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发展繁荣任重道远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主持人语

  如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贯彻十七大精神,发展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日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新课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建所30周年之际,召开“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专家座谈会”,邀请中宣部、国务院信息办、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网络研究专家学者以及网络业界工作者,结合实践工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舆论引导、品牌建设、创新能力等方面探索了网络文化建设、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副所长唐绪军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

  “尊重、包容、抵制”,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

  庹祖海(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目前网络文化虽然还不能够称为主流文化,但是它已经具备了同主流文化进行积极建设性沟通对话和对主流文化发展施加影响的程度。网络文化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认同,但网络文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同传统的主流文化相提并论,也没有达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思想内涵的深度,它的影响力还不能够与传统的文化形态来相比较。当代文化多元、多样、多边,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增强了,处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一是要“尊重”,尊重差异;二是要“包容”,包容多样;三是要“抵制”,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

  辛仁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组副组长):加强网络管理,保持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第一,要利用好政府网站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目前政府网站规模体系已基本建成,新闻发布,在线交流,为民办事等服务不断完善,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应进一步增强;第二,建设好新闻网站,更好地促进网络文化发展,可以结合新闻网站的特点,探索形成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督促工作;第三,保护文化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理,促进其数字化信息化;第四,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第五,要处理好发展网络文化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

  “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申江婴(中国网友报总编辑):一些社会舆论焦点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互联网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可能比我们所估计的还要高。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没有登到的,网上却可能传播很广。而且,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不同,也容易成为新闻源头。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网络文化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建设。从日常工作的角度理解,管理是堵的手段,建设是疏的手段。

  沈绮云(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建设网络文化,必须关注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根据多年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良信息,一个是网络游戏成瘾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把住源头,加强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能够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媒体认识网络,正确地利用网络,用网络来推进自身的成长。

  刘德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目前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一些违法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在网络时代,大家阅读时直接看标题,对标题的保护更为重要。但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眼球,篡改别人新闻的标题。人们往往只是从职业道德操守这个方面来评价,但从民法看,这是侵权。从版权法看,它涉嫌版权侵权行为。但目前很多受害者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出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精品

  刘红(人民网论坛管理部主任):传统的BBS仍然是中国社交网络的主流,在BBS里网民的参与度是很高的,BBS的影响也有从网上延伸到网下的趋势,关注BBS现象对发挥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强国论坛通过开展嘉宾访谈、培养网上的意见领袖、评选网友的优秀贴文等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

  杨谷(光明日报网络版主编):网络技术变迁是网络文化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技术驱动是网络文化区别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技术创新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技术的支撑,绝大多数的网络文化的创新也难以实现。网络文化就是要创造越来越多的信息形态的技术产品,通过网络传达给群众。在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忽视技术的倾向,过去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使我们对网络技术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希望今后能够下大力气研究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带动网络文化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龙金科(千龙网视频中心总监):应该辨析什么是网络“主流”,网络上“主流”概念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传统主流,一个是由网民认可形成的主流,这是当前的客观现状。要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主流媒体,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网络媒体发展中,用户群体没有抓住,是一些新闻网站影响力不如商业网站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小山(华闻在线公司舆情监测负责人):要关注网络舆情状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目前网民的重要特征一个是年轻化,一个是高学历化,政治参与兴趣高,维权意愿强,立场易于激化,容易造成舆论危机事件。