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荆门市发改委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要走在中西部前列”等发展战略和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荆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成就与机遇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处理各种矛盾,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于9%的计划目标。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4%、13%和10%,比重调整为25.2:36.2:3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9.5亿元,年均增长10.2%,超计划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8%。地域财政收入24.6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8.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3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7.3%。
    实施兴工富市战略成效显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高于“九五”4.2个百分点,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2.1%。亿元企业43家,金龙泉啤酒两次获“中国名牌”称号,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销售额突破百亿,荆门电厂三期扩建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开工或竣工投产。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8.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3%,其中利润3.8亿元,比“九五”末增加4.3亿元。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左右,优质农产品基地达300多万亩,畜禽养殖小区41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产品88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列入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达36.8万人,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面达94%。荆襄公司改革脱困取得阶段成效,宏图飞机制造厂破产程序终结,中省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结束。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财政、投融资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五年累计外商投资达2.8亿美元。
    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加快。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倍以上。襄荆高速公路和长荆铁路投入营运,荆宜、随岳、武荆高速公路荆门段开工建设。电力“两网”改造顺利完成。广播电视光纤网络通达县市区、乡镇及部分村。邮电业务总量和电话、网络用户成倍增长。汉江堤防建设得到加强,259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8.6%,比“九五”末提高6.4个百分点。荆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4.6平方公里、人口达38.1万人,天鹅广场、竹皮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东宝山隧道、白云大道改造等一批工程相继完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钟祥、京山、沙洋县城和一批重点小城镇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本科学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运动员何军权在雅典残奥会上勇夺4枚金牌;广播电视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3.2‰下降至“十五”末的1.8‰;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荆门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就业再就业逐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建设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7%,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漳河水源保护工作全面展开;人才、文化、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85元,“十五”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3738元,年均增长4.6%;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855元,比“九五”末增长1.1倍;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旅游等支出明显增加。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我市是全国商品粮棉油基地,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产业梯次转移带来的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内地加速转移,将为我市创造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
    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襄荆高速、长荆铁路已全线贯通,荆宜、随岳、武荆高速将在“十一五”建成通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江汉运河将贯穿境内。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将有利于我市加速要素流动、发挥比较优势。
    优势行业发展面临新契机。荆门石化扩能改造与生产链的延伸,将为我市提供更充足的财税支持。洋丰集团、大峪口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磷化工业做强做大。
    发展基础更加稳固。通过多年的努力,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必须看到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脆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工业发展水平不高,骨干企业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城市环境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县域经济有待强化和发展;就业再就业任务繁重,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上述矛盾和问题,源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与结构性障碍尚未根本突破,既反映出现存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增长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差距,又反映出思想、观念、方法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差距,必须以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有效地加以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机遇,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兴工富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构建和谐荆门。
    二、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5%、13.5%和11%;地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18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累计外商直接投资6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6%。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5.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平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总人口达到308万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增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实际达到二级的天数为85.1%,水资源功能区基本达到省市区划要求。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保护好漳河、汉江等人民生活水体,竹皮河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发展明显进步。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基本上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风气、信用环境、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


    第三章经济结构


    一、努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
    (一)壮大优势行业
    做强做大石油化工和磷化工两大行业。石化工业,稳步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对装置设备填平补齐、改造升级,提高油品质量;积极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逐步实现从炼油工业型向石化工业型结构转变,开发烯烃转化及其他石化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争取燃料乙醇项目布点建设。磷化工业,充分利用磷矿石资源,开发中低品位胶磷矿常温选矿新技术,实行采选、矿肥、矿化结合,推进磷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重点抓好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扩能改造与烯烃深加工,金龙泉集团燃料乙醇,大峪口中低温胶磷矿选矿技术开发及矿山改造、合成氨,洋丰集团复合肥扩建、选矿,凯龙集团硝酸铵等项目。
    (二)提升传统行业
    建材工业。基本淘汰立窑生产工艺,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到2010年力争达到80%以上,严禁日产2000吨以下熟料项目建设;合理控制石膏矿开采总量,严格控制原矿输出,禁止新上5万吨以下普通膏粉项目,积极开发石膏深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重点抓好永兴水泥二期,钟厦水泥扩规,龙源集团石膏砌块、白云岩深加工,光邦公司石膏精深加工,泰山建材磷石膏纸面石膏板二期,荆玻集团中空玻璃等项目。
    机械工业。积极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制造大型成套设备的能力。强化纸包装机械、压力容器、锅炉辅机等产品龙头地位,发展造纸机械、液压搬运机械、偏心阀门、振动电机等特色机械产品,扶持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专用改装车,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重点抓好京山轻机造纸机械,航特公司液压制动器扩规、汽车制动器、转向器、摩托车平衡器生产线,捷祥减震器扩规,祥泽公司新型拉铆螺母扩规,普安阀门总装生产线,斯耐特公司机械密封联接件、宏图槽车等项目。
    纺织工业。加快棉纺新技术应用和纺织全流程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织造行业,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围绕石化产品深度开发,发展新型高档、功能化纤产品。建设高档复合非织造布及制品生产基地。通过技术引进、品牌嫁接,积极发展纺织制品和服装加工。重点抓好众和15万锭紧密纺、维新15万锭环锭纺,新型织布生产线,金龙非织造布二期工程,沙洋4000万平方米服装革,华溢纺织10万锭环锭纺,大兴革基布专用纱,伟嘉纺织印染,金汉江精制棉、硝化棉等项目。
    食品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突出特色,发展粮、油、肉、鱼、菜、果等农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优势,推动食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方向转变,提高主导产品品质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金龙泉、中粮祥瑞、新美香等企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名牌。
    (三)培植新兴行业
    医药工业。巩固解热镇痛原料药生产优势,加快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治疗重大疾病、市场潜力较大的品种;积极开发生物医药;推动中成药生产新技术应用;发展医用制品和医疗器械。重点抓好百科药业布洛芬、赖氨洛芬、格拉司琼,帅邦喜树碱,金泰人白细胞介素,道地药材深加工,稳健三期医用敷料扩建,和太子药业、金龙药业及立业生物酶等项目。
    新材料工业。引进开发新型电子材料、能源材料、合金材料、耐火纤维材料、环保涂料以及复合材料等技术和产品。重点抓好格林美无铅焊接材料、超细钴粉镍粉等金属粉体,金力源铜铬25电触头、银基氧化锡触头,凯龙纳米碳酸钙,大禹科技变形镁合金,金钻硬质合金,阳光再生铜等项目。
    电子信息业。支持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型电子产品,积极开发片式、微小型、高精度、多功能的元器件产品,深入开发混合集成电路功能模块。重点抓好东光表面贴装晶体锁相环、汽车电子点火和调压模块,维益电子片式器件包装封带扩建,普理电子聚合物电路保护元器件,创力科技电真空瓷管金属化等项目。
    (四)优化工业布局
    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重点建设六大园区,即:荆门经济开发区(荆门高新区)。以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为发展重点,建设高新工业园、机械工业园、石膏工业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园。磷化工业园。以荆襄矿区(大峪口和王集)、放马山磷矿等为重点,发展磷化工系列产品。钟祥经济开发区。以中粮祥瑞、维新纺织、新美香、钟格公司、捷祥公司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京山经济开发区。以京山轻机、伟嘉纺织等为重点,发展机械、纺织、食品行业。沙洋经济开发区。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洪森米业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行业。湖北东宝工业园。在巩固发展洋丰工业园、子陵建材工业园的同时,在襄荆高速荆门出口地段新建东宝工业园,重点发展医用纺织、农产品加工和与中省企业配套等行业。
    (五)集聚发展城区工业
    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建设荆门经济开发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明确行业重点,发展石化、机械和新材料工业,扶持深加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增强后劲的重中之重来抓。
    重视财源建设。强化荆门城区工业的财源支柱地位。巩固发展现有财源企业,对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重视和加强高利税行业、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水源优势,积极引进知名酒类、饮料、食品企业落户荆门;盘活资产存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坚持依法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力争中心城区新增一批利税过3000万元的企业。
    形成城区工业发展新机制。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和财税分配关系,加强与中省企业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中省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和城区工业发展。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优化农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开发高效棉田,适当扩大“双低”油菜面积,加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以发展规模化生猪和草食畜禽为重点,转变养殖方式,加快建设养殖小区,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2010年养殖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稳步推进天然保护林、高效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和花卉苗木,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建设荆门植物园。发展屈家岭、漳河旅游观光农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立足本地传统种植业优势,重点建设八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即:以平原丘陵地区优质稻为重点,建设210万亩优质稻基地;以平原丘陵地区“双低”油菜为重点,建设20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以汉江沿岸优质棉为重点,建设40万亩优质棉基地;以漳河库区和汉江沿岸优质水果为重点,建设4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以城郊和沿路沿江蔬菜为重点,建设30万亩蔬菜基地;以养殖大户为主体、养殖小区为骨干,建设年出栏400万头生猪、年出笼1200万只优质家禽基地和3000头梅花鹿基地;以长湖渔业经济圈、汉江渔业经济带和漳河绿色渔业园为重点,建设放养面积达95万亩,水产品总量达30万吨的优质水产品基地;以平原湖区、丘岗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07国道10万亩花卉苗木走廊。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双低”油菜、优质稻、水果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林木产品、蜂产品和食用菌等八大加工板块。到2010年,力争全市粮食、肉类等农产品加工能力比2005年翻一番,力争20家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其中过5亿元的5家以上。重点抓好国宝桥米、日月油脂、洪森米业、宝源木业、陈湾猪场、神地科贸等项目。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注重发展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和流通服务组织,加紧培育以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村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京山、沙洋、钟祥以及屈家岭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系统的建设,健全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农机化建设,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到2010年,种植业和畜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柏油或水泥路,确保电力设施安全齐备以及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通互联网。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2010年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10%,沼气综合利用户达60%以上。重点实施“一建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
    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免收学生书本费、杂费和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等政策,重点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强文化体育建设,鼓励专业文艺团体、乡镇文化站开展送戏送书活动,切实解决农村偏远地区看戏难、看书难等问题。
    加强村庄建设。加强村庄规划,通过试点示范,推进村庄建设。以列入全省“百镇千村”的59个村为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和水土保持,努力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民建房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把突破性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培育劳务市场,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一)着力发展旅游业
    突出明显陵.大洪山、城区旅游、纪山楚文化三个重点,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加快建设明显陵--大洪山客店旅游圈、中心城区旅游圈、大洪山绿林旅游区、大口--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沙洋纪山楚文化旅游区、屈家岭--太子山--空山洞生态旅游区等“六大旅游区”。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大洪山、楚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建设城区景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建成国家4A级以上景区4--5个,四星级以上宾馆5家。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旅游线,加强与武汉、宜昌等旅游市场区域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重点抓好城区旅游圈开发、虎爪山森林公园旅游综合开发、大洪山景区开发、沙洋纪山楚文化旅游开发、莫愁湖公园建设、屈家岭文化遗址及生态旅游区开发、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汤堰温泉开发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流通业
    支持大型商业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创新流通业态,以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大型专业流通市场。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鼓励大型商业企业到农村开设连锁店。建设大型农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建立农资供应网络。推广贸工农、产供销的一体化和规模化,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购销体系。
    (三)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
    建设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在荆门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和配送功能为主的物流园区;在杨家桥建设以农产品批发为重点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同时,建设京山工业品、沙洋水产品、钟祥农产品、石桥驿--胡集磷化产品等物流基地。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与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电子政务,通过推进办公自动化、公文传输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企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社会服务信息化,重点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企业诚信平台、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及并联审批系统、保密技术安全防范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
    (五)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以居住小区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启动建设廉租住房,建立起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放开搞活租赁及住房二级市场。加强和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完善住房用地供应办法,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和预警预报体系。
    (六)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作用,保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力争“十一五”期间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10%以上。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到荆门拓展业务,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优质企业发行债券,争取1家以上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初步建成企业及个人信贷征信体系,促进银企加强合作,切实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扶持发展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能源基础。加快国电荆门扩建项目建设,确保2006年底第一台机组投入营运,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加快建设钟祥北山抽水蓄能电站。积极争取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纳入南水北调现代示范水利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小水电资源。加快推进钟祥华山观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发展秸秆、垃圾发电。加快天然气的工业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增加城区集中供暖面积。
    改善交通条件。加快荆宜、武荆、随岳高速公路荆门段建设,积极推进二级公路、农村公路改建。完成“两纵一横”高速公路、完善提升骨干公路网,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内畅外联的公路网络。加快站场建设步伐,建成荆门掇刀一级客运站,沙洋十里铺火车货运站,达到市有一级客运站、县有二级客运站、乡镇有四至五级客运站、铁路沿线的县市有货运站的目标。在汉江干流改扩建30万吨码头2座,即沙洋港综合码头和钟祥皇庄港粮食码头,新建2座年吞吐量15万吨码头。
    加快电网建设。依托500KV变电站和其他一些电源工程,建成和完善全市220KV、110KV大环网。新建沙洋220KV、荆门城北220KV输变电工程,改造胡集220KV变电站、京山马家磅220KV变电站,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11个。
    加强水利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改善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重点实施四大水利工程,即以汉江河道堤防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以漳河、温峡、惠亭、石门等灌区续建和农田小型水利设施配套为重点的灌溉工程,以解决高氟水、苦咸水、血吸虫疫区水、污染水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工程。


    第四章城市化和空间布局


    一、城市定位
    努力建设鄂中区域中心城市、新兴特色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二、区域布局
    推进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小城市为辐射点的点轴系统开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两条经济带”。
    一个中心,即荆门中心城区。以建设区域内交通和通信枢纽、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城市发展步伐。以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聚发展城区经济,中心城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整合城区交通、通讯、信息等公共资源,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
    两条经济带,即沿长荆铁路、武荆高速公路的东西经济带和沿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的南北经济带。
    三、城市化和城市布局
    优化城市等级结构。重点发展一个中心(中心城区)、三个次中心(钟祥、京山、沙洋县城)。提升钟祥、京山、沙洋城区功能,京山建成为全省重要的机械制造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钟祥建成为全省磷化食品纺织工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目标旅游城市,沙洋建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和纺织工业基地,东宝区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加快建设胡集、后港、宋河、漳河等一批重点小城镇,引导发展张集、李市、曹武、马河等口子镇和绿林、客店、纪山、屈家岭等旅游镇,适当发展其他小城镇。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南城区,适度改造北城区。北城区西片提升商业文化和综合服务功能,北城区东片突出以石油化工和电力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地位;力争“十一五”末将南城区建成为市级行政中心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城区,打造现代化城市格局。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整治小街小巷,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市政设施、公用设施、公共设施、防洪设施和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规划区718平方公里范围内用地,协调好城市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的关系。将团林、麻城、漳河、子陵、牌楼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城镇规划的功能进行布局和建设。切实保护好规划区内山林、水体和土地等。加强城镇管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第五章改革开放


    一、深化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依法行政为准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预警和应急系统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扎实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不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维修和管理。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县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妥善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推进市直事业单位转型企业的改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市场和行为,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推进和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健全国有独资、控(参)股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制度、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预算制度和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健全和完善非政府投资项目核准与备案制,维护投资秩序。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采取公开出售、协议转让、多元吸股、售租结合、清算解体等改制形式,完成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水利、交通、城建等领域改革。
    二、扩大开放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健全外商投资的服务体系,建立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积极运用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并购、BOT、境外上市等方式,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外商投资农业项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稳步发展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服务功能。
    提高出口竞争力。重点建设机电、矿产品、农副产品、轻工服装等产品出口基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产品,培育一批年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龙头出口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指导企业用好国家出口扶持政策、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培训国际经营人才;加强海关建设。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遍布全国的经济技术协作机构,发挥参加中南六省三市经济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中国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经济协作区各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尤其是加快与武汉城市圈的融合,开展“东引西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六章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


    一、全面推动科技进步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坚持联合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好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取得突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围绕培育壮大支柱行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建立适应科技进步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创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优惠政策。
    二、加强教育体系建设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确保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85%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4%。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促进终身教育,全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努力建成一所本科学院。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教育培训等四大工程建设,逐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重点开放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市场,提高社会力量办教育的比例和质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加快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以提高战略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以实施“113人才发展计划”为重点,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以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以普及科技、管理知识和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18.5万人。
    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流动制度,畅通人才引进、流动的绿色通道,争取每年吸纳各类高级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6000人以上。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不同的考评办法,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优秀人才激励制度。


    第七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积极推进资源节约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高耗能装备的淘汰、改造及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步伐。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和公用设施节能。强化对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科学用能的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基本达到建筑节能标准。支持利用工业余热发电和农村沼气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格城镇建设用地审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规定,继续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工业项目的用地管理,重点防止“圈而不用、乱占乱用”耕地现象发生。严禁毁田烧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中心城区2006年1月1日起、县市城区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目标。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重点抓好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生活节水,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改造高耗水设备和工艺,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到“十一五”期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达到65%左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20立方米。加强对漳河水资源的管理,建立与漳河管理局及库区周边县市联动管护机制,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漳河水资源管理办法。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继续推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提高工艺技术管理水平。依法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严格执行各类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低能耗的建筑材料。积极推行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限制过度包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逐步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进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工业废气、余热综合利用为重点,努力提高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废旧电子产品等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抓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建立废弃物排放生产者责任追究制度,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杆发电、造纸等综合利用新途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低品位磷矿石膏资源、煤炭资源、农产品资源、社会再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努力形成5--10个产业循环式组合链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实施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节能改造等清洁生产审核方案。以荆门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试点,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大对影响城市环境的重点企业的治理和对水泥粉尘、道路扬尘、建筑及运输扬尘和噪音污染的整治力度。逐步淘汰中心城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漳河等56处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体保护和饮用水源渠系的保护,严禁投肥养鱼。认真抓好汉江荆门段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实施竹皮河、杨树港、钟祥护城河、西荆河、京山河等水环境治理工程。
    控制工业污染。引导和监督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减少废弃物排放。坚持实施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禁止高污染项目建设,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长湖湿地保护、生态农业示范等工程,严禁填湖、填河、填库,禁止乱砍滥伐,下大力整治中心城区开山炸石无序的现象。提高对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地震等各种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和灾情及环境安全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第八章构建和谐荆门


    一、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努力拓展就业空间。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落实就业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好困难行业、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加快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免费就业服务和免费再就业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和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农民工转移培训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集中向外输出和维权服务,重点建5--10个培训基地和若干维权站。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有条件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社保基金运营和监管机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形成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加快“金保工程”建设。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群众救助和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规范救助管理。继续加大柴湖、漳河库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扶贫力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促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
    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建设农村敬老院、城市托老所等社会福利设施。
    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形成“议行分设”为主体的社区自治运行机制。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工作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和使用力度,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困难,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居住质量。
    三、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着力整合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办好惠民医院,加强社区医疗点建设,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预防为主,做好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继续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以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文明荆门”建设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全面建设小康荆门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好市体育文化中心,实施市博物馆、图书馆和群艺馆扩建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和社区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加强文物保护。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与精品生产,力争一台以上剧目获文华奖或“五个一工程”奖。调整优化报刊业结构与布局,努力组建报业集团。
    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重点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加强社区和乡镇健身体育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重点建好划船、举重、射击、网球训练等基地。
    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逐步实现户户通。启动第二轮市、县(市、区)两级地方志编修工作和全市党的地方正史编撰工作。加强数字档案馆和规范化档案馆(库)建设。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繁荣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
    五、加强民主法制与国防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社区直选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和公共事业单位事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继续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认真落实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保护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创建平安荆门。加大安全生产监察力度,建立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坚决防止和减少各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强化社会防控网络建设,继续开展平安社区和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国防和双拥工作。大力支持军队完成各项战备、训练任务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工作。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机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各类预案,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面国防意识。着力抓好人防工程和指挥通信及警报系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依法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


    第九章规划实施

 

    一、加强经济调节与市场监测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扩大社会资本准入领域,盘活存量资产,开放公用设施领域,把回报率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争取更多的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和信贷支持,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实行重大项目领导负责制。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政府可支配财力,切实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和发展。财政支出重点逐步转向为全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加强价格管理与监督。深化价格改革,加强市场价格监测。规范垄断行业价格行为,严肃查处价格垄断、价格欺诈和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农资、药品、供水、服务业等为重点,完善价格听证与公示制度。
    建立经济预测监测制度。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立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议制度。
    二、提高行政能力改善经济环境
    民主行政。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落实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基础。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以广泛汇集民智。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扩大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市长专线和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和电子政务中心的工作机制,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
    廉洁行政。认真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对政府公务员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教育引导各级公务员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改善经济环境。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调节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向。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服务主体”的意识,引导市场行为,进一步治理“三乱”行为,建立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服务发展大局,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着力打造诚信荆门。
    本纲要所明确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任务,是政府的郑重承诺。纲要是编制县市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本级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实现本纲要目标,还将编制实施城市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物流、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专项规划。纲要在实施中如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由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提出修订申请,并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再向社会公布修订目标。
    未来的五年,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切实履行职责,为全面实现小康荆门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