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白山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黄金期”。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进白山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争先进位、富民强市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充,产业基础得到强化。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5亿元,财政收入12.8亿元,五年累计分别实现596亿元和43.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3.5%、12.2%,基本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能源、林产、矿产等主导产业巩固壮大,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省的30.1%和13%;矿泉水、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年均增长16%,松江河梯级电站、白山热电60万千瓦机组、60万吨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市整体经济实力和自主增长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畜牧、特产业发展增势明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增强,支农惠农政策成效显著,农村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小城镇整体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已有4个县(市)财政收入突破亿元。
    内在发展动力趋强,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基本完成地方公有制企业改制任务。民营企业快速发展,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55%,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5%。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59亿元,杭州娃哈哈集团、农夫山泉、上海中产经集团、中国电力投资公司、中信安华公司落户我市。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8亿美元,累计完成3.97亿美元,年均增长17.3%。长白山网站点击率居吉林省第二位,白山经济外向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0亿元。全市公路总里程比“九五”期末增加2061公里,公路密度增长63%;铁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宇辉铁路在2005年建成通车;长白山机场开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3亿元,开工建设了市区供水、供热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管道燃气等城建工程,完成了市中心广场、卫国路公铁立交桥、星泰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民生条件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23万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6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3.1%、4.6%和10.5%。累计城镇新增就业9.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6万人,劳务输出10.7万人。养老保险收缴率达到95%以上,累计为18.86万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开工建设国家批准采煤沉陷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新建住宅面积6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0628户。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综合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中等位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宏观形势有利。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市加快融入全球市场带来机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二是国家政策机遇有利。振兴东北政策效应正在显现,国家将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政策,我市将从中受益。三是我省建立长白山生态经济区,大力支持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旅游、矿泉水、人参等产业发展,为我市创造良好条件。四是资源禀赋及市场环境有利。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和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及21世纪“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消费趋势,为我市发挥经济动植物、水资源及矿泉水、矿产、林业、旅游等资源优势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五是经济地理位置正在改变。东北东部铁路、长白山机场、长春至松江河高速公路、鹤大线高等级公路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我市的经济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
    在正确分析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发展内动力较弱、资源型产业接续失调、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需要靠更快更好发展来解决。
    综上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市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又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抓住最佳机遇期,把有利条件用好、用足、用活,就一定能够应对挑战,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二、“十一五”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升经济总体素质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打造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白山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统筹发展,保持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白山。
    (二)原则
    坚持更快更好地发展。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全市更快的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实现更好地发展。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施资源资本化、品牌化运作,加大煤炭、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开发绿色产业,打造长白山品牌,实行差异化发展,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坚持资源集约转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延长资源转换链条,坚持科技驱动,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借时、借势、借力发展,构建大开放格局。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带动工作思路、体制机制、领导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促进和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白山。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缩小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三)“十一五”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艰苦努力,初步把白山建设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和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三城两地”,即中国?白山国际矿泉城、中国绿色食品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和中国北药生产基地、吉林乃至东北能源基地。
    经济总量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累计完成投资770亿元以上。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1.6亿元,年均增长10%。
    产业优化目标。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能源、矿产冶金、林产、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建材、纺织、塑料化工、汽车零部件等加工制造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2∶51.4∶32.4调整为10∶55∶35。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到1.5%。
    城镇化目标。市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各县城和中心镇、重点镇快速发展,城镇整体实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80%以上,供水普及率达到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乡镇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平方米。
    民生及社会目标。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9‰以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人均受教育年限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万人,劳务输出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6平方米和22平方米。
    改革开放目标。全面完成公有制企业改制任务,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占到8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年均增长30%。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
    可持续发展目标。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推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3%;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50%。
    (四)总体战略
    确立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全面落实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着力解决产业接续、社会转型、环境改造三大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产业接续、产业聚集、三次产业链接,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人为本,加快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扩大就业,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争取国家对林矿及老少边穷地区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空间布局
    1.依据资源环境对人口与经济承载力,构建三个主体功能区。
    以天池为圆心,向外扩展三个功能区:即长白山保护区、限制性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第一个功能区,继续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在东北东部铁路、湾沟至桦树至临江公路东侧和靖宇西北部的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和老少边地区,为第二个功能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移民,适度发展与资源环境相融合的绿色食品、中医药、旅游、水电等生态型产业,必须开发的矿产业要采取循环经济模式;东北东部铁路在我市区段内、长春至松江河公路和白山至临江市区,为第三个功能区,这里是我市的城镇聚集区和经济发展核心区,需要增加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以满足聚集人口及产业的需要。
    2.依据生态环境条件,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
    依照三大功能区,依托城镇基础和产业基础,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产业链模式,推动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聚集,形成以东北东部铁路干线上的六道江镇至露水河镇为主轴,以靖宇至松江河、白山至临江市区为辅轴的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
    3.依托城镇与产业布局,优化资源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布局。
    能源产业。通过工艺改造和环保达标,将现有的电解铝、金属镁、工业硅、碳化硅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改造成为环保型低耗能产业;积极探索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模式,向煤化工终端产品发展,形成焦炭、焦油、甲醇系列煤化工产品体系。
    矿产冶金产业。延伸采矿—粗炼—精炼—型材—制品链条,培育形成铁矿石—铁精粉—铁团—钢铁、白云石—金属镁—镁合金压铸件、硅藻土—助滤剂—基体无毒杀虫剂、钴矿—金属钴深加工、硅石—工业硅—硅铝合金、高岭土—超微细粉等产业链条。
    林产业。扩大地板、人造板规模,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终端产品,带动高档家具及办公用具、新型装饰材料、建材、装潢业的发展。
    医药产业。拉长中医药GAP标准种植基地—GMP标准医药产业—GSP标准市场产业链。
    人参产业。将生晒参、红参等初级产品,向药品、保健品、食品、饮品、化妆品和人参皂甙单体和多糖体产品延伸。
    建材产业。拉长粉煤灰—“凝石”—建材制品产业链,发展新型建材。
    三、“十一五”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工业
    立足资源,优化结构,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延长资源转换链条,巩固发展能源、矿产、林产资源型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医药、绿色食品生态型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高技术接续产业,积极发展建材、轻纺、汽车配套传统产业,增强工业整体实力。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年均增长21.6%。
    1.巩固发展能源、矿产、林产资源型主导产业。
    做强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一煤三电”。增加煤炭,加大对靖抚、长白煤田勘察开采力度。到2010年,煤炭产量由70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以上。扩大火电,加快白山热电公司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25万千瓦;充分利用煤矸石、回转窑窑尾余热发电。发展水电,加快松江河发电厂及双河、西北岔水利枢纽工程、鸭绿江界河电站等一批地方水电建设步伐,水电装机容量扩大到130万千瓦。抢上核电,积极配合国家、省加快做好核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实现我市能源的更大发展。
    做大矿产冶金业。坚持抓勘探、精开发、规模化、多保护,努力构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新格局。重点勘探开发煤、铁、硅藻土、白云岩、金属钴等在全省、全国储量较大的矿种。集约建设安华公司年处理300万吨钴矿加工1600吨金属钴、长青铁矿60万吨炼铁、东圣公司60万吨焦化、天成公司粉煤灰提取20万吨氧化铝、大栗子铁矿30万吨铸铁等项目;积极开发临江、长白硅藻土。努力把我市建成东北地区稀有金属基地和亚洲硅藻土开发中心。
    做精林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着力延伸林产业链条。支持省属和地方林业企业扩大营林规模,加强纸浆林基地建设;整合现有林产加工企业,搞好木材深加工,增加地板和人造板规模,带动造纸、建材、家具、装潢等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林浆纸一体化、白山经济开发区10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金桥木业24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抚松金隆木业80万平方米实木复合地板、天成公司1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等项目。到2010年,地板、人造板产能扩大到2000万平方米和60万立方米。
    2.加快发展医药、绿色食品生态型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医药产业。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白山品牌,构建集保护、种植、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医药产业体系。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医药工业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新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医药企业集团。重点扶持长白山药业、吉林天力泰药业、临江健今药业等已通过GMP认证的15户医药企业;引导医药企业向上延伸,建设符合GAP标准的人参等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到2010年,北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精山珍绿色食品、矿泉水饮品、人参保健品三大特色经济板块。采集山野菜、山核桃,培育食用菌,重点建设露水河林业局松仁乳等项目,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山珍食品输出基地。壮大矿泉水产业。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培育本地企业,重点建设泉阳泉新增15万吨矿泉水、鼎新集团20万吨矿泉水、海南兴民集团30万吨矿泉水、抚松漫江30万吨矿泉水等项目,打造“长白山矿泉水”品牌。到2010年,矿泉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把我市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矿泉城。大力发展人参产业。延伸人参产业链,创立“吉林人参”国际品牌。推进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靖宇西洋参基地和省级中药现代化基地抚松人参基地、长白人参基地建设;人参产业留存面积控制在1200万平方米,水参总产量稳定在8500吨;加强人参技术研发,加强人参品牌建设,提升皇封参价值。加强人参市场建设,努力建成长白山人参产品贸易集散地和出口基地。搞好西洋参及人参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做精以人参、西洋参、刺五加、五味子、林蛙油为主的保健食品产业,重点建设临江利生源库叶红景天、刺五加系列产品深加工、永利药业葡萄籽深加工等项目。形成医药、食品、保健等产业系列,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3.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高技术接续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努力抓好已建成的华洋药业长白山西洋参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天风制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两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达产达效,并促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在建年产3万吨二氧化硅、2万吨超微细高岭土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力争喜丰公司生物技术降解膜、永利药业二类新药盐酸洛美利嗪、江源春柏治疗癌症新药、国姿北药长白山珍稀植物高效快繁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争取“十一五”末期建成投产。
    4.积极发展建材、轻纺、汽车配套传统产业。
    集约发展新型建材业。着力推进建材产业新型化、节能化、规模化。水泥生产规模扩大到300万吨以上,开发道路水泥等新产品;引进先进技术,搞好煤矸石、粉煤灰、页岩土、石灰石、石膏等资源系列开发,重点建设100万吨凝石、煤矸石承重空心砖、粉煤灰砌块、高级瓷质墙地砖等项目,降低能耗、物耗,提高产品附加值。
    改造提升轻纺业。塑料化工业,要发挥品牌优势,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做强农膜产销全国第一的喜丰集团。纺织业,要着眼于产品上档次,发展进口替代产品,增加出口,打造规模优势。
    发展汽车配套工业。与一汽集团结成战略联盟,以白山铝车轮、华众轿车门和白山轴承为重点,提高铝车轮、轿车门、汽车轴承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系统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9%。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建立农特产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壮大特色产业。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壮大林下经济,加快建设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即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林蛙、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特种养殖基地;食用菌、葡萄等山珍绿色食品种植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规划建设一批草场,发展食草型、食粮型、特色型畜牧业。着力抓好肉牛、野猪等精品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名、优、新、特畜产品,开拓优质畜产品域外市场。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疫情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力度。三是加快产业化经营。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要求,积极争取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做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2.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和途径,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发展特产业、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系机制。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农民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着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基本解决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问题。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实行寄宿补助。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一定技能。建立健全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大对农村路、电、水、气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户户饮用安全水,使全市1/3的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旅游、信息服务、物流及市场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21.9%。
    1.打造长白山旅游品牌。
    从综合开发和完善提高整体功能入手,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33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30.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3%和30.3%。
    依托长白山、鸭绿江、松花江“一山两江”,构建环山、沿江、跨国和红色旅游四条旅游热线,形成生态观光、边境跨国、冰雪狩猎等8大精品景区,建设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及环城生态旅游圈;打造以温泉康体疗养、避暑度假为重点的仙人桥至松江河至露水河中部旅游带,以红色旅游、科普旅游为重点的靖宇松花江旅游带,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边境跨国为重点的临江至长白鸭绿江旅游带。建设龙山湖朝鲜族民俗特色旅游区、仙人桥温泉度假区、露水河国际狩猎场。打造长白山及长白望天鹅景区、大阳岔寒武—奥陶地质保护区为世界知名品牌。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长白山保健品、山珍食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和松花石、长白玉、黑陶、木雕、人参等特色旅游纪念品。
    2.搞好商品流通及物流体系建设。
    搞好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市区要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整合市区购物中心,建立现代化商业区,各县城也要相应建设商业中心区。以“万村千乡”工程为切入点,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农资、建材、医药、小商品等连锁经营体系,覆盖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乡镇。重点建设市、县两级公路货运枢纽站、公路运输信息枢纽平台及对朝鲜贸易口岸。建设长白山山货、万良人参、绿色食品、特色建材和林木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连锁企业、代理批发企业、大型工业企业及第三方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形成城乡一体、市内外联结、连通东北亚的物流网络。
    3.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实施基础网络建设工程,引入竞争机制,整合电信网络资源,加快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无线电监训网、宽带信息网、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率。加速企业信息化,在商贸、旅游、金融、医药、矿泉水、人参等方面发展电子商务。到2010年,电话普及率达到75%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1%以上。加快发展律师、会计、审计、咨询、策划等中介组织,开展广告、保险、法律服务及房地产、物业管理等产业,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根据资源承载力和人口布局、交通条件,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县城及中心镇,择优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聚集力、辐射力。
    1.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市区根据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和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速产业集聚,强化产业支撑作用,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稳步推进城市扩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市区人口和经济规模,建设宜居城市,打造长白山区中心城市。
    2.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镇。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承载功能。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人口和经济规模,增强总体实力。依托长白山机场和旅游开发区,把松江河镇培育成长白山旅游接待中心。
    3.择优发展重点小城镇。
    以建设综合型、工业型、市场型、旅游型小城镇为目标,重点扶持六道江、苇沙河、万良、石人、八道沟、龙泉等一批小城镇,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引导企业向城镇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繁荣。
    4.推进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推行土地收储制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及关联产业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市)工业集中区聚集,把其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新城区。
    (五)加快推动县域突破
    进一步落实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以提高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为目标,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突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抓好县级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充县域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尽快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到2010年,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6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分别占全市的66.5%和51.3%。
    江源县,重点发展矿产、新型建材、林产、中医药、绿色食品、生物工程产业。抚松县,重点发展人参、林产、水电、医药、绿色食品和旅游业。临江市,重点发展金属镁、硅藻土为主的金属和非金属产业及绿色食品、医药、旅游产业。靖宇县,重点发展矿泉饮品、矿产冶炼、现代中药、绿色农特产品加工、旅游业。长白县,重点发展人参、水电、矿产、医药保健品、绿色食品、旅游边贸业。
    (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长春、沈阳、丹东市3小时经济圈,打通出海入关通道。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重点,完善“三纵四横、两环、七出口”干线公路网。重点建设长春至松江河、白山至长春、岗山岭至靖宇至抚松高速公路;完善国道鹤大线沿江至通化、省道二道白河至丹东、榆三线小西头至三道沟的三条纵向道路;提高省道朝阳镇至长白、沈阳至长白、长春至白山、西丰至靖宇煤矿公路辉南界至靖宇煤矿的四条横向道路;改善松江河及长白山天池、锦江瀑布等重要景点的旅游通道。筹建靖宇至松江河、松江河至长白县的铁路。建成长白山旅游机场,打通长白山与国内外的空间走廊。
    加强林业、水利、土地等基础产业建设。林业,加大天然林和防护林保护力度,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发展林地生态经济。大力营造防护林、加速低质年林改造和速生丰产林建设,培育工业原料基地。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山区植树造林工作,积极推进林区农民、林业职工就业和向城镇转移,实施生态移民。水利,以水电产业为龙头,带动城市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市供水、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水产渔业等全面发展。全面完成浑江等主要江河堤防达标工程和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加快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重要河段和城市建成区防洪能力,达到防洪标准。土地,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经济建设、城镇建设提供土地保障,通过引导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实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努力提高矿产、能源、水资源等综合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体系。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对经济社会承载力。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大对“三江源头”及天然资源密集区和煤炭、铁矿石、矿泉水等重要资源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浑江、鸭绿江水质保护和水质污染防治,对沿江生产性企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监控、依法治理。实行准入制和规模开发,严格限制小规模资源开采,取缔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焦炭、小洗煤、小采矿和小矿泉水企业;认真搞好工业“三废”及其他污染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价格体系及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因矿山开采、修路、采石而造成的地质破坏和植被破坏要限期恢复。开展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乡镇等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八)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全力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等制度。
    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基础。全面完成地方公有制企业改制任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引导支持机关干部领办、科技人员创办、人民群众兴办企业,增加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和规模。到2010年,实现民营经济总量、对财政贡献率、安排就业,均占全市70%的目标。
    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和引进合格的投资主体。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2.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牢固树立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观念,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通过资源吸附、政策吸引、项目承载等方法,拓宽投融资渠道,聚集市内外资本。创建动态重大项目库,搞好重大项目的包装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到2010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0户,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年均增长30%。
    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外经工作,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等地建立原材料基地。扩大外贸出口。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扶持木制品、服装、人参、助滤剂等出口基地,支持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出口,大力开拓俄罗斯、日本、中东和非洲市场;引进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到2010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8.9亿美元,进口总额2.5亿美元。
    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强与辽宁省合作,主动融入沈阳、丹东经济区,积极接受其辐射;加强与通化市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浑江工业走廊;加强与通化市、延边州合作,共同打造长白山经济带。加快口岸建设,拓宽对朝通道,提高口岸过货过客能力;发挥边境优势,创造条件建立互市贸易区,搞好与朝鲜的边贸旅游和矿产开发等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往来。进一步加大友好城市工作力度,使市本级及县(市、区)与国内外更多城市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在经贸、资源开发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九)突破关键要素制约
    1.突破资金缺乏制约。
    全面搞活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支撑作用。加强银企对接,积极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双赢。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提高金融支撑作用。尽快组建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努力发展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实力,多方融资充实资本金规模,不断扩大担保能力。争取兴办民营、民办金融机构,引导地下资金浮出水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2.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引进步伐。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引进技术转化为内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能源、矿产、林产、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提升技术层次。政府创造优良环境,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支持企业提高对科技的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民间资本投资为辅助的科技投入体系。
    3.突破人才不足制约。
    抓住人才建设中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本地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逐年递增。组织各类优秀人才到域外和境外培训,提高人才视野和能力。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使用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强化服务功能,为优秀科技人才、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推动人才“柔性流动”,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突破教育事业滞后制约。
    以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目标,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城乡基础教育及各类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在省内继续保持比较先进的水平。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步伐,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2万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争取3-5所进入省职业教育百强校;发展高等教育,建立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支持社会各界投资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十)创建和谐社会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容量。政府重点解决制约全民创业的创业机制、融资机制、政策支持、科技人才等问题。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非正规就业,加强就业扶持力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就业人员培训,到2010年,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万人,培养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1600人。
    2.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解困力度。
    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和城市低保工作,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到2010年,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万人,参保覆盖面达到80%以上。扩大工伤、生育保险参保面,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基金收缴率达到95%以上。建立帮困求助机制,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设立扶困助学专项资金,保证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争取国家更多支持,搞好采煤沉陷区治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3.建立公众健康安全体系。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城市基本医疗服务、环境卫生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依法强化对医疗、食品、药品市场及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重大事件防控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交通、消防安全和人防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社会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发展文体、广播电视、人口等各项社会事业。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设白山市长白山博物馆、科技馆、红旗电影院数字化改造、高等级文物库房、数字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重点工程;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图书室,70%以上的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大力繁荣以长白山特色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创作。继续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力争在“十五”发展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建设广播电视中心综合楼,全面实施数字广播电视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网络建设,完善市体育场和滑雪场设施。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优生优育。推动妇女儿童规划实施,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适应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为老服务体系,加大老龄事业资金投入力度。
    5.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发展。
    用足用活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增加对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均占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培育林业、水利、特产、矿山、旅游等优势产业,推动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依法加强边境管理,抓好边境社会治安,确保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创业文化,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比例,保障妇女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公共环境建设。妥善处理群体访事件,化解不安定因素。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双拥”工作,努力为全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严重经济犯罪和毁林犯罪。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继续做好维护政治稳定的各项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
    四、市区“十一五”规划
    从资源型城市的特殊矛盾出发,抢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机遇,通过推进产业接续、社会转型、环境改造三大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重塑与提升市区的整体竞争力。
    (一)市区定位、规模及功能
    市区定位:积极争取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示范市。抓住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历史机遇,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环境改造,努力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示范市;抓住国家支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机遇,在企业、开发区、三次产业和城市中,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全省东部山区中心城市和政治文化中心、区域性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提升城市品位。
    市区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历史沿革、产业关联等因素,稳步推进城市扩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努力把市区建设成为人口集聚、企业聚集、产业集聚、商贸聚集、科教集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10年,市区居住人口增加到50万人。
    市区功能:按照“控制东西、完善南北,先北后南、阶梯发展、着力拓骨架、大力建精品”的城市建设原则,开发江北新区,改造南部棚户区。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需要,对市区功能进行合理分工,具体分为2个仓储区、4个工业区、6个居住区、9个专业中心。仓储区分别为:位于铁路南侧的市区东、西部各一处。工业区分别为:东北工业区(以布置电力、矿产加工、机械加工业为主)、东南工业区(以布置冶金工业为主)、西南工业一区(以布置制药、造纸、化工工业为主)、西南工业二区(以布置煤炭工业为主)。居住区分别为:中心居住区、西站居住区、东站居住区、江北居住区、八道江矿居住区和南山居住区。专业中心分别为: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交通枢纽、通讯、体育、商业、金融、娱乐和文化科研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达到134亿元,占全市的33.5%;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达到15.5亿元,占全市的4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累计投资212亿元,占全市的27.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以上,非公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0%;吸引外部资金年均增长40%,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5元,年均增长10%。
    (三)主要任务
    1.实施资源集约转换战略,增加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电力、矿产等资源开发总量,着力延伸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链条,深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开发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机械、轻纺、旅游等接续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三是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依托联结沈阳经济圈、丹东出海口与东北东部交通枢纽地位,建立商品街、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区道路。建设完成城区道路主干道11条,新建山岭广场、先锋广场、皓山广场、新民广场4处,建设横跨浑江的向江桥、惠民桥和东明桥3座,建设占地3.5万平方米的9处公共停车场,建设7处立体交叉路口,初步形成9街8路2环8广场的城市主体街路网络体系。二是城市给水。到2010年,城区供水能力每天达到12.4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天达到150升,供水普及率达到95%。三是城区排水。重点完善城区污水排放系统,排水能力每天达到14.1万立方米,建成日处理污水5万吨工程。四是园林绿化。改造扩建北山公园和儿童公园,重新规划浑江两岸带状公园、河口公园、南山公园和皓山公园,建设金坑河、碱场沟河、通沟河、库仓沟河和板石沟河的沿河绿化带,在七道江南侧建设绿地。绿地面积达到950万平方米以上,城区绿地率达到30.2%。五是集中供热。建设集中供热三期工程,供热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六是燃气。建设市区管道燃气工程,供气能力达到5万户,供气规模达到1086万立方米。七是环境卫生设施。广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建设日处理45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城市医疗废弃物处理工程。八是搞好房地产开发。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满足城市居民需要,吸引市外人口、农民进城就业、安家、就学。到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500万平方米。
    3.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鼓励全民创业,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房地产和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到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24平方米;热化率达到90%,综合气化率达到73%,供水普及率达到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平方米,乡镇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平方米。
    4.改造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到201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0%;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要符合国家三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大于90%。
    (四)加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富区,以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企业入区。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亿元,工业增加值17.6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亿元。努力把开发区建成现代化工业园区、经贸活跃商贸区、环境优良新城区。
    建设3个工业园区。一是能源冶金工业园。在六道江镇和板石街道,建立能源、冶金等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循环经济园区。二是医药建材工业园。在营白公路两侧,建立生态产业、生物医药、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林产、建材等产业集群;利用粉煤矿、煤矸石建立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三是机械加工园。在轴承西厂以西至七道江桥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配套、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构建物流、生活园区。建立与物流中心配套的果蔬、建材等商贸物流园区;建立集科研、公务、住宅、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活园区。
    (五)强化街区功能
    发展街道经济。以街道带村体制为契机,依托市区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突出发展居民服务业和资源依托型工业,带动农特产业发展,增加街道经济功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安排就业功能,成为市区经济重要增长点和就业平台。
    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延伸到社区,共建服务设施,促进和谐社区建设。鼓励发展社区家政、连锁配送、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老年儿童服务等便民利民、帮困救济等服务体系。到2010年,按市区人口2万:1万的比例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智能化示范小区30个,加强社区的美化、绿色、亮化。落实省、市政府扶持社区建设政策,在用房、用电、用水等方面予以支持。
    (六)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
    六道江镇、七道江镇、三道沟镇、红土崖镇,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八道江区工业集中区,立足矿产、农特产品资源优势,从市区城镇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工业,积极发展商贸业、旅游业,带动农特基地建设,提高经济实力;以城镇产业聚集,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十一五”规划的实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
    不断解放思想,突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以高于以往的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速度向前发展,在快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二是创业意识。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三是创新意识。破除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惯性思维,破除瞻前顾后、不敢人先的守摊观念,敢闯敢试,大胆突破。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双评”活动,推行“宁静日”制度,加大涉软案件查处力度,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里政策
    增强政策机遇意识。积极争取国家振兴战略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循环经济、节能等政策。积极争取省政府对速生丰产林、特产业、长白山旅游、能源开发等政策。积极争取对林业的属地化管理和林业经营权,以利于发展地方林地经济。争取省里出台人参法规及其产业支持政策,抬高人参种植进入门槛,保护人参商标,提升人参知名度。争取长白山中药材等获得原产地域产品标志,以利于加强优势资源保护工作。理顺矿业权管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矿业生产管理及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秩序的监督管理职能。
    (三)围绕“三城两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紧编制专项规划
    依据本规划纲要,组织人员编制中国?白山国际矿泉城、中国绿色食品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和中国北药生产基地、吉林乃至东北能源基地规划。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抓紧编制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公共领域专项规划,并及时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
    (四)成立重大项目推进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规划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468项,总投资1250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670亿元。成立重大项目推进组,重点推进上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建设。“十一五”头两年,固定资产投资争取分别增长46.5%和50%以上,建成投产东圣60万吨焦化、长青铁矿、通钢大栗子铁矿30万吨铸铁、喜丰汽车发动机进气管、江源国姿北药及春柏制药、靖宇海棉铁、临江翔豪超细二氧化硅等一批重点项目;“十一五”后三年,建成投产松江河梯级电站双沟电站、白山热电公司新建60万千瓦机组工程、三道沟大横路钴矿、粉煤灰提取高纯氧化铝、林纸一体化一期、临江镁业公司3万吨金属镁等一批重点项目;“十一五”末期,完成靖宇核电站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争取建设鸭绿江界河电站、松江河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
    (五)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握重点,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组织市内外专家、企业界及社会各界人士适时对规划进行评估,提高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科学性。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各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积极性,努力形成“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