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宝鸡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县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对我县实现“旅游大县,科教名县,经济强县”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根据中共眉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意见》,特提出《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十五”回顾及“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省“一线两带”建设历史机遇,按照既定目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十五”计划执行比较顺利,全县经济和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44亿元,较“九五”末增长169%,保持了年均增长12.7%的速度,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2897元增加到“十五”末的7704元,净增4807元。财政收入2934万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78元提高到2052元,年均净增134.8元。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31位。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自主增长能力增强。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31:46:23调整为“十五”末的18:55:2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提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14万吨左右,优质专用粮面积占到90%;
    果品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7个;畜牧业发展养殖专业村34个,畜牧小区7个,畜牧大镇2个,总产值达到3.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323户,其中非公企业占到99.2%,非公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县的93.8%和71.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24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户,高新技术年产值达到1.5亿元;民办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达到44户;9户企业被省市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89亿元,年均增长25.3%,全县共实施重点项目340多个,完成投资16亿元,拓宽改造农村道路360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解决了8.5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实施了县城供水工程、天然气工程和群众路、凤泉路、美阳街西段、景贤路中段道路拓宽改造,平阳街和美阳街点亮工程,政府广场、北干渠城区绿化及张载文化广场等重点工程,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眉县渭河大桥、姜眉公路、益马公路、法汤公路等建成通车,全县十个乡镇实现了通油路,70%的村通四级以上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10公里。旅游业共投资9500万元,完成了太白山-红河谷环形旅游公路、中心大道路桥、汤峪供水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使旅游区基础设施档次得到提升。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关泵公司的整体并购、五金公司的整体收购,全县已有26户企业成功实现了改制,并在16户企业中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面推行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多元投资主体逐步形成;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工作积极开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乡镇区划调整和撤村并村工作;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共争取各级政府性投资项目249个,总投资5.8亿元,引进境外投资项目80个,引进资金12.4亿元。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出口交货值达到6800万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县火炬、星火、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农业科技进步等计划项目86项,有8项科技成果获省、市进步奖,累计申请专利171件。教育事业成果丰硕,实施了优质高(职)中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程,2003年被评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药市场逐步规范,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建立,建成了疾病控制中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妇幼医院搬迁和中心卫生院建设,全县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文化生活日益丰富,50%的村实现了信息网络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光缆线路通达全县各个乡镇,开通了宽带上网服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文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图书大楼和博物馆,2003年挖掘出土的27件窖藏文物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3.9‰以内。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44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53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71人,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2.2%,做到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尚未消除,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更快更好发展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第二节“十一五”我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县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明显加快,西部大开发将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除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继续得到国家扶持外,我县一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和产业有望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将会焕发出
    更大的发展活力;二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持续力和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促进资本、技术、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和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梯次转移,我县优势资源富集,旅游、矿产、水资源明显占有优势,特别是我县处于关中“一线两带”的主体层,又是宝鸡百里工业长廊的核心地带,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
    势,具有承接转移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十五”期间一批成长型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在“十一五”期间将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强劲推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县也同样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县的产业发展构成很大压力;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升级与扩张的难度加大;优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县,科教名县,经济强县”奋斗目标,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以推进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为重点,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和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农业、集群工业、科技教育、生态旅游四大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努力构建经济发达、生态优美、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新眉县。
    第二节指导原则
    ——坚持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作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坚持把扩大经济总量和增强综合实力做为首要目标,在产业发展上突出规模效益、集群效益和集约化产出,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条。
    ——坚持加快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突出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眉县。
    第三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5%;全县财税总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543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总投资达到80亿元。到“十一五”末,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力争跻身全省前二十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0:30,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5%;旅游业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5%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10%;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村特困户救助覆盖率达到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秩序稳定,城乡市场繁荣。
    ——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50%以上;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县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人口质量和素质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渭河和内河污染根本好转,“三废”治理达标率达到95%以上;资源利用率稳定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5%。


    第三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思路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第一产业持续稳步增长;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优势骨干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第二产业既快又好增长;加快旅游业发展,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增长。
    第一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工业强县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大力调整工业布局,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新型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6亿元。
    加快建设三大工业基地。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县城科技工业基地、常兴纺织工业基地和河营建材工业基地建设,举全力实施重点突破,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产品集中,把三大工业基地建设成特色产业突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管理先进的新型工业基地。到2010年,三大工业基地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创新工业基地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行体制。按照“一个政策对外,一个规划运行,一套班子服务,一个窗口审批,一道禁令保护”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建立良好的基地管理运行新机制;加快基地内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和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基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县外、省外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引进民间闲散资金等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工业基地开发建设步伐。
    ——优化工业基地发展环境。按照城市化的标准和功能,严格遵照工业基地发展规划,超前建设基地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硬环境;加强文化娱乐、餐饮、商贸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为投资商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配套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建立基地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基地技术创新、信息、法律、中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地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政策环境对基地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完善促进基地发展的产业、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实行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建立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势。全面启动太白路、河营路、教年路、西环路和南环路等路网建设,抓好基地内供排水工程、供热供气供电工程、通讯工程和绿化工程,尽快达到“七通一平”,打造人才和资本聚集的环境优势。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县传统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食品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和机械制造业为重点,以工业基地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企业分工,加强产业协作,加快产业升级,培育产业集群。到2010年,重点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
    ——食品工业集群。以太白酒业、恒兴公司、老牛面粉公司、陕丰淀粉公司、秦宝牧业公司五大企业为龙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加大营养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方便快捷食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产业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
    端发展,加快实施老牛面粉专用粉、陕丰变性淀粉、秦宝牧业肉制品、恒兴猕猴桃果汁、太白酒果酒等项目,把我县建设成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到2010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机械制造业集群。以宝深、皇城、关中压缩机、平阳风机、天龙泵业五大企业为龙头,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协作,围绕智能化建材机械、高效节能压缩机、变速风机、特种工业泵四大产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机械、钛风机、耐酸碱耐高温工业泵、低温压缩机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国内外先进工艺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增强产业竞争力,把我县建设成“西部砖机城”和西北空风机械制造基地。加快实施3E板新型材料机、钛风机、双螺杆压缩机、特种泵等项目,到2010年,全县机械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建材业集群。以社会水泥、东兴水泥、渭河玻璃3户企业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步伐,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安全性高的新型墙体及屋面材料,积极开发特种水泥、特种超薄玻璃和新型包装材料。到2010年,全县建材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纺织业集群。以秦塬、全兴、华瑞、昌隆4户企业为骨干,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内部分工协作,加快淘汰1511、1520型等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缫丝、涓纺等国家制止的重复建设项目,积极发展高档纱线、高档织物印染、高档抽纱、刺绣等国家鼓励类产品,大力引进利用高新纺纱、织造技术和自控技术生产各类高档纺织品和高档服装等,形成纺、织、染、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重点建设全兴、秦塬、华瑞、金联、芷源等产业升级项目。到2010年,全县纺织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冶金化工业集群。以星王公司、霸王河化工、三义炭素、秦力橡胶、中海油中试基地5户企业为龙头,举全县之力加快煤转油中试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以赴促使项目早日开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降低环境污染和单位资源消耗,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促进企业纵向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到2010年,全县冶金化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以老牛面粉、陕丰淀粉、秦宝牧业、社会水泥、太白酒业、宝深集团、秦力橡胶、天龙泵业、关中压缩机、华瑞纺织、恒兴果汁、星王锌业十二户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纽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宏观调控,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骨干企业密切分工协作,规范行业管理,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同时,选择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改扩建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引导资金,大力吸引进社会投资,扩大银行信贷投放,促使3-5户企业进入大中型企业行列,“十一五”期间,力争发展产值过10亿元企业2户,过5亿元企业5户,过2亿元企业2户,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40户,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名牌效应,争取智能砖机、专用面粉、变性淀粉、果汁饮料、秦宝肉牛、太白酒、高效节能压缩机、社会水泥八大产品创国家级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造一批知名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引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围绕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应用技术、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引进开发力度,力争有2-3户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眉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业、冶金化工业、建材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质量监控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老牛面粉、陕丰淀粉、关中压缩机等企业尽快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提高宝深、太酒、天龙等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到“十一五”末,五大产业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研究开发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网络、技术孵化网络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户,开发新产品25项,高新技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化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第一产业由弱变壮。到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果、畜、粮、菜、药五大主导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提高主导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快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
    ——果品基地。巩固提升高酸苹果、猕猴桃、干鲜杂果、草莓四个5万亩产业基地,扩大优质品种,提高鲜果质量,积极发展高酸苹果、无公害猕猴桃和优质干鲜杂果,形成优质果品生产区,使全县果品面积稳定在15万亩,产量达到20万吨,优果率达到80%以上。
    ——畜牧基地。加快发展以奶牛、秦川肉牛、莎能羊为主的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秦岭北麓的青化乡、横渠镇、汤峪镇、营头镇、齐镇和首善镇、马家镇为重点,扶持发展2万户舍饲养殖大户,建设20个畜牧示范小区、10个标准化育肥中心和肉牛良种选育中心,搞好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年发展商品牲畜10万头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优质粮基地。充分发挥渭北两镇和横渠镇、金渠镇等传统粮食生产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优势,积极推广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高蛋白玉米和优质专用杂粮,建设20万亩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
    ——蔬菜花卉基地。以现有的精细蔬菜、名特花卉苗木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沿西宝南线建设3000亩高效设施蔬菜花卉基地。
    ——中药材基地。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设,以中药材GAP规范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为方向,充分挖掘太白山中草药资源,开展太白山地道药材的产地认证、开发利用和珍惜濒危品种人工繁育种植,沿秦岭北麓建设1000亩示范园和5000亩种植基地。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我县果业大县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和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加速推进标准化生产,以优质精品为发展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和观光农业两大特色产业。
    ——无公害优质果品。以我县已经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的金渠镇第二坡村猕猴桃、营头镇董家山村中华寿桃、槐芽镇赵家庄草莓、汤峪镇尖嘴石村秦王桃、横渠镇王家堡村红提葡萄、恒兴公司高酸苹果等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为基础,大力实施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广“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优果工程四大关键技术,努力提高果品质量,开展原产地和绿色产品认证,加快绿色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使全县无公害果品占到果品总产量的90%以上,成为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示范县。
    ——观光农业。发挥我县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以太白山森林公园、陕西省苗木中心、金果公司为依托,沿法汤路、眉太路和关中旅游环线等旅游线路建设苗木花卉、蔬菜、草莓、猕猴桃观光园,发展5000亩生态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形成集田园游览、休闲采摘、观光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大农业良种、良法和栽培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以农业专家大院为载体,以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广配方施肥、专用肥应用、节水灌溉、免耕直播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围绕星火密集区建设和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步伐。重点抓好槐芽标准化草莓示范园、金渠无公害猕猴桃示范园、横渠红提葡萄示范园、齐镇大樱桃示范园、首善镇蔬菜花卉示范园、营头无公害寿桃示范园、金果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马家镇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八大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品牌农业,带动全县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进入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到201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率达到50%,无公害果菜产品认证达到5个,绿色产品认证达到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5个。
    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扶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大对老牛面粉、陕丰淀粉、太白酒业、美佳食品、恒兴果汁、秦宝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服务,运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扶持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进国内著名鲜奶、中药材、蔬菜、干鲜杂果深加工企业落户眉县,填补产业化龙头企业空白。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水利和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灌区挖潜改造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灌溉8万亩;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新修农村道路320公里;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新增耕地1万亩;建设渭河及内河防洪工程,新修堤防6公里。加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七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公益型与经营性分类管理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在加强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畜牧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建设推广区域综合站,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县、乡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科技培训资源服务中心;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猕猴桃协会、奶牛协会、肉牛协会等专业合作组
    织;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构建以涉农部门为主,覆盖全县乡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继续推进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扩建和新建一批牲畜、果品、药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到2010年,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旅游业,突出发展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引进新兴服务业,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培育壮大旅游业。“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开发县内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档次,构建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红河谷风景区为主体,以张载祠(墓)、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三国葫芦峪古战场等景点为支点的旅游产业开发带,着力打造生态和人文两大旅游品牌,形成县内大旅游环线。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和管理新机制,用市场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使旅游业尽快转化为新的支柱产业。一是充分开发秦岭北麓旅游资源,全面启动小华山景区、钟吕坪景区、小安沟溶洞等景区景点开发项目,包装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景区景点20个,建设生态型豪华休闲别墅区两处,以“绿色眉县”为主题建设秦岭北麓40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和人居家园。二是加快太白山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大森林、温泉、雪山三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太白生态园、恩赛尔休闲会所、水上游乐园、仿唐街等旅游开发经营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厂、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提高旅游档次。三是进一步开发人文旅游,依托我县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挖掘张载文化以及三国葫芦峪古战场等人文资源,建设浓缩人文景观、展示西周文化的眉坞风情旅游园区。四是加快旅游体制创新,探索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旅游开发、管理和营运新机制,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县内大旅游环线,壮大旅游业规模。五是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大包装策划和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太白山的知名度,力争使太白山跻身国家重点旅游区行列。到2010年,全县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县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交通物流设施建设,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开发物流需求市场,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形成以地方物流为特色、县境内商品配送为重点、带动全县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加快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建设县城交通物流中心和砖机、果品、中药材、纺织品四大专业市场,围绕县城和工业基地发展配套物流服务,形成县城和汤峪开发区两个物流园区;完善农村生产资料商品配送中心,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10户现代物流企业,建设20个物流配送中心,实现镇镇有超市,村村有便民店的建设目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快构建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白酒、建材、食品、机械等专业特色物流。到2010年,把眉县建成连接南北、承接东西、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商品物流集散地。
    积极推进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眉县”。抓好宝深、太酒等九户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加快ERP、CAD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扩大宽带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建设眉县公用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局域网,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科技教育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工农业生产体系和公众信息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宽带传输数字化,加快信息应用步伐;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中心,开发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信息资源,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机制,提高信息资源网络化、社会化和商业化程度。“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广电网络村村通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等,使全县县级机关和乡镇信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企业和村组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科技教育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工农业生产体系和城市功能管理体系,把眉县建成全国信息化示范县。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切实破除妨碍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观念障碍、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逐步构建开放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流通新格局。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和商业网点建设,发展乡镇超市、连锁店,改善农村消费条件,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的渠道。


    第四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
    第一节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十一五”时期,我县小城镇发展要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快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引导人流、物流、产业流、信息流向中心城镇聚集;依法加强城镇规划,全面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真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户籍、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三项改革,形成“功能定位准确,配套政策到位,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明晰,特色经济突出”的城镇建设格局。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加快县城建设步伐。突出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县城东西五横、南北十纵立体交通网络工程建设,加快荣华路、福顺路、昌隆路、六道巷等旧街老巷改造工程,启动太白路、安阳街、南环路、迎宾路、西宝南线绕城改线等重点工程,建设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休闲、零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启动河滨公园和眉坞民俗风情园建设,把县城北区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垂钓和游客参与互动为一体的主题公园;以美阳街、平阳街为东西轴线,以景贤路、凤泉路为南北轴线,东西扩张,向南发展,形成商贸、行政服务、文教体育、休闲娱乐四大中心和东部食品工业区、中心综合区、西部机械制造区、北部休闲娱乐区,拉开县城建设骨架。进一步提高城市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的聚集能力,加快县城向现代化城市迈进步伐。“十一五”末,县城建成区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到2020年,县城规模达到30平方公里,进入关中小城市行列。
    建设中心城镇群。加快汤峪镇、常兴镇、马家镇、营头镇、槐芽镇五个重点镇建设步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镇区发展空间,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汤峪镇要以法汤路、秦岭北麓旅游环线为重点区域,以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开发游客参与性互动项目,提升生态游和人文游档次,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等配套旅游项目,把汤峪精心打造成西部乃至全国的旅游名镇;常兴镇要以加快现有纺织企业的升级改造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纺织企业,以大带小,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纺织工业重镇;马家镇要发挥县城副中心的作用,加快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与蔡家坡的产业衔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力,营造资本流入的洼地;营头镇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特优产品加工业,建设旅游产业和环保产业重点镇;槐芽镇要围绕优质果品、花卉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副产品一级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农副产品集散重镇。同时,通过县城和五个重点镇的辐射带动,加快横渠、金渠、齐镇等小城镇发展,形成以产业为支撑、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镇群。到2010年,把槐芽、营头、常兴分别建成全市、全省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经济强镇。
    构建城乡交通网络。围绕城镇体系建设,以国道和县乡公路改造为重点,加大城乡道路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全县公路交通面貌,提高完善“五横九纵”公路网络。积极实施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南线拓宽和西宝中线二级公路改建等中省道公路建设工程,实现国省道主干线高速化;全面启动河营公路等23条县乡公路改造以及28条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道路质量;加快汤峪口等2个二级汽车站和常兴、第五村等10个四级汽车站建设步伐,增加通车里程,增强交通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县新(改)建公路35条410公里,十个乡镇通二级公路,123个行政村通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公路交通基本满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效发挥交通的“经济引擎”作用,构建起我县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奠定我县在关中西部连通东西,承接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推进农村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拓宽农村人口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合理流动的有利条件,全面搞活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发展非农化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三者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
    制定完善村镇规划。加强农村村庄、民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人与环境和谐、体现生态理念、反映区域文化特色”的思路,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搞好县域村镇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构建“一主”(县城)“五副”(汤峪镇、常兴镇、马家镇、营头镇、槐芽镇)五十个中心村梯度推进的县-镇-村三级规划体系;同时,做到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相衔接,发展产业与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相结合,保证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逐步实现产业相对聚集,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各种要素相对集合,全面推进农村安居工程。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人居环境治理,实施“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围栏)、“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室)建设,普及农村安全饮水,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抓好农村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群众普遍关注的“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人人享有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机会。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小城镇为载体,坚持适度超前、科学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农民投资小城镇开发建设。加大户籍制度、城镇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力度,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将城镇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网络的“链结”或结合部。培植农村城镇化的主体,鼓励农村“能人”、“富人”率先走农村城镇化道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实施“阳光工程”,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高素质、有技能、专业化的现代产业工人或职业化的服务业员工,新增劳动力人人掌握1—2门就业技能,使之有能力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并举、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方针,实施整村推进,以以工代赈及农村扶贫攻坚开发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南部山区贫困村扶贫开发步伐。进一步抓好扶贫重点村建设,按照强基固本、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项目、资金、人力三捆绑,重点村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坚持水、电、路、通讯、广电五到村,全面加强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开发、村容村貌整治,从根本上改善重点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移民搬迁扶贫,以秦岭北麓边远高寒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为重点,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加快贫困人口向产业发展前景好、就业空间大的城镇及周边地区转移。“十一五”期间,要完成38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搬迁贫困人口5700人,力争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第五章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全面推行清洁文明生产,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环保节能型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在发展基础较好的食品、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和三大工业基地内开展水泥生产余热利用、果渣、酒糟、麸皮、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风机等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并举,加快推广集中供热、供气,实行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推动污水、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保节能和绿色消费的新概念,加强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努力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绿色眉县”创建活动,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在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南山北坡绿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公路、铁路、河堤、渠道、库区绿化治理、重点台塬坡面绿色风景林带建设、县城及重点镇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在全县“四沿”区域建设绿色通道745公里,营造生态绿地4.24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里。到“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县城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33%和7平方米,重点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初步形成秦岭北坡绿色屏障、渭河川塬绿色走廊和骨架完整
    的农田林网、纵横交错的道路、水系绿色网络以及生态型重点镇点缀的“绿色眉县”构架。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和补偿制度,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以污染源治理为重点,加大造纸、化工、食品、水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低水平、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加大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建设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处理设施。以发展城镇集中供热和推广天然气利用为重点,加快先进燃料替代推广工作,改善城镇空气质量。加强秦岭北麓旅游区、矿山开采污染治理,积极实施生态和工程性水源保护措施,减少秦岭北麓环境污染。加强沿河“三废”排放管理和污染治理,改善渭河水质。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使用量,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十一五”末,渭河沿岸城镇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第六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围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国有企业、投资体制、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为重点,加快形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创新开放方式,扩大开放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第一节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股权多元化为目标,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加快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步伐。以股权多元化为方向,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引导国有、集体企业加快改革,通过产权招商、债务重组、兼并收购等形式再造机制体制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已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产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公司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全面放开搞活企业管理形式,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兼管、营运体制改革。按照“股权多元化、企业集团集约化、中小企业民营化”的要求,到2010年,全面完成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公司制企业全部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因地制宜适度扩大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改革和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改革,推动农业投资多元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放,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户经营。探索建立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严格、公正和文明的执法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积极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工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争取“省管县”试点改革。搞好政务公开,增强政务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事分开,减少行政干预;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企业自主投资,银行自主审贷,政府宏观调控。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引导社会投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度。以投资多元化为目标,鼓励社会投资,拓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功能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以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为目标的下岗失业人员动态管理体系和政策落实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适应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非公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核心,以城镇医疗救助为补充,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使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壮大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改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创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和员工培训。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完善企业信用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和服务,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十五”期间,要实现全县超常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外合作与联系,坚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在招商引资、土地使用、小城镇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的鼓励支持政策,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交通骨干网络,改善水、电、通信、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不断优化硬环境;积极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发展观赏农业,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狠抓环境卫生,治理环境污染,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规范执法行为,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断优化法制环境;推行文明礼貌和公民意识教育,不断优化人文环境。
    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要注重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等因素,实行项目评估准入制,实现土地、资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对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突出优势资源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为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实现由引进企业向引进产业的转变,由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转变。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搞好产权招商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走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的新路子,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引资成效。“十一五”期间,力争年均实现合同引资10亿元以上,资金到位率达到50%以上。
    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宣传档次,树立眉县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的良好形象。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名牌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开展文明卫生县城、生态园林城市、诚信眉县等创建活动,提高我县的知名度。举办好太白山登山节、森林旅游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节会活动,扩大我县的影响。团结和联络眉籍在外人士,利用各种渠道宣传眉县,加强与外界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第七章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发展的内涵,以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公共安全等为着力点,努力构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眉县。
    第一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精品化,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成人教育信息化,举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工程。加快数村联办全托式幼儿园建设,建设1-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力争小学段普及英语教育,小学三年级以上普及计算机教育,建成特殊教育学校,使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100%;加快撤点并校步伐,抓好寄宿制学校创建试点,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实施规模化办学,集约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高的思路,采取政策支持,多元投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办法,着力提升高中学校办学层次,力争城关中学达到省级重点高中标准,把槐芽中学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高中,眉县中学建成全国示范高中,高中段教学班次扩大到200个;推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到“十一五”末,形成学历教育、就业培训、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为一体的职、成教网络,建成4-6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把职教中心创建成为西部最具特色、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职业高中实
    训基地建设、特殊教育建设、中小学远程信息技术教育等工程,争创西部教育强县,实现眉县教育现代化,使各阶段教育基本满足全县人民需要。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实现县、镇(乡)、村三级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强药品监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管理体制为重点,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家的原则,稳步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着力办好眉县人民医院,壮大国有卫生资源,使县医院在“十一五”期间床位扩大到400张左右,创建心内科、呼吸内科、腔镜内科、泌尿外科、骨科五个市级重点专科,建成微创外科、影像诊断、内窥镜检查、血液透析、急诊救治五个中心,形成一个与我县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医疗救治中心。完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医疗需求,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到2010年,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县区水平。
    加快科技创新。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专利大县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型产业化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网络、技术孵化网络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开展技术开发和协作攻关,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创新技术项目,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引用,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
    壮大人才队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广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抓好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在职教育、自学教育以及紧缺专业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及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逐步健全人才的培养与评价、选拔与使用、激励与保障、配置与调控机制,努力营造吸引力大、聚集性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十一五”末,全县各类人才达到190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达到5%,企业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
    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争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实施好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眉县计划生育宣传培训中心、农村基层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工程、县计生服务站建设等项目,加快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机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独生子女、双女户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机制。“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推进文化文物和体育等事业。加强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健全以县区、乡镇、农村(社区)为主的基层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播出步伐,到2010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电视延伸到村镇。加强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建设工作,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快乡镇社区文化站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2个省级乡镇示范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娱乐场所、设施,力争进入全省文化先进县行列。建设眉县体育运动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时,认真做好档案、物价、审计、统计等工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节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凝
    聚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平等友爱、团结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创建“诚信眉县”活动,加快建立“政府公信高效、企业守信经营、公民诚信自律、社会相互监督”的诚信体系,全力打造“诚信眉县”品牌。做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民主法制意识;加强依法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
    舆论监督;深入推进财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维护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第三节加强社会保障和安全稳定工作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困难企业职工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五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贫困学生救助、残疾人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农村特困户救助五大救助体系。到2010年,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初步构建以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的大社保体系。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建立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集打击、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秩序;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保持市场繁荣;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八章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的保障措施
    坚持观念创新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化难中求进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瞄准“超常规”目标,追求“跨越式”发展,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坚决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坚持开放搞活不动摇,进一步提升内引外联层次。扩大开放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大开放统揽全局,运用市场机制,大胆地把外资引进来,让企业走出去;把企业引进来,让产品走出去;把需要的人才引进来,让城乡富余劳力走出去,面向两个市场,实现资本、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富余劳力等比较优势,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路子。
    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坚持走开放兴工之路,把扩大开放、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引资开发,借力发展。坚持营造环境、以人为本发展工业,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重视和充分尊重企业家的创造与奉献,共同为工业的振兴、企业的成长壮大做贡献。
    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实行国有、外资、民营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劳力、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扩张优势,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着
    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优势企业集群,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加快实施农业、工业、交通、环保、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206个,总投资136亿元,通过实施这些项目,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进一步增创体制新优势。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进程,以深化改革拓展开放空间,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优势。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壮大民营经济,增强企业活力,改革管理管理和科技创新体制,增加企业发展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消除城乡体制壁垒,搞活农村经济。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和督办落实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突出环境优势。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民间投资。
    坚持诚信立县不动摇,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从制度上、机制上规范执法管理方式和程序,切实做到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企业依法经营、社会事务依法管理。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环境投诉受理制度,保护企业和投资商的合法权益。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积极实施诚信立县战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素质,打造“诚信眉县”。
    坚持三大文明协调发展不动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繁荣的绿色小康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村(居)民自治法律和制度,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全体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力。推进依法治县,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持打防结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力度,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引领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一致。全县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