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定南县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本规划的制定立足当前定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县情和国内外形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市场化“四化”为重点,以谋求创新创业型定南、绿色生态型定南、和谐平安型定南为目标,强化以交通、电力、水利、信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抢占粤、港、澳“后花园”休闲服务业的制高点,把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纲要是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主要阐述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工作重点。


    一、“十五”时期回顾


    “十五”期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奋斗,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规划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基本实现“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五年来,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递增、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到“十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GDP)12.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1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为3.7亿元、4.1亿元和4.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5.9%、25.1%、16.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4.1:21.3:34.6调整为2005年的30.0:32.8:37.2,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比重迅速上升,三产比重略有增长。
    ——工业增幅持续提高
    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72亿元,五年净增1.88亿元,年均增速2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工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末,共有落户企业41家,比“九五”末新增企业16家,建成总面积1500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亿元,比2000年增加0.6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财政总收入由277元提高到590元,净增加313元,年均增长16.3%。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猪养殖业已发展成为农业主导产业,2005年出栏生猪36万头,生猪总产值达3.24亿元。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竹木、茶叶等三大特色产业初步显现。
    ——投资需求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1亿元,比“九五”时期的4.03亿元增加21.98亿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共建设水泥路255公里,其中二级水泥路35公里,县到乡公路120公里,乡通村水泥路100公里,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赣粤高速公路定南段已竣工通车,实现了我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老城至岿美山三级公路改造完成,县乡公路硬化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了转塘水电站等一批水电设施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乡供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龙亭路、东风东路、工业大道、迎宾大道路面硬化及配套设施改造完毕;建成了东环路、西环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定南购物广场、天晟市场、昌盛贸易广场、建材市场已如期交付使用,城市市场建设基本完成;龙神湖公园建设完成;城北新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完成了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扩建工程;基本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礼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3元,比2000年增加405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比2000年增加1.31亿元,年均增长9.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89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625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61870万元和45176万元。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以“五新一好”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积极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基本完成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中小学教学网点撤并工作;对定南中学初、高中实行了分离,第二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高中招生数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得到加强。
    医院的医疗设施更加齐全,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新建了一批医疗服务机构,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重大疾病救治和传染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五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0.56‰,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7.8‰,均控制在目标值以内,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环境保护、信息通讯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回顾“十五”,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和锐意进取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增长速度偏慢,与全市平均水平及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短腿,规模以上企业、骨干企业偏少,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二产占GDP的比重较小,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直接利用外资总额比重小。四是财政收入总量小,可用财力不足。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不足。五是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增收难度大,缺乏增收长效机制。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定南加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将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产业升级换代快,区域合作和统筹发展加强。“十一五”期间,虽然国家不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而转向中性稳健财政政策,但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将全面加大。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县的发展和赶超,定南自身优势将在这一时期更加凸显。2005年底,赣粤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从而使定南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十一五”时期更加显现。定南自身经济发展也势必进入关键阶段。通过“九五”、“十五”两个五年的积累,定南人均GDP已进入向1400美元冲刺阶段。定南突出的稀土、钨砂、竹木和生态等资源优势,在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之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依托,其经济战略性资源地位更加突出。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十大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的集约经济;全力主攻工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以工业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为基础全面改善农业农村面貌;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三产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开放度和灵活度;以人为本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平安新定南。
    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经济社会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定南的问题首要的是欠发达、欠发展的问题。要实现定南对全市、全省、全国的赶超,必须长期加速发展。要坚持以经济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坚定主攻工业长期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工业是经济能否发展的关键所在。主攻工业是定南发展的战略方向,必须长期坚定走下去,以工业发展领跑定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消除与发达地区的体制机制差距,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潜能,最终实现跨跃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综合考虑定南发展所处阶段、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实现翻一番,达到24.8亿元,一、二、三产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25.2%和11.4%,到2010年分别实现增加值4.3亿元、12.6亿元和7.9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7.3:50.8:31.9,形成工业主导型的“二、三、一”结构。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8亿美元、引进内资45亿元,外贸出口总量年均增长1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7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0%。


    四、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开创工业为主经济增长格局


    充分把握赣粤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和国内产业升级、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发展战略。坚持大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集约化、市场化原则,大力调整县域经济的区域和结构布局。空间上,要以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结构上,要扬优成势,全力培植壮大稀土、钨和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兼顾发展特色产业。要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三产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开放度和灵活度。
    ——咬住主攻工业不放松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筹资建设好定南工业园。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统一,充分发挥园区建设与城镇发展的互动效应。结合定南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定南工业园功能分区,加快富田小区、太湖小区建设,适当扩建一些专业小区,以此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到2010年,定南工业园建园面积达到5000亩,入园企业新增100家,创就业岗位1.5万个,创利税1.5亿元。把工业园建成定南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全力招商引资,扩大投入,引进新上一批工业项目。优化服务,引导企业创新技术、创优品牌,做大做强做精原有工业企业,切实培育壮大稀土、钨两大工业主导产业和一批特色优势工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整合采选企业,把岿美山镇、岭北镇建成有色金属采选基地。扶持鑫盛钨业、南方稀土、加华新材料等公司发展壮大,再引进5-10家大型稀土、钨深加工企业,使境内生产的稀土、钨原矿全部加工成稀土发光材料、磁性材料、钨硬质合金等终端应用产品。把定南建成全国性稀土、钨加工基地之一。同时,兼顾做优做精钛铁深加工、石墨开采及加工、客家食品加工、高档竹地板、高档刨花板等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速达21%,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0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6亿元,年均增长26%,真正实现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增长格局。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投入、改进生产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种养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精做活。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世行贷款综合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大力引进生猪养殖企业,加速发展公司+农户、小区养殖等生猪发展模式,到2010年,实现生猪养殖60万头的产业规模。建立和完善畜牧防疫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生猪屠宰、猪肉制品等产业,拉长生猪产业链,把定南建成粤港澳地区优质生猪及其制品供应基地。同时,因地制宜开展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毛竹林和生态林建设,加快以脐橙为主的果业、有机茶、蔬菜等优势产业培育步伐,做精做活农村特色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植壮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力争5%,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客家特色,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和社区服务功能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初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开放度和灵活性
    整合现有商贸、物流、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三产服务业、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充分把握赣粤高速全线开通的机遇,按照市场原则,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企业,建好义乌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现代物流仓储中心,发挥定南连接珠三角与长三角、内陆腹地的枢纽功能,把定南建成赣粤边际三产服务中心。科学规划,突出生态优势和客家文化特色,以九曲度假村为龙头企业、以九曲河一河两岸为主要景点,面向粤港主要客源市场,多元投资,打造九曲生态旅游品牌,建设2-3个三星级以上宾馆,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力促定南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把定南切实建成粤港休闲“后花园”。


    五、扩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重点推进交通、水利和能源建设,强化信息、通讯、环保和生态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36亿元。
    (一)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赣州市争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快我县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安全高速的信息网络体系。
    ——构筑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按照“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思路,突出产业开发和旅游开发,以省道改造、通乡公路、通村公路、旅游公路、战备公路为重点,构筑我县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彻底打破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科学构建我县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奠定“江西南大门”的综合交通中心位置,有效发挥交通的“经济引擎”作用。
    ——建设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坚持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重,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县城历市河防洪堤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大力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将老城河竹园段河水南水北调,建设第二自来水厂,建成安全、清洁、充足的城区自来水供应网络。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完善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开展农村供电网络改造,全面完善城区供电网络建设,构建安全、优质、充足的电力供用体系。策应国家西气东输工程进入江西,搞好县城管道煤气(天然气)建设,并逐步向县城周边乡镇延伸。农村重点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体系。建成高速信息网络平台,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网“三网合一”。大力发展光纤同步数字网,完善通讯传输网,建好广播电视中心,加快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实现城乡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和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和电视节目数字化等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全面开通宽带网,行政事业单位上网率达到100%,企业上网率达90%以上,城镇居民上网率达40%以上,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方便实用、覆盖广泛的快速综合信息网络,初步实现信息共享。
    (二)做靓城镇,打造发展平台。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十一五”期间,要顺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规律,按照提质扩容、做大城镇的要求,改革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定南打造成粤、港、澳的“后花园”。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现有城镇资源,健全城镇整体功能,促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把有条件的农村集镇变成城镇,让农民变成市民,加速城镇化,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8.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其中县城人口达到6.5万。
    ——加快城镇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重点,实施以扩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规模和实力为重点的城镇带动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县城,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完善东环路、西环路建设,规划建设绕城公路,改造胜利路、源江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功能分区明确、安全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同时,加强城市人防工作,加快城市人防设施建设,努力建成省二类重点防空城市。
    ——搞活城镇经营。充分发挥各城镇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城镇经营机制,盘活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加大对土地的征用、收购、储备和包装,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大力发展规范化的二级房地产市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逐步放开城镇经营性及自然垄断型基础设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竞争性的经营方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共同承担的格局。
    ——加强城镇管理。切实加强城镇特别是社区管理,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注重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管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新路。重点整治脏乱差、违章建筑、占路经营等老大难问题,积极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等系列活动,塑造优美、舒适、文明的城镇形象。


    六、实施对接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全面推进“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的发展战略,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促发展,实施经济发展与珠三角地区的全方位对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全面实施“十大体系”建设,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各体系建设相配套的上层建筑,切实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创业的政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特色矿产开发、林产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扩大外资利用总量,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培植重点出口企业,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战略,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境内外资金投入矿产开发、化工、建材、商贸物流、旅游、高效农业和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领域,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五年累积实际利用县外内资45亿元以上,直接利用外资突破1.8亿美元。二是千方百计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以稀土、钨砂深加工、陶瓷工艺品等为主的出口创汇型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到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500万美元,年均增长116.8%。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落实以放宽准入、内外商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间资本积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到“十一五”末,使民营经济能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主体、社会就业的主体、投资融资的主体和财政税收来源的主体。
    在主攻工业的同时,创优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积极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科技。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与提高自我开发能力并重,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围绕矿产加工、生物制药等行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化工、矿产、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
    教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为动力,建设完善教育设施,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严格规范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鼓励民营资金办教育,努力扩大投资,建设完善一批教育设施。将良富、和顺、杨梅和砂头四所小学收归县管,扩大四所小学办学规模;完善好定南二中,新创办好一所优质小学和一所优质初中,使县城中小学办学能力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全面改善目前办学能力和城镇化水平不相适应的状况。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力争把定南中学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扩建好职业中学,新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力争每年培训技术工人2000人以上,为缓解企业用工难和提高公民职业技能做出较大贡献。
    卫生。以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为重点,深化人事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事业,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农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启动实施急救信息中心和卫生监督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
    文化体育。扩大投入,加快建设定南县青少年宫、老年宫、影展中心、宣传文化中心、体育馆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以发掘客家文化为重点,做好文化普及工作,积极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繁荣文艺创作,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巩固发展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事业,扩大农村有线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面。
    人口和计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计生管理网络,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突出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结合起来,把“婚育新风进万家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基本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市低保整体救助水平和效益,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全面的救助。
    经济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矿区、工业、交通运输等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监管力度,抓好粮食、鲜活农产品、加工食品、酒类、药品、农资等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安全管理。构建健康、安全、和谐的生产和消费环境。
    生态环保。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定南发展的命脉,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绿色产业,开辟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构建生态链式的定南绿色经济社会新格局。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等农村新型能源利用工程,启动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加强污染治理,主要污染源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削减20%。强化矿山环水保建设和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流域综合治理、水利工程配套、礼亨水库饮水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和库区移民搬迁等措施,抓好东江源区域生态建设,让定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