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十五”回顾
“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均超额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61.1%,年均增长10%,人均地方生产总值5597元,较2000年增加2407元;实现财政收入5.72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递增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较2000年增长163.6%,年均递增2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亿元,比2000年增长372.9%,年均递增36.4%;农业总产值19.72亿元,比2000年增长17.8%,年均递增3.3%。农民人均纯收入2815元,比2000年增长43.6%,年均递增7.5%;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5亿元,与2000年相比,净增30.4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五年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8.9:29.2:31.9调整为28.7:39.2:32.1,一产比重下降10.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2.5亿元,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20.8%提升到31.4%。电线电缆、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羽毛(绒)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重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亮点。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0.1亿元,占GDP38.5%;入库税金4.7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82.1%。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22家,超5000万元企业15家,超千万元企业30家。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二坝、高沟、无城三大工业园区呈同步发展之势,到2005年底,园区内工业企业发展到58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达80多家,实现产值60多亿元,利税近8亿元。全县工业产值的60%左右从三个工业园区产出。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五”期间是国家对农业投入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在政策扶持下,“十五”期间,全县农业种养特色化、品种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种植业比重由“九五”末的47.4%下降到2005年的45.8%,牧渔业的比重由48.3%提高到49%,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占总养殖面积71.4%;全县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80多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200万头(只)。涌现出4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个省市级名牌农产品和4个市级特色农产品。工程造林发展迅猛,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县有林地面积净增13万亩,新建绿色长廊26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3.5个百分点。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组织实施了阳光培训工程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十五”期间年均实现劳务收入10多亿元。
三产比例进一步提升。商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商业设施建设逐步向高档化、综合型方向发展。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咨询、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较2000年增长80.4%,年均递增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亿元,较2000年增长71.9%,年均递增11.4%。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五”是我县投入最多的时期,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2倍。交通上,新建、改造县道320公里、乡村道路700公里。以通江大道、巢无路、军二路为标志的对外通道已经打开,无繁路、塔江路、银岗路正在实施兴建,县乡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水利上,无为大堤除险加固、移民建镇、西河疏竣、黄雒节制闸、练塘圩排涝站、临江1、2、3、4、5站等一批重点防洪除涝工程相继竣工,投入资金10多亿元。永定大圩、上九连圩、南都圩等7个万亩以上大圩防洪达标,25个5000亩以上圩口防洪标准基本达到二十年一遇。城镇建设上,无城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无城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以二坝、高沟、白茆、襄安等为中心镇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布局趋于合理,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36.1%,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邮政通信上,市场垄断状况逐步打破,出现电信、铁通、联通、移动多家公司适度竞争的局面。2005年末,全县程控交换机容量达23万门,是2000年的2.1倍,固定电话用户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五年分别净增14.4万户和8.2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5.7部/百人和7.9部/百人。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2005年末,全县宽带网用户发展到4500户,网络资源覆盖31个乡镇,目前正逐步向农村延伸。供电上,改造农村配电网台区2121个,受益农户31.4万户,农村电网改造面达91.8%。投资2610万元的城网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县城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一处,35KV输变电工程三处,完成七座变电所主变增容。
四、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企业改制稳步推进。纳入市改制考核范围的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乡镇企业改制面分别达到83%、91.5%和100%,全县已有6665名国有工业企业职工、10851名国合流通企业职工实现身份置换,分别占职工总数的85.1%和85.9%。天成纺织、鑫和纺织、宝盛都、皖江水泥等一批改制企业恢复生产,并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取消农业税,与2000年相比,2005年农民当年减负9773万元。全面实施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农民每年直接或间接受益3000万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和乡镇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进展顺利,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环卫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连续多年开展“对外开放年”和优化经济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全民开放意识、环境意识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全县共引进外资项目40多个,实际到位外资近5949万美元,外资投向涉及到工业、农业、三产等多个方面;引进内资项目400多个,实际到位内资40.1亿元。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1065万美元,较2000年增长384%,年均递增37.1%,自营进出口企业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33家,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家,开发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16项。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市70%以上,比2000年增长近3倍。高沟工业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对农业贡献率逐年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得到推广。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顺利通过省复核验收。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99.99%和98.62%,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19%。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无为中学成功晋升省示范高中,无为一中、襄安中学被评为市示范高中,全县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升学率达60%,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15万人。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1022人增加到5293人。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农村义务教育“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民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有10所民办学校,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成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累计消除危房31.5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5.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0.4万平方米。607所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建成无为三中、滨湖小学、华星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区、县医院医技楼、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节庆文艺演出好戏连台。米公祠修复工程基本竣工,乡镇文化站所设施进一步完善。跆拳道等优势体育项目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群众性体育活动取得长足发展,县城露天晨(晚)练场所十多处,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广播电视事业较快发展,节目质量大幅度提高,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达5.1万户,较2000年增加2.9万户。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正式启动,到2005年底,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39.5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94‰和4.9‰以内。社会保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7756人、39612人和30096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0.4万人下降到17.3万人。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绩显著
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2003年我县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称号,2005年高沟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称号。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村委会直选制度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深入开展,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最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发展,乘势而上,奋力赶超,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有利条件和机遇
从宏观环境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经济仍将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二是受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因素影响,未来几年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上海因举办世博会,将有大批企业外迁,而我县作为承接长三角辐射内陆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三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十一五”期间中央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农业、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建设;四是省委、省政府强势推进东向发展战略和建设沿江工业带,必然为我县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县内环境看,一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高沟、二坝、无城三大园区的载体作用日益明显,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撑全县工业的电线电缆业预计“十一五”期间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尤其是上海焦化和造船工业的引进,将产生新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江大道、军二路、无繁路等的建成,以及“十一五”期间即将投入建设的沿江江北高速、徐福高速、庐铜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将为我县沿江开发、招商引资创造新的机遇。三是资源丰富。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为发展临港产业和港口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棉花、粮食、油料、水产品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产量居全省前列;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这些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四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一支精明强干的企业家队伍和40万劳务大军。
二、不利因素和挑战
从宏观上看,一是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生产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盛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十五”期间,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债和民间资本投资拉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债投资逐渐淡出,对于主要靠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中部县市来说,将会面临很大的资金需求压力。三是国家为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企业融资面临困难,用地需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这将继续制约我县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
从县内情况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工业化水平低,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产业,仅靠电线电缆一柱擎天,产业风险很大;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二是要素资源紧缺,企业技术改造、国企改制等资金需求严重不足,外向型、科技型、开拓型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匮乏。三是农业大而不优,比较效益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业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北西南地区受交通、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压力较大。五是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多数乡镇财政入不敷出,村级债务负担较重,用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六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投资环境不尽理想,全民开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不利因素短期内难以解决,这些将对我县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
第三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重点实施沿江开发、工业振兴、项目拉动、外向带动、城镇辐射五大战略,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劳务经济、资源经济、配套经济五个经济,稳步推进化工、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及医用品、纺织服装、船舶制造、羽毛羽绒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八大产业基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各项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人口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努力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领先。
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完全确立;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九年义务教育更加巩固,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全县生产总值“十一五”末180亿元,增长110%,年均递增16%;人均生产总值1550美元;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16:52:32;
——财政收入“十一五”末达13亿元,增长127.2%,年均递增1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十一五”末达300亿元,增长316.9%,年均递增33%;工业化水平达到50%左右;
——农业总产值(不变价)“十一五”末达25.2亿元,增长27.6%,年均递增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投入450亿元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一五”末达48.6亿元,增长76.2%,年均递增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十一五”末达8000万美元,年均递增50%;
——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亿美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50亿元人民币;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末达43%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一五”末达14100元以上,增长84.2%,年均递增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末达4000元,增长42.1%,年均递增7.3%;
——人口出生率“十一五”末控制在10.6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十一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43万以内;
——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十一五”末达70%以上;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三、“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
(一)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十一五”期间,在坚持科教兴无、人才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重点实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五大主战略:
沿江开发战略:“十一五”时期,我省沿江地区将是国家和省重点开发的区域,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大,聚集经济和人口的条件好。未来五年,要把打造沿江金三角、构建沿江工业带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经济发展的主战略。按照“点、线、面”的发展方式,加快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沿江经济,着力构建无城-高沟-二坝的工业“金三角”。同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沿江向西部的经济辐射,带动西部丘陵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工业振兴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和企业集群,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力争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占全市1/3左右,工业化水平达到50%以上,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项目拉动战略。全县上下都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无为的崛起建立在项目之上,始终保持高强度的投入,依托项目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在项目的布局和选择上,既要抓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又要抓技术层次较高的新兴产业;既要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要抓铺天盖地的中小项目,努力形成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格局。“十一五”时期着重抓好新农村建设、交通能源建设、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项目建设。
外向带动战略: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的观念,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和现有的产业优势,抢抓国际资本加速重组、流动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强势推进东向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和省内“马芜铜经济带”,拓展和“珠三角”、环勃海湾经济圈及港澳台地区的联系,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在项目引进上,更加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思路,开发新市场,增加新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外向度。
城镇辐射战略:按照“膨胀规模、完善功能、形成特色、提高品位”的要求,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注重中心镇、城镇群和城镇带的功能和作用,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增强实力,提升品位。用经营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理念,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力争到“十一五”末,城镇化率达43%左右。
(二)重点发展五个经济
民营经济:按照“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要求,坚持招商引资与企业改制相结合,坚持劳务输出与引凤还巢相结合,坚持放宽政策与强化服务相结合,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着重在降低门槛、强化服务、减轻负担、优化环境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准入难、融资难、投资难、办事难等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上规模、上水平。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把各类创业资源激活起来,重点引导和扶持能人创办企业,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5.5%,入库税金达到1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8%,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入库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0%左右。
园区经济:园区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发展园区经济,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充分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重点抓好二坝、无城、高沟三个工业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膨胀园区规模,提高园区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力争到“十一五”末,三个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入库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85%左右。高沟工业园区利用省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品牌,以电线电缆行业为主导,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开发高科技品种,延伸产业链,创新品牌,逐步发展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工业园区。同时要引进和开发市场前景好的其它机电产品,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力争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税收6亿元。二坝开发区以上海焦化落户为契机,重点发展化工产业,同时利用岸线资源发展造船工业及其它加工制造业,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00家,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开发区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无城工业区以纺织服装、羽绒羽毛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为重点,努力建设100万锭纺织工业园。201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家,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税收2亿元。
劳务经济: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大产业和“富民工程”来抓,着力在搜集信息、就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维护权益、跟踪服务上狠下功夫,打造无为劳务输出品牌,改善结构,提高外出人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资源经济:在农业资源开发上,继续抓好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民致富。在矿产资源开发上,抓好石灰石、煤炭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促进矿产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上,重点建设二坝、白茆、高沟、刘渡、土桥等多个深水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在旅游资源开发上,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重点加大青苔洞、泊山洞、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米公祠、竹丝湖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形成无为旅游品牌,融入巢湖大旅游圈。
配套经济:充分发挥我县外出人员多、联系面广和县内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优势,瞄准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集团,主动出击,甘当配角,做大做强配套经济。着力发展汽车配件、家用电器配件、机械零配件等产品,重点扶持科越汽车纳米净化器、亿普汽车电器、振华模具标准件、大洋电器空调网罩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我县成为面向沿海发达地区及省内马芜铜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配套生产基地,配套经济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
第四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八大工业基地建设,构建沿江工业经济带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沿江经济带和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坚持以沿江开发开放为主线,借外力加快招商引进项目,借国力努力向上争取重大项目,借民力对内激活民间资本建设项目,以二坝开发区、无城工业区、高沟工业园区、白茆农副产品加工区等四大经济板块为中心,以沿无繁路、通江大道和长江岸线两侧为轴线,积极构建沿江工业经济带。重点建设八大产业基地,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全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左右,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15家,超3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3-5家。“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投入200亿元左右。
——化工产业基地。举全县之力,抓好上海焦化安徽化工园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引进焦化上下游产品加工企业进驻二坝开发区。力争“十一五”期间,化工产业投入资金100亿元,年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努力把二坝开发区建成为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
——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县高沟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处于加工制造、技术开发、品牌战略三个发展阶段的第一、二阶段。未来五年,突出产业群体优势,加快向品牌战略阶段推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环保、数字通讯、军用、核电、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特种电缆和高精尖产品;延长产业链条,特别是注重发展橡塑材料、铜材等上游辅助材料生产;建立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建立产业基地专业网站、产品检测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基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基地区域软硬件建设;强化对外宣传,扩大基地和产品知名度。以现有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重组为纽带,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5-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电缆行业总产值达16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投入100亿元以上,努力把我县建成国家级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船舶制造基地。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和芜湖、南京等地造船企业外迁的机遇,合理规划布局船舶工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吸纳超负荷生产的国内船舶制造企业整体或部分迁建、新建,同时吸纳周边地区中小型船商加入,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无为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船舶制造基地。培育5-1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基地年产值达到15亿元,五年累计投入10亿元。
——医药及医用品生产基地。以丰原药业、华能医用丁基胶公司为依托,研究国家医药行业发展方向和相关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进一步增加品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使无为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输液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医用品供应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县医药及医用品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五年累计投入6亿元,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5家,丰原药业无为分厂产值争取达到5亿元。
——羽毛羽绒加工基地。依托鸿羽、宏盛、恒信等11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做大做强羽毛产业。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应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份额,同时千方百计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组建2-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羽毛羽绒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五年累计投入6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对全县现有的纺织、轧花企业资产、设备进行重组改造和填平补齐。以天成、鑫和、保盛都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延伸棉花加工业链条,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规划建设无城100万锭纺织工业园,充分发挥我县劳动力、原材料和长江岸线资源的优势,广泛开展纺织主题招商活动,积极引进江浙沪等地迁建纺织企业进园发展,扩大全县纺织产业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县纺织服装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五年累计投入7亿元。
——新型建材基地。在开发水泥、石料等建材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康贝特复合板、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筑涂料、双层隔音PVC出水管道、PVC阀门、PP-R给水管道、管件等新型建材。对已建的新型建材企业要尽快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建设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企业集团,增加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品种。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把我县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型建材供应基地之一。到“十一五”末,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五年累计投入8亿元。
——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发展蔬菜、畜牧、水产、粮、油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建设露仙公司8万吨蔬菜汁及净菜加工、江星集团VE抗氧化剂深加工、超飞乳业鲜奶加工、华康公司甲壳素、大蒜素、氨基酸深加工、九洲集团禽业加工、中储粮公司油脂及粮食深加工、省级粮库退城进郊和粮食工业园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全县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投入8亿元。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村庄规划,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要完成中心村布点规划,并确保按规划进行建设,努力改变“见新房不见新村,见新村不见新貌”的现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全县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0亿元,其中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达到15亿元以上。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县要重点围绕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特色化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标准化生产。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同时,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农业血防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重大农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强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以上。继续发展“订单”生产,增强约束机制,提高“订单”覆约率。到2010年,全县粮、棉、油、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订单面积达到180万亩。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我县特色农产品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响农产品系列名优品牌。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建立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和认定力度。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力争到2010年,使全县80%以上的主导和特色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达40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50万亩。
——建设特色农业经济带。到2010年基本建成沿内圩50万亩高品质专用棉花、沿江内圩5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沿西南、西北圩畈区60万亩优质水稻、沿江25万亩无公害蔬菜、沿路20万亩“三水”作物、沿山20万亩“五早”作物、沿河(堤)1000万只(头)草食型畜禽和沿江、沿河30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经济带。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我县的特色和品牌,“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体系,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设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提高外出人员收入水平。规划到2010年,组织“阳光工程”培训累计人数达3万人,全县年劳务输出人员达50万人,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加快实现由“输出劳动力”向“带回生产力”转变。
(四)完善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服务的要求,完善县级农技推广单位的配套建设,建好乡镇农村经济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按照“精简、统一、放活”的原则,加强动物疫病和植保队伍的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和防治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形成涉农部门、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信息网络一体化。积极鼓励和扶持以行业或产业为纽带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一批新型农村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全县重点培育10家以上区域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扶持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要以增强能力、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为原则,建设一批影响全局的交通、水利、城建、供电等骨干工程,构筑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交通。公路建设,总投资力争达到100亿元,协调建设江北沿江高速、滁黄高速、无繁长江大桥等快速通道;建成无繁路、无铜路、塔江路等重要“出口”通道;将通江大道改造成一级公路;将石涧-鹤毛、石涧-太平-陡沟-二坝公路改造成二级公路,构建我县西北、西南快速循环通道;新建通江大道冯拐-福路-二军路息气桥-通江大道冯拐二级环型公路,构成无城大环形交通网;全面改造农村公路网,提升公路等级,新建、改建无六路、无刘路、石红路、昆砖路、陡黄路等县乡公路,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新增通车里程不少于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不少于1500公里,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放射环绕式公路网络体系。铁路建设,筹建庐铜铁路、无城至二坝铁路以及无城至庐铜铁路襄安站连接线。航运和港口建设,加强内河主要航道疏竣改造,保障内河航道畅通。新建凤凰颈船闸和无为港、土桥港、泥汊港及二坝煤化工专用码头等港口,完成刘渡港、江坝港、二坝港等港口改造扩能工程,加大内河港口建设。“十一五”未,全县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150万吨左右。
——水利。总投资力争达到20亿元。每年完成兴修土方任务1000万方左右,使全县20个万亩以上大圩防洪和除涝全面达标,使62个1000亩以上中小圩口基本达标。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全县25座小型水库全部达到Ⅰ类坝标准。抓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15万人饮水安全。继续搞好农田整治和丘陵山区的抗旱站、当家塘建设,完成10万亩农田整治任务,新建、改建排灌站80座,装机2万千瓦。抓好无城城市防洪、神塘河大站、二坝开发区防洪、竹丝湖治理、皖江水库扩容、新华水库加固、永安河、郭公河河道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
——电力。“十一五”期间,新建220KV巢无Ⅱ回线、110KV无雍线、110KV姚沟输变电工程和35KV凤凰桥、洪巷、六店、仓头输变电工程。完善无城地区35KV网架结构,使无城地区35KV变电所相互联络。新架35KV开严线、汤白线、陡凤线和汤凤线,至“十一五”基本形成35KV环网布局。对现有的农村10KV主干线路进行调整改造。
——电信。增加通信设备技术含量,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网络通信能力,积极发展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多种业务。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提高全县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信息化含量。到2010年,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加到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40万户和35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部/百人和25部/百人,宽带网用户1万户以上。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力点。要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发展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以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全面发展新兴三产,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升级。
——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县城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仓储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代理经营、专卖经营和大型超市等现代物流业。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形成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积极扶持隆兴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徽商农家福农资配送中心等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建设粮油食品新型物流体系。加快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好县物流信息中心、物流业培训中心和县物流质检中心。
——加快市场建设,搞活商贸流通服务业。抓好现有的各类市场建设,进一步做好市场规划,利用资源优势,新建高沟电线电缆市场、无城羽绒羽毛交易市场、无为县棉花交易市场、襄泉三水作物大市场、赫店雨具市场、县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蜀山旅游购物一条街等大型专业市场,力争“十一五”期间进入省级或国家大型专业市场行列。加快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重点开发“一点一线”旅游资源,即以无城为中心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发,以沿西北西南山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完成米公祠修复二期工程、黄金塔修缮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泊山洞、青苔洞、无为大堤观光景点、鹤毛万年台景区的开发进度,加快泊山洞、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蜀山旅游街建设步伐。广泛筹集资金,加大竹丝湖旅游开发力度,把竹丝湖建设成为集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建设好农家乐旅游点。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将我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之一。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精心包装无为旅游品牌,向南京、合肥、上海等大城市推介,使无为成为这些城市的后花园。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围绕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加快发展购物、餐饮、旅游交通、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相关产业。选择一批旅游开发项目,对外招商,吸引县外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收入达1亿元。
——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大力调整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结构,优化房地产开发的层次和布局,发展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和商业住宅等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使住房结构适应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大力整顿和清理住房建设的不合理收费,降低交易成本,理顺市场价格。重点抓好房地产二级市场放开搞活,鼓励居民以小房换大房、以旧房换新房,形成房地产业良性发展机制。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扶持各类经济成分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县社区服务中心、无城各社区和乡镇建立社区服务站。逐步建成县、乡、社居委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实行微机联网。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家政服务、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服务、中介服务、生育保健和优育服务、婚姻系列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法律咨询、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等,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向乡镇延伸发展,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率先引入社区服务,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五、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转移农村人口,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6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43%左右。
——建立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城镇体系。一是打造“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即以无为县城为中心,二坝、高沟镇和姚沟镇联合片区作为次中心,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区域资源,加快建设无为县城、二坝镇和高沟、姚沟联合片,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二坝和高沟、姚沟联合片为次中心的空间构架,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二是着力构建沿江城镇带和沿军二路城镇带。集中发展二坝、汤沟、白茆、泥汊、高沟、姚沟、刘渡、陡沟、襄安、蜀山等10个重点镇,逐步形成推动无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镇发展主轴。
——加快无城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完善老城、开发新区、完善功能、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贯通一环路、二环路,建成环城景区。抓好城区绿化工作,扩大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建成污水处理厂、长江水源工程、管道天然气、无城城防工程、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同时合理布局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城市基础设施。新建长江路、无仓路,延伸凤河路、襄安路等新区道路,使新区规模扩大一倍以上。积极鼓励房地产开发,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扩大城区规模,膨胀城市人口数量。全力抓好无城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到“十一五”末,无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0万人,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市场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实行更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放开对农民进城的落户限制,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大力度改革现行的城镇教育制度,对进城农民子女教育实行与城市市民同等待遇政策,解决进城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积极建立并逐步完善小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小城镇开发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鼓励通过拍卖城镇存量资产和特许经营权、开发权筹资;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设立股份制形式的城市投资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开发经营城镇建设项目。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建设,为有稳定收入的进镇农民发展生产和购房、购车提供贷款。
六、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我县重点贫困村120个,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库区、洲区、深圩区和竹丝湖区。受自然资源、交通等条件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十一五”经济工作的重点,按照“一体两翼”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稳步消除贫困人口。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捆绑使用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分期分批支持每个贫困村新上群众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实施牵动全局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饮水等五大工程。积极申报县乡公路、大中型水库治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的支持。继续争取并用好信贷扶贫资金,将扶贫贷款重点投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与园区建设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县域范围的最佳配置,放大扶贫贷款的经济效应和扶贫效应。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采用良种良法,大力发展水产、水禽、水生作物和蔬菜、油菜及棉花“三水二菜一棉”产业和经果林、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变潜在资源优势为直接经济优势。加大西部贫困乡村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力度,搞好荒山、荒滩、荒水、荒地开发,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加快建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辐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工作力度,适当减免培训费用,依托省级扶贫培训基地、知名专业学校、扶贫用工企业、职业介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快速、高质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七、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
“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必须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竞争中的挑战,以更强的力度推进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加快与国内国际的经济融合。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外向带动战略,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牵动性任务来抓。改进招商方式,主攻重点地区,注重投资强度,把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结合起来,着力引进大财团、大项目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实效。积极参与重大招商活动。广泛推介无为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项目,实现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与我县优势项目及资源对接。在抓好沿海发达地区招商的同时,加大对港澳台及国外招商力度,力争利用外资有较大突破。加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新引进的项目,实行招商引资领导负责制,重大项目实行县领导负责制,从项目洽谈、建设到投产采取全程服务。力争“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50亿元,境外资金1亿美元,使我县真正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沿江对外开放的明珠。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快速提升出口总量。一要培育新企业。对骨干出口企业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扶大扶强,对有出口潜力的企业,全力解决出口难题,促使企业早日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帮助企业参加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二要培育新产品。除传统的羽绒制品、速冻蔬菜出口产品外,重点培育化工、棉布、机电等产品出口。三要培育新市场。在继续巩固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组织企业通过参加国内的重大展会活动,寻找商机,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四要帮助化工等八大工业基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培育八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五要积极引进出口加工型企业。到“十一五”末,全县外贸出口总额达8000万美元左右,年均递增50%以上,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0家。
第五节“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都将增加投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社会事业,争取“十一五”期间,全县社会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一、科技事业
——加速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大节能降耗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共性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力度,着力提高传统企业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等信息技术在加工制造业的应用,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推动纳米技术在化工、纺织业的应用,对传统产品进行改善和功能特性开发,优化产品性能,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产学研相互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一五”期间,选择2-3家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1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40项,实现技工贸收入年均递增30%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推进生物技术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利用基因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质畜禽品种改良速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组织实施好星火计划,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开展农村科普,注重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企业科普工作,为企业培养培训大批技能型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地方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育事业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增加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各类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教育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0亿元。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两基”水平,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以扫除妇女文盲为重点,将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以下;全县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形成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新格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0%以上,无城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无为一中、襄安中学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无为二中、六洲中学、汤沟中学、严桥中学、大江中学等五所中学建成市级示范性高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力争筹建一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大学。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新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无为县职教中心。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高等职教为龙头,以中等职教为重点,以职业培训为补充,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1万人左右,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达到1:1。当年完成职工岗位培训、农村应用技术培训、各类专业培训5万人次左右。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利用和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兴办学前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逐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办学为补充的办学体制。继续推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继续推行教育方法改革。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06年底,彻底消除现存的D级危房。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到2010年,撤并99所小学、13所初中。创办示范性寄宿制初中20所。完善无城城区教育格局,无为一中迁入新城区,檀树、官镇初中扩建为四中、五中。适当调整普通高中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继续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数达到80%以上。
三、卫生事业
——完善全县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抓好疾病控制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健全疾病监测网络,加强重点疾病的监测。健全医疗急救绿色通道,逐步建立资源共享、调度统一、管理科学的全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各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急救点,在二坝开发区建立医疗急救站,到2010年,医疗急救网络基本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健全妇幼保健网络,提高妇幼保健水平。继续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力度,抓好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设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传染病区和县血吸虫病防治中心,到2007年,要达到疫情控制的标准。组建好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控制中心机构,完善监督职能。
——抓好社会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饮用水卫生条件,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到2010年,40%行政村达到“文明卫生村”标准,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要达到65%以上。推进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建立互助共济、风险共担、公平收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大城乡卫生机构建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办医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枢纽,以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县医院医技楼、附属肿瘤康复大楼、中医院住院大楼、血吸虫病防治中心大楼、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县卫生培训中心、乡镇卫生院设施改造、社区卫生机构等项目建设,以及村卫生室达标等工作。同时,在无城新区规划兴建1-2所“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事业投入资金10亿元以上。
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广泛开展全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网络,扶持和指导社区文化服务站和村级文体图书活动室建设,“十一五”末,乡镇和村要建立图书室,藏书分别达到1万册和5000册;积极扶持各类文艺团体发展,繁荣各门类艺术创作;以“杜鹃花工程”和电影“2131”工程为龙头,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十一五”末,2/3乡镇分别达到省市县级“杜鹃花工程”实施单位标准;继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配套和整合;抓好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初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共同投资、资助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综合管理体系;重点建设一批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高档次、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中心。“十一五”期间要建好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县老年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等重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全县文化事业投入力争达到5亿元。
——发展体育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培育优势项目,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建设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体育中心。同时,在社区和乡镇建设一批便民体育设施。体育事业投入力争达到5亿元。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改善广播电视传播条件,增强节目制作能力,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到2010年,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80%通广播电视。所有乡镇有线电视与县网络联网,联网用户10万户以上。推进广播电视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2010年前,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实现采、编、播数字化,到2010年,无城地区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万户以上,占有线电视用户30%左右,力争2015年过渡到数字电视,逐步停止模拟播出。广播电视事业五年投入力争达到5亿元。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广泛吸纳人员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强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劳务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劳务输出。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劳务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劳务输出。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工作,建立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十一五”期末,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面要达到100%;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50%以上;医疗保险2007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全覆盖,2010年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2010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要达到40%以上。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增强支付能力和调剂能力。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工作,发展慈善事业,鼓励慈善活动、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发展老龄事业,推进老龄人口福利社会化进程。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文明城镇创建力度,在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和小区环境卫生、摊点和户外广告规范化管理、市民文明行为教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力争首批进入全省文明县城行列。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步伐。坚持不懈地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继续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三下乡”活动。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建立和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规范性制度和监督体系,推进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加强政风和廉政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加强政府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搞好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第六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以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优化人口结构为目标,努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推进和完善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改善女孩、妇女的生活环境。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和扶助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推进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对全县农村计生服务站(所)进行全面改造。
二、实施“生态县”工程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优化高效种植结构,发展保护地栽培生态,推进种草畜养、水面主体精养、生态林网和农业生态家园建设,实施环境优美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和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程。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加快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建设。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治理工业污染源,引导企业做好清污分流和污水资源化工作,实施污水集中处理,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加强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建设无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中心镇“十一五”期间也要建设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强对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建污染企业。加快实施花渡河等水系整治工程。切实加强城镇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等工作。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废弃物减量化技术,关闭限期内未达标的污染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污染源头,提高工业“三废”综合治理率。
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第七节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全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政府转变职能、干部转变作风、群众转变观念,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围绕增强“两情”、改进“两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行风、政风评议活动,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严查重惩“三乱”行为,严厉打击干扰企业周边环境等各项违法犯罪活动,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企业评定活动,不断优化信用环境。拓展外宣渠道,扩大无为影响,积极创造条件,以实际行动为来无为投资客商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以打造“平安无为”为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认真开展信访秩序整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目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度,制定加强监督制约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审批行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推进卫生、科研、教育、文化、水利、交通、城建、旅游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试点。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使乡镇行政工作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市场化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民营企业开展战略性并购、重组,促进优质资源、优良资产、优质资本向优势企业和优秀经营者流动和集中。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培植财源,实施财政振兴工程,积极争取各级转移支付。规范政府收支管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兴办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加快发展证券、信托投资、财务公司、典当等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扩大担保规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努力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全面完成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强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我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人才。加大选拔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力度。为科技人才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推动科技体系创新工作,制定更为优惠和宽松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工作者领办科技型企业和开展农业科技承包,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
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入将超过100亿元,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一要抓住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筛选、论证、上报一批重点项目,争取得到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二要抓紧做好沿江江北高速、庐铜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列入省市投资计划;三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投资格局,重大工程可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筹措建设资金;四要广开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县级财政对重点工程的投入。
五、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问题
要解决好项目建设与土地供应矛盾。要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扩大单位用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集约用地。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要向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和城镇重点工程倾斜。努力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更多的土地计划指标。多渠道筹措企业项目建设资金。要积极向商业银行推介项目,大力推进银企合作,争取信贷资金投放。充实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探索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包装上市。
六、全面落实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
“十一五”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完整的规划体系,为使全县“十一五”规划落到实处,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全县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部门、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乡镇发展规划。要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做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协调,专项规划之间相协调,增强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同时,要把五年的奋斗目标任务作为制定年度目标的依据,落实到每一个年度工作中。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所负责领域应承办的目标任务,要细化指标,量化任务,硬化措施,层层分解,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规划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