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8年上海市信息化工作要点》,结合区县信息化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总体部署,着眼区县发展需求和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数字差距”;鼓励和支持区县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和本市重大任务、重点工作,注重发展创新,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主要工作
(一)依照《上海市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指南》,深入推进区县电子政务建设
1.完善电子政务基础支撑体系。结合年度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评估情况,研究完善各区县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方案;继续完善市、区两级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配合有关业务部门将业务专网应用转移到统一的市、区两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不断推广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的应用;完善以门户支撑、信息交换、认证授权、基础服务为重点的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为条块协同应用奠定基础。
2.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个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形成更新及时、共享有序、促进应用的工作机制;以开展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为契机,探索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立规则,以及基础信息库与专业信息库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库体系的建设、应用管理规则。
3.推进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围绕电子监察、城市图像监控、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市级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配合建立市、区两级互联互通的渠道和工作保障机制;继续深化区级GIS统一平台建设,为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性的公共平台;配合有关部门实现市区和郊区中心城镇的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进一步拓展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互动功能,提高应用成效。
4.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化项目审核审批制度,确保应用项目与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有机衔接;探索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注重项目的应用成效;继续落实重要信息系统的功能测试和安全测评制度,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加强服务外包制度研究,继续推进服务外包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在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沪信息委基〔2006〕78号),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集约化建设,鼓励通信运营商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宽带网络“村村通”。
2.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联合涉农部门,继续做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东方农村信息苑建设等市重点工作的落实;大力推进乡镇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依托区县电子政务平台,加快推进镇村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提升农村政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区县需求,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按照“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集约化建设原则,统筹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建立农村基层信息化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3.启动“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针对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以及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开展2万人的“两会两能”(会打字、会上网,能搜索信息、能收发邮件)培训;以“信息大篷车”为主要载体,对10万名农村适龄居民开展以“观看一部宣传短片、参加一次体验活动、阅读一本普及读本”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宣传普及活动。
(三)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优化布局,推进信息产业重点行业发展。按照信息产业布局,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平板显示器等重点技术和产品,大力促进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外包、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等重点行业的发展;中心城区以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郊区以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加强各区县特色信息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建立相关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制订针对园区企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信息产业企业。
2.摸清情况,加强信息产业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区县信息委可明确信息产业对口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信息产业政策、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工作;深化区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积极做好信息产业各领域企业情况摸底工作,为实现对本区域信息产业企业的全面管理打下良好基础;根据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组织本区域信息产业企业开展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积极争取区级配套资金,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跟踪落实。
3.落实政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沪信息委产〔2006〕352号)和DB31/T381-2007《企业信息化基本要求与评价》(沪质技监标〔2007〕216号),结合各区县产业特点,做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的组织推进协调工作;加强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引导,加大对有关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强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和鼓励IT企业为传统企业提供其迫切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四)结合区县实际,积极推动国家和本市重点工作、项目在区县的落实与延伸
1.继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贯彻落实修订后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有关要求,强化乡镇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加快区县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查阅点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保密审查机制、监督评议机制,组织开展公文类信息目录登记备案系统的推广应用,并具体组织登记备案工作;围绕社会关注热点,重点推进审计结果、行政处罚结果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规划、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宣传工作,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
2.以社区为载体,持续做好本市重点工作、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沪府发〔2007〕19号)的要求,发挥信息化在社区“三个中心”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按照“一口受理、内部协办”的要求,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试点工作,为社区卫生改革提供支撑;依托东方社区信息苑,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充分发挥“962200”社区服务热线、居住证系统、社保卡系统、家校互动系统、市民信箱等的应用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区综合应用;深入开展社区信息化示范试点,优化社区信息化的应用与服务模式。
3.配合推进重大工程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世博园区、轨道交通、架空线入地等市重大工程,配合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中心城区配合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郊区县继续完善区域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配合完善城域无线宽带网建设方案。
4.深化电子商务建设,推广银行卡和金融税控机的应用。按照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快各区县电子商务的应用推进,促进各区县电子商务的发展,配合做好首批列入电子商务BtoB专项支持计划的单位的支持服务工作和第二批的申报工作;落实《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计划(2006—2008年)》,联合各区县旅游委、经委等部门,继续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普及银行卡应用;根据《上海市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实施意见》(沪国税征〔2007〕28号),积极配合各区县税务局做好相关宣传以及在饮食、娱乐、服务、商业零售、文化体育等行业的推广应用工作。
(五)夯实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1.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测评管理工作,将测评工作纳入区县信息化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区级层面重点领域、行业、单位的应急演练工作;实现多样化的数据备份,探索区域间灾难备份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按照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的要求,继续推进数字证书的应用;梳理区县政府网站安全建设情况,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摸和防治工作。
2.积极做好专业培训工作。按照“653工程”的实施要求,结合区域的优势教学资源,组织信息化培训课件的开发,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联合教育培训职能部门,探索建立培训推进机制;针对区域内重点信息产业企业,配合做好“653工程”的宣传动员工作;支持鼓励各区县开展信息技术主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3.健全信息化统计与水平评估制度。继续规范区县信息化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渠道,进一步提高统计质量;继续开展年度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现状评估工作,为有针对性地推进区县电子政务提供决策依据;在全市10个郊区县全面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工作,促进郊区县信息化的加速发展。
4.开展区县信息化优秀成果征集与宣传推广活动。围绕聚焦民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信息化工作机制等主题,评选和总结一批信息化优秀成果,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信息化优秀成果的受益面。
三、工作要求
1.试点先行、示范引路,重视工作创新。加强对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善于把握工作难点、重点,通过试点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承担农村信息化试点、电子政务综合试点等试点任务的区县要认真落实试点任务,总结试点成果,做好建设与应用示范工作;加强信息化项目协同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创新。
2.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提高综合成效。重视工作统筹与协调,确保全市重点工作的落实;在信息化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法上,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以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现状评估、信息化优秀成果征集与推广等长效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的综合成效。
3.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增强工作合力。加强市、区两级的工作交流、沟通,切实做好工作计划、动态信息、统计报表等的及时报送和反馈工作;加强各区县间的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继续搭建多种形式的工作交流平台,有效整合工作资源,增强工作合力,形成多部门协调推进、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