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我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我市和谐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40号)和《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实施我市循环经济“1588”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企业、园区、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循环产业体系、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体系、社会循环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行区,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2.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原则,重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降低循环经济的生产、交易成本。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撑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4.坚持整体推动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突出重点,滚动发展,实现企业、园区、区域社会的点线面三个层面,产业、城镇、生态环境、社会消费四个领域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社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下降20%;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3%;建制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达到65%的标准;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年均增长10%。
——建成一批示范型企业、园区和生态乡镇。推行清洁生产,全市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省控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培育工业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100家;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建成1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个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工业功能区);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成生态乡镇。
——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5%,化学需氧量削减15.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四类及优于四类比例达到2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见附件1)
(四)实施“1588行动计划”。
“1588行动计划”是“十一五”时期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概括和实施载体,主要内容是围绕1个目标、构建5大体系、突出8大重点、实施80项重点项目。
围绕1个目标:把我市建成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行区,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5大体系:循环产业体系、资源节约体系、社会循环体系、生态环保体系、支撑保障体系。
突出8大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园区生态化改造、节能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社区、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实施80项重点项目:依据8大重点领域,选择和实施80项左右能在2010年前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见附件2)
二、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化调整和重组,促进三次产业之间与三次产业内部产业链不断完善,努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一)工业结构升级。
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改造提升特色产业、重化工业,通过生产清洁化、园区生态化、产品特色化,延伸产业链,推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实现产业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集成,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协调、耦合发展的工业共生网络体系,实现工业体系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资源生态型转变,建成一批特色循环型企业和园区,创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基地和全省太阳能“硅片之都”。
1.加强产业引导。认真落实我市鼓励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导向目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制定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条件,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和备案的强制性条件,严格控制高耗能新开工项目。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嘉兴)机电元器件产业园为核心,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鼓励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创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基地和全省太阳能“硅片之都”。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创建一批循环型企业。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对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推动化工、钢铁、建材、皮革、纺织、造纸、木材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企业。到2010年,省控重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创建30家绿色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到2010年,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研究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12个省级开发区和20个重点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到2010年建成1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生态示范工业功能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10年,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建立入区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标准,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引导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向核心区集聚,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推进产业间整合和互补,引导和强化企业间工业生态的链接,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构建区内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区内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区内以及各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发展跨区的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
4.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重点构建轻纺、造纸、化工、电子信息、太阳能利用、废金属再生利用等生态工业产业链。
——轻纺生态产业链。依托现有纺织、化纤面料集群生产优势,逐步形成丝织、印染、羊毛衫及服装等上下衔接的轻纺生态产业链,即原材料(化纤、纺织面料)→丝织业→印染业→羊毛衫、服装业→终端产品废弃物(废品、下脚料等)回收利用业。
——造纸生态产业链。以废纸为原料,大力发展纸浆、纸制品、包装等行业,形成原料(废纸)→纸浆业→纸制品业→包装业→废纸回收业的造纸生态产业链。
——化工生态产业链。以大型化工项目为核心,大力发展化工深加工及配套服务的仓储物流业等,形成化工原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特种化工→仓储物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化工生态产业链。
——电子信息生态产业链。以介质材料、电子陶瓷等为原材料,大力发展电子零部件及整机生产,形成原材料(介质材料、电子陶瓷等)→频率器件→零部件→整机产品→废旧电子回收的电子信息生态产业链。
——太阳能利用生态产业链。以废旧晶硅片为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硅片、电池及发电设备,形成废旧晶硅片→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废旧设备回收的太阳能利用生态产业链。
——废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链。对废金属进行冶炼、加工,生产钢材及有关金属制品,形成废金属→冶炼→钢材制造→金属制品→废金属制品回收的废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链。
(二)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
围绕提升服务业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立足嘉兴、服务长三角为目标,大力发展大型专业市场、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新型房产和职业技术教育,以生态物流、生态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1.积极推进生态物流建设。完善以海河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系统,依托我市铁路、公路、水路、海运的交通运输优势,加快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互通枢纽港、海盐海河联运工程海运码头等工程建设,抓好内河集装箱物流基地和王店物流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海河联运等节能运输方式的发展,基本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腹地交通网络的多式联运系统,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物流。扎实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加快以电子口岸EDI系统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降低物流营运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加强指导,促进企业优化配送线路,合理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推行共同配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损量,大力倡导绿色包装,鼓励企业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建成有生态特色的物流基地。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深度挖掘和广度整合我市旅游资源,以水乡、滨海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推进北部湿地修复改善,建设一个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景观带;加强九龙山、南北湖、沿江观潮景观带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开发,努力建成一个独具嘉兴特色的滨海生态景观带;以展现京杭古运河文化为契机,大力推进河道绿化、配套景观设施等建设,努力建成一个弘扬运河文化、促进生态保护、提供休闲观光的古运河景观带。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促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为特征的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使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打造全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1.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着重改造提升粮油、畜牧、桑蚕等传统农业,积极培育蔬菜瓜果、特种水产、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种子种苗和休闲观光等成长性产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0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强,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区(带),优质稻米和“双低”油菜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亩和80万亩。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推广厌氧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粮经作物轮作模式和农牧结合模式。加快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到2010年,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沼气利用、畜粪制肥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以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以市、县农业园区为骨架,建设绿嘉园、碧云等一批生态农业园区。到2010年,建成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县级以上农业园区、25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个绿色食品基地和8个有机食品基地。
4.构筑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形成生态系统内部闭路循环。重点发展“生猪—沼气—蔬菜瓜果生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种养加一体化乳业产业链;积极培育“养殖—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农牧结合生态产业链(“三园”养鸡、稻鸭共育、种草养鹅、大棚养蚕等)。到2010年,建成荣中实业、绿环生物、余新牧业等一批示范项目。
三、构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体系
坚持开源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深入开展“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努力使全社会的资源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全省太阳能利用、沼气推广、秸秆气化利用示范区,单位土地产出居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水泥散装率保持全国领先。
(一)推进能源节约。
1.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组织实施工业和生活锅炉及系统更新改造、电力生产输配与热力改造、余热余压利用、拖动系统改造、建筑节能、照明节能、交通运输与农业机械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能量系统优化、扶优汰劣、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下降20%。
2.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突出抓好电力、钢铁、化工、造纸、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100余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进一步完善用电需求侧管理,继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广节电技术和产品,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变频和锅炉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和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重点耗能企业用能状况,广泛开展企业节能标兵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3%。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执行管理,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技术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已完工尚未达到建筑节能设计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备案和办理产权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建筑节能设备、材料及系统的应用,重点推进维护结构保温系统和节能门窗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进省级、市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建设,通过示范项目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全面开展。到2010年,基本完成高耗能的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任务。
4.引导公共、商业、民用节能,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到2010年,使用绿色节能灯具的比率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营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公共汽车一律采用环保节能车辆。
5.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积极引入清洁、优质能源,提高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加快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研发与推广,积极推进太阳能路灯照明建设,发展太阳能发电、沼气利用、秸秆气化,深入实施“太阳能屋顶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逐步在学校、大型商场、大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太阳能发电试点。到2010年,全市新增太阳能热水器20万平方米,建成全省太阳能利用示范区。
(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1.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减少和制止耕地抛荒,禁止毁田烧砖,加大对取用粘土制砖的监督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年,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达到65%以上;到2007年底,关闭所有生产实心粘土砖瓦厂。
2.强化建设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按产业政策供地,土地供应要向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项目倾斜,禁止向淘汰产业或禁止发展产业的项目供地。加快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严格实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全面推进工业用地公开挂牌出让,试行工业用地年租制。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到2010年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前置控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前置控制指标,实行项目供地准入制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指标”,严把土地利用预审关,引导投资主体集约用地。加强新增建设用地事后监督管理,凡通过审批的新增建设项目,要对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竣工验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事前指标控制效果。
3.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改造,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制定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措施。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和标准农田建设,对废弃的土地要加大力度整理成耕地或农用地,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到2010年,复垦面积力争达到5万亩,新建标准农田25万亩。加大城市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开展闲置土地大清查,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或长期闲置的土地,要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加大“腾笼换鸟”工作力度,研究建立用地退出机制,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力争实现单位土地产出居全省前列。
4.挖掘已使用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大力推行“零土地技改”,积极引导和鼓励用地主体增加已有用地的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设备提升改造,不断提高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零土地招商”活动,充分利用已有用地。鼓励企业在不影响消防安全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下重新布局、合理规划,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促进建设项目向空间发展。鼓励企业多功能使用土地,在不增加用地的前提下满足多种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5.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计委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浙土资发〔2003〕93号)、《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完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实行评价结果与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解相挂钩的办法,促进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三)节约利用水资源。
1.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供水管网向乡镇延伸,扩大优质水的供应范围,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禁止超采、滥采地下水。到2010年,全社会力争比2005年节约用水1.7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十一五”期间逐步禁止地下水开采。
2.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实行自来水“一户一表”制度,合理确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单项用水定额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加强对供水管网的维修管理,积极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型设备、器具,推进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及雨水收集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建筑施工、景观环境、绿化养护、道路清扫使用中水。到2010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
3.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特别是火力发电、纺织印染、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中水回用,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到2010年,年取水量超过30万立方米的用水企业有30%达到国家节水型企业标准。
4.推进农业节水。扩大节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喷滴灌和管道灌溉等节水新技术。到2010年,基本完成现有灌区节水改造和骨干排灌泵站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到500立方米。
(四)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要原材料的定额管理,引导企业调整原材料结构,实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鼓励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推进玻璃、马口铁、铝、纸版、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改进产品包装方式,节约使用包装材料。做好木材节约代用工作,减少使用一次性的木制材料,全面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秸秆直接燃烧量。继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到2010年,水泥散装率达到75%,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积极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加强锅炉炉渣、冶炼和化工废渣的综合利用,鼓励粉煤灰制砖、煤矸石用于发电和建材生产,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建成1至2个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项目。推广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等行业的废液回收利用技术,积极开展工业中水回用。加强工业废气回收利用,建设一批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发电项目。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开发和推广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处理技术,推行畜禽废弃物治理干湿分离,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到2010年,全市新建112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
3.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废旧沥青砼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加快完善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建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置,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拣,建成一批垃圾焚烧发电厂。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污染。加强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禁止进口洋垃圾。全市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到2010年,垃圾日处理量达到1600吨。
四、构建社会循环体系
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能源资源节约,加快节约型政府建设,创建一批能源资源节约示范单位。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争取在全国、全省绿色系列创建中凸显嘉兴绿色系列亮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健康文明的节约文化,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一)建设节约型政府。
1.实施政府节能采购。各级政府机构要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禁止采购能源效率低的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和设备。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分级计量,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系,不断提高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能。
2.推进政府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强化机关事业单位节能,加强新建工程项目的节能监督管理,有计划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区域严格实行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提倡工作时间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减少空调、电脑、复印机等耗能设备的待机能耗,养成人走关灯、关机的良好习惯。推进公务车辆节能,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到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节电20%,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节水、节地、节材。制定实施节水制度,大力推广节水型卫生器具(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逐步推行利用中水养护绿地,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到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与2005年相比实现节水20%。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土地,严格执行楼堂馆所的审批程序,优先建设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积极整合政府机构房地资源,按照集约高效原则,依法规范和加强政府机构房地资源管理。推行无纸化办公,开展废旧电脑及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加强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控制和管理,杜绝过度装修。
3.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认真制定“节约型机关”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能源资源消耗岗位责任制、统计消耗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巡视督察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五项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的具体举措,通过节约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促进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建设绿色社区。
1.采用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新建商品住宅,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节能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节能门窗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普及新型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建居民住宅基本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推进既有社区建筑节能改造。
2.推广使用新能源。广泛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新型能源,新建住宅区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楼屋顶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配套设施应尽可能采用自然光,或采用太阳能照明,减少电力照明。既有住宅区也要根据住宅楼屋顶的结构和式样,在不影响安全和周围环境的条件下加以改造,用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和推广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设一批太阳能利用示范社区。
3.建立社区废弃物分类回收清运系统。加强社区内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合理设置垃圾专门投放点,安装配齐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箱等分类容器;推行垃圾分装,明文规定垃圾分袋装和定时定点投放,禁止随意倾倒废物尤其是危险固体废物,推动垃圾分类投放成为一种时尚。加强垃圾的回收清运,配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清运车辆和保洁人员,鼓励和引导回收企业进入社区直接参与回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4.倡导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和环境价值观。通过创建社区网站、宣传栏等途径,发布创建绿色社区、绿色生活常识、节能产品使用以及垃圾分类方法等相关信息,促使社区居民逐步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宣传、推广、使用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绿色装饰材料等带有“绿色商标”的“绿色产品”,积极倡导绿色包装,减少或不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或难降解的包装袋,引导居民使用可重复使用器具,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坚决反对浪费行为。
5.推行绿色管理。要将环境保护切实贯穿于整个社区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社区公众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绿色社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有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机制,让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大力开展绿色文化活动,创建社区绿色文明,定期组织居民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积极向居民宣传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科普知识。到2010年,创建5个国家级绿色社区、50个省级绿色社区、100个市级绿色社区。
(三)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不断拓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在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的基础上,开展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公交线路等具有我市个性化特征的创绿工程试点工作,到2010年,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学校分别达到10所、100所和180所,省级绿色医院30所、市级绿色医院占医院总数的70%,全市建筑施工、市政工程等工地全部对照“绿色工地”标准进行施工。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在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减少消费过程废弃物的发生,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结合文化大市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文化,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与完善绿色企业与绿色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
五、构建生态环保体系
按照生态市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环保设施项目,水、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5%,化学需氧量削减15.1%,主要水质断面四类及优于四类比例达到26.5%。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
1.加大工业污水治理力度。继续推进“811”环境整治行动,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严格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电镀、印染、制革、废塑料加工、喷水织机业和蔬菜加工业等重点污染行业及11个重点污染区域的治理,重点监控污染负荷大的企业,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对超标排放的企业下达限期达标整治决定,逾期未完成的要一律关停。
2.提高污水处理、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大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加快市联合污水处理工程二期、平湖东片污水处理厂、桐乡第二污水处理厂等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步伐,做好生活污水入网工作,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0万吨。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地表水交界断面自动监测站,不断提升污水监测能力和水平。
3.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对市区南门水厂、市区贯泾港水厂、海宁市第二水厂、平湖广陈水厂、桐乡崇福水厂、海盐水厂、嘉善水厂等11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平湖九龙山森林公园、南北湖风景区、湘家荡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海宁盐官风景区、海宁山地保护区等6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嘉兴市钱塘江河口生态功能区以及北部湿地水网生态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对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禁止任何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和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
4.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以镇村级河道为重点,每年疏浚2000公里,力争到2010年全市镇村级河道普遍得到一次疏浚,基本恢复河道原有生态功能、调蓄功能和行洪功能。加强河道绿化和水土保持,争取到2010年主要河道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5.开展污水治理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周边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协调,积极参与构建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合力治理水污染。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监测与应急机制。到2010年,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不低于入境交界断面质量,出境地表水水质有明显的提高。
(二)推进大气、固废、噪声污染治理。
努力削减二氧化硫排放,“十一五”期间嘉兴电厂完成脱硫改造,严格控制新增、扩建燃煤锅炉、炉窑等高污染燃料项目的数量,淘汰热网覆盖区域内的蒸汽锅炉,基本实现工业园区供热管网全覆盖。大力推广“绿色能源”汽车,发展低排污、新能源型的公共交通。到2010年,市区与五县(市)建成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控制在二级标准以内。强化固体废弃污染控制,建立有毒、有害和危险废物的专业收运、处理系统,加快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工程建设,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严格控制噪声污染,继续加快建设县(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到2010年,全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1.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逐步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结构,禁止使用剧毒农药、高残留农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试验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重大病虫害无害化处理技术,扩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应用面积,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农药用量;提倡多使用绿色有机肥,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重,积极推广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肥药减量增效控污。
2.突出抓好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把养殖业污染治理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争取成为全省示范,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拓宽沼气利用途径,推进沼液、沼渣制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规模养殖,逐步试行养殖准入制度,削减散养户数量,以建设畜禽生态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逐步从低水平、分散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发展,变分散污染为集中处理,严格实行污染治理“三同时”制度,禁止畜粪尿直排河道,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推动畜禽排泄物治理深化和畜牧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推进禁养区、限养区的整治,加快关停转迁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养殖场,进一步减量限养区内散养户。
3.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作机制,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和镇级垃圾中转房,配齐垃圾收集箱、清运车和保洁员,积极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在已建成2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基础上,加快建设海宁、平湖、嘉善等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到2010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10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以生态家园建设和村庄整治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镇区和中心村,要铺设管道,将生活污水接入集污管网,鼓励和支持不具备条件的其他村落培育自然或人工湿地、安装净化装置、兴建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
六、构建支撑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标准、重点项目、政策机制、科技创新、监管执法、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我市循环经济规范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与各县(市、区)相应的组织机构的沟通交流,加强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紧密配合,狠抓落实,积极做好工作。
建立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土地等重要资源以及节能、节水、节地的统计、核算工作,抓紧建立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建立万元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公报制度,把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排放物等约束性指标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将节能降耗、主要污染排放物等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并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构筑发展引擎。
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突出抓好我市10个省级、80个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好重点项目申报、土地供应、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发挥效益。要加强项目督促检查,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滚动调整和充实完善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以项目为支撑,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要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突出抓好一批具有重大推广意义并能体现我市特色的试点示范项目,主要是抓好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示范工程,生态工业(农业)示范园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示范项目,废弃物处置和回收项目,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努力彰显我市循环经济特色。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政策引导。
抓紧研究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完善我市鼓励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导向目录,完善和落实财税、收费、投资政策,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通过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并在土地、水电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研究制定有关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意见。
加快建立反映资源供求状况和体现资源稀缺程度、促进节约的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差别的能源使用收费政策,实施梯度水价和差别电价,引导、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节约用能,建立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强化约束机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严格执行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制定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规范企业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行为,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资源节约等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鼓励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完善“节奖超罚”的各项考核办法,推进管理节能。
(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组织研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开发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工业废水高效低费处理技术、新型节能节水技术、农业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的无污染利用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等,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形成技术优势。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加快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循环经济信息化建设,逐步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产品的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监控等方面。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大力扶持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发展。加强创新载体培育,大力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嘉兴学院等本地科技研发力量,鼓励和培育发展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构建以创新支撑体系和研发支撑体系为一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
(五)加强资源节约监管,严格环保执法。
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开展开工项目节能、节水评价,从严审核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禁新上项目使用低效、高耗的用能用水工艺和设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得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坚决制止非法排污,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弘扬先进,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增强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循环消费,使实践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并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节能节水管理等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附件:1.“十一五”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1588”行动计划图示
3.嘉兴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