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ОО八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
来源:中上海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质量技监局关于印发《二ОО八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将《二OO八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OO八年二月四日

二00八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奥运会举办之年,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着力”、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一年。面对质量安全问题逐步趋向国际化、政治化所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敢于超越、扎实工作,开创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一、        2008年质量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立足以质取胜,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不断提高质量工作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上海质量安全水平和质量竞争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2008年质量工作总体要求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聚焦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计量和认证等质量技术手段的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促进本市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与共同发展,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是初步建立质量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增强企业的法制意识,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开展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实施重点产品电子监管,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格执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并纳入到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是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管目标。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以及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构筑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确保本市产品质量、食品和特种设备三个公共安全。

  四是质量工作机制要有新突破。围绕质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完善质量工作体系,创新质量工作方法。全面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质量责任,加强基层质量工作推进,建立健全宏观质量评价、质量安全预警应急以及区域质量工作联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质量工作有效性和贡献率。

  三、2008年质量工作要点

  (一)深入推进三大战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全面落实区县政府质量责任,建立区县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和质量报告制度。推动区县政府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质量兴区”发展规划,提高区县质量工作综合协调能力,加强乡镇、街道以及园区等基层质量工作机制的建设,形成“统一协调、条块结合、职能明确、责任到位”的区县质量工作新格局。通过区县质量工作提升,带动全市质量工作的突破,营造“质量兴市”、“质量兴区”、“质量兴业”与“质量兴企”相融合的质量工作环境。

  2.进一步优化名牌推荐和培育机制。深入推进名牌战略,落实《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自主品牌和出口品牌专项培育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现代服务领域名牌以及区域名牌的培育力度,加强免检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形成产品、服务以及区域“三位一体”上海名牌培育新机制,力争本市中国名牌突破100项并新增1项中国世界名牌。

  3.加快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围绕《上海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区域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卢湾服务外包、黄浦、静安南京路一条街等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金融系统标准化建设,研制《金融窗口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支持本市物流企业参与《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国家标准的研制,逐步提高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和能级。

  4.发挥市长质量奖激励引导作用。在总结以往质量奖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以上海市市长质量奖和质量金奖为核心的质量奖励体系,完善评奖规范与程序。表彰一批有卓越贡献的质量先进组织和个人,树立一批代表上海最高水平的质量标杆,推广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追求卓越管理的质量工作氛围。

  5.大力实施质量改进。进一步落实《2006-2010年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振兴攻关计划》,结合名牌培育工作,对成效显著并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质量攻关成果予以扶持和资助。重点推动在产业升级、节能降耗、降废减损中的质量改进活动,引导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6.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质量研究。发挥质量中介组织的专业技术优势,探索现代服务业质量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借鉴先进制造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服务质量指数、质量链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逐步应用到交通、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行业中去。

  7.组织开展各项重大质量活动。围绕提升城市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等主题,组织开展质量月、3.15、标准化日、计量日等重大活动,加大质量宣传和普法教育力度,广泛开展质量便民和维权行动,不断扩大质量工作影响力,提升全社会质量责任意识。

  (二)狠抓民生质量  切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8.加紧落实市府实事工程。对100万个家用液化气等危险化学品气瓶进行电子标签标识,并积极推进气瓶电子标签的有效网络构建。在全市所有大卖场、144家中型超市设置QS(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便捷查询终端。在600家标准化菜市场、11家批发市场、15家屠宰场、133家大卖场、20家外省市肉类加工厂建成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

  9.切实做好民生计量工作。贯彻《商业服务业诚信计量行为规范》,培育一批计量诚信服务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消费计量环境。全面做好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建档工作,实现强检信息共享,提高各项民生计量工作监管的有效性。开展对集贸市场、医疗机构、加油机(站)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计量工作以及定量包装商品的专项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10.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设备的安全监察,确保奥运会等重大社会经济政治活动、重大节假日期间特种设备的安全。加强特种设备的源头监管,进一步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责任,建立完整性安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冶金行业起重机和压力管道的专项整治,消除事故隐患。

  11.进一步提高商业及旅游服务质量。以服务世博为目标,提升商业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商业整体环境,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销售企业的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销售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快《旅行社服务质量》等旅游服务标准的制修订,以旅游业名牌服务的推荐工作为契机,促进旅行社加强对旅游用车、用餐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推进《旅馆服务质量要求》的宣贯与实施,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住宿企业重点场所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以及食品进货、储运、加工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

  12.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公交信息化服务水平,内环线区域内公交车辆全部安装车载智能装置,20个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信息联网。逐步建立公共交通运营信息发布系统和市民出行查询服务系统,力争两年内中心城区具备建设条件的站点70%设置电子站牌,基本实现智能化调度和提供乘车信息服务的目标。加快制订《危险品运输车辆车载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城市公交客车通用技术要求(修订)》等地方标准。

  13.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以聚焦重大危险源、聚焦质量通病、聚焦应急预案为目标,推进“一户一验制”,有效提高住宅质量。围绕轨道交通工程、世博工程、虹桥枢纽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强化过程动态监管,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质量事故。坚持“主动预防,有效化解”的原则,大力推进文明施工,防止和减少施工扰民。

  (三)完善质量监管链条  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14.制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行动规划。总结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功经验与做法,结合上海实际状况和特点,制定《上海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行动规划》,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创新质量监管模式,加大质量安全监管与执法力度,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和新10类消费品等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切实提高本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5.加强宏观质量分析与评价。对本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定期发布《上海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白皮书》。全面开展本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分地区、行业深入分析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状况,开展服务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逐步实现对全市宏观质量状况的综合分析,为制定质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档案记录和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无公害、安全卫生优质、绿色、有机等各类优质农产品的认证,积极开展农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7.完善食品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食品生产企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污染物监测制度、食品添加剂监管制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风险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推进食品加工园区(点)建设,加强日常监管,督促食品加工小作坊开展生产条件改造。

  18.大力推进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验全记录。加强企业质量状况的动态管理,对新一轮重点整治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免检产品、上海名牌产品、列入生产许可证和CCC认证目录管理的产品生产企业建立电子质量档案,对企业资质、规模、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实施备案,对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执行标准、检测设备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建立企业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报告的质量检验报告备查制度。

  19.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推行统一受理办事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监察机制,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大对获证产品的证后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巡查巡检和分类分级管理,严控企业必备生产检验设备和质量保证能力。对不再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的,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20.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根据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风险程度,科学制定监督抽查计划。突出重点产品,加大抽查频次,深入实施评价性、预警性、跟踪性和强制性抽查。在监督抽查实施过程中,坚持抽查检验与后续监管并重、抽查结果与过程控制并重、抽查计划与科学评估并重的原则,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

  21.加快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按照全面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结合行政许可、证后监管以及名牌推荐等工作,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探索在流通领域建立电子监管码查验制度,实现《首批入网产品目录》中产品在2008年6月底前赋码上市。充分利用电子监管网信息,对入网产品实施产品溯源及质量跟踪,为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供保障。

  22.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和食品召回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市缺陷产品和不合格食品召回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召回实施程序和要求。筹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中心,开展对有关质量信息的收集与综合分析,加大对召回行为的监管力度,确保缺陷产品和不合格食品得到及时召回及销毁。

  23.探索质量信用评价机制。以组织机构代码为主线,整合企业资质、质量荣誉、证后监管、监督抽查以及违法违规等质量信息资源,加强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建立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模型,试行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并实施分类监管,为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奠定基础。

  24.建立质量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对产品质量、食品和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预警能力、分析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和妥善处理,保障市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四)强化质量技术依托   推动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25.推动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落实《上海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节能标准化工作,加大钢铁、工业锅炉窑炉、公共交通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标准研究与制修订的力度。加强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与监测、环保产业领域的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加快《污水排入城镇下水管道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的制修订进程。

  26.加快能源计量技术应用步伐。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技术机构等各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耗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工作。完成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模式的重点研究,制订《上海市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优化模式》,在确定典型用能单位计量器具优化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对其他用能单位进行推广和指导。

  27.强化能源计量监管。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和执法的力度,重点对本市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配备、使用和管理计量器具的情况进行检查,形成节能监管的长效机制,为节能工作保驾护航。

  28.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产品认证。以满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求为目标,以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节煤、建筑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强化宣传,提升认证结果采信程度,加大认证有效性的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认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29.加大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力度。加快推进强制性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的实施,加强对燃气热水器、电动机等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规则的宣贯,确保在2008年6月1日前实现对列入《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第三批)内产品的能效标识管理。组织开展对能效标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标识、伪造冒用能效标识以及利用能效标识误导消费者的依法进行查处。

  30.加强高能耗产业市场准入把关。运用生产许可证制度等市场准入手段,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材、低质量的新建生产项目坚决不予受理;通过证后监管逐步淘汰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设备、工艺及产品,切实淘汰劣势产业。

  (五)加大质量基础建设  不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31.进一步推进质量法制建设。加紧《上海市游乐设施管理办法(草案)》、《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管理办法》等关系人身健康、生命安全的法规政策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和完善地方质量法规体系,为质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质量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提高质量监管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

  32.提高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围绕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做好质检机构及其检测能力的布局。整合和优化检验检测资源,推动质检机构能级提升。制订并实施《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授权管理办法》,加强对质检机构的监管,规范本市检验检测服务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3.提升计量技术服务能级。以服务世博会、重大工程、支柱产业等领域为目标,增强计量技术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计量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上海市机动车检测中心国家专业计量站。进一步完善华东大区和上海市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有关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信息资源网络。全面完成2008年基标准器更新改造计划,开展“公路管理速度监测仪检定装置”等项目检定工作,保障行政监察和执法的公正。

  34.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深入贯彻《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健全标准化技术保障服务体系,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制订《上海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细化措施,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支持本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标准研制、承担国家及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创建标准化示范点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本市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35.进一步加强质量人才高地建设。研究制订质量人才激励政策,完善质量、标准化、计量以及设备监理工程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学术交流与服务平台,在企业、技术机构与研究机构中营造良好的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人才培育体系,打造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质量人才队伍。

  36.加快世博会质量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建立适应世博会要求的食品和特种设备风险管理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开展“世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制订”项目研究,在黄浦、卢湾、浦东新区等重点区域逐步建立世博园区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系统。围绕“为世博卓越服务”的主题,发动全市主要窗口服务行业开展“服务明星”创建活动。

  (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实现宏观质量工作新突破

  37.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充分发挥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上海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平台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协调重大质量问题,统一部署和开展重大质量行动,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职能和工作职责,构筑凝聚力更强、参与度更高、覆盖面更全以及符合国际性大都市要求的新型质量工作体系。

  38.打造质量工作服务网络。进一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强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质量工作网络”和轻工、机电、化工、仪表等行业质量工作委员会的功能,探索在现代服务、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服务网络,构建以“质量诊所”等形式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质量服务平台。

  39.进一步加强区域质量合作机制。围绕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的目标,进一步深化苏浙皖赣沪长江三角洲地区质量合作联动机制,在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链条、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重大工程质量监控等领域开展更为紧密、有效的合作,构筑“紧密协作、信息通畅、监管严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质量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