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溪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太平溪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基本情况


    太平溪镇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西南部,三峡工程左岸,有“坝头库首第一镇”的美称,与秭归县隔江相望,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坛子岭,是夷陵区唯一既有坝区移民又有库区移民的移民大镇,全镇版图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26800多人。茶叶、柑桔是全镇的两大主导产业。茶叶现有种植面积2.1万亩,柑桔现有种植面积7700多亩;镇内已建成有两个大型的港口码头。依托独特的产业优势、优良的港湾环境、奇特的旅游资源,镇委、镇政府经过科学论证,在2002年全镇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生态农业大镇、港口流通重镇、旅游服务新镇”的“三镇”建设目标。
    以柑桔和茶叶两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着眼于宜昌市“呼应汉渝,沿江突破”的战略,利用紧靠三峡五级船闸的地利优势,通过对外招商,建成配套设施齐全、客流吞吐量大的太平溪港,并引进宜昌靖江溪滚装码头公司修建的靖江溪滚装码头已具备开港条件,即将开港;引进锦绣三峡旅游公司落户该镇,以三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背景,修建三峡人文地理风情园,同时,平湖百岛生态旅游风景区也纳入宜昌市旅游总体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打下了实现“三镇”目标的坚实基础。
    全镇上下围绕“三镇”目标的实现,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港口兴镇、基础配套、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镇文明化、经济区域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动力,坚持“产业富民、港口兴镇、基础配套、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镇文明化、经济区域化进程,同时,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特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移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运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29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600万元,农业总产值792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3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5元,镇级财政收入350万元。培育了平湖牌、肖家株等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投资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6.8%。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到2005年底,全镇公路通车里程达180公里,比2000年增加23.4%;“十五”期间,库周路、小杨路、黄阮路陆续建成。“十五”期间我市港口建设完成投资7660万元,太平溪港已投入使用,靖江溪滚装船码头已建成即将开港。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镇共对外招商达;;元。建成太平溪港、靖江溪滚装船码头、科威镁橄榄石公司、院子坟蛇纹石矿等企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改造中小学校5所;城镇建设和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镇有673户1574人享受低保救济政策;治安环境不断优化,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投资69万元扩建镇社会福利院,入住率达到90%;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区下达的控制指标,人口质量不断优化。
    (二)发展机遇
    1、世界经济继续呈较快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共同体经济增长预期增强,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继续扩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资本加速向我国流动,有利于我镇扩大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2、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宏观经济朝着预定目标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上升期。
    3、政策性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之我镇被列为全市25个中心城镇之一。国家对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和大规模的项目支持,为我镇“十一五”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机遇
    同时,“十五”时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及我县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后发优势,将对“十一五”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港口兴镇、基础配套、协调发展四大发展战略,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三镇”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1、必须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我镇发展的资源承受力和环境容量承载力,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科学开发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家园,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三镇”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生态农业大镇、港口流通重镇、旅游服务新镇打下坚实基础。
    2、必须大力促进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顺应国内经济国际化与国际经济国内化逐步衔接的发展潮流,立足我镇实际情况,借市委、市政府“呼应汉渝,沿江突破”的东风,发挥区位优势,深入实施港口兴镇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必须积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以全局的眼光谋划我镇城乡区域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空间结构。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加快以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核心的镇域经济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资建设。
    4、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太平溪,为实现生态农业大镇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深入实施环境优镇战略,抱着“你发财,我发展”的胸怀,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港口兴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我镇的美化、绿化、净化、亮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巩固提高省级卫生乡镇的荣誉。
    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让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镇最广大人民群众。
    和谐社会是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来的伟大战略构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真实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我镇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从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民主法制,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和谐太平溪,努力提高全镇低收入者特别是困难移民和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让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镇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三镇”目标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200万元,农业总产值108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8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5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农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产业富民、港口兴镇、基础配套、协调发展战略取得新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素质普遍提高。到2010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有较大的改善,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教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全民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构建覆盖面广、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初步建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加快教育强镇的创建步伐。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保持良好状况。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氛围基本形成,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普及法制教育,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加快生态家园的建设。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9%和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0‰左右。


    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优化工程
    1、优化结构,壮大规模,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茶叶调大,柑桔调优,多经调足”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不放松,大力发展茶叶和柑桔两大产业,创出品牌,强化市场监管,建立行业标准,以发展低山早茶和高山名茶为重点,全力推进茶叶面积扩大和无性系品种改良工程,茶叶种植面积控制在2万至2.5万亩,推进柑桔品种改良和科学种植管理技术推广,将面积发展到8000至10000亩,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支柱产业群,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
    2、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努力发展旅游观光、交通运输等在我镇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充分利用我镇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平湖百岛、望家祠堂等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旅游服务新镇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我镇是区委、区政府“一主两翼三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沿线、沿江的交通综合运输系统优势,建立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努力构建川东鄂西大型物流基地;巩固提升社区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服务业市场化;合理引导消费,扩大服务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内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首先围绕产业布局和城市化发展,切实抓好城镇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发展水运交通,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并为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再者是交通建设,要不断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提高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重点是龙黄路、库周路的提等升级和硬化工作。
    2、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
    在进一步完善城镇道路网络和供电、供水设施的同时,做好城镇直饮水的管网建设,重点建设做好污水排放系统的规划及污水处理装置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
    3、注重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按上级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既定目标要求,保证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达标,重点建设全镇防汛抗旱重点区域的农田水利工程;继续推进农村小水电站的建设,既防污治污,又能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此同时,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巩固农业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三)经济发展工程
    1、继续发展内源型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面向广大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健全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太平溪船舶修理厂做大做强,支持龙潭坪村江洋造船厂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发挥我镇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在有效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开发镁橄榄石、蛇纹石、金矿等资源,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民营企业和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2、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打出平湖百岛和“坝头库首”的品牌,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积极探索新型招商模式,提高招商成效;优选招商对象,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投资;努力为暨引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工程
    1、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四化”促“三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加强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镇文明化、经济区域化”进程。坚持以城带乡,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中心镇工业载体和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针对移民后土地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认真做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的单位资源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要求,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将我镇打造成为川东鄂西提供绿色、环保及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的基地;以生态化来发展现代农业,实行工业化和产业化生产,走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围绕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建设,做好村级规模调整工作,整合发展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4、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搞好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受益全镇近3万人口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统筹城乡规划。抓试点,以点带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整治,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改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等工作;抓投资项目,做好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规范等工作。
    (五)教育文化人才工程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建立学习型社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和就业培训。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坚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强化政府和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承载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企业家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意识;重视人才培训工作,抓紧对公务员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工)人才、农村乡土人才等四支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加速提升人才整体竞争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队伍的评价、使用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现有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党政人才(公务员队伍),留住和稳定现有各类人才。
    3、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打造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事业;加强对地方传统的研究和保护,发掘、发展、推广具有峡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推动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做到既重文化事业,也重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镇的文化产业品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的总体思想素质。
    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以创建省级卫生乡镇为龙头、以创建平安、和谐、诚信太平溪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反对和遏制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工程
    1、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效率型、法治型政府;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外部监管机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事业单位结构调整。
    2、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健全基层民主政治机制。
    以推进村民议事恳谈制度和“一事一议”为重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村(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七)建设绿色太平溪工程
    1、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
    树立并落实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理念,大力实施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为重点的经济与资源协同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公益宣传,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2、全面推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全面推行生态家园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把生产、消费、废物处理统一组织成生态式网络系统,并建立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体系;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村。
    3、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生态城市为目标,抓好我镇环境保护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实施“绿色门槛”制度;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能够得到全面处理,加强森林、野生动物和水土资源保护。
    (八)建设和谐太平溪工程
    1、积极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移民的就业渠道;加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再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形式就业。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社会援助和救助体系;继续做好“双拥”、优抚安置、残疾人和老龄人工作。
    2、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低收入者特别是失地移民的收入水平,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建立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有效扩大城乡消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执行国家人口战略。
    3、加强社会管理和利益协调,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全面管理体系;积极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加强妇女儿童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民心工程,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依法管理工作。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完善落实重大政策出台前的民意调查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5、建立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防控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测,坚决遏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严格安全执法;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努力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减少交通事故;有效提高保证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