基础,面向合肥市和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现有的建材、船用配件、机械配件、化学肥料、铸造等工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

    2、滨湖旅游带

    依托环湖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巢湖污染治理、防洪保安、航道建设等,突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两大主题,做活水文章,构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按照国内先进的目标,编制好巢湖北岸旅游规划。加大旅游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破坏生态环境与景观的行为。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完成滨湖观光大道建设工程、中庙旅游整体开发工程和炯炀国际旅游度假村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东庵森林公园和鼓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启动巢湖南岸旅游开发工程。

    加快完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东山生态观光园、烔炀草莓采摘园、黄麓葡萄采摘园、“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景点。

    加大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增强开拓市外旅游市场的能力,培育具有巢湖特色的旅游文化和艺术氛围。

    二、壮大三个产业集群

    1、槐林渔具产业集群

    以“安徽金猴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强势企业为龙头,依托槐林镇渔网企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渔网城”。成立“渔网学校”,完善“渔网专业网站”,构建渔网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平台,将槐林镇建设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渔网产业集群示范区。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延伸渔网产业链,开发、生产渔具系列产品,建设大型渔具批发市场和渔具研发中心,推动槐林渔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在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加工领域,争取有较大的发展。严格按照槐林镇总体规划和槐林渔网工业园总体规划,加大槐林渔网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十一五”末,槐林渔网特色园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

    2、中旱锚链产业集群

    依托科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人才,开发新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立足市场,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配套产品。在发展锚链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航标产品、矿山机械、环保设备、电子灯、装饰材料等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做好锚链园区规划,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园区环境,提升园区品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引导,精心培育2—3个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把中旱锚链园区建成一个以锚链等机械加工为主导,餐饮配套服务业为一体的特色小区,力争到2010年产值规模达10亿元以上。

    3、富煌钢结构产业集群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利用园区现有优势和工业基础,以轻钢结构产品为主线,实行“轻”“重”并举,向钢结构桥梁、塔架、大型体育场、展厅、候机厅等基础设施领域进军。同时进军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设领域,开发小高层(十二层以下)和智能化别墅类住宅。配套发展新型建材和门窗产业,开发无机新型建材、多材性门窗、室内工艺门等产品。另外,在机械、电子、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有较大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工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3亿元。

    三、大力发展三大经济

    1、发展滨湖经济

    以建设面向周边大中城市休闲度假基地为基本定位,发掘和整合沿岸旅游资源,营造以水见长、以厚重文化为底蕴的特色旅游经济。结合滨湖旅游带的建设,以姥山岛、中庙、龟山等旅游景点开发和滨湖旅游观光大道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特种水产、优良畜禽、优质粮油、优新经果等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花卉园艺等城郊型农业,建设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大棚蔬菜栽培基地、优质粮油棉种植基地、特种经果林生产基地和水生蔬菜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壮大富煌钢结构、槐林渔网两个特色园区,凸现滨湖轻型建材、渔网、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特色。围绕旅游经济,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三产服务群。

    2、振兴巢北经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滁河整治、巢柘路改建、西大路改建和“村村通油路”工程,继续抓好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当家塘坝深挖扩建、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渠道整治、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善巢北区域生产生活条件。

    发挥柘皋、栏杆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抓住合宁铁路和高速公路在栏杆设站开口的机遇,加快栏杆集镇工业小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发挥柘皋中心商贸镇的作用,完善功能,激活市场,活跃流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和畜禽加工工业,带动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

    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槐祥、百春、司集芹芽等优势品牌,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瓜果、生态养殖等基地。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将劳务经济作为巢北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要结合“阳光工程”的实施,有序组织,注重培训,提升素质,壮大规模,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3、繁荣区街经济

    创新发展思路。要把发展区街经济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整合城市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和搞好服务、营造优良环境上,以强化功能、服务市民、扩大就业、促进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城市居民衣、食、住、行、购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夯实社区基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社区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发挥利民便民、社会保障、促进下岗再就业、管理城区、服务居民的作用。

    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围绕服务市民和市场需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扶持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中介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咨询、法律服务、资产评估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

    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中等以上水平。按照《居巢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加强石灰石矿山的控制和保护,加大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力度,鼓励巢东民生公司新上余热发电工程,限制和淘汰小水泥落后生产能力。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机制,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支持中旱锚链工业园开发生产环保设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建筑、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和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节约土地,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园区经济竞争力。

    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遏制局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重点是推进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巢湖流域面源防治项目建设,促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小城镇污水、垃圾的治理,完成黄麓镇等七个小集镇污水处理厂和部分乡镇的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认真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加强耕地保护,耕地保有量保持“十五”期间水平。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用地导向,新增用地计划要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倾斜。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做好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做到占补平衡。

    四、加强生态区建设

    认真实施《巢湖市居巢生态区建设规划(2005—2020年)》,初步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生态良性循环机制,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大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大力推广经济实用生态技术,初步建立生态经济的服务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推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无公害和绿色产品。

    巢北生态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程。围绕用材林、经济林生产,发展生态林和防护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应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改善土质。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山区供水条件。壮大山区特色经济。发展以“五早”和优质杂果、中药材、麻类等为主的耐旱高效经济作物,利用丘陵岗地种草,发展绿色畜禽业,培育安全优质食品生产基地。

    城郊生态区重点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比例,提高绿地、道路和广场的面积比重,营造优良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水体等生态支持系统,治理城市大气、噪音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化工业生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培育以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生态工业。发展城郊型高效生态农业,围绕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建立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围绕花卉、绿化苗木,发展城市绿化生态农业。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比例,对区域内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应慎重布置,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

    滨湖生态区重点综合治理矿区污染。加强工矿企业规划和管理,调整工矿企业结构布局,保护好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水平,加快矿区植被恢复,减轻矿区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滨湖大道及沿湖(河)圩区的坑塘、低洼田,大力发展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建立优质安全粮油生产基地。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沿湖区域严禁围垦造田,围滩养殖,有步骤退还湿地;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大湖岸崩塌治理力度。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乡镇和生态示范项目建设。打响若干个以绿色资源、生态产业、生态城镇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品牌。初步建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支柱,生态城镇为载体的农工贸型生态区。

 

    第四章“十一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狠抓“四个全面”,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新体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教育内部管理的新机制;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居巢区教育发展的新优势,积极推进居巢区教育的新一轮发展。

    ——全民教育。加大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以上,其中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农村普及和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99%。

    ——布局调整。实现全区学校布局合理,省市示范高中实现高、初中分离办学;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入学率、年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100%、99%和100%,初中入学率、年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98%、98%和95%,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普高与职高招生之比基本达到1:1;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60%以上,努力实现成人教育社会化;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形成双向开放格局。

    ——办学条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区直属学校以及90%的乡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校舍达到省颁相应建设标准和装备要求,全面消除D级危房,确保广大师生有安全优良的教学环境。发展远程教育,全区高(职)中、初中和城区小学全部建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报告厅,并接入宽带网。建成区中小学局域网,农村完小建卫星接收系统及播放系统;农村初小、教学点具有成套光盘播放设备。使全区农村初中、小学都能充分享用国家远程教育资源,提升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全区师资尤其是农村师资水平。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100%、99%和90%,基本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骨干教师研究生化;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科配套、结构合理。

    ——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得到重视,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累计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0名以上,其中本科生8000名以上;发展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特色教育新模式。

    二、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以成果转化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步伐,鼓励各类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十一五”期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技工贸总收入达15亿元,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

    依靠我区现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大力应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工业。着力抓好“四个一批”,即开发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省内同行业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经济技术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技术革新中心。实施“五大工程”,即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化,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工程;电子、软件产业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化工程。到“十一五”末,全区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三、建设城乡公共卫生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切实抓好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逐步提高投入,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幼保健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医疗救治体系。以村卫生室为依托,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要达到95%,人口参与率达到80%;按照每个街道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人设一个社区服务站,保证城镇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90%,逐步实现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型医疗模式。“十一五”期间,建设区级综合医院,鼓励和支持专科医院建设,发挥其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作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以区疾病控制中心为网顶,各乡镇、街道防保站为中间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级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三级疾控网,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疫情报告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到“十一五”末,全区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5%,全区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90%,到20l0年,全区基本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

    ——卫生监督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区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95%,村以上达到90%。

    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四个不动摇”,推进和完善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计划生育的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实行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村为主”工作模式。落实对计生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和规范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健全计生工作保障体系,确保“十一五”期间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89万以内。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建好区文化馆和街道文化站,建立区级文化娱乐中心,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十一五末,全区乡镇“杜鹃花工程”点达标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力争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县(区)行列。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注重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投入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

    在城区,重点抓好“一馆五站一中心”的建设,即扩建文化馆,兴建文化娱乐中心,五个街道文化站。

    在农村,继续按照省文化厅关于实施“杜鹃花工程”的要求和省广电厅创建“五星级”广电站的标准,抓好文广站建设,即兴建柘皋、炯炀、黄麓、槐林和银屏等5个文化活动中心,兴建坝镇、散兵、夏阁、苏湾、中旱等6个省级“杜鹃花工程”点,建设一批村级文化室。

    ——实施精品战略,促进文艺繁荣。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力争在省级与国家级大赛中拿大奖,推出我区精品。继续加强对巢湖民歌等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创作出一批配合巢湖大旅游发展战略、具有地方特色的巢湖风光旅游歌曲,并争取有一首高质量的歌曲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流行。

    ——大力开展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大力开展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繁荣文艺舞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文化馆、站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促进城乡文化建设。大力支持组建民间文艺组织,搞好服务,规范管理,形成“公办民办一起上,专业业余都参与”的新格局。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加大对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力争使农村广播通播率达100%。积极开展“创建先进乡镇文广站”和“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力争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比例达100%。抓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坚决打击防范“法轮功”邪教分子破坏广播电视网络活动,确保特殊时期网络安全和正常转播。加大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不受干扰,保证民航飞行安全。

    六、加强档案事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区档案工作以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新型档案馆建设为重点,以争创省级示范档案馆为目标,以依法治档、科教兴档、人才强档为保障,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加强档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区档案队伍整体水平、依法管理档案事业水平和增强依法治档能力;实施档案馆外部改造,做好破损档案抢救工作,保证档案安全管理;继续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每年新增机读目录不少于6万条,力争到2010年档案馆机读目录达50万条。启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加大档案移交征集力度、丰富馆藏内容,充分发挥档案馆“两个基地、三个中心”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档案室建设,提高综合档案室管理水平,争创省级档案工作示范单位1—2个。

    第二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力争五年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以上。以推行职业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重点,逐步形成在职职业培训、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体系;“十一五”期间,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率力争达到90%左右,提高择业者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基本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重点将建制镇以上的各类企业及职工,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在失业保险方面,重点推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把符合规定的单位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重点做好改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的参保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用等级制度。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建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

    三、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改善居住环境,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30平方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达到80%。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目前的9%提高到25%以上。

    四、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十一五”期间,要重视妇女发展事业,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的平等权利,基本杜绝女童失学、缀学,农村妇女劳动力基本接受实用新技术培训。提升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与层次,提高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水平和妇女儿童享有的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妇女及女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

    五、重视加强老龄事业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健体系,加强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老龄产业。“十一五”末,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初步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继续实行政府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长寿补助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和扩大对象。建立与医保制度相配套的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对重病住院、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老年人予以医疗救助。

   

    第五章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是规划的核心,是完成规划目标、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的有力保证。全区上下必须把项目工作作为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头等大事来抓。

    一、积极谋划重大建设项目

    强化“发展为上,项目为本”的理念,按照“大开放、大力度、大发展”的要求,充分发动各方面力量,加强重大项目筛选和论证工作,重点要围绕三大经济和四大基地建设、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社会事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抓紧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力争使全区“十一五”项目储备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二、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牢固树立“项目等机遇”意识,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坚持采取“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制度,明确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工作进度。要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注重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建立项目前期工作专项经费,保证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对计划新开工项目和计划投产项目,要排出开工时间表和进度计划表,督促项目施工进度;对列入省、市前期工作项目,要逐一研究,按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尽快办理有关核准、备案手续;在申报新增项目中,要突出抓好制造业项目储备工作,着力提高“四个比率”。即:力争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100%,年度计划竣工投产率达100%,前期工作项目成功率达40%以上,制造业项目投资占新增项目总投资比率达40%以上。

   

    第二节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重点建设

    一、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面向长三角和东部地区,努力保持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升温。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拓宽招商领域,争取农业、交通运输业、社会公益事业、中介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招商实现新突破,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居巢。同时,注重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商业贷款,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紧紧对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乡村道路、三产服务、农产品基地开发,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农民就业、信息和技术服务,农村“六小”工程,洪水灾害损失等项目,积极向国家和省申报重点项目,并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国债和专项资金的投放。

    三、大力鼓励民间投资

    放宽投资领域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外,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加以限制或实行行业垄断。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兴办工商企业,参与水利、交通、道路、桥梁、环卫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房地产开发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和经营,参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参与农林牧渔业的开发和经营。各部门应在土地、金融、税收、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

    第三节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集中精力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用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村民自治,认真落实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切实保障广大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

    三、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民营企业开展战略性的并购、重组,促进优质资源、优良资产、优质资本向优势企业和优秀经营者流动和集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智力支撑

    一、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使人才在产业、行业、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有序流动。

    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加强人才资源建设,既是长远的去路,又是现实的需要。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建好人才市场,健全乡镇人才服务站,推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深化用人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高度重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避免人才流失和闲置浪费。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创造宽松环境。

    第五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发展环境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治市,建立和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规范性制度和监督体系,推进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发展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民主渠道作用。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

    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在城市道路管理、街道和小区卫生管理、摊点规范化管理、市民文明行为教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窗口、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推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创建“信用居巢”、“平安居巢”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