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通辽市人民政府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旗加快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库伦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至2010年),是我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主要纲领。


    一、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全旗上下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旗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亿元、3.4亿元和4.7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76.9%、210%和155.4%,五年平均分别递增12.1%、25.4%和20.6%。财政收入完成7270万元,是2000年的2倍,年均递增15%。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43:21:36达到33:28:39。工业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医药化工、建材、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支柱已经成型,支撑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底,全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4亿元,是2000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6%,产品销售收入6.6亿元,是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38%。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禽、杂粮杂豆、食用菌和林草四大产业产加销链条进一步完善。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2.5%和85.3%,年均分别增长14.0%和13.1%。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五年间,全旗共实施外引内联项目307个,引进国内市外资金12亿元。一批重点项目和引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2005年引资企业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已占到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70%和90%。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1.4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投资17.0亿元,年均增长37%。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交通、电力、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进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蓄了发展后劲。
    (二)我旗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产业比重小,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项目不多、重点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壮大,推进工业化的任务仍很艰巨;三是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在产业链条、基地建设、加工转化等方面还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尤其是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城镇化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标准不高;五是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农牧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六是城镇居民及农牧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农牧民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七是市场化程度低,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三)“十一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
    未来五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自治区也将出台加快东部盟市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这为我旗加快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宏观环境;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梯次转移、资本外溢步伐加快,这些为我旗依托相对富集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和项目转移,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形成并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自治区提出将东部盟市融入东北经济区,我旗作为内蒙古接轨东三省前沿阵地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这为我旗积极接轨辽宁,主动参与东北地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旗外市场和资源,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贯彻“生态立旗、开放活旗、工业强旗、特色富旗、科技兴旗”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建区域特色,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而强、富而美、文明而和谐的新库伦。
    总体要求是: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为重点,全力打造医药化工、建材、矿产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畜禽、杂粮杂豆、食用菌、林草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行政新区和轻工业、高载能、商贸加工三大园区。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机遇意识,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实现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促进“三化”互动,增强经济实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优化和配置资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激励全民创业,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扩大就业,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9.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0亿元、15亿元和8.0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2%、34.5%和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0元,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3:28:39调整为23:50:27;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0.0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0.8%。
    --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社会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8.7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5%。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均增长9.7%。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明显提高。


    三、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工业化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大范围配置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旗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39.6%。
    (一)打造医药化工、建材、矿产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
    打造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引导蒙药厂进行产品深层次研发,到2010年,蒙药产量达到160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增加值4275万元;加快醋酸酐一期项目建设,到2010年,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加快乙二醇项目建设,力争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工业增加值5.76亿元。“十一五”时期,医药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8亿元。
    打造建材产业集群。以东蒙水泥为龙头,发展建材产业,到2010年,水泥产量达到2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工业增加值2.52亿元;水泥构件产量达到50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增加值3500万元;同时积极引进碳酸钙等石灰石加工转化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建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2.87亿元。
    打造矿产开发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铁、铅、锌、高岭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注重引导矿产开发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生产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减轻对资源的依赖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铁矿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工业增加值2400万元;铅、锌、铜、高岭土等矿业开发,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增加值4000万元;石材、萤石、碎石等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增加值3600万元。“十一五”时期,矿产开发业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
    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好我旗独具特色和潜力的农牧资源,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度开发,建设深加工项目。依托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加快发展非资源产业。北大荒公司通过产品深度开发,到2010年,加工产量达到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工业增加值4850万元;清谷新禾实业有限公司加工产量达到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0万元,工业增加值2050万元;同时要积极引进玉米深加工项目建设;畜产品加工,通过做强清真肉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工业增加值1800万元;林产品加工,着重抓好密度板厂加工等企业,到2010年,产量达到8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增加值3666万元。“十一五”时期,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2366万元。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设施先行、项目兴区、服务完善、流动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三区”,即在库伦镇新区建设轻工业园区,在三家子镇建设高载能工业园区,在扣河子镇建设商贸加工区。通过“三区”建设,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打造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形成旗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10年,“三区”要建设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户,建设年产值1000-5000万元工业企业20户,使“三区”产值占全旗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建成支撑旗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园区。
    (三)抓好现有企业达产达效。
    力促蒙药、东蒙水泥、北大荒、密度板加工、忽必烈酒业等企业达产达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产品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支柱工业。同时,按照竣工一批、实施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抓好电力、电缆、服装、矿泉水等在建项目建设和签约项目的落地开工,力争到2010年,供电量达到5.0亿度,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电缆厂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增加值3580万元;服装生产线,年产量达到5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工业增加值1080万元;矿泉水年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元,工业增加值7110万元。此外,抓好后续项目的储备、论证和争取工作,力争建设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层次高、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强的新产业。
    (四)发展壮大小企业群。
    坚持“抓大不放小”,以大项目为核心,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配套服务,形成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规模、小资本大聚集的旗域特色经济。要重点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苏木镇要加快经济转型步伐,重点发展以资源型为主的加工企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
    (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发挥后发优势,以技术跨越推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节约并重,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积极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使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1%,达到3.0亿元。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以“三化”带“三农”,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从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转移和减少农牧民上找出路,逐步建立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广泛开辟农牧民增收渠道,把农牧民产业增收、减负增收与转移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非农产业。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到2010年,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种植业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9.6%,养殖业增加值3.2亿元,年均增长13.8%,林业及其它增加值0.8亿元,年均增长14.9%。新建小康示范村10个,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以上。
    (一)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旗域经济的整体性提升,围绕畜禽、杂粮杂豆、林草、食用菌四大产业,培育和建设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牛、羊、鹅、荞麦、食用菌、用材林、柳条、沙棘、优质牧草和烤烟十大产业基地。按照“依托优势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基地规模。围绕十大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拓展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创建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产业化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
    在产业布局上,将畜禽产业作为第一个产值超亿元产业来抓,突出牛、羊、鹅基地建设。养畜牧河北部,立足现有优势,重点发展养牛业;养畜牧河南部,重点建设养羊业、鹅产业基地,“十一五”时期,确保北部建成十万头黄牛基地,中南部建设百万只羊产业基地和二百万只白鹅基地。到2010年,全旗牲畜总头数达到85万头只(口),其中:黄牛存栏17.5万头,基础母牛达到8.8万头,羊存栏43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口。白鹅饲养量达到200万只。
    杂粮产业要突出“中国荞麦之乡”的特点,建设优质荞麦基地40万亩。要力促北大荒荞麦加工项目投产运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建设荞麦系列产品加工项目,进行深度研发,将其做成产值超亿元的“品牌”产业。
    食用菌基地建设,以滑子菇为主导品种,以扣河子、水泉、六家子为中心,到2010年,把其发展成为规模达2000万盘(袋)、产值超亿元的富民产业,将库伦建设成为内蒙古的“食用菌产业大旗”。
    林草产业突出用材林、柳条、沙棘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五年内,新建用材林基地30万亩、柳条基地2万亩、沙棘基地5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稳定在100万亩,打造第四个产值超亿元农牧产业。
    要加快建设烤烟基地,到2010年,力争达到1万亩。在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快培育专业市场,促进产品的加工流通,要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加大农牧资源开发力度,形成“基地-市场-龙头”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
    (二)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多渠道加大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积极建立政府、社会、群众多元投入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护天然草牧场,建设饲草基地,提高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建立农牧业灾情预警机制,发展避灾型农牧业。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推广提质增产增效的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种子工程建设和动植物防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到2010年,全旗播种面积稳定在138万亩,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区15处,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定面积要达到1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亿斤。高产青饲料作物和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每年各达到20万亩,三化二贮达到10亿公斤,围栏封育350万亩,棚舍建设8万间,窖池建设4万座,设冷配点200处,引进种公羊2000只,各项防疫密度达到100%。
    (三)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围绕国家扶贫政策,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要因地制宜组织贫困农牧民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基本农田标准,稳定粮食产量。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立足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提倡贫困户发展小畜、搞家禽养殖,重点向养羊、养猪、养鹅业发展。“十一五”时期,在巩固提高现扶持67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上扩大扶持面,力争将全部103个贫困嘎查村列为扶持对象。通过项目建设,使贫困人口人均养殖1头牛、7只羊、2口猪、20只鹅,人均达到3亩水浇地,户均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平均每户劳务输出1人。使8400户、3.28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全旗贫困人口控制在农村牧区人口的5%以下。
    (四)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和旗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完善耕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发展远程教育,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通电话工程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搞好乡村规划和村容整治,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谐村镇、和谐社会建设。


    五、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层次


    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机制为重点,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
    (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以荞麦、杂粮杂豆、蒙药、柳编资源为依托,加快培育出口创汇企业。物流业要按照客运快速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重点抓好库伦镇农畜产品批发市场、茫汗苏木牲畜交易市场、白音花苏木杂粮杂豆批发市场、扣河子镇综合交易市场、三家子建材市场以及货运、客运站点、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辐射周边的物流基地。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加盟经营、品牌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到2010年,商贸流通及运输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其中:商贸流通业2.05亿元,运输物流业1.55亿元,从业人员8700人。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古寺庙、沙漠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弘扬蒙古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精品线路和特色景区为重点,配套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我旗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现有古寺庙建筑群的修复和扩建作为重点修复和扩建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天女神庙,修建森林公园。积极开发区域综合旅游线路。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从业人员800人。
    (三)积极发展信息、中介、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一批协会、行会,承担行业管理职责。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快平房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促进住房消费。要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居民的原则,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9250万元,从业人员4500人。
    (四)加快发展餐饮娱乐业。坚持高档酒店与小型便民餐点相结合,发展民族特色和中西各色餐饮业,通过招商引资兴建高档酒店、宾馆。加强餐饮产品质量和卫生监督,搞好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倡导健康娱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到2010年,全旗餐饮娱乐业增加值达到5400万元,从业人员2320人。
    (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的特殊行业,对于稳定货币、有效地筹集和适用社会资金、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十一五”时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体系,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4000万元。从业人员500人。
    (六)加快科教文卫体服务业发展。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非公益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促进科技成果推广,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鼓励社会办学,发展职业教育,整合医疗资源,形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到2010年,科教文卫体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以上(包括劳务输出)。从业人员1.2万人。


    六、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以产业支撑为导向,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完善功能、协调发展的原则,带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库伦镇为中心,以5个建制镇为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小城镇集群。到2010年,全旗城镇人口达到9万人,其中库伦镇城区人口达到7万人,建成区扩大到11平方公里。
    (二)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功能。坚持面向未来、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提升品位,增强城镇的吸纳、辐射和带动能力。引导城镇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平房区改造,美化城镇形象,加强城镇通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十一五”时期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自来水供水普及率95%,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
    (三)加快东梁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东梁新区建设按行政办公区和工业园区的定位,在城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相关设施,达到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要求,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我旗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和展示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旧城区加大街路桥涵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完善城镇功能,为发展旅游业和繁荣商业奠定基础。
    “十一五”时期,着重完成库伦镇五街五路五桥一区建设。即:完成中心街、哈达图街、南街、后府街、南山团结街改造。完成养畜牧路、阿其玛路、兴源路拓宽改造和西环路、东环路建设。完成东民主桥、检察院东桥、铁社桥、原国税局南桥、粮食局南桥加宽改造。完成东梁新区二横四纵道路工程和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通热、通燃气等六通工程,完成政府广场、党政综合办公楼、宣传文化中心及少年宫、宾馆等建设工程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工程。
    此外,积极引导办公、社会事业、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入驻新区建设。积极争取库伦镇污水处理二期项目、库伦镇给水二期项目、库伦镇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四)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财政项目投入为辅、金融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管理职能,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培育壮大城镇基础产业。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依托资源、区位条件和城镇规模、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突出产业支撑。库伦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发展旅游业,加快城镇公用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等基础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苏木镇经济转型。提高城镇经济总量、人口、财政收入占地区总量的比重。


    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兴旗”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保护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北部沙区以封育为主,巩固治理成果。南部山区,以荒山治理、水土保持为重点,加大土地管制力度,加强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和沟道治理工作。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生态破坏。积极培育林草产业等后续产业,逐步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道路。
    到2010年,全旗林地面积发展到279万亩,其中灌木林地面积102万亩,完成综合治沙1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840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退牧还草105万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森林覆被率达到40%。比“十五”提高近6个百分点。
    (二)加强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与管护相结合,在抓好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公路管护,提高运行质量。“十一五”时期重点实施跨省际、旗县际公路建设工程,乡乡通油路工程,翻修改造工程和村村通公路工程四大工程。新建二级路104公里;新建三级油路348公里;新建村级公路215公里(全旗现有24个嘎查、村未通公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公路建设目标。
    一是跨省际、旗县际公路建设工程:
    (1)翻修改造库伦-沈阳库伦段15公里二级油路建设工程。
    (2)完成库伦-开鲁公路89公里二级油路建设项目,实现与通辽-赤峰高速公路对接。
    (3)完成库伦-乌丹公路库伦段16公里三级油路建设项目。
    二是乡乡通油路工程:
    (1)完成库-大线六家子至扣河子段40公里三级油路建设项目。
    (2)完成库-阜线牌楼至扣河子段70公里三级油路建设项目。
    三是翻修改造项目:
    (1)翻修改造库-大线库伦镇-哈尔稿段15.5公里三级油路建设工程。
    (2)翻修改造稿头-茫汗公路36公里三级油路建设工程。
    (3)翻修改造六家子-茫汗公路55公里三级油路建设工程。
    (4)完成库伦-闹套海40公里三级公路建设任务。
    (5)完成白音花-石门子45公里三级油路建设任务,实现库伦旗南北相连东西贯通的公路网络建设目标。
    四是村村通公路工程:
    采取申请上级投资和地方自筹,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未通公路的24个嘎查(村)通村公路工程,全长251公里,实现全旗村村通公路。
    铁路建设要抓好西乌旗至阜新铁路开工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扣河子段过境铁路和出站口工程;积极寻求业主和建设单位,完成甘旗卡至三家子地方铁路建设,力争完成两条铁路连接工程。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220千伏一次变工程和“库--扣”、“额--茫”、三家子至东蒙水泥厂三个66千伏输变电等工程。
    (三)抓好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工业污染达标工程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有效控制污染,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水质达到国家功能区划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环保监管能力。
    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牧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工业“三废”处理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国家三类水质标准),重点水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四)加强水资源和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抓好重点水库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嘎海山水库建设工程。抓好节水示范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坚持合理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原则,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建立水质源头监控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合理有偿使用机制,推进资源的集约利用。
    到2010年,水库、塘坝达到171座,水资源开发达到2.0亿立方米,水库养殖面积达到15000亩,水资源的利用率"十一五"末达到30%以上。南部山区坚持以拦蓄天上水,开发地表水为主,北部沙沼区以开发地下水为主,全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要加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人口达到11万人以上,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65%以上,使水质较差的农村牧区人口能够饮用安全水。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开发市场机制,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做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以及硅铁、铅、锌、金、铜等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高后备资源保障程度。


    八、深化改革开放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粮食、农资等市场价格秩序。着力推进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效率提高。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政府、法制政府和诚信政府。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坚定不移地走“开放活旗”战略,以工业招商为核心,以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创新招商手段,着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先进管理方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地区及发达地区的合作。主动融入东北市场,参与分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分工和配套。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和招商引资水平,“十一五”时期引资总额达到30亿元。


    九、努力构建和谐库伦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加快我旗科技产业与经济建设的融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0年,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事业总体水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办好寄宿制学校。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为适应旗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需要,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微机操作、机动车驾驶、土木工、剪裁缝纫、乡村医生、兽医、农村经济人、种植、养殖等专业人才。到2010年,职业技能培训达到1.0万人次以上。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100%、初中达到100%、高中达到98%,青壮年非文盲率稳定在98%。
    (三)实施人才强旗战略。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拓宽选人渠道,打破身份、地域、体制的限制,广纳群贤,把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库伦的发展中来。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培育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到2010年,全旗各类人才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15%以上,大学学历以上达到40%,高层管理和高技术人才达到10%。
    (四)推进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电视台、乡镇苏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努力建设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重视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抓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开发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弘扬“安代艺术”等民族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到2010年,全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五)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能力,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建成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安全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
    到2010年,全旗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处。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达到1.88人,病床数2.4张,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
    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全旗人口总数控制在18.7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六)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发挥民族体育优势,增强竞技体育实力,加强体育设施特别是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丰富体育活动,开展好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
    (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扩大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参保面,积极开展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发展老人、儿童、残疾人福利事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到2010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城镇人口的5%左右。
    (八)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快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公民自主创业能力。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严格执行企业用工最低工资标准,形成企业效益与工人工资同步增长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展农村牧区非农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到2010年,全旗劳务输出人员每年保持在2.5万人次以上。
    不断完善消费政策,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3%和44%左右。
    (九)打造平安库伦。大力推进依法治旗进程,抓好普法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落实信访责任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力度,增加投入,全力建设平安库伦。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体制,提高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到2010年,每千人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控制在0.9件/千人左右。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十、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库伦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指导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实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时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在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纲要》的精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制定政策,推进实施。研究制定实施规划的支撑体系,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配置资源,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拉动作用,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规范程序,保障实施。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做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工作,并适时开展对规划的评估,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等重要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我旗综合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民族更加团结,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