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通辽市人民政府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建设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大市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纲领。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国民经济总量翻番,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6.4亿元,年均增长17.6%,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9.5:28.5:32.0调整到2005年的27.6:34.0:38.4,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能源、玉米发酵及蓖麻化工、食品、建材和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撑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005年实现84.4亿元;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科尔沁沙地在全国五大沙地中首先实现沙化总体逆转,草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财政收入实现26.4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680元和3318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1.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十五”时期,我市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全面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是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一方面,“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自治区也将重点帮助东部盟市发展,这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外溢、产业转移明显加快,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性产业,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形成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带来了难得的现实机遇。另一方面,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优势特色产业处于起步和形成阶段,缺乏大项目、大企业、大的产业集群支撑,推进工业化的任务仍很艰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财政贡献率增长缓慢,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水平低,农牧民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协调;市场化程度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还未形成,投资环境有待优化,各类人才相对缺乏,改革开放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大产业,实现新跨越,全力打造内蒙古东部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发酵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创建科尔沁文化大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通辽。
    (二)发展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机遇意识,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保持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三化”互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轨道上来。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优化和配置资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激励全民创业,激发全社会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通辽。
    (三)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以上,按2005年当年价计算达到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达到25000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5:50:3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5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20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达到3亿美元。
    ——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2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5%。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三废”处理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135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达到5000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牧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以上。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民主法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平安通辽。


    三、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范围配置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玉米发酵及蓖麻化工、食品、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建材、医药、非资源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建设工业园区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创建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快速提高全市工业经济实力,使全市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工业园区逐步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工业建设项目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设施先行、项目兴区、服务完善、滚动发展的原则,重点抓好通辽经济开发区、霍林郭勒经济开发区、科尔沁工业园区、奈曼工业园区四大园区建设,培育形成四个百亿元的增长极。通辽经济开发区要建设农畜产品、轻纺、化工、机械、电子、医药、建材等专业加工区域。霍林郭勒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煤电铝、煤电硅、煤化工、氯碱化工及电石下游产品等能源和高载能产业。科尔沁工业园区东郊工业区建成以农畜产品加工、医药、食品、建材、高新技术等为主体的综合工业区;科尔沁工业园区木里图工业区以梅花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建成玉米发酵工业基地。奈曼工业园区以水泥、PVC及配套氯碱生产线、染料化工集群项目为基础,建成具有多个专业功能的生产区域。同时,抓好旗县其他工业园区建设,明确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使园区经济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技术跨越推动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建设循环经济项目,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力量培育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5个,力争在玉米发酵、煤化工、铝深加工、食品加工和电子产品等产业培育出3—5个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中电霍煤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力争在创全国知名品牌上取得突破。
    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规模、小资本大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
    进一步推进建筑业发展,全面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100亿元。
    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8%。其中能源、建材、高载能、玉米发酵及蓖麻化工、食品、医药六大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铝后续加工、木材深加工、非资源产业四个行业达到90亿元以上。
    (一)能源工业
    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和电力。煤炭工业加快煤炭生产企业扩能改造,迅速扩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霍林河煤业集团、神华集团等企业和金宝屯煤矿、宝龙山煤矿。电力工业进一步加快电源点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发展超临界空冷机组,加大煤电联营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重点发展中电投通辽发电厂、中电投霍林河电厂等企业。同时,加快输变电通道建设。
    到2010年,煤炭生产总量达到5000万吨;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00万千瓦以上,其中风电装机达到100万千瓦。电网规模500千伏线路1000公里以上,变电容量1500兆伏安;220千伏线路1500公里以上、变电容量1600兆伏安。
    (二)建材工业
    以东蒙水泥有限公司和乌兰水泥厂奈曼蒙东水泥有限公司、福耀集团通辽分公司、通辽矽砂工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水泥、矽砂和玻璃。到2010年,力争水泥、玻璃和矽砂生产能力分别达到800万吨、1000万重箱和300万吨。
    (三)高载能工业
    充分利用煤炭、电力资源,以霍煤鸿骏铝电公司、霍煤通顺铝业公司等企业为主,加快发展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硅铁、电熔镁、金属钠等高载能产业。到2010年,力争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56万吨,金属镁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硅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电石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金属钠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
    (四)玉米发酵及蓖麻化工工业
    充分利用玉米、蓖麻资源,以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顺达淀粉公司、通华蓖麻化工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玉米精细化工产品和蓖麻化工高技术产品。到2010年,玉米加工转化总能力达到380万吨,蓖麻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2万吨。
    (五)食品工业
    依托农牧业资源,以蒙牛乳业公司、金锣集团、科尔沁牛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肉牛、生猪、肉羊、家禽、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和乳制品工业。到2010年,年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口,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只,白鹅屠宰加工量达到2000万羽,鲜奶日处理能力达到2500吨,白酒及饮料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啤酒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
    (六)医药工业
    依托丰富的野生药材及动物骨、血、脏器资源,以康源药业有限公司、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研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蒙新药,打造蒙药品牌,建设全区乃至全国的蒙药生产基地。重点研发生产生化药品。到2010年,中蒙药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片剂15亿片、水针剂1亿支。
    (七)煤炭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
    利用煤炭资源发展煤炭化工,在霍林郭勒经济开发区、奈曼工业园区、扎旗敦德诺尔和黄花山地区、科左中旗珠日河—舍伯吐地区建设一批煤炭化工项目和氯碱化工项目。到2010年,形成甲醇及下游产品300万吨、10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烧碱、100万吨煤化油、20万吨腐植酸盐、200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
    (八)铝后续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工业型材和建筑型材,逐步发展铝箔、铝板、铝带、汽车摩托车专用零配件等行业。到2010年,铝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其中铝型材加工15万吨,铝板带加工23万吨,铝箔加工2万吨。
    (九)木材深加工产业
    立足引进俄罗斯木材,建立东北地区大型木材集散地,发展木材产业,大力扶持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木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密度板、高强复合地板、高档家具等产品。到2010年,木材产业加工规模达到200万立方米,其中林纸一体化20万吨,各种板材100万立方米。
    (十)非资源产业
    依托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着力引进电子、轻工、机械加工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重点抓好河北华洋线缆集团通辽项目、融泰至卓线路板等项目。到2010年,非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以上。


    四、抓好三农三牧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牧区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合理编制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立完善农牧业保护支持体系,巩固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着力调整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按照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从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转移和减少农牧民上找出路的思路,以“三化”带“三农”,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牧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农牧民稳定增收和加快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到2010年,力争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20亿元。
    (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重点抓好肉牛、乳业、玉米、家禽、生猪、蓖麻、有机食品、无公害蔬菜、木业和医药十个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重点抓好专用玉米、蓖麻、科尔沁肉牛、奶牛、生猪、肉羊、白鹅、无公害蔬菜、有机食品、木材、药材等优质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和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拓展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牧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结构及布局要与工业优势产业发展相衔接,以工业化提升产业化,以产业化推进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的整体性提升。到2010年,全部农业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肉牛饲养量300万头,高产奶牛饲养量16万头,肉羊饲养量1850万只,白鹅饲养量3000万羽,生猪饲养量800万口。玉米700万亩,优质蓖麻5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10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亩,药材基地100万亩,木材基地250万亩。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发展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特色种养业、非农产业、劳务经济三元结构转变。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推行模式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农区牲畜头数占全市牲畜头数比重达到80%。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继续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基本草牧场,全面推行休牧、禁牧和轮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专用产品,突出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农畜产品原产地认证,创建名优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出口和外运比重,发展外向型农牧业。抓好农牧业良种繁育工程、疫病防治、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产业工程、沃土工程、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牲畜存栏总头数达到1660万只,出栏1340万只,良改率达到95%,畜牧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公斤,粮食优良品种达到98%以上。同时,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和商贸流通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牧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到2010年,农村牧区向城镇累计转移60万人,劳务转移人数达到60万人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农村电网完善工程,新建12座变电所,新建改造高压线路276.5公里、低压线路1200公里。新增农机动力33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搞好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节水改造工程、中小型水利控制性工程、集雨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4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苏木乡镇和嘎查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采取工程性节水、农艺性节水等综合配套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促进用水结构转变。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天然草牧场,建设饲草料基地和牲畜饮水、棚舍窖池等设施。加快动植物防疫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农牧业灾情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机制,发展避灾型农业,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和御防,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努力做好人工增雨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搞好乡村规划和村容整治,加强节水灌溉、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农村牧区“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文化体育事业,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立文化室,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实现通电、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层次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着力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等十大产业,建设十大专业市场,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280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7%,达到48万人。
    (一)商贸流通业
    按照买全国、卖全国的思路,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充满活力的商贸流通格局。重点建设通辽玉米市场、煤炭市场、木材市场、建材市场、余粮堡牲畜市场、开鲁红干椒市场、通辽批发城、团结路贸易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白音太来果菜市场十大专业市场,积极筹建通辽药材交易市场。到2010年,培育煤炭、木材2个年交易额超5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十大市场年总交易额达到300亿元以上,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
    (二)现代物流业
    依托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优势,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加快扩能改造步伐,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通辽蒙东综合物流园区及通辽经济开发区、霍林郭勒经济开发区、科尔沁工业园区内各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煤炭物流、木材物流、建材物流、粮食物流等主要产品物流,加快货场、仓储、装卸站台以及附属设施建设;抓好通辽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建设,完善内陆港功能;在旗县市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支持各种资本兴办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物流主体。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从业人员5.5万人。
    (三)旅游业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弘扬蒙古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加快精品线路和特色景区建设为重点,充分挖掘具有浓郁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旅游骨干企业,开发生产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主题,以“8.18哲里木赛马节”为品牌,以国道304线为轴线,重点抓好历史名人、草原、冰雪、民俗风情、大青沟原始森林、水库、现代工业等景区景点建设。开发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网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亿元,从业人员6500人。
    (四)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
    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强一级市场调控,形成高中低档兼有、商住平衡的房地产市场结构。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启动实施廉租房工程。健全和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二、三级市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各类社区服务产业。到2010年,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
    50%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从业人员4000人以上。
    (五)金融业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市场网络,增强融资能力。国有专业银行要吸储增贷,增加金融服务项目。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城市信用社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筹建通辽市城市商业银行。加强完善农村信用社,符合条件的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充分发挥人保、人寿等国有保险公司的主体作用,吸引股份制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从业人员6500人。
    (六)餐饮娱乐业
    坚持大型高档酒店与中小型便民餐点相结合,重点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品牌及连锁企业。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倡导健康娱乐。到2010年,全市餐饮娱乐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从业人员6万人。
    (七)科教文卫体服务业
    加快推进非公益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鼓励社会办学,发展职业教育。整合医疗资源,形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到2010年,科教文卫体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从业人员7.5万人。
    (八)信息服务业
    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服务,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管理规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务体系。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从业人员5000人。
    (九)农村牧区服务业
    逐步建立起多行业、多层次、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发展集市贸易、小商品、生产资料等各类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物流配送等项目。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劳务输出。
    (十)市政公用服务和社会福利业。
    深化市政公用服务行业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允许国内外各类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项目建设和管理。到2010年形成比较规范的市政公用服务行业市场化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健全市政公用服务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定价行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结构转变


    以城镇经济发展、产业聚集为基础,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45万。
    (一)城镇体系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以通辽市城区为中心、霍林郭勒市为市域次中心、其他六个旗县所在地城关镇为重点、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舍伯吐、大林、黄花山、金宝屯、八仙筒、小街基和扣河子等建制镇为补充,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城镇化体系。
    (二)新城区建设
    按照“一河两区、西移北扩”的构想,合理划分功能区和产业布局,基本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的新区。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物流园区、行政中心区四大功能区,加快机械、电子、轻工等产业聚集,形成新城区工业产业支撑,加快教育园区调整扩容,加快木材、建材、钢材三大市场建设,形成大的物流基地,加快新城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行政中心区,积极稳妥做好城中村改造及周边乡镇转街道办事处、农民转市民工作。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通辽市区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现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打造地区城市品牌,把通辽建成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浓厚科尔沁文化特色、良好人居和创业环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卫、公共交通、城市广场等建设,加强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防洪排涝、消防、气象、防震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人防工程体系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城区环境保护,提高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水质,全面改善生活环境。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市干道密度达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铺装率达到100%,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8%,供气普及率达到90%,集中供热率达到95%,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占有人防工程0.4平方米。
    进一步加大旗县所在地城镇、重点城镇和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霍林郭勒市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以上,开鲁镇、鲁北镇、大沁他拉镇等7个城镇达到10万人以上,宝龙山镇、库伦镇等3个城镇达到5万人以上,大林镇、八仙筒镇等7个城镇达到3万人以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供水普及率95%,供气普及率85%,污水处理率达到8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30%,人均占有人防工程0.15平方米。
    (四)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
    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管理城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对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对半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和市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招标、B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和经营。依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发行市政建设债券、争取贷款、土地竞拍等方式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城镇基础产业
    优化要素配置,壮大城镇经济,以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城镇发展。发挥产业支撑作用,使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城镇公用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等基础产业。抓好经济转型试点镇工作,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力争每个旗县培育1—2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骨干财源,提高城关镇经济总量、人口、财政收入占地区总量的比重。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建平安通辽,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技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以科技产业化为方向,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抓好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工作。以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农牧业科技要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效种养技术、节水技术、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抗旱造林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提质增产增效的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到2010年,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个以上,农牧业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应用推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具备条件的煤化工、玉米化工、蓖麻化工、医药化工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在中蒙药、蓖麻、玉米发酵、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尔沁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生态产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层次结合。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普工作。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十一五”期间,全市推广重大科技成果80项。
    (二)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增加投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逐步建设学习型城市。
    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支付,全部免除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抓好城镇低保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保持民族教育在全区的优势地位。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提高入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和社区文化教育。建立健全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推进非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100%,旗县市区所在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100%、初中达到98%、高中达到98%。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高中扩招建设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设项目。
    (三)人才资源开发
    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政策,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分配鼓励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党政人才双百工程、131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千名技师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高技术人才。以培训和再培训为重点,加强全民不同层次的培训。到2010年,在全市各类人才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15%以上,大学学历以上达到40%,高层管理和高技术人才达到10%。
    (四)文化
    以创建科尔沁文化大市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发挥具有民族特色、科尔沁风情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民族文化影响力,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抓好科尔沁民歌、安代舞、乌力格尔说唱艺术、科尔沁版画四大文化精品和8.18哲里木赛马节、科尔沁艺术节,繁荣文化市场和文艺创作。重视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扶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濒危和稀有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音像电子、广告印刷等产业,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积极鼓励民营文艺团体和文化企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电台、电视台、乡镇苏木文化站等为重点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努力建设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城市人文环境。重点建设通辽市民族大剧院、图书馆新馆、科尔沁马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推进图书馆、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
    广播电视形成新闻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制作、播出体系,开设蒙语电视频道,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和村村通进程。到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光缆建设达到2200公里,八个旗县市区及部分乡镇实现光缆联网。
    (五)公共卫生
    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整合卫生资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中、蒙、西医事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每千人拥有医生1.88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32张。
    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完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预防为主,有效防治地方病、传染病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到2008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处以上。
    加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保证食品卫生、就医用药安全。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预警报告、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综合(专科)医院、市县两级急救中心和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新城区综合医院、乡级卫生院等项目。
    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重点建设市县乡三级计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3‰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
    (六)体育
    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挥民族体育优势,增强竞技体育实力,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加强体育设施特别是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通辽奥体中心和市县两级体育场馆。积极承办自治区级综合体育赛事和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
    (七)劳动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就业,增加政府再就业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建立就业促进基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健全就业长效援助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发展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社会保障
    坚持城乡统筹、个人和社会互济相结合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基本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参保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
    建立健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救灾救济制度,形成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和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大城市扶贫力度,重视发展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福利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九)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提高消费层次,扩大消费规模,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保护各种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得的收入。建立健全劳动收入保障制度,严格执行企业用工最低工资标准,逐步建立企业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推进国家公职人员福利货币化。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务农收入,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为突破口,以种草养畜、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为重点,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十一五”期间,扶持8万个贫困户,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改善1万个贫困户的住房条件,每年扶持100个贫困嘎查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到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6%左右。
    (十)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落实信访责任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平安通辽。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逐步改善公检法司及国家安全机关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等工作条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民主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丰富民主形式。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爱国侨胞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国防建设,关心和支持驻军部队的各项建设和改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熔铸起“励精图治、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发展创新”的通辽精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八、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生态保护和建设
    坚持“两结合、两为主”的方针,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生态自我保护和自然修复的作用。因地制宜,区别平缓沙区、流动和半流动沙区、浅山丘陵区和平原区等区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提高建设质量,加大治理力度。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生态移民。加强山区水土保持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气象生态监测网建设,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坚决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依法进行恢复治理。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
    重点抓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退耕还林、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四期、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生态工程,抓好高效生态农业、科尔沁沙地生态产业,实现“三生结合、三效统一,”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屏障。
    到2010年,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20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50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200万亩、退牧还草3000万亩、围封草牧场4000万亩、新增人工造林800万亩、新增种草面积500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600万亩,有效控制辽河流域水土流失和东北黑土地沙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矿山复垦率达到35%,新建、续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个,面积381万亩,生态示范区达到20个。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铁路建设为重点,适时建设支线机场,建设运输更为畅通、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确立蒙东及东北区域内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
    公路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等级、增大密度、完善通道的总体思路,加强连接辽宁、吉林等东北三省出口路、省级大通道和现有干线扩建改造的建设,抓好通道支线通辽至鲁北公路、通辽至赤峰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并加快通辽至四平高速公路、通辽至沈阳(好力保)高速公路、通辽至开鲁至凤凰岭一级公路、通辽绕城公路、鲁北至霍林河一级公路、宝龙山至舍伯吐公路改建、国道203线金宝屯至协尔苏段一级公路扩建等项目的建设,加快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尽早开工建设通辽至霍林河运煤专用公路。同时加快公路运输枢纽、运输场站、县乡两级客运站和村屯停靠站的建设。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3公里,一级及一级一幅公路6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基本覆盖所有旗县政府所在地和邻近省的出口。公路密度达到16.8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铁路客运量达到895万人,货运量达到4000万吨;公路客运量达到3000万人,货运量达到5300万吨。
    铁路建设。以既有干线提速扩能改造和完善路网结构为目标,积极推进通霍铁路扩能改造、大齐线改造、通辽铁路枢纽改造、通辽至郑家屯复线改造和京通、平齐、通让、大郑南、大郑东电气化改造、通辽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提高铁路运能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通辽---霍林河---蒙古国乔巴山、霍林河---白音花、霍林河---白城、甘旗卡---库伦---阜新、西乌珠穆沁旗---奈曼旗---库伦旗---阜新等铁路建设项目。
    民航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辽机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和提高3C机场综合保障能力,积极筹建霍林河支线机场。
    (三)水资源保护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的原则,科学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水资源保护开发和防洪减灾为重点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库建设,推进霍林河水库建设进度;加大嘎海山、牤牛河水库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毛都、前进水库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得到国家立项批准。继续抓好乌力吉木仁枢纽、苏家堡枢纽等防洪控制性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西辽河防洪体系骨干工程、通辽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西辽河等三大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和节水示范工程。争取使孟家段灌区工程列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
    突出抓好节水工作,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污水处理回用率,逐步解决地下水失衡问题。建立水权转换和用水补偿机制,保障城市和工业用水。
    抓好莫力庙等水源地供水工程。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完成70万人饮水安全,重点解决氟砷病区改水问题。尽早实施“引乌济通”工程,积极筹划和争取建设跨流域的“引淖济辽”工程。规划用好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水资源匮乏及有条件地区,要适当发展集雨工程。
    到2010年,全市水库蓄水总能力达到15.7亿立方米,辽河干流堤防全面达标,防洪标准提高到50—100年一遇,辽河、霍林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通辽市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50%,农牧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达到50%,生活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50%。
    (四)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步伐。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用地工作。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工程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重点抓好发电厂脱硫和工业点源治理工程、危险废物及医疗垃圾处理工程。推广清洁能源,发展集中供热,提高重点城镇集中供热率,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有效控制噪声、污水、垃圾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做好农村牧区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秸杆禁烧比例。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到2010年,重点环境污染地区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牧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主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三废”处理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区达到95%以上、旗县市所在地达到90%以上,各主要河流和流经城市段河流水质达标。
    (五)后备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原则,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合理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资源的集约利用。
    加大地质勘查力度,重点做好煤炭、有色金属和地下水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加强基础测绘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护珍贵、稀有、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坚持“政府垄断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的土地管理原则,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登记和统计制度。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和荒山、荒地、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和草原,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开发市场机制,扩大土地市场化配置范围。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严格区分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把土地收益列入预算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收益,保证失地农民得到合理补偿和长期稳定收入来源。


    九、坚持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继续深化改革
    在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农村牧区改革,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抓好乡镇机构三项改革,把政府职能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上来,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加快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改善办学条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完成国有农牧场的资产重组和改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价格调整听证制度,严格规范粮食、农资等市场价格秩序。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推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加快推进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步伐。
    (二)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减少行政层级,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执法体制,推进部门执法责任制,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政府决策责任制度。
    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
    (三)着力扩大开放
    统筹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转移产业。根据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先进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规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和各项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率和招商引资的水平与质量。巩固发展香港、日本、韩国及俄蒙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洲、北美发达国家市场,努力开发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创汇能力。利用自治区口岸资源,积极推进“向北”开放,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油气、林业、矿产资源合作开发。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要在市场准入、信贷、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动融入东北市场,以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政策规划对接为重点,加强与东北三省及自治区东部盟市在资源开发、资产联合、产品协作配套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着力将通辽地区建设发展成为东北三省重要的能源接续基地。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经贸联系。


    十、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实现。政府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时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
    制定政策,推进实施。要研究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规范程序,保障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做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并适时开展对规划的评估,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等重要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当市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纲要》提出的目标时,市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科学、理性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民族更加团结,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