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通辽市人民政府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旗抢抓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我旗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形势


    “十五”期间,全旗上下紧紧围绕“强旗”、“富民”两大目标,按照“创新奈曼,实现突破”的总要求,全面推进“扭住一个根本,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工业经济为突破,以推进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十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亿元,年递增19.2%。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开工率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经济创历史新高,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带动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7:41:32,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跨越。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养殖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超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成为脱贫致富重要渠道。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建设由防护型逐步转为生态效益型,生态修复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以来的五年,是我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全旗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旗“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旗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实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二、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优势特色产业刚刚处于起步和形成阶段,缺乏项目支撑,推进工业化任务还很艰巨;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潜能没有充分显现;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需求等等,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我们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自治区加快东部盟市发展三大战略机遇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民营资本外溢等难得的现实机遇。从旗内看,我旗加快发展具有六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既属于西部开发地区,又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同时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辐射和带动。交通较为便利。国道111线贯穿全境,公路初步形成“六横四纵”网络。通辽至赤峰高速公路将在“十一五”初期开通,正在规划建设的新乌地方铁路(辽宁新丘-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纵贯南北。优势资源相对富集,能源开发前景可观。地下蕴含着十几种金属、非金属矿产,煤炭、油母页岩、油气资源潜在价值较高,电力供应较为充足。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成本较低,潜力巨大。环境容量较大,承接产业和项目的空间广阔。劳动力充足,而且奈曼人有着坦荡、诚信的优秀品质,能够在更多机会中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必将推动我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把“创新奈曼,实现突破”作为一切工作的总要求,深入实施“扭住一个根本,实现三个跨越”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工业经济为突破,以推进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生活殷实、民风淳朴、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奈曼。
    “十一五”时期,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一)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特别是市场发育和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要缩小差距,必须牢固树立“能快就不要慢”的思想,坚持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加速推进经济建设。
    (二)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联系,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关注和解决环境、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社会保障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必须坚持注重特色,重点突破。深刻挖掘、充分利用我旗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扬优成势,牵动全局。经济发展,突出工业化;产业发展,突出优势富民产业;区域发展,突出“四线六区”(即111国道、赤通高速公路、京通铁路、新乌铁路,6个园区);发展动力,突出依靠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四)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和集群,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实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的转变,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使全旗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型。全旗经济由农业主导型跃升为工业主导型。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1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增长10.7%、26.1%和18.3%以上,三次产业比达到18:52:3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37.5亿元以上,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0%左右。
    ----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更加突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36.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5.46亿元。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4.8亿元。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1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4220元。
    ----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4.27万人以内;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
    ----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


    本着“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木材精深加工和化工四个工业支柱,着力培育五大优势产业和集群,完善六个园区建设,巩固提高工业在全旗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培育五大优势产业和集群。水泥产业集群,以乌兰蒙东水泥为龙头,加快实施项目二、三期建设,推动宝硕集团150万吨湿法水泥生产线尽早建成投产,促进宏基水泥年产30万吨生产线达产达效。全旗水泥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内蒙古东部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染料化工产业集群,以明州化工为龙头,以活性染料为主攻方向,采取“合作共建、以商招商”模式,吸引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入驻,逐步吸纳还原染料、分散染料等项目,力争形成年产5万吨活性染料、1万吨其他染料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北方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染料化工生产基地。氯碱PVC产业集群,抓好河北宝硕集团年产45万吨离子膜烧碱、50万吨专用聚氯乙烯树脂、80万吨电石项目建设,积极引进PVC、PEC型材、管材、薄膜、制革及其它塑料制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建成内蒙古东部最大的PVC及下游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电力能源产业集群,重点依托新乌地方铁路能源大通道,辅以旗内资源,积极开展中电投240万千瓦大型电厂前期工作,建设宝硕集团60万千瓦、乌兰蒙东水泥6万千瓦、明州化工0.4万千瓦、兴柏药业2.4万千瓦自备电厂和鑫亿集团4.9万千瓦林木质能源电厂。大力引进煤电项目,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进程。全旗电厂开工项目总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内蒙古东部初具规模的电力能源供应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兴柏药业到2010年达到加工80万吨玉米,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发展羊、鹅、木材、荞麦等其它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力争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建成内蒙东部区葡萄糖、维生素B12、土霉素菌等制药基地和羽绒、皮张产品深加工集散基地。五大优势产业和集群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完善六个园区建设。按照“设施先行、项目兴区、服务完善、滚动发展”的思路,以水泥、PVC及配套氯碱生产线、染料化工集群项目为基础,逐步建成具有专业功能的6个园区,不断提升规模和层次。完善功能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洼地”效应。奈曼工业区,规划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逐步建成集建材生产、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工业区。奈曼化工区、氯碱综合化工区,规划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加快配套项目引进实施,逐步建设高效益重化工业区。八仙筒工贸区,规划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逐步建成物流通畅、工商贸一体化的集聚区。围绕金泉食品和长荣鹅业两个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养殖业示范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集约开发利用南部山区石灰石、麦饭石、大理石、油母页岩等优势资源,逐步建成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松散型的矿产开发区。使六个园区经济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
    扶优做强骨干企业。积极提供政策援助、金融援助和人才援助,吸引具有产业带动优势或配套协作功能强的企业进入集群领域,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9户;培育纳税超亿元企业1户,超千万元的企业5户,超百万元的企业15户。坚持融资和政策扶持并举,抓好现有企业的达产达效和提质增效,千方百计提高工业运行质量。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力争在创知名品牌上取得突破,争创知名企业5户以上。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目标,以“三化”带“三农”,逐步建立起工农互补、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产业增收。发展壮大羊、鹅、林、玉米、荞麦五大特色产业。羊产业,加快基地建设,推进规范化饲养,突出抓好品种改良,到2010年,全旗羊饲养量力争达到260万只。鹅产业,坚持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通过良种推广、培育养殖大户、政策拉动等措施,让家家户户受益。林产业,搞好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集群效应,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玉米产业,稳定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单产和质量。荞麦产业,巩固扩大种植基地规模,研发系列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积极培育葵花、小米、万寿菊、草柳编、桑蚕等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十一五”期末,全旗粮食产量稳定在15亿斤左右,家畜饲养量达到460万头只以上。围绕确定的富民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不断拓展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着力创建“科尔沁羊业”和“奈曼木业”品牌,争取小米、荞麦、葵花等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转移增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施减负增收。全面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实施“整村推进”、世行扶贫二期、移民扩镇等扶贫开发工程,继续开展社会扶贫。到“十一五”期末,使10万人摆脱贫困。
    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多渠道增加农牧业投入,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利基础设施搞好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节水改造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山区人人一亩水浇地”建设。积极搞好天然草牧场保护和饲草基地、牲畜饮水、永久性窖池、标准化棚舍等设施建设。以发展避灾农业为重点,建立农牧业灾情预警机制,做好气象预警、人工降雨等工作,全面提高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实施退牧还草。加强节水灌溉、安全饮水、草牧场围栏等工程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积极推进乡村两级药品监督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关注五保户、特困户等农村弱势群体。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等级路、通客运班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积极实施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工程。全面搞好嘎查村建设规划,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以上。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债务负担,规范民间信贷行为。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农村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普宣传和现代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改造提升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大沁他拉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设相对集中、品位高、集观赏性和休闲性于一体的商贸集聚区和特色商业街、步行街,适当控制低档临街小店铺,重点建设木材市场、建材市场、农机市场、生产资料、家具、旧货交易、粮油批发、果蔬等八大专业市场。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批发零售、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积极筹建物流市场和现代物流基地,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构建联网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重点建设八仙筒牲畜交易市场、新镇荞麦市场、沙日浩来葵花油料市场、青龙山综合农贸市场、黄花塔拉家畜交易市场和东明杂豆交易市场等六个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餐饮娱乐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科尔沁文化内涵,整合独特的草原、沙漠、水库、怪柳、骆驼、蒙古马、辽墓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自然风光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游、休闲游、民俗游,重点抓好孟家段水库、舍力虎水库、兴隆沼人工林、怪柳林、沙地草原、湿地草原、青龙山原生态风光、奈曼王府、陈国公主墓、章古台清代白塔等旅游景区(点)建设。
    积极发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商品住宅,适当开发中高档住宅小区,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以便民利民为主的各类社区服务业。积极建设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服务便捷、文化丰富、治安良好、民主管理的新型社区。
    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支持成立诚信鉴定中介组织,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信用平台和担保平台,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融资规模。培育资本市场,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发展上市公司。引导居民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兴办企业,投资保险和债券,多领域启动民间资本。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求的保险产品。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广应用传输新技术。继续推进办公自动化,开展方便快捷、透明公开的网上政务服务。完善公众信息网,推进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医疗、教育、社区、图书馆等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法律咨询服务。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走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路子,以大沁他拉镇为中心,以八仙筒镇、青龙山镇为两翼,以国道111线、大阜线、大库线等交通走廊为纽带,按中心城、重点镇、一般镇和行政村四个层次,构建城镇体系新格局。加强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修编完成各苏木乡镇规划。加强对城镇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按照“定位明确、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要求,突出搞好中心城和重点镇建设。大沁他拉镇,充分利用城区北部、东部未利用土地,加快实施“北延东扩”发展战略,适时北移行政中心,规划建设教育园区,进一步推动扩容提质。按照“一城两片”的空间结构(“一城”为主城区,“两片”为西部和南部片区),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加快建设以建材、化工、木材加工、能源、农畜产品加工为产业支撑的现代生态工业城市。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大沁他拉镇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和经济总量比“十五”期末“三个翻一番”,带动全旗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经过努力,力争建成位于通辽、阜新、赤峰之间的次级中心城市。八仙筒镇,重点开发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建设工贸型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加快发展。青龙山镇,以矿产资源开发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带动南部山区乡镇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率先崛起。到2010年,各建制镇所在地人口均超过5000人。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城区发展布局,重点实施大镇青山路、奈曼街、富康街、草原街、王府街、东明街等街路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开通建设北环路、西环路和南环路,实现内外环路全线贯通。启动实施工业区第二水厂建设,启动建设大镇污水处理和化工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筹建八仙筒镇污水处理项目,实现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建设大镇城区垃圾处理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巩固发展城市供热,提高供热质量和普及率。适时建设生态公园、生态广场、文化体育中心等居民休闲设施,适度建设高档宾馆、大型超市、购物广场等现代消费设施。注重城市内涵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七、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旗之本,产业之基,富民之源。坚持退、建、管、用并举,深入推进山沙两区生态建设。重点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生态工程,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以公路、街道、机关、庭院绿化美化为重点,推进生态家园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强化生态修复功能,坚定不移地走种灌种草、禁牧舍饲的路子,加强草原、湿地、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扩镇工程,有计划地实施移民。加强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坚决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依法进行恢复治理。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示范区开发利用,努力增创生态效益。发展生态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十一五”期末,全旗完成人工造林150万亩,封山(沙)育林1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的原则,科学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保护开发和防洪减灾为重点,突出抓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节水工程、中小型水利控制工程、山区水源工程、牧区节水工程,积极筹建牤牛河水库,搞好岗岗、舍力虎、石碑、西湖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西辽河、牤牛河、教来河险工治理及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力度,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污水处理回用率。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里程、等级和路网密度,建成以国道为主干,以县道为支线,以乡道为网络的公路网,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建设大苇线、大和线通乡油路,对大阜线、大奈线、明孟线、东清线、东茫线实施改造升级,提高通行能力。积极争取库乌线、大沁他拉至常胜县际三级油路建设项目,加快实现县道黑色化。积极配合业主,实施新乌地方铁路建设和乌兰蒙东水泥、矿产开发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
    继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电网结构,配置安全可靠技术装备,全面提高系统供电能力。重点优化网架结构,新建开鲁至奈曼220千伏第二回路线路,旗内66千伏电网实现双电源供电。完成7座66千伏变电所建设工程,以及总长420公里10千伏线路建设和总长1900公里嘎查村低压线路改造工程,加快全旗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建设,提高电网系统管理现代技术水平,实现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工程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搞好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化工污水处理、电厂脱硫和工业点源治理工程。加强环保监管,有效控制噪声、污水、垃圾污染。到2010年,使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得到有效治理。“三废”处理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矿产资源。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原则,推进资源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用地管理,保护基本农田和草牧场,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开发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登记和统计制度。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和荒山、荒沙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加大煤炭、铅锌、铜铁、金、萤石、磷、硅石、粘土、高岭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力度,搞好油母页岩精查,进一步扩大石灰石详查范围,努力提高后备资源保障程度。


    八、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奈曼


    加快科技进步。将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推广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完善旗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民素质,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加快推行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加强民族职专建设,着力培养各行业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级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和社区文化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成果,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乡办小学、县办初中”的目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中教育规模,重点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高中扩招建设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校校通工程、中高职业技术教育等建设项目。积极发展群众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加快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创建文化大旗为目标,以提升文化品位统领全局,多层次、宽领域弘扬“胸怀坦荡、诚实守信、战天斗地、不断进取”的奈曼精神。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全民文化品位。抓好以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为重点的文化设施建设;搞好剧本《诺恩吉雅》、电视剧《奈曼王爷》、《麦饭石传奇》、奈曼民歌等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繁荣以文化馆、说书馆、小剧场为中心,社区、广场、企业、校园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生活;积极培养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融汇民族特色与科尔沁风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知名企业为优势的文化品牌。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充分发挥文化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和鼓舞作用。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认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群众的医疗救助水平。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投入机制,努力构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完善旗乡公共卫生预警报告、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有效防治地方病、传染病和职业病。强化计划免疫,接种率、免疫相关疾病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积极开发利用中蒙医药资源。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就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健全以公共就业服务为主的城乡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机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金发放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旗进程,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发挥公检法司、信访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强警步伐,健全信访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矿山企业、木材加工行业、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公众聚集场所为重点,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市场执法检查,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市场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
    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及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支持红十字会、工商联、外事、侨务工作,依法管理宗教,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小康建设。深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气象事业,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提高档案资源利用水平。加强人防消防建设,实现人防消防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加强国防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深入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争创国家级双拥模范旗。


    九、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积聚强大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倡导开放理念,营造开放环境,拓展开放境界。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充分调动四海奈曼人参与开放招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接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合,拓展与江浙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的对接,努力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实现资源开发、经济协作和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文明成果,大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无偿援助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努力建设勤勉、务实、精干、高效的新型公务员队伍。健全重大问题(工程、项目)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政府决策责任制度。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文明法制环境。
    面对新一轮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全旗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励精图治,奋发进取,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推动奈曼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