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转型时代的电信信息化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是我国电信企业信息化变革的第十个年头,回顾十年,我国的电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最初的满足业务需求阶段走到“面向服务”的崭新时期。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季金奎认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按体系来划分,共有六大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人才和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实践表明,任何一个要素都与电信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电信业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网络基础设施。当代的信息化是以信息的获得和使用为基础的,没有基础电信网络,没有安全、快速、大容量、准确广泛的信息传输和交换,信息的快速、易处理、易复制、易存储的优势就无法发挥,也就没有信息化。电信业互联互通的特点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为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利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电信业的发展带来信息业的进步,直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电信要从过去传统的技术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提供商转型,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信息化都要面临着如何适应这种转型,在各个价值链中发挥作用的问题。再就是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运营模式来实现运营商或者社会方方面面的合作,最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3G前夜,各大电信软件厂商敏锐地看到,无论技术纷争如何激烈,2G、2.5G还是3G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庞大后台运营支撑系统是否能平滑过渡。看到这个问题的同样有电信运营商自己。

据统计,中国2G市场的网络基础设施投资接近4000亿元,中国企业仅占据了2.54%的份额。3G成为中国企业能有所作为的典型市场。中兴、华为等通讯设备商的3G“秀场”已经走出国门扩张到国际市场,据称,3G的建设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以后。

电信业是服务行业,客户是实现企业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无论是2G还是3G,电信行业的用户需求特点决定了电信行业需要一种快捷有效的服务响应体系。

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压力加大、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提高、竞争成本增加、ARPU和收益下降、利润点转移等,规模维持竞争优势的年代一去不返。运营支撑系统作为加强竞争优势、完成企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运营商的重视。

2005年,电信市场和运营商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优化运营和管理模式,实现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在IT系统的投资上,基本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稳健务实的建设模式,决定今后电信运营商在IT项目上的投资走向。

2004年11月中旬,以中国网通完成海外上市为标志,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网通的国内四大基础运营商的上市征程终告完满。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待这些运营商的仍有诸多挑战,而《萨班斯法案》则恰恰是国内运营商们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源于2001年底的安然财务欺诈丑闻,其目的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机制、提升企业透明度等监管措施的强化来恢复股东对上市企业的信心。在市场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的今天,单纯依靠手工模式来实现对企业科学有效的管控已然显得不现实,而这恰恰是信息技术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上市企业打造科学内控机制最佳武器的根本原因。

专家指出,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工具,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它实现对企业内部流程和监控机制更加高效的管理。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实际包括了偏重业务层面的支撑系统建设和偏重管理层面的MSS建设。对于两者而言,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是否实现了科学的部署是决定其最终应用效果的根本。

CIO存储产品选择标准

1. 高可靠性:系统中任何单点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

2. 不间断运行:系统外围发生停电事故或者电源故障的时候,电池组将向系统提供电力。

3. 灾难恢复:在持续生产业务的前提下,在远端建立镜像数据中心,备份中心和主系统会自动切离,并迅速及时备份以维持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