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是沙河口区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分重要时期。按照大连市“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均提前实现。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亿元(现行口径),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01%。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三番多。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额分别实现1.01亿美元和1.86亿美元,均比“九五”期末增长1.5倍。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9.5:70.5调整为26.5:73.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引进大项目159个,总投资287.1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之最。新增私营企业5055家,比“九五”期末增长173.8%,民营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科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3)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西安路大型商业设施的兴起和知名品牌的入驻,西安路作为大连市西部商业中心的地位已经确定。期货广场等一批设施的兴建,拉开了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的帷幕。星海湾餐饮文化街、同泰健康美食街、婚庆广场等餐饮和特色服务一条街的集聚效应迅速提升。五个区级商业副中心已成为市区西部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集散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亿元,年均增长13.5%。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经济强区建设初见成效。
(4)再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十五”期间,投入4040万元用于就业再就业。采取购买社会公益岗位、提供免费和“订单式”培训、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建立“无税费市场”和“再就业一条街”等措施扶持就业,共安置就业14万余人次。首创了政府无偿出资扶持“低保”对象、大学生创业和“军嫂进社区”等就业新模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有就业需求的“无就业家庭”全部就业。被评为省社会保障试点和再就业先进单位。
(5)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社会救助面扩大到接近低保的困难户和农民工。率先成立了地区慈善总会和慈善超市,首创了“居家养老”新模式。实行了“三无”老人、遗属老人慈善医疗救助卡制度,建立了“大连同泰老年休养服务中心”。将1000余名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对10万多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
(6)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投资1.23亿元,新建、改造了5个公园、55个广场和游园、232条市政道路,拓宽了西安路商圈的路网,新增绿地51.1万平方米,新建市民健身点62处,居民区平均每200米就有一处休闲健身场所。搬迁改造棚户区49.7万平方米,对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弃管楼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网吧经营、生产经营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和市容市貌的执法力度。
(7)教育特色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围绕教育特色区建设,投入教育经费7.9亿元。改造了薄弱学校,新建、扩建了24所中小学校舍,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化,获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区称号。全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批素质高、有影响力的名师,获省依法治校示范区称号。新建了设施完善的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区社区学院和各街道社区学校,构建了覆盖全区的居民终身学习网络。
(8)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科技立项160个,列入国家级发展计划的10项,拥有专利权1600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完成了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获得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在全省率先实行“区、街、社区”三级图书网络服务模式,学习型城区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成效显著,荣获省双拥共建“五连冠”。新建改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居委会平均办公和服务面积由“九五”期末的29.8平方米增至510平方米,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先后投入1.19亿元,新建了区预备役二团办公大楼和训练基地、区少儿图书馆、区委党校、区武装部办公楼、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区机关办公大楼,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9)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十五”期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建设。建设了全市功能一流的“一站式”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缩短行政许可时限,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和百姓经营创业成本。在全市率先实施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执法整合、行政执法属地化和环卫扫保管理属地化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实施了“选聘结合”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创新。构建了区、街、委三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1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著称的区老干部报告团和“公民道德信誉卡”在全国引起反响,有两个街道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了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新模式,“四五”普法成效明显,有一个街道法制进社区工作得到全国妇联和省司法厅的充分肯定。建立了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全国先进区称号。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等犯罪活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产业的区域性转移不断加快,尤其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的全面实施,大连与国内外的互动合作更加紧密,为沙河口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更好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用活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
(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大大连”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为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重点,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和谐沙河口建设。
(12)总体目标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着力发展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型的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业、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把我区建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的配套区。
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社会安定的和谐区。
城区整体功能全面提升。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优美、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公共事业发达的主城区。
到2010年,总部经济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显著增强,生产型服务业优势明显,消费型服务业更加发达,就业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和谐沙河口”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
社会事业发展预期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满足辖区人民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提高保障标准,基本实现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强化就业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区教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户籍人口控制在66万以内,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4‰和负1.29‰以内;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步伐,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卫生填埋处理率为98%和95%;建立健全城区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和防控体系,确保城区公共安全。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大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为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的配套产业,适度调控房地产开发,形成以星海湾为龙头,以西安路为中心,以“四大功能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
(13)产业结构
坚持“优二强三”的原则,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继续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加快发展都市工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发展为东北腹地和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各类发展要素的生产型服务业,包括金融、期货、保险、研发、信息、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广告传媒、港航服务、法律服务、商务中介等,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以星海湾金融商务为龙头,带动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做强做大总部经济,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强化西安路的商贸中心地位,加快五个区级商业副中心发展,构筑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消费型服务网络;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医疗健康等潜力大的产业;以生产型服务业带动消费型服务业上档次,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消费型服务业效益,扩大就业容量。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立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的新型工业体系。充分利用辖区科技资源,建立科研机构和企业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重点发展以各类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新兴服务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服务;关注区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搬迁,积极争取其总部留在辖区,利用其历史形成的优势,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的都市工业,包括为区内及周边大中型工业企业配套的电子元器件、软件开发、广告印刷与包装、模具设计制造,以及服装服饰、旅游产品、食品加工、装饰装潢等产业。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以扩大开放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轨并重和互利共赢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着力发展高端加工贸易企业,推进机电、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效益,引导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加快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大力引进区外一切资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十一五”期间,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企业10家。
(14)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星海湾金融商务的龙头带动作用和西安路商贸服务的中心辐射作用,着力打造东部文化康乐、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南部沿海旅游和北部工业产品流通等“四大功能区”。
提升星海湾金融商务辐射功能。以大连市建设星海湾金融商务中心为契机,依托证券、期货大厦、会展中心和星海湾沿线旅游设施,积极培育和发展立足东北、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会展商务等为主体的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群;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星级酒店、特色餐饮等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把星海湾建设成为大连市金融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扩展西安路商贸发展空间。完善西安路一期改造工程,通过扩大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世界知名商业品牌和商贸企业总部,引导商业企业合理地分布商业经营业态,实行错位经营,进一步提升西安路的商业活力。全面启动西安路二期改造工程,将西安路南拓至太原街,北进到沙河口火车站,打通西安路与星海湾的通道,重点摆布建设大型的商务写字楼、特色大厦和高档酒店等项目。积极推进兴工广场和解放广场改造,努力改善西安路周边交通秩序,提升解放广场家居和建材销售业的规模和档次。
培育东部文化康乐区。以中山公园为依托,搭建市民休闲健身文化平台,在市、区少年宫、文化馆等现有设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丰富功能,积极发展适应不同群体需要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五一广场周边已成规模的同泰健康美食街等现有餐饮、文化、休闲、健身、娱乐资源的作用,积极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借助五一广场周边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文化服务业,努力推进广告、设计、影视、动漫等文化及配套产业发展。
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区。充分发挥区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多的优势,在南起黑石礁、北至春柳的西南路沿线,重点摆布技术评估、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电子商务、物流、软件等面向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产业项目;着力发展为IT产业配套服务的电子器件加工组装企业,建设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服务区。
做大南部沿海旅游区。充分利用南部沿海旅游资源和星海湾广场的对外影响力,积极推进涉外酒店、旅游商品大街、海上娱乐、海洋文化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黑石礁小石林、近海岛屿、滩涂以及山林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构建集旅游观光、居住、购物、娱乐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旅游新格局。
构建北部工业产品流通区。依托五金机电市场,借助华北路沿线交通便利和生产要素市场较多的有利条件,按市场化运作,规划建设一定体量的工业产品销售、展示和流通平台,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销售总部入驻,成为立足大连、辐射东北腹地的工业产品销售、流通集散地。
(15)产业发展
根据总体的产业布局,对一个龙头、一个中心和“四大功能区”进行详细规划,提出项目推进的时间进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制定政策,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参与竞争提供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快速发展的激励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来我区安家落户,形成总部机构众多、技术和人才聚集的发展局面;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鼓励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政策平台,为有发展潜力的规模化企业集团上市创造条件;制定名牌产品扶持措施,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为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打造产品品牌提供支持。
加强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为辖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辖区企业提供人才、市场和行业发展等重要信息,满足企业决策需要;建立健全行业协作服务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为辖区企业搭建技术转让、成果转化、信用担保的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城区功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为了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把全面建设和谐沙河口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
(16)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设“和谐沙河口”,必须从和谐社区建设抓起。继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社区居民学习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健身有器械、娱乐有载体,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居委会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深入贯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改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社区组织的整体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全面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在社区硬件建设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着力丰富服务功能,重点抓好劳动就业、帮扶救助、文体、法律、医疗卫生、计生、家政等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安监控、防控体系建设,逐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积极倡导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院建设,为和谐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17)构建富有特色的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体系。继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按照大连市统一要求,做好免收杂费和书本费的试点工作,对困难学生给予补贴。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幼儿早教活动中心、国家级德育教育基地、省级学工基地、省级科技活动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素质好、水平高、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完善教师队伍的交流培训和管理评价机制,使全区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8%以上,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发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骨干作用,鼓励支持各类民办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适合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需要的多样化的教育渠道和培训模式。
(18)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整合辖区内现有的文化资源,发挥辖区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精神形态、载体形态的文化和富有我区特色的群众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文化环境;加快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区级市民健身中心和社区分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竞技体育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体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10个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预防保健所,基本解决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发疾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及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成以区医院为依托的老年病康复中心,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提出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倡导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努力为妇女儿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建设1处区青少年科技馆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19)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城区道路建设,增加道路容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适应辖区现代物流、人流量高速增长的需要;着力公益设施建设,在可利用的居民区空地规划建设一批居民健身广场,每年建设一个山林主题公园;着力绿化、美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提高城区品位。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改造。积极争取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全面推进4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和55处插花楼拆迁改造,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在辖区内基本消灭棚户区和插花楼;加大居民小区治理改造力度,对无物业管理和物业管理不规范的小区,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和居住环境的改造,全部达到区政府制定的“标准化社区”的标准。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开发节约并重,鼓励社会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广泛开展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并推广城区管理权下放、重心下移、责权明晰、责任到人的“智能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城市管理新格局。
(20)积极扩大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建设和谐沙河口的重要内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就业投入机制,形成常规性就业援助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人员制定出台鼓励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工作,通过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扶持创业、开发公益岗位等办法,基本实现有求职要求的人员全部就业。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全面推行“订单式”培训,实行职业培训普惠制。完善区、街、委三级服务体系,建立一厦(区人力资源和劳动综合服务大厦)、一园(区再就业品牌创业园)、一平台(各社区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引导区外就业和境外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拓宽就业领域。
(2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积极探索新模式,不断拓宽新渠道。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范围,完善保障措施,加大对临时困难户的救助力度,将接近“低保”的困难户、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拓宽城市特困居民基本医疗救助面。广泛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多渠道、多方式筹措慈善基金,做大慈善基金体量,完善慈善基金保障机制,将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教育助学、老年人福利、残疾人康复、妇女儿童保护等纳入慈善基金救助范围。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方式,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托老所、老年人综合服务、残疾人康复、慈善超市等社会福利事业。“十一五”期间,建立1处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和9个社区托老所,新建1处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力倡导社区公共义务服务理念,搭建人人参与公益服务的平台,不断壮大义工、志愿者的队伍。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劳动仲裁、投诉受理和监察等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进优抚双拥工作的深入发展。健全宗教管理机构,完善宗教管理网络。
(2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和新方式,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素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的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民主环境。加强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服务体系,形成诚信高效的法律服务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访排查调处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2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优化组织结构,推进职能下放,减少行政层级;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倡导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成本;完善“数字档案馆”,建立向社会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便民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高效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促进执法公正,提高执法质量,建设“法治政府”。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建立系统配套、优势明显、吸引力强的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政府”。
《规划纲要》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是制定区域和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现《规划纲要》确立的各项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二要明确实施主体。《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具体的规划目标、政策措施、项目建设落实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施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确需调整规划时,区政府应适时提出调整方案,经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三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掌握规划实施进程,并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保证规划如期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