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休宁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纲要》立足休宁县情、把握时代特征,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围绕“三年跨越目标”,积极实施“依山靠市、强工重农、促旅繁贸、科教兴县”发展战略,不断拼搏,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五”计划经济目标和主要任务均顺利完成。
(一)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生产总值可达20.5亿元,年均递增10.6%,人均GDP由2000年的4116元提高到2005年的7536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7、6.6和8.2亿元,年均增长2.8%、17.4%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5亿元,年均增长4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亿元,年均增长11%;经济总量的扩大,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加,2005年,财政收入1.27亿元,年均增长8.6%,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通道。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产业结构变优。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39.7:23.9:37.4调整为2005年的27.7:32.3:40。二是工业经济变重。工业技改投资累计达4亿多元,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0.84亿元提升到2005年的2.62亿元,年均增长25.5%。三是生态经济变浓。紧紧抓住“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有机茶标准示范区”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的机遇,狠抓有机茶、木竹等特色农业,突出发展产业化农业。有机茶园颁证面积为全国之最,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加工出口基地,2005年又被中宣部、国家商务部、科技部等十三个部委评为安徽省唯一的“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四是城乡建设变快。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旧城改造和东扩步伐加快,县城品位显著提升;中心建制镇建设步伐加快,齐云山、万安、溪口、东临溪城镇整体规划已完成,齐云山镇建设初步实现“显山、现桥、露水、透绿”目标,万安古镇开发力度加大,逐步与市中心城区实现对接。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效,经济活力不断显现
“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640万美元,为“九五”利用外资的2倍,累计利用内资13亿元,年均增长60.1%,2005年外贸出口创汇916万美元,是2000年的4.6倍。成功举办了四届茶交会,编纂出版了《中国有机茶之乡—休宁》、《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中国乡村旅游福地》三套经济文化系列丛书,荫馀堂落户美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面向长三角的招商活动,与上海宝山区缔结为友好区县。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接待游客60.5万人,齐云山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以阳干村为代表“农家乐”生态休闲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等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措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稳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县乡镇由33个减到21个,五城镇列入省级发展与改革试点镇;全省农村工作新机制试点进展顺利,在全市率先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和财政结算中心,行政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是“九五”的4.2倍。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黄汽电公司100万套汽车组合开关生产线、迎客松啤酒公司4万吨生产线、强力公司有机硅整理剂、谊华公司80套精密模具生产线等技改项目和新安源、松萝茶叶生产线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大大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万安坝、流口岭等水电站项目竣工发电。新城区累计投资3亿多元,建成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休婺公路、浙岭公路、渔瑶公路拓宽改造升级完成,对外交通变畅,源璜公路、源白公路建成通车,县乡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其中,璜尖、龙田两乡结束外省供电历史。状元文化广场、万安学府广场、齐云山旅游公路、环齐云山公路、县汽运中心、法院大楼、检察院大楼、卫生疾控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极大提升了社会服务功能。
(五)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黄汽电公司被命名为“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强力公司和翡翠公司科技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全县党政信息网已建成,县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双双挤入全国县级十强。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和8万平方米D类危房改造,全国首家木工技术学校—鲁班木工学校挂牌开学,首批“匠士”市场抢手,全县第一所民办学校—黄山天都中学建成开学。卫生疾病控制网络初步建成,卫生服务状况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计生协会保持全国先进县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5年控制在3‰以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32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0元,年均增长17.2%和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亿元,年均增加2亿多元。市场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下岗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村基本告别“五难”(村村通电、乡乡通公路、D类危房改造、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80%山区农民饮用安全水),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
(一)发展环境和机遇
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经济增长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为此,在体制和政策两方面,国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是中性偏积极的。未来五年,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际资本特别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水平;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综合上述环境分析,未来5-10年我县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考虑以下原因:
------具备快速发展条件。一是近几年我县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10%左右,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消费结构加速转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二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我县地处五条高速公路交汇点,与浙江山水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且生态优美、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具备迅速融入长三角的区域优势和人文基础,加上新城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具备优先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三是加快发展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自主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全县上下谋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
-------具有快速发展的机遇。我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政策、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将有一系列优惠措施逐步到位,我们要充分把握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拉动经济更快发展。
-----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十五”以来,已累计完成30多亿元投资,极大改善了我县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条件,加上正在实施的省“861”、市“443”行动计划以及“4.10计划”项目,一批成长性好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速形成,持续多年积累的增长能力将在“十一五”期间充分释放,经济自主增长的效应也将进一步显现。
------具备快速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快,但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毗邻苏浙的县(市)率先崛起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县在黄山市所处的位次不尽相称。周边兄弟县市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追赶、赶超与被追赶、被超越同在,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缩小差距,改变落后面貌。
(二)困难和挑战
在看到优势和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二是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竞争力不强。三是经济外向度低,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招商手段不多,牵动性大项目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镇化进程不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较慢,城乡统筹发展急待协调。五是旅游业发展不快,旅游发展速度与拥有资源不相匹配,在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地位还未形成。六是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特别是就业、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七是人才缺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技术层次的提高和产业规模的扩张,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越来越突出。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休宁目标,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文化塑县、城镇带动、统筹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力争成为皖浙赣边界经济强县,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通过合理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第二、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结构,落实“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方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第三、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效扩大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是“四个转变”:一是由过于依赖投资带动,转变为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二是由过于依赖农业推动,转变为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共同推动。三是由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线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反馈式循环过程。
第五、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GDP比2000年翻1.8番,达到1855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43:3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以上,五年累计投资力争达到1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到2.55亿元,年均增长15%。
社会发展:到2010年,“普九”、“双基”成果得到完全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85%以上;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化率提高到42%。
人民生活: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9%,到2010年,分别达到2.12万元和4870元;人均期望寿命74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45平方米,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每年解决和巩固1800人的贫困温饱问题,到2010年,基本消灭贫困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78%,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0%,“三废”治理达标率达到95%以上,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功能区标准。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惠及全县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休宁经济奋力崛起的宏伟蓝图。
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东向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思想观念、体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快与长三角地区接轨,在全市争当东向发展的排头兵。“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内资35亿元,累计利用外资4800万美元,到2010年,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5户,出口创汇1690万美元。
1、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完善与长三角的交流、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互访交流、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等活动,重点加强产业、市场、功能、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与对接,提高配套水平和规模,将我县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新型制造业配套基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扩大我县绿色产品在长三角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将我县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基地。瞄准长三角地区劳务需求,强化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的规范、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我县劳动力就业水平。
2、强化招商引资引智。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首席引资官”、中介招商、文化招商、品牌招商、产业链招商、精细招商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实效。鼓励外来投资者到我县发展新型工业、旅游业、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扶持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积极争取和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驰名品牌企业、知名酒店、高校科研机构,采取各种形式到我县投资兴业。加快建设招商引资载体。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培育强有力的招商引资主体。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体系,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招商引资实现总量大跨越,质量大提升。积极探索柔性引进办法,通过项目合作、创办或租赁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兼职、短期聘用、长期聘用等方式引智。
3、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继续实行和完善外贸出口促进政策,大力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快建立茶叶、汽车零部件、精密模具、竹木制品、膨润土深加工产品等出口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事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休宁籍旅外人士作用,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
4、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改善创业环境,让一切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把各类创业资源激活起来,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使之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奋力崛起的强大动力。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来休创业。围绕壮大民营经济这一主题,一方面为外商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身心、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休宁人大创业、创大业、创好业,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60户,其中超亿元企业10户,力争2户企业上市;工业累计投入超30亿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户,使休宁成为全市工业强县、全省工业大县。
1、壮大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强化同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强势企业合作,全面壮大机械制造、冶金加工、木竹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黄汽电和三佳谊华等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壮大企业规模,加强与同类强势企业合作,形成若干个拥有自主开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加强对其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突出抓好新光不锈钢生产线、神力公司年产5000吨高档金属制品生产线、徽山油业年产2000吨茶油生产线、圣星竹业60万平方米竹地板生产线等技改项目,以及新安源和松萝公司有机茶标准化产销基地、迎客松公司年产10万吨啤酒等扩建项目,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培育成长性产业。把握国内外产业、科技发展变化趋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纺织服装、新材料、电子信息、旅游产品和小水电开发等产业,使之逐步成为工业发展新增长点。以强力化工、白岳活性白土、翡翠药业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开发有机硅、膨润土、生物有机肥、生物药品、旅游工艺品等主打产品。在做强传统茶产业同时,优先扶持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两大产业,形成上规模的集团公司,力争有2个产业集团成为上市公司。
3、打造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群。
-------茶产业集群。以重点骨干茶叶加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和产业集聚功能,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进行细化分工,配套协作,扩大加工规模,并在保持出口绿茶、有机茶加工优势,提高产品份额的同时,加快茶食品、茶药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的开发,在推进原产地认证和保护的基础上,整合茶叶品牌,延伸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达到加工系列化、产业集聚化、产品国际化、经营标准化,最终形成全国最大的茶产业集群。力争2010年集群内茶叶销售收入达到9亿元,创利税0.8亿元。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黄汽电公司为龙头,以新城区配套企业为基础,继续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和机械加工企业,建设昌辉集团汽车配件工业园,通过延伸产业链,建成比较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系列,最终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达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0.6亿元。
--------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现有的林产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强化基地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做强竹地板等主导产品,开发生产食品、工艺品类新型产品,延伸木竹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最终形成木竹业加工产业集群。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实现利税0.4亿元,
4、突出园区建设。围绕打造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目标,举全县之力,建好万宁、尧舜、燕窝、怀玉四大板块,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高水平管理,全力推进道路、供电、供排水、通讯、环境、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新的工业经济载体,成为接受长三角辐射的先导区和我县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相对集中、发挥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海阳轻纺、东临溪建材、溪口与五城竹木加工、商山茶叶加工等乡镇特色工业基地建设,整合开发特色资源,并与产业化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小城镇建设深度结合,引导好企业间分工协作、产业间上下配套,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经济和企业群落。
(三)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和农村面貌显著改善,逐步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力争把我县打造成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高技能劳动力输出基地,逐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农产品特色化、优质化和区域化布局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按照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做强主导产品,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向绿色农产品转移,形成以茶叶、竹木、油茶、蚕茧、生猪为主体,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徽商、霞溪、天地人等生态休闲农庄、慈张公路及205国道沿线花卉苗木基地、以东临溪和商山为重点的城郊大棚经济以及黄山千亩葡萄园等特色经济带建设,不断开发农业新功能。到2010年,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0%。
2、积极推进产业化建设。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围绕茶叶、木竹、油茶、中药材、蚕桑、畜牧等产业,加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徽山源、松萝等一批企业,使之成为牵动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的产业化龙头。积极采取政策鼓励、示范带动、项目支持等措施,加快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技术推广及产后加工、运销等职能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延伸,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企业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在95%以上。倾力打响“新安源有机茶”、“松萝茶”、“徽山茶油”、“蓝田花猪”、“五城茶干系列”等品牌,产品进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中的超市,力争到2010年,培育亿元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
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围绕“城乡统筹”认准方向、增强动力,以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建设为重点,着力抓好村镇规划,发挥规划指导和调控作用,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加快道路、水利、供电、生态、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保障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加大财政和项目扶持力度,强力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以全省农村工作新机制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巩固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到政策引导、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按照自愿、依法、有序的原则,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行“村改居”试点,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总结推广鲁班木工学校办学经验,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加快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优先加强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增强其谋生就业能力;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劳务市场提供高素质的劳务大军,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减少各种对农民就业的限制条件,消除阻碍劳务就业的“壁垒”,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加快树立农村新风尚。广泛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用村规民约实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四)做强旅游业,提升服务业水平
1、突出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文化、“农家乐”主题,通过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有序开发,提升品位,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新跨越,最终把休宁打造成长三角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基地,到2010年,旅游接待量达到121.5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6.27亿元。
-------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完成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发展“一江(横江)一水(率水)两边(休浙、休赣两省边界乡村)三线(屯黄线、屯婺线、际儒线)旅游线”,突出抓好状元博物馆、万安古城、半塔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以及溪州、阳干、右龙、三棵树、盐铺等一批乡村福地示范村建设。
--------强化齐云山龙头地位。在科学保护前提下,突出道教文化特色,对齐云山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按照山上、山下一体、自然人文融合要求,把齐云山建成国内知名的集文化体验、休闲养生、考古修学、水上娱乐、特种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争取成为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增强齐云山旅游核心竞争力。
--------打造福地精品旅游线路。对各旅游景点进行整合和包装,点珠串线,逐步形成状元文化体验游、齐云山养生游、屯黄线观光购物游、际儒线休闲娱乐游、万安镇古徽州文化游、乡村“农家乐”游、三江源头和龙源谷探险游七大精品线路;积极把县域各旅游景区、景点纳入黄山市旅游线路,使休宁成为黄山至西递、宏村、江湾旅游网络的连续点和承接长三角游客的主要休闲度假基地。
--------完善延伸旅游产业链。按照“快进、快出、慢游”一条龙服务要求,抓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各景区内和景区间的交通条件和住宿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到我县兴办星级宾馆和国际商务会议中心,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商品。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进程,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拓新的服务业领域,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以发展新型业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为重点,做好市场贸易流通工作。抓住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契机,引导连锁企业走向农村。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发挥五条高速公路交汇、皖赣铁路穿境、黄山火车站西迁以及市新城区接壤我县的区位优势,加快运用信息手段,整合传统流通、运输资源,在海宁建设皖浙赣综合性区域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和现代房地产业。鼓励国内民营银行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发挥民间资本潜力大的优势,规范发展信托业务;完善多种形式的风险担保体系,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的宏观调控,大力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确保城镇弱势群体和失地农民住房需求,全面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业主自治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和服务标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发展独立公正、运行规范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组织,重点支持会计、律师、公证、咨询以及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职业介绍、商务代理、“三农”服务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更好地发挥社区在方便居民、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文明创建等方面的基础作用,突出做好社区商业、家政、医疗、托儿、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争取和建设好省级商业示范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经济。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加快发展新平台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遵循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强力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夯实县域经济奋力崛起的新支撑。力争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2%;县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道路硬化率达95%,供水普及率达100%,人均绿地面积15平方米。将县城打造成经济繁荣、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景观宜人的状元文化城。
1、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按照“完善主城、东向带状组团式发展”的方向,加快万宁板块、尧舜板块和燕窝板块为主的新城区建设,继续推进齐云山东大道拓宽改造工程,迅速扩张中心城区规模,实现与市中心城区零距离对接。新建滨江路、文昌中路、率水西路等,开通城市公交运营线路和县城“一环线”、“二环线”;加快县城供水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县城防洪工程、垃圾收集中转站、液化气储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力推进旧城改造、县政务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学而酒店、县体育中心、地税大楼等项目建设;新建2-3个绿化休闲广场,与已建成的状元文化广场、万安学府广场、体育中心相呼应,通过特色标志、建筑小品、园林绿化和广场空间的布局,实施新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凸现状元文化城特色。
2、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城镇群功能配套、产业互动、各方统筹、错位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到2010年,以溪口镇、商山乡为代表的工业主导型、以流口镇、岭南乡为代表的边贸休闲型、以齐云山镇、蓝田镇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型、以五城镇、东临溪镇为代表的工贸复合型城镇群初见雏形,其中海阳、溪口等基础较好的镇,要在全市第一方阵中率先崛起,其他镇努力在某一产业实现大跨越。
3、强化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五条高速公路休宁段建设,加强城乡公路客运站建设,开通县城至各乡镇的班车;加快出境公路、县乡公路、乡际断头路、旅游公路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积极争取黄山火车站西迁休宁境内。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城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安庆、景德镇、衢州、上饶等周边城市的车程4小时左右,中心镇半小时内上高速,县乡公路路面高级化、乡村公路黑色化目标,形成内通外畅、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最终将我县打造成皖浙赣交通枢纽。
4、加强水利和能源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完成岩坑、朗口水库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分批整治34座小Ⅱ型病险水库,实施灌区配套面积3.3万亩,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组织实施第五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和“以电代燃”工程,开工双龙、五明、叉口亭(三级)电站和龙田河、白际河流域梯级开发建设,加快冰潭、茗州电站技术改造步伐。积极推广普及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争全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整体功能较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结构优美的新型生态示范区。
1、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切实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计划生育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正常水平。
2、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一是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二是加强土地供给管理,节约及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优先保证省“861”、市“443”和县重点项目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开发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对砂石、膨润土、瓷土、萤石等矿产资源的管理,整顿和规范开发秩序,禁止私采、乱采,杜绝无证开采,鼓励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暨生态县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组织协调、考核激励、多元化投入、生态补偿等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积极构建以森林为主的绿色屏障;重点推进新安江水源地建设、退耕还林(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切实加强岭南自然保护区、齐云山森林公园保护和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强力推行污染物排放无害化处理。尽快建成污水处理厂,完善垃圾处理体系,抓好工业固体废弃物、噪声、渣土等污染防治,严禁新上污染性项目。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多效利用,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积极推行资源有限、有序和有偿开发,重点加强耕地、矿产资源、水资源、重要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等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七)实施“文化塑县”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1、着力实施“文化塑县”战略。围绕“文化塑县”这一要求,突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打响休宁状元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培育文化优势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全省文化大县。
-------构筑文化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集艺术性、标志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化载体,重点实施好中国状元博物馆、状元文化广场二期工程、状元文化公园、万安老街综合保护开发、青少年活动中心、古徽州文化村、会展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文化项目,完成县城有线电视网数字升级改造和安广网络分公司办公楼、机房的拆迁新建工作,加快乡村和社区宣传文体中心建设,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善城乡文化联网,全面提升我县的文化档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保护古文化遗存。扎实推进拯救海阳“三古”行动,完成胡正言故居、老胡开文墨店、万安古埠码头等一批有文化历史价值古宅的规划修缮保护开发工作,力争将海阳西街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罗盘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岩风景区培育建设成古徽州文化影视基地。
-------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化振兴和交流为突破口,以举办黄山徽文化节和研讨会等活动为契机,挖掘和整理状元文化、道教文化、徽商文化、罗盘文化、茶文化等在我县的渊源和历史,加强同国内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力争创建中国状元文化研究院和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创作出有震撼力的文化影视作品,同时精心提炼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我县文化资源的内涵。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经济协作等工作中打响“状元文化”、“道教文化”牌子,促使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快发展。培育和壮大以罗盘、三雕、盆景、竹编为代表的工艺文化产业和广播电视、体育健身以及文化信息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休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设文化事业队伍。重点加强培养老中青相结合的文化研究队伍,特别是对博大精深的道文化、徽文化、古罗盘文化,要有一批深度研究的专业队伍,使历史沉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培养大量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普及高中教育为重点,精心打造百年名校-休中和市重点示范中学-海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到2010年,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整合教育资源,迁建海阳二小和海阳二中,新建休宁现代实验学校,构建新城区教育园区;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寄宿制示范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通过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基本消除择校现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围绕新型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四大要求,科学设置职业学校专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大扶持县职业高中教育,争创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鼓励县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信息交流,合资、入股共建多种方式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逐年提高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充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以人力资源投入保障、结构优化、管理体制改革、环境营造为重点,逐步开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务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联系全国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形成长期高效的人才供求信息合作机制,为引进人才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服务。
4、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统筹和协调城乡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加快疾病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努力控制各种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加强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和妇幼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县人民医院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县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并实施整体搬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和基本设备建设,中心卫生院达到示范卫生院标准,一般乡镇卫生院达到规定的标准,建立和完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强民政、统计、档案、技监、食品药品监管、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八)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休宁”。
1、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两个确保”,落实“三条保障线”,逐步将城镇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合一”的征缴模式,基本建立农村养老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救助体系,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救济救灾、低保救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组织起来就业、弹性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建成全市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开拓更多就业空间;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劳动力实现合理有序流动,不断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边缘山区工作,加强对进城农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扶持,逐步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伍军人、长期待业毕业生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500个,实现再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3、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帮扶救助机制,实现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围绕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五大工程,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通过寄宿教育、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加大重点扶贫和对口扶贫力度,切实巩固扶贫成果,到2010年,基本消灭所有的贫困村,并使现有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实现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4、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结合城镇人口、产业发展和资源条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品位;扩大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力整治城市污染,增加城镇绿地面积和休闲、娱乐设施;建立广播、电视高质量节目体系和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技术传输覆盖体系,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实施改水、改厕、改路、节能等工程,全面提高居民生活环境。
5、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积极开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爱我休宁、建设休宁”等公益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做好“双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社会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完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重点关注房屋拆迁、征用土地、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以创建“平安休宁”为目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以村组为主、机关以单位为主、城镇以社区为主的群防群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矛盾纠纷调处、预防犯罪、法制教育等基础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劳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努力建成服务型政府;合理界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平稳有序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全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公司制改革,突出改革的规范性、整体性和实效性,推进集体企业改制,全面完成民营化进程。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强化内控体系,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健、安全运营;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并规范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深化农村信用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生态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全力打造“诚信休宁”。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全面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政务公开、社会承诺、便民服务等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理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档案管理和信用监管等各项制度,加强信用自律、依法经营、诚信立业,树立品牌和信誉观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中介服务收费,严禁强制“服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依法惩处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等破坏市场秩序行为,严厉打击违反食品药品安全规定、侵犯知识产权、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
3、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认真按照行政许可法,对审批项目进行清理,简化手续和程序,推进行风政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东向发展要求,规划包装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牵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充实和完善“十一五”项目库。建立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机制,通过完善项目贷款担保体系,争取扩大金融机构对项目的资金扶持,加大用地指标争取,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促进项目加快实施,并尽早发挥效益。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落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政府引导、广泛参与、衔接协调、适时修订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规划一经批准,将及时向全社会公布,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实施的氛围,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内容。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和监测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建立规划实施考核评估机制,重点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进行综合协调,确保规划纲要实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