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吉安市政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2-04-14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实现加速崛起和"三新"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是吉安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克服和化解通货紧缩、自然灾害、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155.55亿元上升到303.14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2.1%,为历次五年计划实施中的最高增幅,人均GDP突破6400元。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2.25亿元提高到27.54亿元,年均增长17.6%,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08%,比"九五"末期提高1.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6.53亿元,年均增长25%。
    --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37.5:31.4:31.1调整为27.4:35.9:36.7,一产下降了10.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4.5和5.6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凸现,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传统服务业繁荣兴旺,旅游、通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率达31.3%,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发展环境有效改善。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性机遇,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对吉安发展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全市交通、能源、通讯、水利条件显著改善。井冈山机场、赣粤高速、泰井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井冈山铁路开工建设,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初见成效;华能电厂二号机组建成发电,万安水电厂五号机组改造扩容;吉安大道、滨江大道、迎宾大道等城市道路相继建成,井冈山市新城区正式启用,文山步行街、滨江花园、白鹭州公园、吉安大桥、阳明商城等城市亮点工程先后完工。政务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市工业、物资、商业、供销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6亿美元,年均增长48.6%,超过此前累计总和。外贸出口累计完成2.17亿美元,年均增长40.5%。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3897元和1161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9.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653元,比2000年增长1.2倍。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全面落实。农村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事业协调进步。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广应用了一批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井冈山学院校建初具规模,高中扩招工程卓有成效,"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人才工作扎实有效,"十百千"人才工程顺利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全省首家防治传染病医院建成启用。文化体育事业成效显著,《远山》、《乡里法官》等多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和群星奖,体育健儿在残奥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井冈山精神巡回展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回顾过去五年的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并继续坚持的重要经验:第一,始终扭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解决吉安前进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第二,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强化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第三,坚持"承前启后,保持连续性;与时俱进,增强开创性"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增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积极营造合心、合力、合拍和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是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前提。第四,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把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吉安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争取国家支持和挖掘自身潜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乘数效应,一以贯之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实现吉安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关键。第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的经济社会环境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第六,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常抓不懈,坚持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全力打造"成本最低、回报最高、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投资环境品牌,是吉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发展环境
    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这一过程关键阶段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利机遇和优势条件,也使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
    --有利条件: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加剧,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退沿进中"逐渐加速,将为我市发挥区位和要素低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契机。全球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将为我市通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将为我市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将为我市发挥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政治品牌优势、用好用活政策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提供更大空间。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江西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势头强劲,将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拉动效应。跨入新世纪以来,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市委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三新"奋斗目标,全市上下更是气顺、劲足、心齐、人和,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约因素: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欠发达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元化融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就业岗位不足、农民增收难问题仍然存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
    --"十一五"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对实现吉安在江西中部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全市上下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紧紧抓住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把正视差距、不甘落后的勇气变成坚定信念、勇于创新的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并开拓出一条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崛起之路。
    第三节发展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落实"三新"目标,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工业立市战略、科教人才强市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着力建设实力吉安、效率吉安、和谐吉安。为此,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必须在促进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须臾不容放松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把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实现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把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支点,把节约利用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努力消除发展中的不科学因素,实现全市经济既快又好发展。
    --必须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继续推进大开放主战略,全方位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清除制约对外开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全民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活政策,优化环境。
    --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坚持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快速做大工业经济和中心城市规模,提升工业经济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促进民富。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相结合,经济增长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更为公平公正,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文明意识、诚信意识普遍提高。
    --必须在加快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安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既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快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四节发展定位
    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向和区域经济的整合规律,把握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将吉安置于全国、中部、全省等不同空间层面的劳动地域分工布局中进行战略定位。吉安市总体发展性质与功能定位主要确定为"六大基地",即:发挥我市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优势和低成本的要素优势,主动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以电子、食品、医药、化工等轻型制造业为重点,把吉安建设成现代轻型制造业基地;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打好井冈山这一世界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以红推绿,以红带古,把吉安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休闲基地;发挥我市农产品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适宜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的优势,把吉安建设成为中部优质农产品向沿海输出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发挥我市剩余劳动力充裕、人民勤劳朴实、教育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出抓好技能型工人培训,把吉安建设成为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基地;发挥我市常年径流量大、水能资源异常丰富的优势,尽快开工建设井冈山梯级水电站、峡江水电枢纽、华能电厂二期和万安烟家山核电站,把吉安建设成为水、火、核并举的江西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发挥我市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抓住赣粤高速、京九铁路、井冈山机场的开通运营和105国道、319国道、赣江航道改造疏通以及吉井铁路开工和大广高速、泉南高速规划建设的契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吉安建设成为江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第五节发展主要目标
    到2010年,"三新"目标圆满实现,富民强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排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速稳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3%,到2010年,达到607亿元,人均GDP达到1516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2%,到2010年,达到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到2010年达到34.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质量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0:3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500万,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旅游产业发展在江西处于领先地位,旅游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45:21:34。
    --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一市三区,两江三岸,山水环绕"的生态型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市、县、镇三级城镇体系。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1.3%,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公共卫生、城镇医疗和农村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完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70%;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亿元GDP死亡率降低到0.6以下。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和7.1%,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4600元,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降到48%以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以上;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5部/百人,电视人口覆盖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3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建设长足发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到2010年全市人口总数控制在490万人左右;耕地占补实现动态平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85%,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5%。


    第二章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做优产业、做大园区、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思路,以自主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着力点,以实施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努力构筑以轻型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以民营机制为主体的吉安工业经济新格局,走一条轻(轻型工业)、新(新技术)、高(高效益)的符合吉安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做优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资源、技术、要素和区位优势,努力延伸产品和产业链条,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电力、建材、冶金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工业。以通讯、光纤光缆、集成电路、新型电声器件、发光二极管和车用电子产品为重点,抓好友利电工业园、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香港森泰集团、华禹移动通讯、国诺实业、定安科技、木林森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将吉安建成全省重要电子信息工业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
    医药化工工业。依托生态资源和中药材加工优势,突出发展医药、林产化工、盐化工和氟化工。医药行业重点主攻中成药、发展生物医药、重振原料药、培植化学制剂、拓展药包材和医疗器械;化工行业重点延伸做大以松香、松节油和香料油深加工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新型纳米涂料、DDS脱硫技术及系列产品和氧化锆、大豆黄酮等精细化工产品以及低毒低残高效农用化学药剂,开发超细非金属矿粉为主的氟化工产品;抓紧编制新干盐化基地详规,依托新干盐矿扩建60万吨盐硝联产项目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食品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烟、酒、饮料、粮食和特色产品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特色食品、方便安全食品,积极发展井冈山卷烟、燕京啤酒、堆花贡酒等高利税产品和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茶油、茶叶、火腿、乌鸡、板鸭、蒿菜、果品和蔬菜布丁等传统特色产品进一步焕发生机。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亿元。
    电力工业。坚持"水火"并举、厂网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稳步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尽快开工建设井冈山梯级水电站、峡江水电枢纽、华能电厂二期等项目,加快万安烟家山核电站前期工作,力争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把吉安真正建设成为江西省重要电力能源基地;加快吉安电网主网架建设,新建吉安500千伏和城南、永新、泰和、安福、遂川5个220千伏变电站,形成以22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供电网络。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
    建材工业。依托龙头企业整合现有生产资源,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散装水泥,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积极发展高强、轻质、低耗、多用途的高中纤板、竹胶板、建筑模板、集装箱板、木质新型板材,集中资源做大2-3个(高)密度纤维板和竹胶板生产企业;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和利废环保型新墙材与装饰装修材料,开发石料板材和耐腐蚀、耐污染的化学建材产品。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
    冶金机械行业。支持吉安县油盘铁矿、安福县杨家桥铁矿等骨干采选企业加快发展;支持乌石山铁矿尽早实施依法破产,并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尽快形成年产50-1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持冶炼加工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江西电缆公司"500K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生产线"、杰克机床江西有限公司的"数控磨床生产线"、万安锅炉厂"易地改造扩建"、吉安电机公司"异地改扩建"、环中汽车零部件公司"扩建汽车配件"等项目的实施,重点发展各种电力电缆、漆包线、小型发变电设备、汽车配件、燃气锅炉以及工程液压件等产品,力促机械行业走出困境。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
    第二节做大工业园区
    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思路,明确市、县(区)各个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加快行业支柱型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企业的引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引导产业定向集聚,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的中小企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园区。市高新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环境污染少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各县(区)工业园重点发展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能充分利用劳动力的食品加工、林产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药等特色主导产业。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园区每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60-70%,到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力争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上交税收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其中,市高新区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争取进入国家级工业园;各县(区)工业园力争50%以上进入省级工业园,并争取2个以上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加快建设吉泰工业走廊,市高新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和吉安县、吉州区、吉水县、泰和县工业园要注重衔接、配套联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制定发展规划,促其产业集聚和配套,形成有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聚地。
    第三节做强骨干企业
    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吉安实际制定加快骨干企业成长的发展机制和帮扶措施,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一批主业集中、品牌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规模企业。到2010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2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50亿元、纳税5亿元以上企业1-2户,年销售收入40-50亿元、纳税3-5亿元以上企业2-3户,年销售收入20-40亿元、纳税2-3亿元以上企业3-5户,年销售收入5-20亿元、纳税超亿元企业5-10户,年销售收入1-5亿元、纳税超千万元企业30户以上。同时,围绕产业集群式发展,发展一批与龙头企业联系紧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专、优、特、精"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协作配套,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和发展鞋帽、玩具、箱包、日用陶瓷、家具、手工艺品、文具、皮革及其制品、印刷及包装装璜、塑料制品、电动自行车及小家电等轻工生产企业,努力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第四节做响品牌产品
    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战略,以品牌为龙头,整合相关企业,实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尽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围绕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管理,支持鼓励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提高吉安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创建5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0-20个国家免检产品、20个以上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4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50个以上省级重点保护产品。采取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行财政贴息、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每年组织实施10项左右重大技改项目以及支持企业用好用足技术改造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全面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强化产学研联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和营销网络化水平。


    第三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制订规划、扶持产业、完善设施、倡导文明入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起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农业结构。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继续贯彻执行国家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扩大优质粮种植面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高产稳产、抗灾保收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年产45亿斤以上,巩固和加强我市粮食主产区地位。重点在吉安、泰和、吉水、安福、永新、新干、永丰、峡江8个县规划建设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100万亩,在泰和、新干、吉水、遂川等县建立优质常规稻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使全市优质稻率达90%以上。
    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以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为导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优先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烤烟、优质油菜、有机茶、特色果业、特色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到2010年,全市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65%以上。
    调整畜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市粮多、山多、草多的优势,继续发展以生猪、禽蛋类为重点的农区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大力发展水禽业和奶业,加快生猪、肉牛、肉羊等品种的改良和引进,逐步提高草食畜禽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提高泰和乌鸡、吉安红毛鸭、吉水灰鹅等地方优秀品种在家禽养殖中的比重,提高三元杂交猪、二元杂交牛在畜牧养殖中的比重。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
    调整水产结构。合理开发水面、滩涂等渔业资源,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切实抓好峡江鱼、万安长吻和玻璃红鲤鱼、遂川鳜鱼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规模,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因地制宜发展水库和稻田养殖,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全市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以上。
    调整林业结构。认真贯彻落实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按照分类经营要求,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花卉苗木2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200万亩。
    第二节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坚持"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围绕食品、林产化工、中药材等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外向度高的加工型、流通型、种养型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形成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基地带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0年,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5家以上。加快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鼓励和引导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地布局建设一批绿色优质稻、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特色果业、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有机茶、特色中药材、烟叶、畜禽养殖基地,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发展集约型、效益型、外向型农业,形成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营销。
    第三节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运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七大体系"建设,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巩固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力争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进入国家级科技园,推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建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办好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根据国际惯例、准则和国家标准,制定我市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林业有害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鼓励发展农机互助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四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市乡村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2006年完成行政村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2007年完成一定规模自然村的村建规划编制。尊重农民意愿,典型示范,逐步推开,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全市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发展沼气的"五通一气"工程建设,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清三改",改造"空心村",绿化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农村公路网络畅通,实现村村通公路,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70%的农民用上自来水;基本实现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的目标;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稳步实施,联网行政村达60%;全市农村70%的农户用上沼气。
    第五节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建设水平,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加强行政村卫生所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活跃农民文体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社会扶助等多种扶贫措施,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六节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继续贯彻执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完善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好"两补一免"等农业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并完善农产品收购保护价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农户专业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继续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按照"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要求,进一步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切实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水利产权制度和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粮食购销市场,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确保粮食安全,鼓励有收购资格的非国有粮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依法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助款的管理和使用,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在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第四章创新服务业经营理念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机制灵活、功能完善、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
    第一节突出发展旅游业
    围绕把吉安建成"江西旅游重点区,沿海休闲后花园,红色旅游首选地"目标,抢抓国家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按照"大井冈、大开发、大市场、大产业、大环境"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亮点。
    塑造井冈大品牌。充分发挥井冈山对全市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好"大井冈"牌,以"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为主题,以"辉煌井冈,成功之地"为主体形象,在旅游资源开发、宣传促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统一行动,共同塑造大井冈的旅游品牌。
    形成开发大格局。突出我市"红、绿、古"的旅游资源特色,实施精品开发战略,以红色摇篮文化、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庐陵文化、会展节庆活动、休闲度假、专门兴趣等六大类旅游产品为主题,以井冈山红色及会议旅游发展区、庐陵文化旅游发展区、安福武功山生态旅游发展区、新干-峡江-吉水-万安沿赣江休闲旅游区等四大景区为重点,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开发投入1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梨坪、三湾、青原山、东固、吉州窑、武功山、万安库区、影视城、白鹭湖、汤湖、热水洲温泉以及庐陵文化园、井冈山农业科技观光园等景区景点,实现我市旅游产业的大扩容和产品质量的大提升。
    拓展旅游大市场。瞄准长珠闽沿海发达地区和京九沿线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内外客源市场,重点推出一批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高规格、广覆盖、大声势、多形式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重点办好井冈山旅游文化节,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品牌。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联合打造推出全国知名的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培育旅游大产业。按照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广旅游标准化,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质量,创立品牌,提升我市旅游接待能力,把我市的旅游优势转化成旅游产业的经济优势。加快星级宾馆建设和地方特色菜肴体系建设,开发具有吉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在吉安市中心城区、井冈山市建立大型旅游购物中心。扶持旅游文化娱乐业发展,努力把岁月?井冈山办成知名旅游娱乐品牌。
    营造旅游大环境。启动中心城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井冈山市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活动。坚持依法治旅,强化旅游市场的监管检查,净化旅游市场,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第二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按照"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重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市高新区、泰和、新干峡江四个物流园区,着重抓好吉安贸易广场、中心城区农产品、城北新区的工业品、汽车、建材、家具以及永丰蔬菜、吉水粮油、泰和乌鸡及肉牛、万安水产品、遂川金桔及茶叶、井冈山旅游商品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实施一批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试点。建设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配送平台,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完善现有的物流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业的专业化水平,形成第三方物流企业成长的大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新型网络商业,形成以采购、配送、信息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大力实施以开辟绿色通道、培养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发展"农家超市",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网络。
    第三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业
    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围绕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加快建设分布合理、连片开发的普通商品住宅,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规模,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围绕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合理发展风格多样、品味较高、功能完善的中高档商品房和大型住宅区。规范房地产二、三级交易市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发展住房消费信贷,提高居民购房能力。适应居住及服务社区化发展趋势,加强社区建设管理与社区服务业发展,整合盘活居民委员会现有服务设施,培育社区服务连锁企业,逐步完善社区简单购物、修理服务、餐饮服务、医疗保健、环境维护、劳动保障、家政服务等七大基本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基本的、便利的、有效的服务。
    第四节优先发展金融服务业
    建立健全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银行制度进行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信贷、股票、债券、信托、票据等多种融资形式发展,积极组建吉安市城市商业银行,强化由政府资金、银行资金、民间资本合理组合形成的市、县(区)两级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扶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海外上市融资。积极开拓保险新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种类,大力发展财产、人身、医疗、意外伤害保险,为企业、社会和个人提供多层次、各类型的保险服务产品。
    第五节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顺应知识经济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大力发展科技咨询业、工程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咨询业,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和行业性网站以及为中小企业和广大个体户服务的信息咨询网站。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推广代理代办、投资理财、经纪人、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规范提高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公证等咨询服务。加快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强化经纪人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农业服务体系。2010年以前,建立起规范的各类行业组织。


    第五章以国际化取向扩大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继续推进"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大开放主战略的深入实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第一节加快对接融合
    推进管理规则、服务方式、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国际化,更大范围和更加直接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全面对接长珠闽,更多地吸纳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投资转移,使我市真正成为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开放前沿。加快机制互融,健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统一政策法规,在行政审批程序、市场准入条件、工商登记注册、企业信用体系等方面衔接一致。加快基础设施互通,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航运、港口、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建设、营运和管理。加强产业互补,推动产业协作与战略联盟,促进产业配套和升级。实现人才互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商企业为依托广泛吸纳人才,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和劳动保障接续机制。积极开展与京、沪、江、浙、闽等友好区市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争取友好市区在吉安创办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工业飞地",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第二节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创新招商引资理念,以市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推动,内外资并举,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提高利用外资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注重招商选资,实行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上市公司和知名品牌企业,组织招商队伍开展专业化招商,有针对性地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态,建立跟踪服务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5家以上跨国公司到我市投资落户。充分发挥商会和社团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以产业招商为重点,积极推广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定向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努力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投资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矿产、旅游、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社会事业领域。大胆采用直接投资、出让企业股权、转让特许经营权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
    第三节扩大对外贸易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实施出口产品、出口主体、出口市场、贸易方式多元化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支撑。鼓励劳保手套、各类纺织服装企业在扩大品种、壮大规模、提升质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巩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外贸出口的支撑作用。以机电产品出口为先导。争取友利电(江西)公司整体搬迁落户吉州,扶持江西联创线缆分公司、新干彩灯、雕刻等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后劲。采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招商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企业,为我市扩大外贸出口蓄积后劲。创造条件,争取申办出口加工区,促进我市加工贸易向多行业、宽领域、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拉动外贸出口的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农特产品出口,变资源优势为出口创汇优势,促进农业增效、企业增盈和农民增收。
    第四节拓展对外开放平台
    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健全制度,稳定政策,提高效率,全力营造诚信、高效、安全的投资环境。抓好部门形象测评,健全投诉中心、办证中心、服务中心等招商安商服务体系,完善投诉处理机制,认真做好外商投诉处理工作,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改善产业、劳动力、中介服务配套协作,降低商务成本。加强对重大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调度推进,确保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加快口岸群体建设,完善口岸布局,推进铁公水空联运,2007年底前将吉安集装箱装卸点迁址吉安南站;健全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管查验场所。加快电子口岸建设,逐步实现外经贸、口岸管理部门和查验部门、经营服务单位之间的联网。加快口岸资源信息库建设,基本实现无纸报关、报检和无纸贸易的电子化操作,提高通关能力。积极筹办高层次的招商经贸洽谈会、博览会、研讨会,努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第六章以市场化取向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度、全方位、多领域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完善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通过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加强指导协调、改进政府监管、维护非公有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措施,真正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加快发展。鼓励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组建各种形式的投资担保公司,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型、科技型、出口型、品牌型非公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第二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以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推进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降低商务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健全建议征集、社会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注重体制和环境建设,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廉洁效能政府,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监管体系、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构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生产经营类、可市场化的中介服务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转体改制步伐,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的结构布局。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型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节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向"三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倾斜。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高效"的部门预算编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财政项目库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节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完善备案、核准、审批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基层、放权于企业,确立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公共服务类政府投资主体的角色,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投资的骨干作用,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风险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积极探索新型的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理顺公共产品价格,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权或收益权的有偿转让,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供水排水、供气供电、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节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人才、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条件。进一步规范土地和矿产市场,完善土地收储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健全技术商品交易活动规则,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维护产权交易市场的统一性和正常秩序。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取消一切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培育和规范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与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其自律发展和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完善重要商品和城市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重要商品和物资的战略储备制度,用好用活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第七节加强诚信建设
    以提升政府信用为先导,强化企业信用为重点,培育个人信用为基础,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加快政府信用建设,努力提高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责任制。加快全市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建设,不断整合全市信用信息资源,形成能够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础信息,建立统一的征信、评级、披露和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信用监督与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诚信成为吉安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公共财富。


    第七章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


    坚持走注重发展城市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面貌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按照"做大中心,提升县城、优化城镇、协调发展"思路,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节点、重点建制镇和一般乡镇为纽带、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以及105国道沿线百公里城镇走廊为主轴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节做大做美中心城市
    突出做大做美吉安市中心城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按照产业聚集、功能完善、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彰显特色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实现城市规模和结构层次的新跨越,使之成为京九沿线城市带江西走廊上产业发达、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突出城市特色,充分结合吉安市自然山水格局,构建自然生态环境和绿色景观体系,形成"城外山环水绕,城间山水相间,城中见山通水"风格独特的城市山水景观格局。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抓紧修编吉安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吉州南展北扩、青原东进、敦厚北延步伐。加快滨江新区、城南新区建设,加速推进中心城区与吉安县城连接融合,构建"两江三岸、一市三区"的大城市框架。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吉州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电子、食品和轻工业,同时配合城南、城北新区的建设完善行政、商贸、城市旅游、文化体育、社会公共服务等各项城市功能;青原区要依托华能电厂、吉安火车站、井冈山大学和贸易广场,利用后发优势,重点发展物流、教育、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敦厚区要依托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食品、药化、电子等综合工业。通过三个区的协调发展,使吉安市成为赣中重要的轻型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商贸旅游中心。要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双拥模范城、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文明城的"五城"联创活动,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生态建设,调整林种结构,搞好环境绿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使中心城区每万城市人口拥有公交车辆11标台,人均道路面积达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8%,燃气普及率达85%。
    第二节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进一步加快县城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完善县城功能,使之发展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十一五"期间所有县城人口规模都要新增1-2万人。井冈山市要围绕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目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陶瓷加工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花园式旅游城市,到2010年,城区人口发展到5万人,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吉水、泰和县城要按照中心城市卫星城的定位,进一步拓展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尽快扩充县域经济总量和县城人口规模。到2010年,吉水、泰和两个县城人口都要发展到15万人以上。其它县城要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注重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中心,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造完善一批自来水厂,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有条件的县城推行天然气入户,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县城环保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县城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大力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文明城和园林城市活动,提升县城形象和品位。
    第三节完善小城镇功能
    以24个省级重点建制镇和87个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和集聚农村人口的重要场所。着力抓好兴桥、曲濑、长塘、樟山、天玉、值厦、永和等中心城区卫星镇的建设,出台扶持政策,尽快壮大卫星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完善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垃圾处理、通讯、信息网络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繁荣小城镇经济。依据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小城镇经济实力。围绕发挥小城镇功能,兴办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古镇名村旅游业。
    第四节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城镇用地等制度的改革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适当放宽城镇准入条件,放开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对职业和住所稳定的进城农民,尊其意愿可转为市民,并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对完全失去土地的进城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或最低生活保障。对就业适应能力较差的临时进城务工农民,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农民进城的全程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各项措施,增强农民职业转换能力。完善城镇用地制度。按照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合理发展的方针,调整城镇用地结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和存量用地调整机制,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第八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构筑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民航、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公路:主要实施对外交通"辐射工程"、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和县乡村公路"通达工程",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干支相连、城乡通达、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高速公路主要配合抓好大广线的吉安至武宁、泉南线的吉安至石城、吉安至莲花、省内加密线的吉安至临川、井冈山至睦村、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配套完成高速公路接网出口通道,形成"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每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国省道公路重点实施105国道新干至泰和一级公路、茨坪至遂川横店、安福县城至永新茅坪、杨村至万安、安福章庄至宜春、新吉线吉水段、新干至麦斜二级公路改造,构建"三纵四横"的主干架;国防公路以加快进浙入闽和进湘入粤主通道建设和迂回公路建设为重点,新建砻市至睦村二级国防公路,完成永丰古县至兴国高兴圩、永丰至宁都、安福县城至莲花新居二级国防公路改造;旅游公路以促进景区景点开发为目标,重点新建永新三湾至湖南茶陵、遂川营盘圩至湖南炎陵二级省际旅游公路,完成井冈山至武功山、砻市至睦村、武功山温泉至明月山二级旅游公路改造;继续加快县际公路网络和乡村公路网络建设步伐,到2010年区县之间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实现乡乡(镇)通水泥路、9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十一五"全市新建高速公路340公里,改造国省道公路344公里,新建改造国防公路225公里,旅游公路308公里,新建乡村公路6192公里。铁路:以完善路网结构为目标,加快吉井铁路建设步伐,确保2006年竣工通车,并适时推进西延工程的建设,实现京九线与京广线连接;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京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水运:以提升通航等级为目标,开工建设泰和石虎塘航电枢纽。水上运输以实施赣江航道渠化整治,打造水上运输平台为目标,重点建设吉安河东集装箱码头、石溪头、峡江、新干货运码头和万安库区客运码头,改造扩建万安、泰和、吉水货运码头,兴建万安百加赣江大桥。航空:以完善井冈山机场为重点,增加航线航班,扩大客货运输规模,并争取新建厦坪直升机机场。
    第二节构筑功能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吉安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建设,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吉州、青原、敦厚、文峰连为一体的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改造朱北公路,加强吉水新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兴建世纪大道、禾河新大桥,延伸吉安大道,加速吉州区与吉安县城的连接;按照"五纵八横"道路网架,抓紧主干道贯通次干道联网,完成井冈山大道改造、赣粤高速城北连接线、吉州大道南延、迎宾大道东段、沿江路南北延伸、城南中心区路网、河东滨江大道、滨江新区路网、青原山旅游景区道路、敦厚城区路网等城区道路建设工程;加快市高新区、吉安县工业园、吉安城北新区、河东经济开发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工建设燕子窝大桥、神岗山大桥、禾河二桥,完成人民广场、白鹭洲综合改造和吉安南站站前广场建设;建成中心城区河东防洪大堤,开工建设赣江西岸城北防洪大堤、梅林防洪大堤工程,形成高标准的城市防洪体系;完成螺子山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建设青原区污水处理厂、后河改造二期工程等项目,改造城区污水管网,新建排污管网和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完善城区环卫基础设施,争取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标准;完成城南水厂扩建,新建河东彭家山水厂,提高城区供水能力;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重点抓好井冈山大学、吉安市体育中心、庐陵体育中心、吉安市大剧院、庐陵文化园、新建吉安市博物馆、图书馆、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市中医院迁建、吉州区和青原区行政中心、君山湖、庐陵湖改造等项目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节构筑调控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
    巩固和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给、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抓好一批中心城区和县城堤防工程、人口饮水工程、农业灌溉工程、渠系配套防渗工程、重点水库整治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对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用水的供给能力和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重点建设吉安市中心城区和遂川、万安、泰和、安福、吉水、永新、永丰等7个县城防洪工程,形成全市沿江城镇较为完善的防洪保障硬件设施;完成全市主要排涝机泵站改造,开通南车水库灌区,兴建万安水库右岸灌区,配套建设好社上、白云山、老营盘灌区以及一批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灌区,完成遂川县南澳陂、北澳陂灌区改造;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在峡江、遂川、吉安等县兴建供水水库,建设全市供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和乡镇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谷口、繁荣、窑里、芦源、幸福、白水门等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中型水库的洪水自动测报系统和调度系统建设。完成遂川、永丰、吉安、峡江等县山洪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水文信息监测系统和洪水、旱情、水资源预测、预报及分析系统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建成气象灾害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中心、应急求援支持系统和灾情评估系统,进一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节构筑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以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为目标,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政务、政府网站、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促进信息平台共享,提高网络的现代化水平。加强通信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电信有线无线电话网扩容工程、本地传输网扩建工程、吉安市GSM网络工程,建成覆盖全市的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加快发展光纤用户接入网,实现城市光纤进楼宇、农村光纤进村,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普通用户提供宽带接入。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卫星直播工程、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工程和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工程,形成市、县、乡三级广播电视覆盖网。加快建设吉安市四级政务信息网工程、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框架和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平台,形成涵盖全市党政机关的公用网络。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打造"数字吉安",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完善各主要行业的应用信息系统,提高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开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数据库和部门行业数据库,形成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基础资源。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有效的机制,实现信息高速互联互通。


    第九章实施科教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全民创业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切实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科教人才强市战略,培育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第一节加速科技创新
    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在加快消化、吸收、推广实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重点围绕高效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安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创建1个在全国知名的电子产业研发基地、生物制药研发基地。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基地、科研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吉水民营科技园、县(区)工业园区、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人才载体的建设力度,以此为依托,创建2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力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并建立1-2个博士后工作站,适时开辟专家博士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完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风险投资,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的联系,争取国内知名学者、科学家尤其是两院院士的科研项目到吉安落户;积极与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在吉安建立学生教育实习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通过合作、合资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创办科技型企业,通过优先申报、经费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和支持技术经纪、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政府创新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推介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口帮扶、农业良种良法推广等各种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着眼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体系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住宿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小学基本具备电视教学系统,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和偏远贫困山区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村师资队伍。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使之适应城乡发展的变化和人口转移变化的需求。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继续支持优质高中建设,扩大教育供给。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433"工程,重点建设4个职业技术实验实习基地、3所示范职校、3个县级职教中心,到201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达9万人;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创办1所规模1万人以上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2-3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井冈山大学重建为契机,整合市内高等教育资源,在青原区规划建设以井冈山大学为核心的吉安大学城,力争到年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达2-3万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和功能,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形成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手段向现代化迈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任用制度,实现动态优化。
    第三节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以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大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及每万人中人才占有量年均递增10%,分别达到43万人和900人,其中,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0万人、中级以上技工达到1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0万人。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人才开发工程和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到2010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培养10名以上具有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100名以上具有市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培养1000名以上有发展潜力能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作为学科和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争取通过灵活办法引进1至2名院士;努力培养和引进10名左右在省内有影响、100名左右在全市比较突出的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处理好人才培养、吸收和使用的关系,把引资与引智、引制结合起来,采取柔性引才、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内的高层次急需人才,并充分运用好其科研成果。建立吉安籍专家人才智力库,充分发挥吉安籍在外各类人才作用;有计划地聘请一批国内外专家作为我市的经济、投资、城建等专业领域顾问。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完善公务员公开考录制度,建立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新世纪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评选活动,组织全市科技进步奖评选,设立吉安市"杰出人才奖",鼓励各级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人才奖项;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切实改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加快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
    第四节着力推动全民创业
    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全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培养各类创业型人才。实施"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优秀企业家。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带头创业,鼓励支持社会各阶层、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和各种经济实体二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以创办企业、合资入股、知识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为切入点的本土创业队伍。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动员和引导吉安籍在外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努力拓宽创业领域。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切实破除各种体制障碍,鼓励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平等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领域,围绕发展新兴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各展所长、自主创业。大力培育创业载体,依托各地特色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创业社区、创业园区。着力营造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作用,营造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强化各级政府在政策支持、明确导向、提供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融资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和支持,促进创业培训与再就业培训、农民转业培训有机结合。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十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建设生态吉安为目标,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强化环境监管能力为保障,建设资源集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提高人口素质
    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奖励少生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转变城乡居民生育观念。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计划生育科技服务水平,保障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优生优育。
    第二节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节地工作,节约使用各种资源,推进资源利用向集约化方式转变。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技术,限制高耗能、高耗材行业的发展,实现技术节能。严格执行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遏制粗放开采,禁止乱挖滥采,提高工艺技术,实现尾矿、废石综合利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修编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允许在全市范围内跨县实现占补平衡。在开发建设中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推行节地型住宅区、公共活动区和生产经营区。大力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整治乱葬乱埋。严格限制毁地烧砖,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与应用;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超采进行严格控制。在城镇大力推广清洁、无污染、效率高的燃气建设,在农村大力推广普及猪沼果生产模式。各级政府部门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节能采购和节约办公用品,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使节约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尽量减少生产生活中废弃物的产生量,推进废旧资源以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重点在电力、交通、化工、建材、冶金、轻纺等行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选择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第三节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环保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环保执法监督,创新环保工作机制,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划定重点区域、流域,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启动并实施吉安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完成生态市、80%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评比工作,加快城市(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吉安市中心城区、各县县城和井冈山市新城区全部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成吉安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总抓手,全面开展市中心城区、井冈山市茨坪、吉安县敦厚镇、新干县金川镇、永丰县恩江镇、安福县平都镇、泰和澄江镇、市高新产业开发区、青原区富滩工业区、新干县城北工业区等重点区域,赣江干流、禾泸水、恩江、遂川江、泷江和后河等重点流域,各县城及文明通道范围内的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镇环境功能区达标。重点抓好水环境整治,统一规划江河湖库的功能定位和区划,严格控制水资源尤其是水源源头的污染,严格控制入江、河、湖、库的排污总量,开展对赣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过境水质的自动监测,保障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加大对工业生产区的环保监管力度,坚决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新建设项目必须遵循"先审批后建设"的原则,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开展工业园区生产废水集中处理厂建设,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严防"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依法关闭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加大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力度。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积极开展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减轻农村面源污染。
    第四节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保护、恢复、建设、治理相结合原则,完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使用、谁付费"的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规划。根据我市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度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按照空间分布规律划分为北中部丘陵盆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内以吉泰盆地丘陵区为中心;东西南部边缘中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区内以吉泰盆地周围罗宵山脉及其支脉的中低山、高丘为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严加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组织重建与恢复。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开展江河湖库防护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城郊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到2010年,全市森林蓄积达到800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5%。重点建设好赣江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包括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公路、河流沿岸绿色通道,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以及城市绿化工程。杜绝各种毁林垦殖行为,切实保护分布在我市境内的国家和省重点物种,恢复和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到2010年,全市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面积达到23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
    第五节发展生态产业
    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为重点,逐步形成有吉安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原则,抓好优质大米、油料、果品、茶叶、特产、蔬菜、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等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开展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标准研制,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培植绿色名牌。力争到2010年,全市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100个以上。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优质果业林,建设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回归自然、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为主要内容,以休闲、垂钓、观赏、花卉为主要方式的生态旅游产业。以构建生态链为着力点,有选择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


    第十一章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平安吉安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为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谐平安吉安。
    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指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市有劳动力中心市场、县有"一站式"服务平台、街道和建制镇有服务网点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开展失业调控。"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努力拓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和管理,确保到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9万人、工伤保险覆盖人数达20万人,逐步将城镇各类劳动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抓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加快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步伐,逐步形成覆盖城乡、保障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整合社会救济资源,发挥社会慈善机构的作用,完善困难群众就业就医就学救济制度,构建新型的社会救济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爱弱势群体,大力开展助残、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深化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健全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兴建市本级社会福利院,扩大城乡敬老院覆盖面,在乡镇设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在行政村设立老年人活动点,建立健全市、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进程。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推广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落实妇女在就业和政治生活的权利,切实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加快发展盲人聋哑人等特殊教育,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
    第三节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医疗专业队伍和医疗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强化卫生行业监管,提高医疗质量,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控制医疗和药品价格,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比较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到2008年,力争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开放各类体育市场,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
    第四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推进文化兴市战略,以培育和谐文化、创业文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全社会文化创新,不断营造与时俱进、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加大投入,加强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村镇社区为网络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和弘扬庐陵文化,进一步加大渼陂等历史文化名村和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完成庐陵文化园等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井冈山一号工程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井冈山精神,繁荣文艺创作,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展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各类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增强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一批体现吉安地域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剧团,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完善广电配套工程。
    第五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贯彻落实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重视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切实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渠道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律服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引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六节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性犯罪,着力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确保城乡治安秩序良好。加强抢险救援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广泛开展平安县(市、区)、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单位等创建活动,推进和谐平安吉安建设。加强信访工作,严格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正确化解和疏导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健全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安全监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高危企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有效防范重大事故发生。加强交通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大消防监管力度,推进消防制度社会化,完善火灾隐患发现举报、挂牌督办和整改责任制,预防特大火灾事故。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体系、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空能力。
    专栏7:经济增长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3%,到2010年达到607亿元以上。确定这样一个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我市现有经济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可以支撑这一发展速度。"九五"我市经济年均可比增长10.3%,"十五"预计年均可比增长12.1%,基本上每五年递增2个百分点,尤其是最近两年GDP基本维持在13-15%的较高增长水平,波动很小。这说明,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稳固,内生稳定增长能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景气指数已经进入了一个高位增长的上升周期。"十一五"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等诸多因素将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必将在政策、资金投入、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等领域的投入,这将为我市发挥政治优势,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提供了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实现"三新"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宜春、抚州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2%,赣州、上饶分别为12%和14%,要确保"十一五"末我市人均GDP名列5个设区之首,我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不低于13%。全省"十一五"GDP增长速度为11%,并有5个设区市提出GDP增长13%以上,因此,吉安市只有GDP增速达到13%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走在全省前列",才有可能实现"三新"目标。2005年我市按人均GDP指标测算,只实现了小康目标的24%,要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我市"十一五"期间GDP必须保持13%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专栏8:人均生产总值
    2005年我市生产总值预计303.14亿元,可比增长15%,全市平均人口为468.82万人,据此计算,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6466元,再按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8.2:1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89美元。"十一五"时期,我市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3%,价格总水平预期在1.8%左右,则"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考虑价格因素的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5%,2010年预期生产总值为607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为8‰,2010年预期平均人口488.32万人。以此推算,到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12430元,约合1516美元。
    专栏9:财政收入
    "十一五"财力的增长应不低于GDP的增长。2005年,我市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08%,而全省平均水平为10%,因此,按到2010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10%左右测算,届时我市财政总收入为61亿元,年均增长17.2%;根据我市税收结构及增长潜力,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较财政总收入低1-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左右。
    专栏10:产业结构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50:34,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比2005年提高13.1个百分点。这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从一产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农业发展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正常年景下,农业增加值增速大体在2-3%。"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在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作用将进一步加大。我市第一产业可望保持2.5%左右的增速,到"十一五"期末,一产约占GDP的16%。其次,从二产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4.3%的速度增长,其中,"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4%。今后五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质性启动,将有助于促进我市优势资源开发向规模开发和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一批能源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一批招商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批已投产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我市工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相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可望翻两番,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可望达到24%。我市建筑业增长幅度可望在15%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潜力可望在21%左右。据此测算,"十一五"期末,第二产业约占GDP的50%。再从三产来看,"十一五"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服务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第三产业有望继续保持目前高位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4%。
    专栏11:城市化率
    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提出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1.3%,与2005年相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化率预期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十一五"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工业化的推动,预计我市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是可行的。按这一目标测算,到2010年,城镇人口将增加54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增加23万人,各县(市)城区增加1.7万人,共增加19万人,除县城区镇以外的每个建制镇增加600人,共增加12万人。
    专栏12:恩格尔系数
    近几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呈较大幅度下降,城镇由2000年44.37%下降到2004年42.36%,年均下降0.50个百分点。农村由2000年的53.36%下降到2004年的50.7%,年均下降0.67个百分点,参考2000-2004年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一五"规划草案提出到2010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调整为40%和48%以下,年均分别降低0.5个百分点。
    专栏13:城乡居民收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4600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7.1%。确定这样一个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增加居民收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随着"十一五"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从指标现状来看,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604元和3267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实现我市"三新"目标考虑,要实现我市在全省排位前移,那么,"十一五"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两项指标必须不低于13000元和4600元的全省平均水平。
    专栏14:发展定位
    未来五年,吉安的发展定位是努力建设"六大基地",即:发挥我市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优势和低成本的要素优势,以电子、食品、医药、化工等轻型制造业为重点,把吉安建设成为现代轻型制造业基地;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打好井冈山这一世界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以红推绿,以红带古,把吉安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休闲基地;发挥我市农产品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适宜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的优势,把吉安建设成为中部优质农产品向沿海输出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发挥我市剩余劳动力充裕、人民勤劳朴实、教育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出抓好技能型工人培训,把吉安建设成为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基地;发挥我市常年径流量大、水能资源异常丰富的优势,尽快开工建设井冈山梯级水电站、峡江水电枢纽、华能电厂二期和万安烟家山核电站,把吉安建设成为水、火、核并举的江西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发挥我市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抓住赣粤高速、京九铁路、井冈山机场的开通运营和105国道、319国道、赣江航道改造疏通以及吉井铁路开工和大广高速、泉南高速规划建设的契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吉安建设成为江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专栏15:六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电力、建材、冶金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到2010年,力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电子信息工业重点发展通讯、光纤光缆、集成电路、新型电声器件、发光二极管和车用电子产品;医药化工工业突出发展医药、林产化工、盐化工和氟化工;食品工业以烟、酒、饮料、粮食和特色产品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电力工业稳步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材工业积极发展高强、轻质、低耗、多用途的高中纤板、竹胶板、建筑模板、集装箱板、木质新型板材,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和利废环保型新墙材与装饰装修材料,开发石料板材和耐腐蚀、耐污染的化学建材产品;冶金机械行业重点支持骨干采选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冶炼加工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加工。支持机械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各种电力电缆、漆包线、小型发变电设备、汽车配件、燃气锅炉以及工程液压件等产品。
    专栏16:六大基地
    轻型制造业基地:以高新区、吉州、吉安、泰和、遂川、永丰、新干为重点,发展电子、食品、医药、化工等产业。重点抓好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香港森泰集团、华禹移动通讯、国诺实业、定安科技、木林森电子、友利电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江西燕京啤酒、堆花洒业、泰和生物谷的扩产增效;抓好三越、广恩和、普正、仁和药业的达产达标,抓好新丰食品医药"黄原胶等生物医药产品"、瑞丰生化"赤霉素扩建"、半边天"GMP二期改造"、"翔云药业中药提取物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的实施,推进新干盐化产业基地建设。
    旅游胜地和休闲基地:以井冈山、吉州、青原、遂川、永新、安福为重点,建设完善井冈山红色及会议旅游发展区、庐陵文化旅游发展区、安福武功山生态旅游发展区、新干-峡江-吉水-万安沿赣江休闲旅游区。加快建设梨坪、三湾、青原山、东固、吉州窑、武功山、万安库区、万安影视城、白鹭湖、汤湖、热水洲温泉以及庐陵文化园、井冈山农业科技观光园等景区景点,实现我市旅游产业的大扩容和产品质量的大提升。到2010年我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6%。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重点在吉安、泰和、吉水、安福、永新、永丰、峡江等县建设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100万亩,在泰和、新干、吉水、遂川等县建设优质常规稻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在永丰、吉水、泰和、新干、青原、吉州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万亩;在泰和、安福、吉安、吉州、青原、永新、永丰建设肉牛基地,基地年饲养肉牛100万头以上。在峡江、万安等县建设无鳞鱼基地10万亩。立足食品、林产化工、中药材等产业,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到2010年,形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0家。
    劳动力培训基地:以青原、吉州、遂川、泰和、峡江、吉水、万安为重点,突出抓好技能型工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大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完善就业指导、法律援助、权利保护措施,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全程服务。
    电力能源基地:坚持"水火"并举、厂网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突出抓好华能电厂二期扩建(装机容量2×60万千瓦)、井冈山电站梯级开发(装机容量20万千瓦)、石虎塘航电枢纽(装机容量12万千瓦)、峡江水利枢纽(装机容量36万千瓦)遂川江北支水电梯级开发等重点的开工建设,扎实做好万安烟家山核电站(装机容量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吉安电网主网架建设,新建吉安500千伏和城南、永新、泰和、安福、遂川5个220千伏变电站,形成以22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供电网络。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
    物流集散基地: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市高新区、泰和、新干峡江四个物流园区,着重抓好吉安贸易广场、永丰蔬菜、吉水粮油、泰和乌鸡及肉牛、万安水产品、遂川金桔及茶叶、井冈山旅游商品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实施一批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试点。建设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配送平台,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大公司、大集团的区域性配送中心和营销中心。加快交通、仓储、堆场、后勤服务等物流设施的建设。
    专栏17:水利基础设施工程
    城市防洪工程:重点建设赣江西堤、禾埠堤、青原河东堤、吉安永和堤,遂川、万安、泰和、安福、吉水、永新、永丰等7个县城防洪工程,形成我市沿江城镇较为完善的防洪保障硬件设施。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完成谷口、繁荣、银湾桥、黄泥埠、蕉源等22座中型水库及一批小(一)型、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灌区工程:重点建设南车水库灌区,万安水库右岸灌区,配套建设社上、白云山、老营盘水库灌区以及35座中型水库灌区,配套与改造现有164座小(一)型水库、1031座小(二)型水库灌区,完成南澳陂、北澳陂、恩江渠等万亩以上灌区改造。
    河道整治与疏浚工程:"十一五"期间对赣江吉安段及其支流行洪段进行疏浚,重点工程有:新干湄湘河、溧江河道整治;遂川江干流窗溪至田心段整治与疏浚;赣江新干至泰和段整治与疏浚;禾河吉安段河道整治;乌江支流永丰段整治与疏浚。
    水资源开发工程:重点建设安福东谷水库、峡江石洞、生富、梅坪、石钟水库、遂川三溪水库、吉安芦山、斗山、小坪、焦坑水库,提高供水能力;在我市13个县(市、区)饮水水源达不到卫生标准或缺水干旱地区建设一批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和乡镇饮水安全问题。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治理遂川县渍害田6.83万亩;治理峡江县渍害田7.5万亩;治理永丰县渍害田6.6万亩;治理泰和县渍害田13.8万亩;改造安福县中低产田17.4万亩;改造新干县中低产田9.3万亩;改造吉安县中低产田6万亩。
    专栏18: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城市交通设施:重点建设吉州、青原、敦厚、文峰连为一体的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完成井冈山大道改造、赣粤高速城北连接线、吉州大道南延、迎宾大道东段、沿江路南北延伸、城南中心区路网、河东滨江大道、滨江新区路网、青原山旅游景区道路、敦厚城区路网等城区道路建设工程;加快市高新区、吉安县工业园、吉安城北新区、河东经济开发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公用事业设施:重点完成人民广场、白鹭洲综合改造和吉安南站站前广场及螺子山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建设青原区污水处理厂、后河改造二期工程,改造城区污水管网,新建排污管网和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完成城南水厂扩建,新建河东彭家山水厂。
    城市社会事业设施:重点抓好井冈山大学、吉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吉安市体育中心、庐陵体育中心、庐陵文化园、吉安市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吉州区和青原区行政中心、市中医院迁建、君山湖、庐陵湖改造等项目的新建或续建。
    专栏19:综合交通网络工程
    公路:高速公路重点抓好大广线吉安至武宁、泉南线吉安至石城、吉安至莲花、省内加密线吉安至临川、井冈山至睦村、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国省道公路建设重点实施105国道新干至泰和一级公路,茨坪至遂川横店、安福县城至永新茅坪、杨村至万安、安福章庄至宜春、新吉线吉水段、永丰古县至兴国高兴圩、永丰至宁都、新干至麦斜、砻市至睦村、安福县城至莲花新居二级公路建设;旅游公路重点新建永新三湾至湖南茶陵、遂川营盘圩至湖南炎陵二级省际旅游公路,完成井冈山至武功山、砻市至睦村、武功山温泉至明月山二级旅游公路改造。继续加快乡村公路网络建设步伐。
    铁路:重点加快吉井铁路建设步伐,并适时推进西延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吉衡铁路井冈山至衡阳段,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京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
    水运:重点抓好泰和石虎塘航电枢纽的开工建设,抓紧完成赣江新干至泰和段航道整治,建设吉安河东集装箱码头、石溪头、新干、峡江货运码头和万安库区客运码头,改造扩建万安、泰和、吉水货运码头。
    专栏20:生态建设保护工程
    防护林工程:在我市水土流失失严重的新干、峡江、吉安、泰和、万安、吉州、青原等县(市、区)扩大林草植被1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万亩,低效林改造5万亩,封山育林70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市13个县(市、区)江河湖库源头、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退耕还林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0万亩。
    绿色通道工程: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公路和河流沿岸两侧1公里范围内植树、种草、种花183万亩。
    重点公益林工程:在江河湖库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及其它生态脆弱地带,建设公益林435.55万亩。
    环境治理工程:重点抓好华能井冈山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全市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程,13个县(市、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抓好环保能力建设工程,市和30%的县监测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市、县两级环境监察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城区空气和主要河流自动监测网络和市环境应急预警指挥中心及环保技术人才培训中心。抓好整治农村水环境、治理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抓好整治农村水环境、治理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